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4章

  • 古今醫鑒
  • 龔信
  • 5019字
  • 2015-12-30 09:34:07

黃龍膏(周仁山傳)黃狗腦子(三個) 黑礬(半斤) 皮硝(半斤)以下二味,分三分,入三個腦子于內,令兒食飽,將一分用面圈癖,藥入圈內,熨斗熨至干,成餅去了。每一日一次,三日為止,又停一日,將甘草、甘遂一處為末,絹包水浸,癖揉一頓飯時,即服桃仁承氣湯。一劑,打下血塊,未下,再進一服,神效。

水潤膏(張大尹傳)大獨蒜(三、四個) 大黃(一兩) 皮硝(五錢) 麝香(一分) 赤石脂(一錢) 水紅花子(七錢)上五味為末,將蒜搗爛,和末令勻,敷患處,用紙貼住,干則水潤之。一晝夜,能從口中出藥氣,癖即消矣。

黑龍妙化膏(劉少保公傳) 貼癖塊,血積,氣積,疳積,食積等疾。

川烏(一兩) 草烏(一兩) 當歸(一兩) 白芷(一兩) 赤芍(一兩) 生地(一兩)熟地(一兩) 兩頭尖(一兩) 官桂(一兩) 三棱(一兩) 莪術(一兩) 穿山甲(一兩)木鱉子(去殼,凈仁,一兩) 巴豆(去殼,一百個) 蓖麻仁(一百個)上銼碎,用香油二斤,浸三日,文武火,熬至焦黑,濾去渣,將油再熬至半炷香,下黃丹,炒黑色,一斤,研同熬,以柳條攪,不住手,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取出入后藥。

乳香(一兩) 沒藥(一兩) 木香(一兩) 麝香(二兩) 五靈芝(一兩)上為細末,入內攪勻,瓷器盛之,量疾大小,用五倍子染過狗皮,攤貼半月,一易制藥,勿犯婦人手及雞犬見之。忌食半魚等肉發物,二、三個月,大效。

化癖膏(范任庵傳)真香油(一斤) 好黃丹(半斤) 川烏(五錢) 甘遂(五錢) 當歸(五錢) 甘草(五錢) 蜣螂(二十個) 穿山甲(五錢) 木鱉子(五錢,仁)上先將油入鍋內,用前七味熬焦,去渣,入黃丹熬成珠,離了火,入后藥。

蘆薈(五錢) 阿魏(五錢) 砂(五錢) 硼砂(五錢) 皮硝(五錢) 麝香(五錢) 水紅花(七錢)此七味為細末,入內隨用,每一個,重三錢,頭貼時,先用皮硝水洗患處,極凈,然后粘貼。三日覺肚皮癢;七日覺疾甚痛,即其驗也。忌生冷油膩等物。

傷水張南川消癖膏香油(一斤) 桃(一兩) 榆(二兩) 椿(一兩) 槐(一兩) 柳(一兩) 柏枝(一兩)楮(一兩) 豬宗(四兩) 血余(一兩) 水紅花穗(一斤)以上俱入油內熬焦,去渣,又入后藥。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黃柏(一兩) 梔子(一兩) 大黃(一兩) 連翹(一兩)川烏(一兩) 兩頭尖(一兩) 川芎(一兩) 防風(一兩) 荊芥(一兩) 木鱉子(一兩)薄荷(一兩) 蒼術(一兩) 苦參(一兩) 穿山甲(一兩) 當歸(尾,一兩) 蓖麻仁(一兩)入油內熬焦撈出,稱前油,如油一兩,入黃丹五錢,熬至滴水成珠,離火待溫,入后細藥。

阿魏(一錢) 血竭(一錢) 蘆薈(一錢) 硼砂(一錢) 砂(一錢) 乳香(一錢)沒藥(一錢) 胡黃連(一錢) 兒茶(一錢)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天竺黃(一錢)蜈蚣(三條,為末) 朝腦(一個) 麝香(三分)臨攤貼藥入麝,貼患處,神效。

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彎腰,醫以右手大指、中指橫掐住兩胯骨尖上,相平橫過,中間脊骨掐處是穴,將牙花記住,用手按脊下二寸許,則上記牙花必跳動,是真穴;不動,不是穴。于動處,用藥制過紙擦之,使皮肉麻木,用艾灸一炷,將大布針穿絲線一條,將針放斜,橫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線,慢慢勒破皮,然后再用針,斜入橫挑,過線勒斷,白筋四、五條,出鮮血易治,出紫血難愈。用真三七末少許,摻上血即止,再用艾灸三壯,用前膏藥貼之,當時熱退,指日癖消,神效。

