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0章

  • 醫學心悟
  • 程國彭
  • 3485字
  • 2015-12-31 11:04:20

峻補氣血,乃扶危定傾之大藥,為收功保命之神丹。

人參 白術(陳土炒,各三錢) 黃 (蜜炙,五錢) 茯苓(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大熟地(九蒸九曬,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八分) 川芎 肉桂(去皮,各五分大棗五枚,姜三片,水煎服。虛甚者,更加附子、鹿茸。)

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凡腎經真水不足,虛火上炎,脈數有熱者,宜此。

大熟地(四錢) 山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水煎服。)

即大補湯,去黃 、肉桂。

治思慮傷脾,榮血不足,睡臥不寧。

人參 白術 當歸 棗仁(炒) 白芍(各一錢) 黃 (一錢五分)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甘草(炒,各七分) 木香(五分) 圓眼肉(五枚水煎服。)

理脾化痰,溫胃進食。

人參 白術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砂仁 藿香(各八分姜二片,棗三枚,水煎服。)

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凡腎經真陽不足,火衰不能生土,脈虛大無力者,大熟地(八兩) 山萸肉 山藥(各四兩)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附子 肉桂(各一兩)用煉蜜丸,每服四錢,淡鹽水下。

紫金錠(見咽喉癥。)

腦疽

(對口、偏對口)生于腦,名曰腦疽。生于頸后,名曰對口。生于頸旁,名曰偏對口。正對口易治,偏對口難治,因其軟肉與喉相近也。多因膏粱醇酒,風寒壅遏所攻,宜用神火照法,次用烏金膏搽之,外貼萬全膏,取其易潰,腐后則用防風湯洗之,摻以海浮散,仍貼萬全膏,頻換數次

鬢疽

(發頤、時毒、大頭天行)生于耳前后,名曰鬢疽。生于兩頤,名曰發頤。初起宜用銀花甘草湯,加柴胡、荊芥、薄荷、蒡子,以清散之。若腫勢甚極,須用砭法。若已成膿而未潰者,以烏金膏涂瘡頭,貼以萬全膏,自然腐潰。潰后則用海浮散,并貼萬全膏,自應尋愈。頦下漫腫無頭,名曰時毒俗名蝦蟆瘟是也。頭面盡腫,名曰大頭天行,俗名大頭瘟是也。此皆風火郁熱所致,初起宜用加味甘桔湯,以消散之。散而不去,則用普濟消毒飲以清之。若腫勢極盛,兼用砭法。

甘草 桔硬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一錢) 玄參 橘紅 柴胡(各五分) 薄荷(六分)升麻(一分) 連翹 牛蒡子(炒,各一錢五分水煎服。便閉甚,加大黃酒炒一錢;體虛加人參五分。

井口疽

(脅癰 肚癰 穿骨癰 魚口 臀癰)生于心,名曰井口疽。生于脅,名曰脅癰。生于腹,名曰肚癰。生于手足腕,名曰穿骨疽。生于腿岔,名曰魚口。生于臀,名曰臀癰。施治并如前法。

患井口疽者,宜多用,他癥亦宜用此。

遠志肉(去心甘草水泡炒,一兩五錢) 綠豆粉(二兩) 甘草(炒,五錢) 明乳香(箬上炒,二兩辰砂(研細水飛,二錢共為細末,每服三錢,開水下。)

治魚口便毒、騎馬癰、橫 ,初起未成膿者,宜此。

兒茶 血竭 乳香 沒藥 青木香 穿山甲(炒,各一兩上各等分,為末,歸尾三兩,紅花二兩,酒煎膏,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熱酒送)

以大胡桃剖開口,將全蝎二枚,納入,燒灰,存性,研末,熱酒沖服。

疔瘡

疔瘡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堅硬如疔,故名曰疔。大抵肉色紅腫,根腳不散者吉;若平塌漫腫,四圍灰白者兇。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之五種,以應五臟。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面唇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速宜針紅絲出血,多有生者。若患于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內服菊花甘草湯至效。如妄用疏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

