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石嘴山——名勝古跡(4)

  • 事說石嘴山
  •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4744字
  • 2016-05-19 12:52:44

17.廉人射殺鮮卑王

江鳥2001.2.28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前后,漢王朝在今平羅縣暖泉一帶設置廉縣。廉縣是今石嘴山市境內最早出現的縣級行政建制,其轄地包括今永寧縣以北的銀川、石嘴山地區,是管理屯田移民的行政中心。廉縣在歷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它在西漢時是北地郡十二縣之一,在王莽的新朝時期更名為西河亭,在東漢時復城廉縣,為北地郡六城之一。《漢書o地理志》載:“廉,卑移山在西北。”說明廉縣在賀蘭山下,而賀蘭山當時名為卑移山。

廉縣在東漢末年廢棄。其時中原大亂,漢王朝對邊遠地區已失去控制,寧夏地區亦為鮮卑人占據。歷經二千余年后,廉縣所留下的除去史書上的一段記載外,還有一些漢墓。在歷史記述中有一段故事,叫作廉人善射。

早在東漢桓帝時(公元前147年至公元167年),漠北鮮卑首領檀石槐曾建立一個草原部落軍事大聯盟。檀石槐分其地為中東西三部,“從上古(今河北懷來東南)以西至敦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余邑”。光和中(公元178年至公元184年)鮮卑王檀石槐死,其子和連繼承其位。在檀石槐死去的前四年,即東漢熹平三年(公元174年),鮮卑已進入北地(今寧夏北部)。和連繼任首領后,于光和四年(公元前188年)進攻廉縣。但他出師不利,被廉人善弩者射中而死。鮮卑人亦越賀蘭山而逃。

上述便是廉人善射故事的大略。這故事說明石嘴山地區自古便有尚武之風,其居民以勇武敢斗著稱。是故在漫長的歷史上當地鮮有文學人才。這當然是因為此地為邊陲要地,戰亂頻仍等諸多歷史、地理原因想形成的。

18.乞伏鮮卑曾在這里游牧

江鳥2001.2.7

時間由現在上溯1730余年,鮮卑乞伏部等四個部族,從河套北遷至賀蘭山北段居住。這些部族原來居住在漠北,后來南出大陰山,居住于河套北。此番又從河套北遷至賀蘭山北段。帶領他們遷移的是部落聯盟首領佑鄰。其時正直晉泰始初年(公元265年)。

“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山中陰涼濕潤,草豐水美,是很好的牧場。佑鄰帶領的部族,在山中游牧,繁衍生息,人眾漸盛。后來他們又再度遷移,去了高平川。他們在賀蘭山北段游牧過多少歲月,已無從得知。但從此賀蘭山北段有了乞伏山之稱。

佑鄰率部遷居賀蘭山北段后的百余年,乞伏國仁創建了西秦。西秦是十六國時期由鮮卑族在西北建立的政權之一。這個政權存在了46年。史稱建立西秦的鮮卑為乞伏鮮卑。佑鄰是乞伏國仁的五世祖。

《元和郡縣圖志》載:賀蘭山東北“其抵河處亦名乞伏山”。這段山的位置大體在今石嘴山市境內。乞伏鮮卑在這里游牧,歷經千余年后,已沒有可供追尋的遺跡。當然散布在山中的巖畫中,或許有他們的作品,但也早已融入了歷史畫廊的長卷,哪些畫出自他們之手也已無從認定。時光流逝,山河永在。他們在山河間留下的只是一個地名,就連這個地名也早化作歷史,僅見于史籍。

據說佑鄰率領其部族遷至賀蘭山北段時,其部族有五千戶,待到他再遷高平川時部眾已達五萬戶。由此可以想見當年在賀蘭山林草之豐。否則五千戶之眾何以生存?又怎能發展到五萬戶?養育了人們的賀蘭山,在漫長的歷史上付出了很多很多,于今早已不是當年景象。再早綠水青山,使山川秀美的重任便落在了今人肩上。

19.賀蘭山下陣如云

——唐代的崇崗

李洪圖2000.12.27

石嘴山市境內的各級行政建制的地名中,最古老的地名當屬崇崗。崇崗現為平羅縣轄的一個鄉。然而,崇崗之名遠在唐初就已經出現,距今近1400年矣。

崇崗位于賀蘭山下,地當汝箕溝溝口,唐初賀蘭山沿線是唐王朝抵御突厥的重要防線,賀蘭山下是唐軍與突厥搏殺的戰場。崇崗是這條防線的組成部分,也是這片戰場的主戰場之一。當時,唐王朝曾在這里設置崇崗鎮。古代在邊要形勝之地設置的軍事據點稱鎮。鎮的大小級別歷代各有不同。唐初的鎮是最低的軍事機構,鎮將只掌管軍事防務,其級別大致與縣令相當。據《資治通鑒》載: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九月,“洪州大總管宇文歆邀突厥于崇崗鎮,大破之,斬首千余級”。邀者,阻擊也。上述那段并不難懂的記載,說得通俗明白些便是:唐武德五年九月,洪州大總管宇文歆在崇崗鎮阻擊突厥,殺死突厥一千余人,突厥大敗而逃。洪州地在今江西南昌一帶,距賀蘭山遠矣。任洪州大總管的宇文歆遠赴塞上與突厥作戰,當是軍事需要,奉召而來,從《資治通鑒》的記載可知,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王朝曾在崇崗一帶設置過軍事據點,并駐有軍隊。當時崇崗一帶曾有過激烈的戰斗。在那以刀矛弓箭為武器的年代,一場戰斗竟至殺敵千余人,那戰爭的規模也就不小,激烈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同時,據此也可以斷定,崇崗作為地名至遲在唐武德五年就已出現。

