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供養品第十三
爾時釋提桓因于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什曰。維摩詰接妙喜世界來入此境。及上來不思議事。皆昔來所見。未有若此之奇也。放光等所明實相。廣散難尋。此經略敘眾經要義。明簡易了故嘆未曾有也。亦云會我為妙。故嘆未曾有也。肇曰。說經將訖舍利弗已慶美于上。帝釋復欣其所遇。而致嘆也。此經言雖簡約而義包群典。坐不踰日而備睹通變。大乘微遠之言。神通感應之力。一時所遇理無不盡。又以會我為妙。故嘆未曾有也。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經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積而悟深者隨愿輒成之。久近不以劫數為限也。
何況如說修行。
肇曰。是法即上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法也。如我解佛義深遠難遇。若聞能誦持者必得不疑。況如說修行者。斯人之德自列于下也。
斯人則為閉眾惡趣。
肇曰。八難眾趣。
開諸善門。
肇曰。人天涅槃門也。
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
肇曰。四魔怨也。
修治菩提。
什曰。梵本菩提下有道字。道即趣菩提道也。
安處道場。
肇曰。在道場成佛道名菩提。今雖未成。便為修治佛道安置道場中。
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肇曰。如說修行則同佛行。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肇曰。天帝欣其所遇故致未曾之嘆。兼欲護養以弘其道矣。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什曰。梵本此菩提下有法字也。生曰。經說佛慧則慧在經矣。經茍有慧。則是佛之法身矣。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肇曰。善其護持之意也。三世菩提不思議道。皆陳在此經。若受持護養則為供養三世諸佛。故助汝喜。生曰。夫以衣食供養者存其四體而長之也。若受持讀誦此經。既全其理。又使日增于佛法身。不亦有供養義乎。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嘆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于彼。
肇曰。供養之福。以方慧解般若。諸經類有成挍。生曰。衣食供養本以施功致福。非求理之法。據此正可生人天之中。終不得成佛也。供養法身者。以佛所體為懷。至于大悟智慧。而以相比。豈可同年而語其優劣哉。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
生曰。體此經理。終成菩提。故從中生。
菩提之相不可限量。
生曰。菩提無相。不可以意限量之矣。
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肇曰。高木必起重壤。瑾瑜必生荊岫。所以無量之果必由無量之因。諸佛菩提皆從習此經而生。菩提之道以無相為相。無相之相不可限量。因是生福福何可量也。生曰。以無相為受持之福。福無盡者也。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曰大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圣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王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肇曰。上以財供養受持即法供養也。如來將成法供養義。故引成事以為證焉。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什曰。冀或有大德諸天殊特供養。若有過此慕欲及之。云雖盡己所珍。不能上悅圣心。冀所珍之外有以暢其誠心。故發斯念更惟勝供也。肇曰。極世肴珍。無以攄其至到之情。冀所珍之外別有妙養以暢其誠心。又宿緣將會故生斯念也。生曰。引過去以驗供養法身為勝也。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什曰。若財供養則于佛無用。于眾生無益故非所欣也。如來積劫本為眾生。若奉順經典如說修行。則稱悅圣心乃真供養也。肇曰。藥王如來知其將化。故變為空神而告之。生曰。法供養者行法即為供養也。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供養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
什曰。三藏及雜藏菩薩藏五藏經也。上四藏取中深義說實相等。故得為深經也。從此至下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盡是廣嘆佛所說深經。未明受持修行法供養義也。生曰。先明經也。深經者謂佛說實相法。以為菩薩道也。
一切世間難信難受。
生曰。實相理均豈有深淺哉。世間情與之反。信受甚難。非其所及故為深也。
微妙難見。
生曰。妙絕人心。見之難矣。
清凈無染。
肇曰。深經謂方等第一義經也。其旨深玄非有心之所得。微妙無像非明者之所睹。超絕塵境無染若空。欲以有心有明而信受見者。不亦難乎。自此下美深經之旨。諸佛所說深經即佛法身也。夫財養養四體。法養養法身。若能護持斯經。令法身增廣者。此供養之上也。生曰。無相可取故不得生垢。若能見之垢亦除也。