制紙法∶用花椒樹上馬蜂窩為末,用黃蠟蘸末,并香油頻擦紙,將此紙擦患處皮上,即麻木不知痛。

灸癖法∶穴在小兒背脊中,自尾 骨,將手揣摸脊骨兩旁,有血筋發動處兩穴,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煙安錢孔中,各灸七壯,此是癖之根,貫血之所,灸之瘡即發,即可見效,灸不著血筋,則瘡不發,而不效矣。

治小兒疳積、眼 、發豎者。(郭師傅方)遠志(去心,一錢七分) 蒼術(米泔水浸,一錢七分) 三棱(一錢七分) 木鱉子(去殼,一錢七分) 檳榔(火炮,一錢七分)用牙豬肝一副,竹刀切片,皮硝水洗凈,將藥末撒上,仍用竹簽貫合,兩片為一蒸,一炷香為度,取出仍將皮硝水洗之,露一宿。病患服,任意多寡,或煎煮不拘,輕者半副,重者一副。

諸熱

方大連翹飲 治小兒心經邪熱,心與小腸受盛,乃水竇之處,常宜通利。壅則結,滑則脫,熱則澀,盛則淋。平涼心火,三焦自順,不待疾作而解。證成而療者,疏待有之矣。一十五味,加湯使用,才覺蘊熱、寒熱、寒邪、風邪冒之,肺經心將受之,不受則觸傳于小腸,或閉,或澀,或赤,或白,淋瀝不通,榮衛不行,壅滯作疾,其發多端,以致肝熱,眼目赤腫,唇口白瘡,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須在表里,俱得其宜,驚風悉能散之,疾熱亦自消除,連翹之功,可謂大矣。

連翹(八分) 瞿麥(八分) 滑石(八分) 車前子(八分) 赤芍(八分) 梔子(四分)木通(四分) 牛蒡子(八分) 防風(四分) 荊芥(一錢二分) 當歸(四分) 黃芩(一錢二分) 甘草(一錢六分) 柴胡(一錢一分) 蟬蛻(五分)上銼,竹葉十個,燈心十莖,水一碗,煎至七分,不拘時服。風痰熱變、熱蒸,加麥門冬。實熱、丹熱,加大黃。胎熱、瘡疥、余毒熱,加薄荷葉。癰癤,加大黃、芒硝。

犀角化毒丹(陳白野方) 治小兒蘊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齦出血,口臭腮赤,咽干煩躁不寧,并痘疹余毒未解,或頭面身體,多生瘡癤。

犀角(鎊,三錢) 桔梗(一兩) 青黛(二錢) 牛蒡子(微炒,五錢) 連翹(去穣,六錢) 玄參(六錢) 樸硝(三錢) 生地黃(酒洗,五錢) 粉草(三錢) 赤茯苓(去皮,五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兼有驚,加朱砂研細為衣。

感冒

方羌活膏 治小兒風寒外感,驚風內積,發熱喘促,咳嗽痰涎潮搐,并痘疹初作。

羌活(七錢) 獨活(七錢) 前胡(七錢) 川芎(七錢) 桔梗(五錢) 天麻(五錢)薄荷(三錢) 甘草(二錢) 人參(五錢) 地骨皮(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一丸,姜湯研化下。

抱龍丸 治傷風瘟疫,身熱昏睡,氣粗喘滿,痰實壅嗽,及驚風潮搐,蟲毒中暑,并可服之。壯實之兒,宜時服之。

南星(為末,入臘月黃牛膽中陰干,百日取出,八錢) 天竺黃(四錢) 麝香(一錢)雄黃(四錢) 辰砂(四錢)上為細末,煮甘草膏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滾熟水化下,百 內者,作三服,或用臘雪水煮,甘草膏汁和藥尤佳。

傷食

方萬億丸(方見通治) 治小兒傷食,肚脹,發熱,驚風痰嗽,一切停滯,內傷外感,并治。

啟脾丸 消食,止泄,止吐,消疳,消黃,消脹,定腹痛,益元氣,健脾胃。

人參(一兩) 白術(去蘆,一兩) 山楂(去核,取肉,炙,五錢) 陳皮(炙,五錢) 澤瀉(炙,五錢) 甘草(五錢,炙) 白茯苓(去皮,一兩) 干山藥(一兩) 蓮肉(去心,皮,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送下。或為餅,以米飲研化服,亦可。小兒常患食傷諸疾,服之立愈。