在漫長的歷史上,曾有過無數次的戰爭,但能載入史籍的為數不多。崇崗之戰對于唐王朝戰勝突厥,安定西北,具有重要意義,因而不但載入了《資治通鑒》,而且被當代史學家視為歷史大事寫入了《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當然史家的記述總是簡潔的。要想形象地感知當時的戰況,不妨讀讀詩人們的作品。唐代大詩人王維在《老將行》中有句云:“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橶交馳日久聞。節使三河募少年,詔書五道出將軍。”賀蘭山下戰陣如云,殺氣沖天,告急文書日夜不斷送往京都。軍事長官在河東河西河內各地征集青少年入伍從軍,皇帝頻頻發出詔書催促將軍率兵出戰。這應當是對賀蘭山下戰事的宏觀描寫。唐代詩人盧汝弼的《邊庭冬怨》則對唐王朝將士的戰斗精神作了具體描寫。“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夜半火來知有敵,一時齊保賀蘭山”。朔風飛雪,寒氣刺骨,夜半聞警,人人奮起,唐軍之斗志可見矣。

石嘴山市境在古代為邊防要地。城障堡鎮之設與軍事密切相關,多因軍事需要而設,亦因軍事功能喪失而棄。崇崗鎮在歷史上存在過多長時間不得而知。于今在當年的古戰場上是欣欣向榮的崇崗鄉。

20.元昊遺宮長薛夢

——大水溝西夏離宮遺址之行

李洪圖2002.1.9

賀蘭山大水溝溝口有西夏離宮遺址,知之久矣,無緣登臨。直至去歲秋日,市政協組織視察文物保護情況,有幸應邀參加,始得涉足其地。

然而,此行僅是匆匆一過,登臨一隅而已。據有關考察資料介紹,這里是賀蘭山規模最大的西夏離宮遺址,溝口兩岸有依山勢用石塊壘砌的建筑臺地數十處,南北逶迤十余里。溝口北岸有三組建筑臺地,溝口南岸有十余處。臺地多呈長方形,臺面大小不一,最大者長百余米,寬八十米,最小者長二十米,寬十余米。每層臺前均以石塊砌成直壁,兩側或正中有石砌臺階,以便登臨,并有沿山曲徑相通。此外,在溝口南北山麓坡地上,還有以雙行石塊砌成的房基數十處,因其上并無建筑材料遺存,專家們認為應是一座以“土屋”為主的大型兵營。據此可知這個建筑群面積之廣,規模之大。畫棟雕梁,舞榭歌臺,總被雨打風吹去。隨著西夏王朝的覆亡,這個龐大的建筑群,在歷史的風雨中消失殆盡。于今只留得些許殘痕。我在遺址上撿得幾片綠色琉璃瓦碎塊,遙想此地當年之壯觀,滄桑之感油然心頭。“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戈甲氣銷山色在,綺羅人去輦痕留”。隨著西夏王朝的覆滅,豈止是“綺羅人去”,就連輦痕也早已無痕,千古存留的是巍巍賀蘭山峰。關于大水溝西夏離宮遺址,有專家推測,此地很可能是西夏右廂朝順軍司的駐地克夷門之所在。首先,大水溝是賀蘭山中段水資源最豐富的一條山溝,有充足的水量可供駐軍飲用;其次大水溝形勢險要,口門緊窄,兩山壁立,實為兵要之地。再次大水溝形勢與《西夏書事》記述的克夷門相符。《西夏書事》說:“克夷門為中興府外衛,兩山對峙,中通一徑,懸絕不可登。”大水溝情景正是如此。最后就是現存遺址有大片估計是大型兵營的“土屋”遺存。專家之推測不無道理,倘使這一推測成立的話,那么大水溝遺址便是西夏王朝京城西北大門的軍事要地克夷門故址。當年這里是經歷過慘烈的戰爭的。成吉思汗在第三次攻打西夏時,派兵出黑水城(今額濟納旗南),由兀刺海攻入河西,再攻克夷門。其時克夷門駐軍七萬之眾,夏主安全又增兵五萬支援,共計十二萬兵力,堅守克夷門兩個多月,忠告失敗。蒙古軍隊攻占克夷門后,包圍西夏都城中興府,并引水灌城,迫使夏主安全納女求和。從西夏投入兵力之眾可見戰爭規模之大;從克夷門終告失守,可見成吉思汗的鐵騎之猛,戰爭之慘烈不言而喻矣。“此次屢見血殷紅,登臨似見鬼影瞳,且喜戰爭不再逢”。于今此處青山寂靜,一片安詳。