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
什曰。要須禪定等諸功德。非但智慧分別之所能得也。亦云要用實智慧。然后能了非分別取相所能解也。肇曰。第一義經微遠無相。自非明哲孰能分別。業之差別雖由分別。然非分別之所能得得之者。其唯無分別乎。故曰非但分別也。生曰。要積功德然后會矣。
菩薩法藏所攝。
什曰。凡為菩薩說法能成就菩薩。皆是菩薩法藏所攝也。生曰。是菩薩所體。而物莫能窺也。
陀羅尼印印之。
什曰。總持有無量。實相即總持之一。若經中說實相。實相即是印。以實相印封此經。則為深經也。復次印梵本言相實相也。以實相為經標相也。肇曰。菩薩法藏之所攝。故非小乘之寶。總持印之所印。固非域中之道。總持所印所印必真。法藏所攝所攝必寶。既藏以法藏印以總持。豈是常人所能開發。以明法寶深固難可窺[門@俞]也。生曰。陀羅尼者持也。若持實相不失。于諸天人魔梵之中。不復畏有不通之義。譬若生印為信關津諸禁。莫能呵留果是印持。所印之經則無有閡。
至不退轉。
生曰。理無退處。從之必至。
成就六度。
什曰。言此經能令人不退成六度也。肇曰。不退所以至六度。六度所以成大乘。大乘之所出莫不由斯典也。生曰。非但不退而已。乃極諸法邊涯焉。
善分別義。
生曰。義謂言中之理也。而此經善分別之。
順菩提法。
什曰。深經所說于理無差。故言善分別善分別故順菩提也。肇曰。善分別實相之義。順菩提無相之法也。生曰。正以載菩提法為經故無乖矣。
眾經之上。
什曰。舉其深者。于眾經為上也。肇曰。三藏十二部方等為第一。生曰。九十六種眾經之上。
入大慈悲。
什曰。深經能令人入也。肇曰。深經所以建慈悲。所以弘。入之者。必以大慈大悲乎。是以方等深經皆入大慈大悲。合為一體也。生曰。明見法理。必能示諸不達。
離眾魔事。
什曰。凡非法緣悉魔之事。
及諸邪見。
肇曰。魔四魔見六十二見也。
正教既弘眾邪自息。
生曰。魔邪皆起于惑。若體此經則離之矣。
順因緣法。
什曰。若法定有則不生滅。若法全無亦不生滅。不生滅則與因緣相違。深經所說非有非無。非有非無故順因緣法也。生曰。說不違因緣理也。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肇曰。法從因緣生。緣則無自性。無自性則無主。無主則無我人壽命。唯空無相無作無起。此深經之所順也。生曰。此則因緣法矣。
能令眾生坐于道場。
生曰。坐道場時思惟十二因緣。如此故得成佛。
而轉法輪。
肇曰。深經之所能也。生曰。既成佛復能使人悟斯法。
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嘆譽。
什曰。以深經能成佛道轉法輪。則天人蒙度。所以群圣共嘆深經也。肇曰。既有此能故有此譽。生曰。嘆譽法輪。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
肇曰。未有舍背深經。而能入佛法藏者。生曰。體此經者。入佛法藏也。
攝諸賢圣一切智慧。
肇曰。一切賢圣之智。無離深經也。生曰。三乘皆同以其理為悟。故無不攝。
說眾菩薩所行之道。
肇曰。菩薩所行其道無方。八萬眾行皆陳之深經也。生云。雖曰總攝賢圣智慧。而二乘不盡其理。唯是菩薩所行之道而已。
依于諸法實相之義。
什曰。經說實相故經依于實相也。生曰。言不遠宗也。
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肇曰。不依實相辯四非常者。非平等教也。依實相乃曰明也。生曰。依諸法實相之義。則盡然表不得不無常。而無無常相也。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
什曰。小乘法中。五逆罪及犯四重禁。則皆棄而不救。大乘深法則無不救也。生曰。體之則出毀禁罪之境也。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肇曰。毀四禁犯五逆。小乘法所不能救。眾魔外道貪著豪姿。小乘法所不能滅。能救能滅者其唯大乘方等深經乎。生曰。恐失其有。
諸佛賢圣所共稱嘆。
肇曰。諸佛共稱以明其法必真也。生曰。唯諸佛賢圣。得其為美故嘆之。
背生死苦。
生曰。體之則結盡泥洹也。
示涅槃樂。
肇曰。生死雖苦背之至難。涅槃雖樂識之者寡。自非深經孰啟其路。生曰。既達因緣法。則知息之為樂矣。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
肇曰。諸佛雖殊其道不二。古今雖異其道不改。以明第一義經常一不差也。美深經訖于是也。生曰。十方三世諸佛。無不必同也。
若聞如是等經。
肇曰。大乘深經其部無量。故言等也。
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什曰。上來贊嘆深經。今始更明受持宣行行法供養也。肇曰。如是等經盡諸佛法身也。若聞斯經能信解護持宣示分別。令大法增廣者名法之供養。養成法身也。生曰。以受持讀誦是守護之義。故名法供養。
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什曰。上章明奉順經典。真法供養也。如說修行通舉六度也。十二因緣以下。明得無生忍以實智慧隨順實法也。肇曰。上以信解護持宣示弘布以為法養。今明內行應順為法供養也。諸法即深經所說六度諸法也。生曰。如經說而修行者最深者也。故別明之焉。
隨順十二因緣。
生曰。情不復乖因緣理也。
離諸邪見。
生曰。既順因緣理。則離有無諸邪見。
得無生忍。
生曰。順因緣理無復邪見者。無生法忍也。
決定無我無有眾生。
肇曰。不悟緣起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說行則得明慧。明見十二因緣根源所由。故能離諸邪見得無生忍。無復吾我眾生之想也。見緣如緣謂之隨順。明白有無謂之決定。皆智用之別稱也。
而于因緣果報。
生曰。無生忍之為見也。則決定矣。雖無我無眾生而非無受報之主也。
無違無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