消食散 治小兒腹痛,多是飲食所傷,治宜和脾消食。

白術(去蘆,去油,陳壁土炒,二錢半) 紅陳皮(溫水洗,去白,七分) 南香附米(去毛,炒,七分) 山楂(蒸,去核,取肉,一錢) 大麥芽(炒,一錢) 四花青皮(去穣,七分) 砂仁(去殼,一錢) 甘草(炙,五分) 神曲(炒,七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七分,量兒大小,清米飲,或白湯任下,生姜煎服亦可。有寒,加藿香、吳茱萸。有熱,加炒黃連。

吐瀉

方燒針丸 治小兒吐瀉。

黃丹(水飛過) 朱砂 白礬(火 ,各等分)上為末,棗肉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針尖上,于燈焰上燒存性,研爛,涼米泔水調服。

瀉者食前,吐者無時。外用綠豆粉,以雞子清和作膏,涂兩腳心,如瀉涂囟門,止則去之。

白術散 治吐瀉,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和胃生津,止瀉痢,將欲成慢驚風者。

人參 白術 藿香 白茯苓(去皮) 干葛 木香 甘草(炙,各等分)水煎服。若小兒頻頻瀉痢,將成慢驚,加山藥、扁豆、肉豆蔻,煨,各一錢,用姜一片煎。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三個,白附子八分,裹煨。若冬月,小兒吐蛔,多是胃寒、胃虛所致,加丁香二粒。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滲之藥,乃胃中元氣少故也,與此湯補之,加天花粉。如能食而渴者,白虎湯加人參。如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食,服之即效。

參苓膏 治大人、小兒脾胃虛冷,嘔吐泄瀉,及痘疹泄瀉,并治。

人參(一兩) 白術(一兩) 茯苓(一兩) 白豆蔻(七錢) 山藥(一兩) 木香(五錢)砂仁(五錢) 肉豆蔻(七錢) 甘草(炙,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不拘時,清米湯,研化服。

治小兒脾虛泄瀉。(李椹澗傳)山藥半生半炒,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空心黑砂糖水調服。

痢病

方三神丸(劉州判傳) 治瀉痢。

南草烏(光圓者用三兩,一兩燒存性,一兩去皮尖,火煨,一兩去皮尖,生用)上為末,水打面糊丸,如綠豆大。每三、五丸或八、九丸,水瀉熟水待冷送下。去血,黃連甘草湯下。

白痢,干姜湯下,俱用冷服。忌一切熱物,雞肉魚胙腥膩等物。

鐵門拴(魏進士傳) 治赤白痢疾,五種泄瀉。

文蛤(炒黃色,一兩) 黃丹(二錢) 白礬(半生半枯,三錢)上為細末,黃蠟一兩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大人十五丸,小兒五、七丸,茶一錢,姜二錢,煎湯下。

鳳凰煎 治休息痢及疳瀉日久,不能愈者。

雞子一枚,打破,用黃蠟一塊,如指大,銚內熔,以雞子拌炒熱,空心食之。

一方治噤口痢,并瀉。

用燒餅一個,乘熱分作兩邊,將一邊納木鱉子,泥搭臍上,冷則易之。

一方治熱痢。

黃連 細茶 生姜(各等分,水煎服)封臍治痢良方(張西齋傳)王瓜藤(經霜,曬干,燒存性)上為末,香油調,納臍中,立效。

點眼治噤口痢方(李興湖傳)首胎糞(炙,干,一錢) 雄黃(五分) 胡黃連(四分) 片腦(少許)上為細末,點兩眼大 ,即效。

治小兒久瀉、久痢不止,及滿口生瘡,白爛如泥,疼痛叫哭,諸藥不效者。(張魏川傳)巴豆(一個,去殼) 瓜子仁(七個) 燒錢灰(一個)上共搗一處,如泥,津調貼在兩眉間正中,待成泡揭去,即已。

