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南說北話教育
- 何成江
- 1318字
- 2019-01-01 06:28:47
平衡的魅力(序三)
初識何校長,是在那個晚秋的午后。他走進辦公室,作了簡單的自我介紹,然后我們就開始了一段很深入的交談。送走他,我知道自己遇到了一個不一般的校長,他來蘇州剛剛幾天,已經熟悉了蘇州的好多地方,看了好多資料,有了很多思考——這是一位勤快的、善于鉆研和學習的校長,也是一位極有思想內涵的校長,同時還是一位開放和主動交流的校長,交談中我會忘記他的身份,就像遇到了一位早就相識的老朋友。相談中觸及到他帶著濃重歷史情懷的教育思考,是不可多得的教育人的反思與人性思考,我感受到的,是充滿理想與感性成分的教育者的深厚的愛,他讓我肅然起敬!
是的,在校園里,做教育越久,越會有很多無奈。所以常聽各類教育人士嬉笑怒罵、怨天尤人,或者是長久的麻木不仁之后的司空見慣、無動于衷,可是在何校長的言談之中,我聽懂了他的思考,他在尋找“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應該怎么擔起教育者的責任?怎樣去陪伴學生們成長,對得起這些鮮活的生命?”他說他是帶著一大堆問號來到蘇州的,他說他要做的是吸收這個兩千多年古城的所有文化和知識營養,讓自己內化之后帶回寧夏,帶回他熱愛和驕傲的學校,去分享給老師和學生們。
我感動于何校長的學習精神,恰巧這一兩個月里我有各種各樣的課程:在黃埭中學為高一學生開課,為老師們做《有效溝通》的講座,《快樂親子導師班》二階段的課程、家庭系統排列工作坊、學校高二高三家長心理課堂的講座,蘇州市教育局的《心理骨干教師親子工作坊培訓》《心理上崗教師培訓》,學校里的高二高三班主任專題講座《有效陪伴學生應考》……讓我感動的是,每一次課程中,都見到何校長早早坐在臺下,他聽著、記著、思考著,全情地投入所有的活動和體驗,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所得所感,就是那么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儲藏著,消化著。每一次課程之后的一兩天,他總會拿給我課后隨筆,或者把他連夜整理好的錄音文字稿發給我,我一次次地被他感動,一次次感受到他的真誠與力量,這是讓我感動的教育工作者行走著、思考著、改變著的力量!
我內心里常常好奇,作為一個6000名學生的偌大學校的副校長,他是如何讓自己如此安靜地坐得下來聽一節又一節課,放棄的是旅游或呼朋引伴的應酬?他是如何讓自己淹沒在學員中,放下校長的架子與傲慢,把“成長”——這個被很多人認為是學生和孩子專利的名詞,變成自己的追求狀態?他是如何讓自己放下邏輯和理性的規條,冒著風險在人群中分享內在的感受,體驗很多人害怕觸及的感覺和情緒?他是如何讓自己孜孜以求地奔波在蘇州大市各個中小學里,不放過任何一個聽課研討的機會?是什么讓他有如此大的動力,一篇篇隨筆記述他在蘇州所學所感的點點滴滴,短短兩個月就寫下了十幾萬字?是什么讓一位武術和籃球高手成為歷史老師?是什么讓一位好老師有膽量向校長請命,創下學校里高考的好成績?
越熟悉何校長,我聽到的故事越多,也就越明白:他就是一個如此矛盾而又平衡的教育人——平衡了文理科學習、平衡了感性與理性、平衡了熱愛與責任、平衡了付出與給予、平衡了夢想與現實……而種種平衡的背后,是他做教育的大愛與使命,是他愛學生的悲心與智慧,是他為深愛的學校貢獻一切的深層動力!
當我找到答案時,我在內心里,向何校長深深地敬禮!
2013年12月15日于蘇州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