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3338字
  • 2015-12-29 09:34:23

人參(四兩) 白術(shù)(去蘆陳土炒) 白茯苓(去皮為末水浮去筋曬干) 薏苡仁(炒) 懷山藥(水潤切片同蔥鹽炒黃去蔥鹽不用) 芡實(shí)仁(去殼各半斤) 蓮子肉(蔥鹽炒去心并蔥鹽不用)小茴香(炒四兩) 干姜(炒四兩) 白扁豆(姜汁炒半斤) 砂仁(炒二兩) 青鹽(四兩) 甘草(四兩) 烏梅肉(二兩熬濃汁半瓶) 粳米(炒黃取凈粉五斤末) 川椒(去目二兩)上藥為末。與米粉末和勻。外用小紅棗五升。陳年醇酒五斤。煮棗極爛去核。加煉蜜二斤。

共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不拘冷熱。湯水任下嚼吃。一日服三五次。可不饑。如渴只飲冷水。

灸法

定例

一定分寸。取本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相屈如環(huán)。即以桿心從中節(jié)旁側(cè)。量兩頭橫紋角。

即截?cái)酁橐淮纭S弥徽`。最為的當(dāng)。

一點(diǎn)穴法。皆要平正四體。勿使歪斜。灸時(shí)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矣。若坐臥立。并不得拳縮。坐點(diǎn)則坐灸。臥點(diǎn)則臥灸。立點(diǎn)則立灸。反此一動(dòng)。則不得其真穴矣。然下火灸。則先陽后陰先上后下。先多后少。先左后右。宜審用之。

一論灸艾炷大小。經(jīng)云。凡灸要艾根下廣三分。若不及三分。使火氣不得達(dá)。病不能愈則是炷欲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但去風(fēng)邪而已。小兒及體弱者如麥大。

一點(diǎn)艾火。古忌松柏枳橘榆桑棗竹八木。切宜避之。今用清麻油點(diǎn)燈。傳火于艾莖。點(diǎn)發(fā)其艾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仍不疼痛。用蠟燭尤佳。

一著艾時(shí)。宜正巳午時(shí)。方可用火。若午后未時(shí)。氣盛不可下火。并失饑傷飽。憂愁恐怒。怒罵喜笑。天陰下雨。風(fēng)雷閃電。并皆忌之。

一下艾時(shí)。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安艾。不然則動(dòng)止之間。其艾必落矣。

一著艾火。痛不可忍。預(yù)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更以鐵物壓之。即止。

一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宜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湯與飲之。以壯其神。復(fù)如前法。以終其事。

一著艾火后。須要瘡發(fā)。所患即瘥。不得瘡發(fā)。其疾不愈。若見灸瘡不發(fā)者。用故鞋底令熱熨之。三日而發(fā)。仍以小雞鰱魚豆腐等熱毒者與之食。謂以毒攻。其瘡必發(fā)。若氣血虛弱者調(diào)之以藥餌。

一灸后瘡未發(fā)。宜柏樹葉貼之。

一灸后切宜避風(fēng)冷。節(jié)飲酒。戒房事。遠(yuǎn)七情。可擇幽靜之所。養(yǎng)之為善。

一灸瘡?fù)床恢埂S冒厝~芙蓉葉。端午午時(shí)采。陰干為細(xì)末。每遇灸瘡黑蓋子脫了。水調(diào)少許。如膏貼紙上。貼之即愈。

一灸瘡洗法。以蔥艾薄荷等物煎水溫洗。令逐風(fēng)邪。

一灸瘡已發(fā)。黑爛疼痛。用桃枝、楊柳枝、胡荽、黃連。煎水溫洗。

一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為末。摻之即止。

一灸瘡已發(fā)。可用膏藥貼之。一二日一見。使瘡膿出多而疾除也。其膏必用真麻油。入治病之藥。或祛風(fēng)除濕。養(yǎng)氣滋血。誠療損補(bǔ)虛之藥。隨癥入之為妙。

取穴法

脊骨二十一節(jié)。大椎三節(jié)。至尾 共二十四節(jié)。

合谷(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shí)皆按之。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中。以手按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谷。

頰車(一名臼關(guān)) 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

肺俞 項(xiàng)后第三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千金。對乳引繩度之。或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dāng)中指末是。正坐取之。

心俞 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肝愈 九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脾俞 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腎愈 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與臍平。正坐取之。

膏肓愈四椎下。近五椎上。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

令端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毋令搖動(dòng)取之。銅人。灸百壯。多至五百壯。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dāng)令側(cè)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當(dāng)灸臍下氣海丹田關(guān)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入內(nèi)。

