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和為貴——不吵架斗毆

愛打架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特別是男孩子,他們之間經常會為了一點小事就吵架甚至動手動腳,弄得父母煩惱不已。趙冰雖然剛滿11歲,卻是他們學校有名的“打架大王”,不是在課上因為同桌不小心碰了他的手而責罵對方“眼睛瞎了”,就是在放學的路上欺侮比他小的同學。如果碰到比他強的對手吃了虧,他就會把怒氣發泄在一些女生身上,如上課時偷偷拽她們的頭發。同學們見了他都“敬而遠之”,退避三舍。老師多次教育效果都不明顯,一些被趙冰欺負過的孩子的家長經常找上門來“告狀”。趙冰的父母對此很頭痛,他們對趙冰的劣跡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見效果。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一般情況下,喜歡打架的小孩子往往在如下幾種家庭環境中較為常見:一是父母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孩子受到壓抑,他會用攻擊性行為來發泄;二是對孩子溺愛的家庭,溺愛會使孩子蠻橫無理,唯我獨尊,逐漸誘發欺負他人的傾向;三是父母粗暴,行為粗野,經常為一些瑣事打架,孩子就會模仿;四是過多地看暴力影響或有暴力的動畫片,模仿其中的行為;五是單親家庭,或父母關系不好,孩子缺少愛,因此往往采用攻擊性方式與他人交往。另外,有自卑、多動癥的孩子也常打架。

弄清孩子愛打架的原因后,父母要從實際出發加以引導。有的父母認為,只要孩子在外邊與人打架,就是錯誤的,就要懲罰;有的父母只問打架雙方的年齡,誰大就是誰錯。其實,這些主觀認定往往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因此,當父母為孩子解決打架問題時,一定要好好聽取孩子的申訴,弄清原因、情節、方式,然后采取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法,從實際出發加以引導。

教子心經

1.別給打架的孩子戴上“壞孩子”的帽子

有的父母一見孩子打架,就給其戴上“壞孩子”的帽子,并經常用這樣的話語來刺激孩子,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在這里,父母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即打架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壞孩子”。據了解,大多數成年人在自己年少時都曾有過與同學發生沖突甚至是打架的經歷,但他們并沒有變成我們想象中的“壞孩子”。由此可以得知,單純根據是否“打架”就判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這種認知是不全面、不客觀的。所以,知道孩子打架后,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打架的原因,并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告訴孩子打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如果是別人先動手,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要讓老師幫助解決,并且不要因為自己有理或是吃過虧而報復對方。

2.不能以暴制暴

有的父母一見孩子和人打架了,就不問青紅皂白對孩子一頓暴打。教育孩子是對的,但不能采用打罵的方式。否則,孩子就會認為任何問題都是靠“武力”去解決的,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什么麻煩,孩子首先就會采取暴力的方式,而不是心平氣和地去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還要盡量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生活環境。如果父母本身動不動就打架,比如不是今天夫妻間對打,就是明天和鄰居家發生肢體沖突,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久而久之,也會養成愛打架的壞毛病。

3.多陪陪孩子

一項調查發現,兒童得到父母照看的時間越短,就越具有進攻性。

美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連續用10年時間,對全美10個城市的1100名兒童作了一項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在每周由他人看管超過30個小時的兒童中,有17%的孩子出現了諸如好打架、欺負人等行為問題;而那些每星期由別人照看少于10個小時的孩子中,只有6%發生了類似情況。可見,父母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有利的。但是,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有的由于工作忙,疏于照顧孩子;有的即使有空余時間,但也大多花在打麻將、上網等上面;有的干脆把孩子完全交給家里的老人照顧。由于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在孩子的心里,就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拋棄了自己,于是,孩子就容易變得沒有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容易把心里的委屈、不滿等發泄在他人身上,以尋求心理的平衡。

