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家理財方面,群眾有句俗話說得好,富日子要窮過,窮日子要算計著過,這與我們今天所提倡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是一致的。可我們的那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的公仆們為什么不事節儉,充當窮廟里的富方長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礙于情面,認為如今辦事,再講節儉,與社會時尚不符,與開放格局不符,是思想觀念不解放的表現,于是便打腫臉充胖子。二是好講排場、攀比。人家盛宴款待了自己,自己也不能讓人家小瞧了,禮尚往來,理所當然地要熱情款待。三是認為花的是公家的錢,落的是自己的人情,網羅的是自己的關系,公吃公喝,何樂而不為,況且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白吃誰不吃。
吃,是人類生存的自然法則,但由于理想信念價值觀的不同,不同的人對于吃有著不同的選擇,有的人活著就是為了吃,比如那些在人民大廈吃吃喝喝的公仆們,而有的人吃是為了更好地活著,而且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群眾的幸福而活著,他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比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擦碗,比如我們可敬的孔繁森白雪就饅頭。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任何時候都需要發揚光大,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領導干部,更應該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發揚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精神,辦任何事情都應該斤斤計較,精打細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樹立清正廉潔的形象,也才能真正帶領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警惕紅包的“毒性”
但凡國人辦事,愛講求個名堂,所謂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用時尚的話說,就是搶抓機遇。新春佳節就要來到,這是一個最好的戰略機遇期,拜拜大年,說說祝福的話,增進相互的了解和感情,此時最不能少的便是送禮,什么孝敬爸媽腦白金,什么黃金搭檔補充維生素,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什么可說的,但在“禮”的大軍中,最實惠的,當數紅包了。本來,紅包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是紅紅火火、恭喜發財的象征,但國人愛變通,所以,現在的紅包已經變了顏色,在無形中充當起了敲門磚和“交際花”的角色。
古人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一切都講究經濟效益的今天,紅包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投資,奉送者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讓紅包成百上千地增值,在于放長線釣大魚,以人情做幌子,行錢權交易、錢錢交易、權色交易之實。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收紅包往往是受賄的前奏。我們的許多官員,剛開始的時候能抵得住赤裸裸的金錢的沖擊,但經受不住紅包的糖衣炮彈,像溫水中的青蛙,在溫情脈脈的漸次升溫中失去警覺與醒悟,以至于落得個慘死的下場。人稱紅包書記的原福建政和縣委書記丁仰寧,任書記不到三年,收受的紅包竟達到一百多萬元,事發后他交代,收紅包時“心里只有喜悅,感覺到的是權力的甜頭”。
中醫認為,一切事物,本質上來說,都有毒性。紅包的表象之美,本質之惡毒,由此可見一斑。紅包也是敗壞社會風氣,損壞黨群干群關系的罌粟。能送紅包者,大多是有權力的單位,有權威的官員,有實力的私有企業者,能接受紅包的,往往是有更大權力的單位,有更大權威的官員,那些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那些下崗失業的弱勢群體,除了逢年過節黨和政府雪中送炭只能買米面的紅包之外,絕沒有錦上添花的紅包來裝門面,撐腰包。
紅包送出者和受益者是個人,而損害的卻是公共利益和公正公平,是對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的無情諷刺。我們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提高黨在群眾中的威信,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其要求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但在春節來臨之際,提高防腐拒變的能力,加深對紅包危害性的認識,杜絕紅包的流行,過個清正廉潔的春節,當不為過分的要求吧?
