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權面對公眾的時候
前不久,深圳因為拆違,動用了200多名武裝警察,把80多個當事人團團圍住,然后一把火,燒毀了他們的違章建筑,也就是燒掉了他們的家。作出這個決定的權力機關,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一定會這樣想:小樣,還敢跟我玩粗的!
公權與公眾究竟誰更應該成為強勢,雖然早已經有了定論,但對于公眾而言,那樣的定論不過是“畫餅充饑”而已。幾年前,如果哪個人把行政機關告上了法庭,還可能成為一條新聞,但隨著政治文明的不斷推進,隨著法制社會的日臻完善,這樣的事我們已經不稀罕了。但是,我們還不能夠樂觀地以為,公權與公眾間的砝碼就已經對等了,或者公眾的砝碼已經遠遠大于公權。同樣是這個深圳,去年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個派出所給抓來的賣淫女穿上黃馬甲以后,拉到街上示眾。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賣淫女的丑陋面目,該派出所早在幾天前就貼出了告示,希望廣大人民群眾奔走相告,都過來看看這些丑陋的家伙。當然,事情發生以后,立刻遭到了來自民間的斥責,因為無論從法律的角度上還是從人性化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行為都是站不住腳的。什么是民主的過程?早就有先知告訴我們,它是一個糾錯的過程。其實也不僅是先知告訴我們,人類民主進程的發展歷史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任何制度的完善,也都是通過一個個糾錯的過程而完成的。錯了怕什么?不怕,怕的是不糾錯,怕得是不把一次次災難變成一本本教科書。這不,時隔一年,我們勝利街派出所又把賣淫女的照片張貼了出來:快來看吧,就是這幫騷貨在毒害我們的社會呢!魯迅早就說過,沒有嫖客,哪來的娼妓。涂鴉就想不通,既然是打擊賣淫嫖娼行為,為什么就不把嫖客也一同公示出來?如果派出所的工作再細致一點的話,甚至都可以一對一地公示出來,誰嫖了誰,誰又賣給了誰。之所以沒有這樣干,恐怕更多的原因,還是一個弱與強的問題。
坊間曾流行一句話:“風可以進,雨可以進,但國王不可以進。”國王指的是誰?是權力。陜北那一對夫妻,在家里看黃碟助興,結果“國王”就進來了,少客氣,繩之以法;彭縣的一位老師發短信含沙射影地攻擊縣領導,領導在縣上就是“國王”呀,他對號入座了,他小肚雞腸了,于是少客氣,繩之以法;一位16歲山東女孩因為發生鐵路事故,而永遠地失去了雙腿,鐵路法院雷厲風行,很快作出判賠:368元。如此等等,已經讓我們不難看出“國王”的威力,以及,“國王”在面對公眾時候的態度。再來看看香港,在那里曾經發生過的一件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一次公眾對公權的抵抗,近千余人進行靜坐,香港政府采取的辦法中,有一個可能都會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在靜坐現場,播放貝多芬的音樂。不管這樣的辦法是不是取得效果,取得了多大的效果,單從這一舉措來看,就足以顯現香港政府的政治文明,和他們對待公眾訴求的人性化態度。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何必動輒就要對老百姓動粗呢?更何況,權力是人民給的,是要用來為人民服務的。國家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是維護人民公權的。所以,當公權面對公眾的時候,第一要義應該是,如何維護和保障他們的利益,如何善待他們的訴求。掌控公權的國家工作人員,除了一心一意為民眾服務之外,正如溫家寶總理指出的那樣,“再沒有任何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