所以,父母無論多忙、多累,每天都應該抽出一定的時間陪陪孩子,特別是在孩子未滿12歲以前,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如果父母經常出差在外,也要常記得給孩子打電話,告訴孩子您愛他,這樣,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能夠經常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減少心理的失落和不安,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人。

4.教會孩子如何宣泄情感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有煩惱、憤怒等這些易于引起攻擊性行為的情感,對于自控力弱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是點燃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因此,父母有必要教給孩子宣泄煩惱、憤怒的方法,使其盡可能將攻擊性活動減少到最低限度。如父母可鼓勵孩子敞開心扉向大人傾訴內心情感;引導孩子在適當的場合或時間大哭、大叫一番,以發泄不愉快、壓抑的情感;通過培養多種興趣和愛好,多參加文藝體育活動,給孩子一個正常的釋放渠道,避免“無事生非”,等等。孩子心里有煩惱,如果沒有達到及時的排解,時間長了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如會產生憂郁、焦急等不良情緒。

無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么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

——普希金

5.不孤來獨往——結交一些可信賴的朋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這樣的孩子,在上學、放學路上總是一個人,上體育課時也很少參加群體活動,課間休息時也很少與同學交流。孩子長期這樣孤來獨往、沒有朋友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美國加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哈特教授在對一些孩子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中,仔細觀察了這些孩子們是怎樣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歡與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歡獨處,并對這些孩子的學習進行了跟蹤調查。最后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善于與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較高,往往比較聰明、活潑,而且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哈特教授通過分析認為:從小善于與人交往的孩子,不僅容易與人相處得融洽,而且可以從其他人那里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不過,由于年齡小和社會閱歷淺的原因,孩子們還不會自己懂得如何去交那些可信賴的、有益的朋友,這就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重視。如果父母疏忽了這一點,孩子交的朋友則可能良莠不齊,而那些品質不良的朋友就有可能影響孩子。因此,幫助孩子結交可信賴的朋友,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王洪濤的兒子上小學三年級。王洪濤知道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結交有益的朋友對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他給了兒子充分的自由邀請朋友到家里來玩。

一次,王洪濤發現兒子帶回的朋友中有一個叫李小路的男孩很特別。他到王洪濤家后,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隨便打開王洪濤書房的電腦,在上面玩游戲;也沒有把吃完的水果皮堆在茶幾上,而是放進了門后的垃圾桶中;臨走時,在一大群孩子中,也只有李小路把餐廳的椅子挪到了桌子底下。

事后,王洪濤告訴兒子:“李小路是個不錯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很有出息,你要多和這樣的人交往,他良好的品性會影響你一生的。”

“可是,爸爸,李小路在學校并不受人歡迎。”兒子抗議道,“因為他們家住在廉租房里,他父親是個賭徒……”

“兒子,他父親的現在并不代表李小路的將來,而且你是和李小路交朋友,不是他父親,相信我的眼光吧!李小路是個好孩子,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好朋友。當然,這只是我的建議,我尊重你的選擇。”

毫無疑問,王洪濤這位父親的做法是值得我們許多父母學習的。然而遺憾的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如何去幫助孩子結交朋友,而是放任他們自己去選擇,以致孩子和一些有不良行為的人在一起還不知道。

不過,在此需要提醒父母們的是,千萬不要期待你的孩子會喜歡每個你喜歡的人。通常,父母都會為兒女選定“理想朋友”,并強迫孩子與之交往,很少有父母像王洪濤那樣明智,在給孩子提出建議時又不忘尊重孩子的選擇。

或許,您的孩子和其他同齡孩子相處還有困難,他可能習慣和“大姐姐”、“大哥哥”相處,因為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關鍵時刻能謙讓他們,照顧他們。所以,當他們碰到年齡與自己相當或是比自己小的朋友時,就會覺得不好相處,或者是不知道該如何去與他們交往。這時身為父母的您,就應該幫助孩子選擇朋友,或者是教孩子一些選擇朋友的正確的方法。這樣孩子就能在您的幫助下結交一些品質優秀、積極上進的朋友。