救救大人
女兒才上學前班,一天回來后對我說,爸爸,我們老師說了,要是有高年級的同學借我們的水彩筆,就讓我們說沒有。我說,那不是讓你們說謊嗎?女兒眨眨眼睛說,可高年級的同學借我們的水彩筆后就再也不還了,你說應該怎么辦?我搖搖頭,我確實不知道應該怎么辦。
綜觀時下的社會,假的東西泛濫成災,什么假煙、假酒,假藥、假服裝、假學歷、假幣,甚至于假官、假政績等等。對我們歷來倡導的誠信構成了極大的沖擊。為什么假的東西會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有如此廣闊的市場呢?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一條,那就是利益驅動。女兒的老師之所以教小女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學生的學習用具不被別人騙去,女兒之所以說謊,是因為為了做個聽老師話的好孩子,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水彩筆,免受家長的責罵。保護自己的財物,是對的,但老師采取的方法卻是以犧牲誠信為代價的,這是十分錯誤的。
記得小時候,我們從小喇叭里天天聽到的都是外國關于誠信的那個一說謊鼻子就變長的皮諾曹的故事,還聽到的是中國的關于誠信的那個叫狼來了的故事。由此可見,我們缺少的不是教育的素材和時機,而是缺少教育實踐的基礎和形成教育長效機制的社會氛圍。
我們說,不誠信事例的大量存在,絕不能成為我們懷疑誠信的借口和理由。我們之所以推崇誠信,一方面是誠信的可貴,另一方面是欺騙的可恥。
如果沒有虛偽和背信,也就失去了誠信的本義,同樣也就失去了全社會提倡并努力實踐誠信的基礎。我們的民族歷來有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傳統,重視的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并不是一個“天生愛好欺騙的民族”(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誠信是立國之本,養身修德之基,更是時下我們市場經濟的支柱。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誠信就是財富,履行誠信,必能被誠信所善待。大人們,請從我們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用自己良好的言行,為我們的下一代樹立踐行誠行的模范。魯迅先生曾大聲呼喊“救救孩子”,在這里,筆者也要呼吁,要救救孩子,先救救大人吧!
尊嚴的價值
鄭州兩名剛剛結識的民工去飯館吃飯,其中的一名中途以方便為由偷偷離去,留下的老年民工因無法拿出三十六元飯錢,被飯館老板捆在門前的電線桿子上達兩個多小時,老板還將滾燙的雞蛋湯無情地澆在他的身上。當警察得知情況趕來解除危險后,那位老者說的第一句話卻是“我無論如何也要把你的飯錢還上”。
稍有理性的人看了這篇報道,首先都會譴責那個飯館老板的無良行為,會對那個中途離開的民工進行批評,更會對那位受了委屈的如同鄉村田野里的泥土般的老年民工產生深深的同情。按照年齡,這位老年民工應該算是我們的父輩,他同許許多多的父輩們一樣,在受到委屈和無助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譴責那些給了自己災難性侵害的人,而是想著“無論如何”也要把“你的飯錢還上”。筆者對這位老者產生的是一種無比的敬意。他的言行,不僅體現了以德報怨、忍辱負重的民族精神,更體現的是自己為人處世的尊嚴和人格。
分析這位老者受騙的原因,乃是他聽信了一個也許也是正饑腸轆轆而無法拿出飯錢的工友的謊言,以一顆“天下無賊”的純樸之心來對待人和事,才導致了被羞辱的結局。
農民工是一群特殊的勞動者,城里最臟、最苦、最累的活,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生計,城市經濟的發展,無疑有他們辛勞的汗水。但反觀我們的許多用工者們對待農民工的態度,有的輕則扣壓身份證、克扣工資,重則便是霸道地讓下跪、蠻橫地搜身,甚至于大打出手,進行流氓式的人身侵害。這些行徑,都是對我們的農民工沒有給予起碼的尊重和信任的表現,是一種對人權的嚴重侵犯。
我們說,人之為人,尊嚴是立身修德的根本,農民工當然也是人,是人,就應當享有法律賦予他們的自由和權利。當代大儒梁涑溟曾說:“中國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個人不被發現這一點上。”試想,如果沒有了對人的尊嚴的普遍尊重,沒有了對人的自由的普遍尊重,沒有了對人的生命的普遍尊重,那么,任何悲劇都是可以上演的。勞動者是社會發展的永恒而重要的動力,如何對待勞動者,是檢驗一個社會是否健康的很重要的標志之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就應當更多地理解農民工、關愛農民工、信任農民工,給予他們生活的尊嚴,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人文關懷,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
人文素養亟待提高