喉痹

喉間腫痛,名曰喉痹。古人通用甘桔湯主之,然有虛火、實火之分;緊喉、慢喉之別,不可不審。虛火者,色淡,微腫,溺清,便利,脈虛細,飲食減少,此因神思過度,脾氣不能中護,虛火易至上炎,乃內傷之火,名曰慢喉風,虛證也。午前痛甚者,屬陽虛,四君子湯加桔梗、麥冬、五味、當歸;午后痛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桔梗、元參。如不效,必加桂、附以為引導之用,加減八味湯,加牛膝主之。若脈數有熱,六味湯主之。更有中寒咽痛,治用半夏桂甘湯,不可誤投涼藥。實火者,醇酒膏粱,風火積熱,火動生痰,腫痛暴發甚則風痰壅塞,湯水不入,聲音不出,此外至之火,名曰緊喉風,實證也。宜用燈窩油,和漿水灌之,導去痰涎;或用土牛膝,搗爛,和醋酸灌之;或針刺紅腫之處,發泄毒血;或用金鎖匙吹之,俾喉漸松開,飲食可入,聲音得出,乃止。宜用加味甘桔湯。熱甚者,兼用三黃解毒湯。諺云:走馬看喉痹是也。凡喉腫不刺血,喉風不吐痰,喉癰不放膿,乳蛾不針破,此皆非法。又有勞嗽日久,咽傷聲損者,無法可療。

纏喉風

纏喉風癥,咽喉腫痛,脹塞,紅絲纏繞,故名纏喉風。甚則腫達于外,頸如蛇纏,探吐。

纏舌喉風

纏舌喉風,硬舌根而爛兩旁,以羊毛筆醮甘草水洗之,吹以柳花散。

乳蛾

乳蛾生喉間,狀如乳頭,一邊生者,名單乳蛾。兩邊生者,名雙乳蛾。以小刀點乳頭出血,立瘥。吹以柳花散,再服甘桔湯。凡針乳蛾,宜針頭尾,不可針中間,鮮血者易治,血黑而少者難治。凡用刀針,血不止者,用廣三七為細末,吹刀口上即止。凡使刀針,不可

舌衄

舌衄,出血不止,用六味湯,加生地、麥冬、牛膝、玄參主之。并吹柳花散。

懸癰

懸癰生于上 ,形如紫李。宜針破癰頭,用甘草湯攪盡瘀血,吹服柳花散。

腮癰

腮癰生腮下,繞喉壅腫,先用齏汁,調玄明粉,攪去其痰,再看其紫黑處,針去瘀血,其吹服如前法。

喉瘡

喉瘡,命門相火也。瘡勢灌膿,以銀針挑破之,隨用荊芥、甘草煎湯洗之。其吹服如前。

走馬牙疳

(牙癰、牙宣、牙痛)走馬牙疳,牙齦紅腫,漸變紫黑臭穢,胃熱也。牙癰,牙邊腫痛灌膿也。牙宣,牙根盡腫,宣露于外也。吹以柳花散,兼服清胃散。牙痛,療牙止痛散,兼服葛根湯。

喉瘤

喉瘤,生于喉旁,形如圓眼,血絲相裹。不可用刀針,宜吹麝香散,并服加味甘桔湯。

繭唇,唇上起泡如繭,初起即用小小艾炷灸之,貼以萬全膏。

肺絕喉痹

肺絕喉痹,凡喉痹日久,頻服清降之藥,以致痰涌聲喑,或痰聲如曳鋸,此肺氣將絕之候也。法在難治,宜用獨參湯,或兼進八味湯,或兼用十全大補湯。早服者,可救十中之一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大棗二枚,生姜一片,水煎服。)

川芎(五分) 大熟地 當歸 白芍(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加丹皮、麥冬、玉竹、山藥、茯苓,退虛熱至效。

大熟地(四錢) 山萸(去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一錢五分) 肉桂 五味(各五分)水煎服。)

