第6章 出口忌成“臟”——隨時注意語言美
- 不打不罵教孩子的50個細節
- 裴玲
- 2897字
- 2016-02-08 07:56:22
在公眾場合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一種現象:幾個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當他們同時想玩某一個玩具時,有的小朋友會說:“請讓我玩一下好嗎?”有的孩子則會隨著一句臟話出口,就開始搶奪那個玩具。為什么同樣意思的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里說出來,竟會大相徑庭呢?這其中的原因就是說話人用的語調不同。與人交流時,語氣溫和,語調平穩,言辭禮貌、得體,往往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而那些出口成“臟”的孩子,是不受人喜歡的。
星期天,去科技館游玩的人特別多。在排隊買票的隊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帶著孩子來的。突然,隊伍中出現了一陣騷動,只見一位中年婦女一手叉腰,一手拉著自己的女兒,正面紅脖子粗地朝她前面的一位婦女大嚷道:“我女兒罵你兒子又怎么了?罵得好,罵得有理!誰讓你兒子踩了她的腳呢?”
“可是,我兒子不是已經向您道歉了嗎?再說,他又不是故意的。”前面那位中年婦女解釋道。
“阿姨,小妹妹,我都已向您說‘對不起’了,請您不要再罵我媽媽。”前面那位中年婦女的兒子也誠懇地說。
“踩了我一腳,那么痛,一句‘對不起’就以為沒事了嗎?”那位小女孩沖男孩大喊道。緊接著,母女倆又都滿口臟話地罵了起來。
前面那一對母子只好轉身退出了買票的隊伍,但這對母女還不罷休,又提高嗓門接著罵,直到隊伍中出現了對她母女倆不滿的“噓噓”聲才罷休。
兩位年齡相仿的孩子一個破口大罵,一個謙謙有禮,這與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女孩的媽媽張口就罵,不接受對方的道歉,小女孩也如此。小男孩能主動真誠地向她們道歉,其言行也是受媽媽的影響,他的媽媽是一位注重禮儀、禮貌,有良好修養的人。
由此可見,如果孩子經常說臟話、罵人,作為父母是有責任的。部分父母對孩子說臟話、罵人的不禮貌的行為不以為然,是因為他們自己在外面稍不如意,也會破口大罵,在家里也經常打罵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罵人和被罵都是正常的。但是,他們卻沒有認識到孩子由于年齡的關系,還沒有太強的是非觀念,并且模仿能力強,他們往往會從父母、同學、電視或電影中學會許多臟話,因此父母非常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好表率,帶頭說文明語言,引導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戲,并幫助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看的、健康的影視節目。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培養孩子講文明語言,不說臟話,不罵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不可操之過急,不能夠奢望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馬上變成“紳士”、“淑女”。當父母發現孩子有罵臟話的壞毛病時,要立即制止,并加以矯正,直到孩子克服為止。總之,一個人如果語言美、行為美,走到哪里他都會受到歡迎,而一個滿嘴臟話、不講禮貌的人,則會被人們所唾棄。
教子心經
1.父母本人要注重語言美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成長和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什么樣的父母,用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孩子。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習慣說臟話,而且并不顧忌孩子在旁邊,孩子在這樣的語言環境的“熏陶”下,大多也會出口成“臟”,而且把說臟話當成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不覺得說臟話、罵人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們的父母每天都是這么說的。所以,要想孩子的語言美,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響孩子。
有一位小學老師發現自己班上的一個小男孩總是說臟話,還經常罵人,老師多次教育后作用不大,于是這位老師決定通過家訪,和孩子的父母溝通一下,希望他們能夠配合學校教育孩子。
當這位老師家訪時把自己的意思告訴學生的父母后,其母立即當著老師的面,大罵起孩子來,說孩子丟了他們的臉……
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學生為什么喜歡說臟話、罵人了。如果父母本人成天把臟話掛在嘴邊,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做到語言美呢?
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已意識到孩子說臟話對他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也經常要求孩子不要說臟話,不要罵人,可是,他們自己稍有不如意就在家里罵孩子、罵領導、罵同事、罵天氣……
無數事實說明:只有父母本人注意語言美,才能把好孩子的“語言美”這一關。
2.不縱容孩子
有的父母發現孩子有說臟話、罵人的壞習慣時,要意識到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就一笑了之。如果縱容孩子,任由孩子“罵”下去,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很難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孩子說臟話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偶爾說一兩句,一種是把臟話掛在嘴邊,無論是對誰、在什么場合,臟話都會脫口而出。如果是第一種,父母在發現后要以文明的語言、用正確的詞語把孩子要表達的事情重說一遍,并告訴孩子以后要注意用詞,不說臟話、不罵人。如果是第二種,父母應該嚴肅地告訴孩子他說的話不文明,沒有人喜歡聽,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歡的、尊敬的榜樣是怎樣說話的,用正面的力量去影響孩子。同時,父母還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期望和要求,希望他成為一個有教養、說話文明的好孩子。
3.讓孩子明白說臟話的壞處
父母發現孩子學會了說臟話后,不要簡單地訓斥,更不能打罵,應對孩子進行教育,講明道理,并和老師溝通,請老師配合一起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的效果會更好。如果孩子年齡小,比如剛進小學,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一味和他講道理孩子還難以理解,這樣的教育效果也會打折扣,而如果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蘊藏在故事中,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王芳發現上小學的兒子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說臟話,還無故罵小區門口的保安。王芳帶著兒子向保安道歉。回到家里后,她沒有責罵兒子,而是像平常一樣用柔和的聲音說:“兒子,媽媽今天給你講個故事吧。”兒子高興地答應了。下面就是王芳給兒子講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對主仆住在鄉下的別墅里。一天,主人吩咐仆人說:“鄰居家今天要舉行婚禮,會有很多親戚朋友前來祝賀,你去看看,數一數有多少客人來參加婚禮?”
仆人同意了,他偷偷搬了一個圓木墩兒擺在鄰居家門口的過道上,然后坐在門外一個較隱蔽的地方,在那里耐心等待著,看到底有多少喝喜酒的客人走出來。
等了一會兒,就陸續有祝賀的人往外走,由于都喝得醉醺醺的,因此誰走出門都難免被圓木墩兒絆一跤,被絆的人全都罵一句難聽的話,接著繞著走了。只有一個老婦人,走出來被絆了一下,她爬起來把圓木墩兒挪到了旁邊。
鄰居家的酒席散了,仆人回到家去見主人。主人問:“鄰居家來的客人多嗎?”
仆人回答說:“只來了一個人,是個老太太。”
“不會吧,只來了一個人?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主人奇怪地問。
仆人解釋道:“主人,是這么回事:我把一個圓木墩兒擺在鄰居家門口,所有被絆倒的人,都只顧罵罵咧咧,卻不移開那木墩兒,他們的舉動都跟畜生差不多,只有那個老太太把木墩兒挪到了一邊,她擔心別的人再被絆倒,而且她沒有罵人,連句抱怨的話也沒有,只有人才會這么做的。因此,我認為只有她一個人才配叫做人。”
王芳講完故事后,見兒子低下了頭,便說:“兒子,你覺得罵人對嗎?”
“不對,”說完這句話后,兒子又抬起頭,對王芳說:“媽媽,以后我再也不罵人了。”顯然,王芳用這種方式教育兒子是成功的,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把道理糅進故事中講給孩子聽,比單純地講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在交際中最明顯、最簡單、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記住人家的名字。
——戴爾·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