教子心經

1.創造條件讓孩子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

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孤來獨往、不合群時,要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特別是要讓孩子從小有與人交往的機會,在交往中取得情感的認同。馬小東的父母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當他們發現馬小東幾乎沒有什么朋友,雙休日總是一個人待在家里看電視、玩游戲時,就決定創造條件給他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

于是,他們經常請自己的同事、朋友等人在節假日帶孩子到自己家里來玩,客人來了后,就讓馬小東招待小客人,自己則招待大人。一開始,馬小東是被動地和家里的小客人們聊網絡游戲,一起動手拆卸機器人。后來,在這種和小客人的交流中,他發現了很多的樂趣,比如談論起各自學校發生的一些趣事時,他們會樂得哈哈大笑。慢慢地,馬小東就和他們成為好朋友了。如果父母們忙,沒有時間過來,自己就主動給小朋友們打電話,聊最近自己班上發生的一些事情,或是向他們請教學習上遇到的難題。

這樣過了半年后,馬小東的父母發現他已經能夠主動與人交往了,假期里,他經常請同學到家里來玩,有時也上同學家里去做作業。同時,馬小東也比以前變得活潑、樂觀了,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2.告訴孩子不要做“獨行俠”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所以,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孤來獨往時,要向孩子講清楚有朋友的積極意義。告訴孩子有朋友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沒有朋友,沒有友誼,一個人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就會因孤獨、寂寞而失去許多樂趣。

麗麗是北京某小學二年級的一名學生。在學校里,凡是集體游戲、集體活動,她都沒有興趣參加,情愿一個人獨自玩耍,如果老師要求她參加,她就會以肚子痛、頭痛或其他理由來拒絕;班級中輪到值日,她總是借故請假,對集體的工作不熱心;同學之間相處時,麗麗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和同學難得講上一句話。老師發現了這種情況后,就告訴了她的父母。知道女兒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后,麗麗的父母沒有責怪她,而是耐心地告訴她孤僻、不合群會帶來的壞處,如會影響自身的進步,會失去和同伴相處的樂趣等。

麗麗在父母的耐心開導下,逐步意識到了不與人交往的壞處。從那以后,她開始嘗試著去和同桌說話。她發現同桌很熱情,不但把自己買的課外書借給她看,下課時還帶她去認識了另外一個班里的幾個要好的同學。就這樣,麗麗慢慢告別了“獨行俠”的身份,她開始逐漸融入集體了。

顯然,麗麗父母的做法是積極的。他們在知道麗麗在學校不愿與人交往后,沒有不聞不問,由其自由發展,而是耐心地開導,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孤僻、不合群的害處,當孩子意識到以后,就會自覺地去糾正,從而主動去結交朋友,不再做“獨行俠”。

3.鼓勵孩子群體交往

例如,在放學后或假期里帶朋友和同學回家,并幫助孩子熱心地招待他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班里的集體活動,如去福利院為孤兒們表演節目等。不過,在此父母應提醒孩子,不要只與一個人親密交往,特別是不要長期單獨地與一個異性交往,這樣孩子將來既容易走進情感的誤區,又不能培養他的交際能力,因此要盡量避免。

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說話時應注意言辭語氣,避免粗俗和污穢。)

——孔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江口县| 宁河县| 玛纳斯县| 自贡市| 长白| 泰宁县| 陕西省| 揭西县| 同仁县| 佛教| 尚志市| 青岛市| 云安县| 独山县| 禄劝| 南宫市| 垦利县| 岳西县| 濉溪县| 山东| 镇雄县| 文安县| 邹平县| 永嘉县| 鄂伦春自治旗| 白水县| 永福县| 勃利县| 文化| 晋宁县| 丰城市| 吴江市| 永善县| 闻喜县| 龙里县| 阿巴嘎旗| 兴海县| 大理市| 阿合奇县| 盱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