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中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①“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現天則。②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③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④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⑤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⑥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⑧“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⑨
注釋:
①此以人事釋《乾》爻辭。下,釋“潛”,指初九之陽居下,其位卑賤。舍,此字古人多解;有謂“舍”通“舒”者,然案之《井》卦初六爻“舊井無禽”,《象》曰:“時舍也。”顯然《象》解“舍”為棄,由《文言》稱“云從龍”,可知龍本應在天為得時,今在田而曰“時舍也”,可知此處亦解“舍”為棄。試:驗。窮:極。
②此以天道釋《乾》爻辭。陽氣潛藏:初九一陽居下,故象征陽氣潛于下而未動。天下文明:九二陽氣上升,故天下文彩光明。文明,文彩光明。偕:俱。乾道乃革:《雜卦》:“革,去故也。”九四爻居上卦之始,故“乾道乃革”。位乎天德:陽至九五而處尊位。天德:指九五天位。極:終極。天則:天象法則。
③此申《乾·彖》意。即釋《乾》卦卦辭。性情:一本作“情性”。性,天性。情,是情意。人稟陰陽而生故有性情。《白虎通德論·情性》:“情性者,何謂也?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陽之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能:而。美利:美善。此指生物。即云行雨施以生物。剛健中正:《乾》六爻皆陽故“剛健”,二五為中,初、三、五以陽居陽得位故曰正。《乾》六爻中九五居中得正,故曰中正。純粹精:此卦全陽不雜故曰“純粹精”。色不雜曰純,米不雜曰粹,米至細曰精。揮:動,散。一本作輝,二者音同義通假。旁:遍。通:通達。《系辭》:“往來不窮謂之通。”六龍:六位之龍。御:駕馬使行。云行雨施:指天之功用。云氣流行,雨澤布施。平:均勻平和。
④此釋初九爻辭。成德:已成就的道德。弗:不。
⑤此釋九二爻辭。聚:會。辯:一本作辨。二者通,有明辨之義。寬:弘廣。
⑥此釋九三爻辭。重剛:九三居內卦乾之終,上與外卦乾之初相接,乾為剛,故曰“重剛”。不中:指九三不處二五之位,爻以二五為中。上不在天,指往上不在九五爻。天,指九五爻。此爻辭為“飛龍在天”。田,指九二爻。此爻辭為“見龍在田”。
⑦此釋九四爻辭。中不在人:九四居卦中間而不處人之正位。中,指居卦之中。人,指人位。卦三、四爻為人位,三與二相比,故三附于地處人之正位。四雖處人位,但元于地而近天,非人所處,故九四“中不在人”。
⑧此釋九五爻辭。大人:此指九五而言,九五有“利見大人”之辭。大人指圣明德備之人。《周易》中有周人五號:帝,天稱。王,美稱。天子,爵號。大君,興感行異。大人,圣明德備。序:次序。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天時:四時。
⑨此釋上九爻辭。上“圣人”王肅本作“愚人”,案愚人、圣人相對為文,故王肅本極是。唯:通惟,猶是。《文選·甘泉賦》李善注:“惟,是也。”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①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②“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③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④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⑥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⑦
注釋:
①此釋《坤》卦卦辭。至柔:《坤》六爻皆陰,純陰和順,故曰“至柔”。德方:先儒多解“德”為德性,但由上文“動也剛”思之,“德”與“動”對文,似以作“得”解為妥。方,方正。古人以圓說明天體運動,以方正說明地之靜止,故稱“方”。“方”釋經文中“貞”。后得主:經文中有“先迷后得主”,其意為:先迷惑后找到主人。傳文釋為“后得主而有常”。顯然與經文之義不同。常,規律,常道。化光:化育廣大。古“化”有生義。光,廣。
②此釋《坤》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原意為:踏霜之時,當知堅冰之日將至。弒:試殺。《白虎通德論·誅伐篇》:“弒者,何謂也?弒者,試也。欲言臣子殺其君父不敢卒,候間司事,可稍稍殺弒之。”辯:即辨。漸:漸進,即由小而大。《坤》初六居下,陰小而始動,不善之積,故曰“漸”。陰為不善。順:順從。《春秋繁露·基義篇》引作“遜”。