大水溝西夏離宮遺址作為古遺址自有其價值,不但需要保護,而且應當開發利用。市政協組織的視察有此一行,其目的大約也在于此。

21.元代寧夏河西地區民俗風情的寫照

李潔2006.8.11

元代地方行政為省、路、府、州、縣制。今寧夏南部屬陜西行中書省。今寧夏北部則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路。寧夏路黃河以西地區稱河西。今石嘴山市市境亦在河西地區。當時,寧夏河西地區民俗風情如何?元代詩人馬祖常的《河西歌效長吉林》一詩對此有生動的描寫,堪稱為元代寧夏河西地區的風情畫。這首詩全詩如下:

賀蘭山下河西地,

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

卻召瞿曇作夫婿。

紫駝載錦涼州西,

換得黃金鑄馬蹄。

沙羊冰脂蜜脾白,

箇中飲酒聲漸漸。

這首有關河西的詩是模仿中唐詩人李賀的詩體寫的,所以題為《河西歌效長吉林》。詩并不難懂,若將其中不太常見的詞語略加解釋,就更好懂了。詩中的“茜根”,即茜草的根,可作紅色染料。“瞿縣”,是佛教祖師釋迦牟尼的俗姓,用以代指佛教徒。“涼州”,系唐代行政設置,故址在今甘肅武陵一帶。“涼州西”指西域,即今新疆及其以西地區。“箇中”意為座中,指座中之人。全詩大意是,在賀蘭山下,黃河以西的地方,女郎十八歲時梳起高高的發髻,穿著用茜草根染成的鮮艷如霞的紅色衣裳,她們喜歡召佛教徒為夫婿。這里的商人用駱駝載著絲綢錦緞去西域經商,獲利甚豐成為巨富,擁有大量馬蹄金。酒樓中的沙羊肥肉如冰一樣鮮亮,像蜂蜜一樣白。人們吃著羊肉,喝著美酒,口中發出嘶嘶響聲。在短短的八句詩中,涉及了少女的發型、服飾、婚嫁,以及對佛教的崇尚;夸張地描寫了經商西域的商人的富有及生活的奢華;有聲有色地描繪了羊肉之肥美,食肉飲酒之愜意。歷經600余年的滄桑,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風俗已不復存在,但是,食肉飲酒的場景至今仍不難得見,甚至許多人自己就是“箇中人”。

馬祖常,字伯庸,近居延海雍古部人,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一舉及第,官至翰林文字,后升監察御史。未任之前,他曾游歷名山大川,“問俗西夏國,驛過流沙地”,是曾涉足過寧夏的。其詩中所寫,當為親歷所見。也正因為是其親見,所以寫得生動傳神,有聲有色,如一幅動人的風情畫,使人讀其詩如見其景。

22.旌閣戰績話前朝

李潔2006.9.22

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發生在寧夏的哱拜兵變,是件震驚全國的大事。

哱拜是歸順明王朝的韃靼貴族。他因英勇善戰,在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由寧夏標兵參將被提升為寧夏副總兵,這年他已60歲。然而,寧夏巡撫黨馨對哱拜心存偏見,處處刁難。作戰時不給哱拜所部提供軍馬,寒冬臘月不發冬衣,還扣發軍餉。于是,哱拜心生怨恨。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二月二十八日晨,在哱拜的支持下,軍鋒劉東旸領兵攻入師府,殺死黨馨等人,焚燒公署,釋放囚犯,并迅速占領寧夏黃河以西各地。獲悉消息后,明王朝調集甘肅、延綏、榆林、遼東、山西等地數萬軍隊前往寧夏鎮壓,并且調來浙江軍隊和苗兵增援。明軍多次攻打寧夏城(今銀川)未果,最后,利用寧夏城低洼,城周圍多渠的地形,筑堤引水灌城,于九月十六日破城。兵變歷時半年余,終告失敗。哱拜于城破之日自焚而死。其部屬被殺者達2000余人。明代卓越的戲劇家湯顯祖聽到哱拜兵變的消息后,寫了《夏州記》一詩,詩中表達了對戰亂中邊地人民苦難生活的深切同情。其詩云:

夏州叛軍如五堡,迫挾藩王磔開府。

賀蘭山前高射天,花馬池南暗穿虜。

前年通渭血成壕,天上太白愁烽高。

不信秦人阮翁仲,鑄金終得鎮臨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平果县| 洞口县| 铁力市| 高雄市| 麻栗坡县| 进贤县| 中西区| 永州市| 藁城市| 扬州市| 乐昌市| 桂平市| 桑日县| 工布江达县| 静海县| 察雅县| 炉霍县| 万全县| 乃东县| 富锦市| 平昌县| 新密市| 和林格尔县| 潞城市| 连州市| 峡江县| 闵行区| 吉木乃县| 精河县| 封开县| 裕民县| 邮箱| 布尔津县| 安庆市| 临澧县| 崇礼县| 安吉县| 鄄城县| 南漳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