小學生的書寫中有錯別字,中學生的作文句子不通,大學生的論文邏輯不清,在人們的交往中,時有白字出現,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再者說了,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作為一名文化人,出現白字,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出現白字,那就是很不應該而且是很丟面子的事了。最近,作為我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就發生了這樣一件很不應該的事情。5月11日,宋楚瑜在清華演講時,清華大學的校長顧秉林向宋楚瑜贈送黃遵憲先生寫給梁啟超先生的小篆書法《贈梁任父同年》,當念到“侉離分裂力誰任”時,被“侉”卡住了,同時,他還把向宋楚瑜贈送禮物說成了“捐贈”禮物,引起了學生的嘩然。但事情遠沒有結束,在12日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宋楚瑜大陸行》節目中,特邀的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劉永江教授,除繼續將“侉”字讀白外,還將“小篆”說成莫須有的“小隸”。小篆難認這不假,作為校長和教授,我們不能苛求他們都成為書法的大家和專家,但作為一次莊重嚴肅事關兩岸關系的活動,作為東道主的顧校長事先“預習”一下,應該不算是過分的要求吧,但他沒有做,再退一步說,在現場卡住后,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們請教或向宋先生請教,也應該不算很丟面子的事情吧,不知道是校長大人太忙,還是太自負;作為劉教授,似乎就更不應該犯同樣的錯誤了,既然有校長大人的教訓在先,為什么就不汲取教訓呢?
先人孔老先生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作為校長和教授,在他們的身上發生這樣的事情,實在是讓人難為情,尤其是曾出過許許多多國學大師的清華大學。我們一直以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而自詡,清華也一直以人文學術著稱,但發生這件事后,就不能不讓人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辦學方針的問題,學生綜合素養的問題,等等。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年來,我們忽視了對包括小學生乃至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在專業的設置和選擇上,英語、計算機、經濟管理等等所謂熱門專業很受歡迎,而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專業卻遭受白眼。在我們的基礎教育中,整天在喊素質教育,但還是分數掛帥,高考指揮棒在那里指引方向,沒有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和人格品質的培養,不夸張地說,人文素養的教育是嚴重缺失的。經濟的競爭,講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現在,全社會都在講和諧社會,講人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當務之急,但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質,也應該是題中之意。如果只重視科學文化素質,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則人類所特有的感情、理性,特有的境界將統統異化,最后摧毀的將是人類長久以來營造起來的精神家園。希望我們的教育家們,在做好專家的同時,也做一個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優秀的“雜家”,為我們的明天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合格的建設人才來,只有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官員的道歉
道歉,是做人的一種藝術,是人格品質高尚的表現。凡人的道歉,時常可見,官員的道歉,尤其是現代官員的道歉,卻很少見,但并非沒有,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同志就是一例,這里舉出幾例。
一是2004年,北京市為了節約用水,擬對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收費,這一舉措受到了市民的廣泛關注,但到了下半年,北京市發文暫緩這一做法。原來,通過調查,王岐山同志發現北京居民現用水表根本沒法定時計水,實施階梯用水的技術手段不存在。
二是2005年冬天有些地方的供暖出現了問題,王市長向市民道歉說:“魔鬼就在細節之中,我得向市民道歉,沒注意到,大意了。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不能犯重復的錯誤。”
三是有一次和外賓見面,外賓遲到了,當得知是由于堵車時,王市長反過來給外賓道歉說,對不起,您因交通堵車遲到了,是我市長沒做好交通工作。
縱觀以上道歉的事例,雖然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卻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從這些細節上反映出來的是我們的官員們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真正成為了處處、時時、事事為老百姓服務、著想的公仆。眼下,我們正在大力提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倡以人為本,建設服務型政府。我們說,建設服務型政府,不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就能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關鍵是要像王市長那樣,在抓好經濟工作的同時,時刻牢記涉及千家萬戶老百姓的生活細節問題,像王市長說的“基礎工作做好了,什么都好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做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推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