③此釋《坤》六二爻辭。正:從止一,其義守一以止。六二以陰爻居陰位故為“正”。義:宜。六二居中,故為“義”。內:內心。外:
④此釋《坤》六三爻辭“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經文原意為:蘊含章美可以守正,跟從大王做事,雖不成功,但有好的結果。含:含藏。六三是以陰居陽位,故為“含章”。陽為章美。
⑤此釋《坤》六四爻辭。蕃:草木茂盛。天地閉:天地不交通。六四居上下卦之間,上下皆坤,故上下不交而閉塞。閉,塞。括囊:束扎口袋。
⑥此釋《坤》六五爻辭“黃裳元吉”。黃中:六五居中,而有中德。古代以土色為黃,土在五行中居中,故黃色即中色,黃有中之義。正位居體:六五以陰居陽之正位。五為陽之正位,六五陰爻為體。支:肢,指四肢。發:見。
⑦此釋《坤》上六爻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陰:《坤》上六為陰。疑:即凝,有交結、聚合之義。嫌:疑。未離類:《坤》上六雖稱龍,但未離開陰類。玄黃:天地之正色,此指陰陽相遇兩敗俱傷。玄:黑中有赤。
。
說卦(1)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著,(2)參天兩地而倚數,(3)觀變于陰陽而立卦,(4)發揮于剛柔而生爻,(5)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6)
注釋:
(1)案馬王堆出土帛書《系辭》雜有今本《說卦》前三章,《隋書·經藉志》載:“及秦焚書,……唯失《說卦》三篇。”可以斷定《說卦》在流傳過程中有錯簡、誤論現象。因材料的限制,無法證實錯訛的具體情形,故此還按傳統對《說卦》章節劃分注澤。
(2)幽:隱,深。贊:又作“讚”,其義訓為“助”、“求”。幽贊,即深深祈求。神明:本指天神地明。莊子曰:“天尊地卑,神明之位。”(《莊子·天道》)荀爽:“神者在天,明者在地。”(李氏《周易集解》)此指天地變化神妙莫測。生蓍:創立揲蓍之法。
(3)參天兩地:先儒眾說紛紜,茲列幾說如下:(一)天地之數相合,天得三合(一、三、五),地得兩合(二、四)。(二)分天象為三才,以地兩之,立六畫數。(三)天地之數為十,以天三乘之為三十,以地二乘之為二十。其數積之和正為大衍之數五十。(四)天圓地方,圓是用一圍成三,方是用一圍成四,三為三個奇數,四是兩個偶數,故三天兩地。(五)三天兩地即為古代奇偶。(六)參天者,謂從三始,順數而至五、七、九;兩地者,謂從二起,逆數而至十、八、六。以八卦相配,天三配艮,天五配坎,天七配震,天九配乾,此從三順配陽四卦;以地二配兌,以地十配離,以地八配巽,以地六配坤,此從兩逆配陰四卦。取八卦配天地之數總五十而為大衍,天一地四無卦可配,故虛而不用等等。綜觀先儒諸說,多為臆測之辭,似未得實。案“參天兩地”之確義,筆者以為在《說卦》中已作明確解釋。《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又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兩段文字,皆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起始,但一述神明之“數”,一述性命之“理”,而“數”、“理”一致,故這兩段文字是互應互補的。對比這兩段文字,可看到其前一段“參天兩地而倚數”與后一段“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是前后互應的,先儒之誤在全以奇數釋“天”,而不知其“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皆以偶數釋“地”,而不知其“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這種天道中即有陽又有陰,地道中即有柔又有剛的思想,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天道“曰陰與陽”,顯然只有“三”,因“一”為天數象陽,“二”為地數法陰。但“一”雖為天數象陽但無法包含地數“二”,以體現天道之“曰陰與陽”,惟有天數“三”,才既含天數“一”,又含地數“二”體現出天道的陰與陽。此即“參天”倚數的根本所在。同樣,在地形成,“二”為地數法陰,但地數“二”中已包含天數“一”。故地道之“柔與剛”在“兩地”中包含。總之,參,即三。兩,即二。參與兩,乃指天地之數中各能包含陰與陽的最小生數。
(4)變:變化。此言筮法,指數之變化,即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于扐蓍策變化。《系辭》有“十有八變”之變即是此意。陰陽:指老陰、才,少陰,少陽。
(5)發:動。揮:變。剛柔:指剛畫柔畫。生爻:剛變生柔,柔變生剛,九六相變。
(6)道:天道。德:得。所得以生謂德。道德猶言自然規律。理,條理。義:制事之宜。窮理盡性:研究物理窮盡物性。命:天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①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②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③。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