瘧疾

方芫花散 治小兒瘧疾。

芫花根為末,每用一、二分,三歲兒用二分,以雞子一個,去頂,入末攪勻,紙糊頂口,外用紙裹糖灰,火煨熟嚼吃。

天靈散天靈蓋燒存性,為末。每服五厘,黃酒調下,立止。

痰嗽

方蜜梨噙 治咳嗽痰喘。

甜梨一個,刀切勿斷,入蜜于梨內,面裹火煨熟,去面吃梨。

保金丸(宗杏川方)南星 半夏 白礬(生) 牙皂 巴豆(去殼) 杏仁(去殼另研,各等分)上為末,合一處,再研令勻,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丸。針挑燈上燒存性,研爛,茶清調下。

一方治咳嗽發熱,氣喘吐紅。

人參 天花粉(等分)上為末,每服五分,蜜水調下。

一方,治小兒喉中痰壅喘急。

用巴豆一枚,去殼,搗爛作一丸,以棉花包裹,男左女右,塞鼻中,痰即墜下。

氣喘

方一捻金治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嗽,肚腹膨脹,不思飲食。

小兒肺脹咳嗽,多人看作風喉,大黃、檳榔、二牽牛、人參分兩來湊,五味研成細末,蜜水調量稀稠,每將一字下咽喉,不用神針法灸。

上其證,肺脹喘滿,胸高氣急,兩脅 動,陷下作坑,兩鼻竅張,悶亂嗽渴,聲嗄不嗚,痰涎潮塞,俗云“馬脾風”。若不急治,死于旦夕也。

盜汗

方治小兒盜汗,潮熱往來。

柴胡 胡黃連(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豆子大。每一丸至三丸,銀器中,用酒少許化開,更入水五分,重湯煮二三十沸,放溫,食后和渣。

服。

蟲痛

方治小兒蟲積腹痛。

巴豆(一枚,去殼,槌去油) 朱砂(一粒)同研勻,用雞子一個,開頂微去白,入藥在內,攪勻,仍將紙糊口,用稈圈坐在鍋內,水煮熟,令兒食之,或以茶清送下,即打下所積蟲,神效。

追蟲取積散(周佐溪傳) 治小兒蟲積、食積、熱積、氣積,或肚大青筋,腹脹而痛。

雷丸 錫灰 檳榔 蕪荑仁 木香 大黃(煨) 黑丑 使君子 鶴虱(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或蜜,或砂糖水調服,每二、三匙。

臍風

方五通膏(周景陽傳) 治小兒臍風撮口。

生地黃 生姜 蔥白 蘿卜子 田螺肉(各等分)上共搗爛,搭臍上四周,一指濃,抱住候一時。有屁下,泄而愈。

香螺膏(鑒泉兄傳) 治小兒臍風,腫硬如盤。

田螺三個,入麝香少許,搗爛搭臍上,須臾再易,腫痛立消。

獨神散 治小兒臍風。

用全蝎七個,去蝎尾,每個用中一節,共七節,火烤干為細末,乳汁送下。小兒頭上,微汗出即已。

夜啼

方安神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神。

蟬蛻七個,下半截為末,初生抄一字,薄荷湯入酒少許調下。

或者不信,將上半截如上服,復啼如初。古人立法,莫知其妙。

花火膏 治邪熱乘心,焦躁夜啼。

燈花三顆,以乳汁調抹兒口,或抹母乳上,令兒吮之。一方用燈心燒灰,敷乳上,令兒吮之。一方加朱砂一字,共為末,用白蜜調,兒睡抹口內。

丹毒

方泥金膏 治小兒一切無名腫硬,炊赤,但是諸般丹瘤,熱瘭,濕爛,大人亦同此法。

陰地上蚯蚓糞,熟皮硝比蚯蚓糞三分之二,一處研細,新汲水濃調,濃敷患處,干則再上。

赤龍散 治赤毒、火毒、走注。

伏龍肝不拘多少,用雞清調,敷患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鄄城县| 贡嘎县| 额尔古纳市| 门头沟区| 繁昌县| 马尔康县| 花莲市| 山西省| 阿拉善盟| 江阴市| 河北省| 泸定县| 宝丰县| 清河县| 隆子县| 沁阳市| 新晃| 三门峡市| 庆城县| 莒南县| 葵青区| 石门县| 东兰县| 丰镇市| 平武县| 丰台区| 晋州市| 玉溪市| 平和县| 黄大仙区| 磐石市| 衡山县| 鄱阳县| 天台县| 大安市| 惠安县| 大安市| 五河县| 合阳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