本方去五味,加附子,名八味腎氣湯。

治喉閉、纏喉風,痰涎壅塞,口噤不開,湯水難下。

焰硝(一兩五錢) 硼砂(五錢) 片腦(二分五厘) 雄黃(二錢) 白僵蠶(一錢各另研為末,和勻。以竹筒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雖出,腫痛仍不消,急針患處,去)

黃連(一錢) 黃芩 黃柏 黑山梔(各一錢五分水煎服。)

治喉瘡,并口舌生瘡,走馬牙疳,咽喉腫痛諸癥。

真青黛 蒲黃(炒) 黃柏(炒) 人中白(各一兩) 冰片(五分) 硼砂(五錢共為細末。吹喉極效。)

升麻(一錢) 生地(二錢) 黃連 連翹 丹皮(各一錢水煎服。)

止牙痛神效。

牙硝(三錢) 硼砂(三錢) 雄黃(二錢) 冰片(一分五厘) 麝香(五厘共為末。每用少許擦牙。)

葛根(一錢) 升麻(一錢) 甘草(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水煎服。)

真麝香(二錢) 冰片(三分) 黃連(一錢共為末。一日夜,吹五、六次。)

瘰 ,頸上痰瘰 串也。此肝火郁結而成,宜用消瘰丸,兼服加味逍遙散。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勝計。予曾刻方普送矣。

玄參(蒸) 牡蠣(銼碎) 貝母(去心蒸,各四兩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

治肝經郁火,頸生瘰 ,并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切牙發痙諸癥。經云:木郁達之是已。

柴胡 茯苓 當歸 白術 甘草 白芍 丹皮 黑山梔(各一錢) 薄荷(五分水煎服。)

鼻痔(鼻淵)

鼻痔,鼻生息肉也,起于濕熱,可吹 砂散。鼻淵,鼻流濁涕不止也,起于風熱,可用

砂(五分) 白礬( 枯,五錢共為細末。每用少許,點鼻痔上,即消。)

荊芥穗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姜湯調下,有火者,陳茶調下。

耳(百蟲入耳)

豆抵耳,耳內生疔也。乃肝經郁火所結,可用紅棉散,兼服加味逍遙散,加菊花百蟲入耳,以貓尿滴入,奇效。

白礬(一錢) 胭脂(燒灰存性,一錢上研勻,先用棉杖子攪去膿水,更用棉杖子攪藥,摻入于耳底,即干。)若 耳抵耳。

眼丹(眼珠忽突)

眼丹,眼旁生泡,潰而流水也,屬風熱,加味逍遙散主之。又眼珠忽然腫脹突出,屬祟癥,平祟散主之。

黃連(二分) 甘草 冰片(各一分) 硼砂(三分人乳調,點兩眼角,立消。)

白禿瘡(落發不生)

白禿瘡,此火旺血虛而生蟲也。麥餞散主之。發落不生,骨碎補為末,麻油調涂之。

用小麥一升,炒枯黃色,乘熱入缽內為末,和硫黃末四兩,白砒末五錢,攪勻,待冷取起,加煙膠半斤,川椒末二兩,生枯礬二兩,共碾極細。臨用蔥湯洗凈,末藥二、三錢,麻油調搽,油紙蓋扎,三日一換,換三次愈。

粉刺雀斑

粉刺雀斑,風熱也,改容丸主之。

大貝母(去心) 白附子 防風 白芷 菊花葉 滑石(各五錢上為細末,用大肥皂十策,蒸熟去筋膜,搗和藥為丸。早晚洗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新乡县| 和田市| 扎兰屯市| 灵台县| 泸州市| 东辽县| 桐柏县| 旬阳县| 鲁山县| 景宁| 宁明县| 宁河县| 会东县| 聂拉木县| 张家川| 通州市| 江山市| 南阳市| 青州市| 唐河县| 建湖县| 象山县| 南澳县| 永顺县| 尉氏县| 澄迈县| 安福县| 汕头市| 龙岩市| 尼玛县| 哈巴河县| 新晃| 仙桃市| 延吉市| 邯郸市| 炉霍县| 磐石市| 宽城| 凤庆县| 廉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