腰俞 二十一椎節(jié)下間。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后乃取其穴。

百會 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

中脘 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胃之募。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jì)者中脘也。

丹田 臍下二寸。三焦募也。

關(guān)元 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jì)者關(guān)元也。

氣海 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三里 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內(nèi)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dòng)脈止矣。

灸諸病法

一論口噤不開。牙關(guān)緊閉。及中氣皆效。

人中(一穴) 頰車(二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一論卒中惡風(fēng)。心煩悶痛欲死。秘穴立效。取兩足大指下橫紋。隨年壯灸之。

一論口噤不開。機(jī)關(guān)二穴。在耳下八分微前。至五壯即止。

一論風(fēng)中血脈則口眼 斜。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莫如發(fā)表調(diào)氣和血治痰諸法。然后可扶持疾病。若要收全功。火艾為良也。

一論風(fēng)中血脈。口眼 斜。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張口得之有穴動(dòng)脈應(yīng)手) 頰車(二穴在耳下二韭葉許陷者宛宛中開口得之) 地倉(二穴在橫口吻旁四分外近下有脈微動(dòng)者是)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而緩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壯。囗向左者。為右邊脈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

一論風(fēng)中腑。手足不遂等癥。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 風(fēng)市(二穴在膝外兩肋骨平立舒下兩手著腿中指盡處宛宛中)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脛骨外廉大筋內(nèi)筋骨之間陷者宛宛中)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dòng)脈中)凡覺手足癢。或不仁痛。良久乃止。此將欲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則灸右。在右則灸左。

一論風(fēng)中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會(一穴在頂中央旋毛中) 風(fēng)池(一穴在顳顱后發(fā)際陷中) 大椎(二穴在項(xiàng)后第一椎上陷者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dāng)中指下) 曲池(二穴同前)間使(二穴在掌后三寸兩筋間) 足三里(二穴同前)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將中臟之候。不問是風(fēng)濕氣。可速灸此七穴但以次第灸之。各五七壯。日別灸之。隨年壯止妙。素有風(fēng)人。尤須留意。此可保無虞。

此法能灸卒死。凡人風(fēng)發(fā)強(qiáng)。忽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謂是何病。風(fēng)入臟故也。

一論暴啞不能言者。速灸臍下四寸。并小便陰毛際骨陷中。各灸一七壯。重者二七壯。

并男左女右手足中指頭盡處。各灸三壯。神效。

一論癲癇。不拘五般。以兩手中指相合灸之。神效。

一治癇疾盡發(fā)。灸陽蹺申脈。在外踝下赤白肉際。夜發(fā)。灸陰蹺照海。在內(nèi)踝下。赤白肉際。各二七壯。

一癲狂。諸般醫(yī)治不瘥者。以兩手并兩足大拇指。用軟繩急縛之。灸三壯。要四處著艾半在肉半在甲。要四處盡燒則效矣。此法神效。

一論魘死秘法。

凡夜夢魘死者。皆由平日神氣不足。致使睡臥神不守舍。凡魘死者。嚙患人足踵。即大指甲側(cè)。即蘇。

又法。用牙皂末。吹入鼻中亦妙。若經(jīng)一二更者。亦可灸之。

又一法。灸大敦穴七壯。即醒。

一論婦人月家得此。不時(shí)舉發(fā)。手足攣拳。束如雞爪疼痛。取左右膝骨兩旁。各有一個(gè)小窩。共四穴。俗謂之鬼眼。各灸三壯即愈。

一治陰毒腹痛。脈欲絕者。先以男左女右。手足中指頭盡處。各灸三壯。又灸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穴。臍下三寸。名關(guān)元穴。各灸七壯極效。

一論真陰證。四肢厥冷。腹痛如錐刺。急服大附、姜、桂。如冰。此中焦寒冷之甚。宜急灸臍上二穴。臍下二穴。臍左右兩穴。每七壯。神效。

一論陰癥神法。但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即生。不暖不醒者死。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guān)元在臍下三寸。艾灸三七壯。

一論哮吼神法。

胸中兩邊。名郁中膻中。百會一穴。用艾灸之立已。

一論霍亂吐利。及忽患咳逆。連聲不絕。

乳根在正直乳下。容一指許。骨間陷中。但婦人則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麥大。灸三壯。男左女右。火到即瘥。只是三壯。不可多灸。

一論呃逆咳逆。灸氣海三五壯。氣海直臍下一寸半。

一論灸瘧秘法。無問新久。

令病患仰臥。以線量兩乳中間。折其半。從乳至下頭盡處。是穴。男左女右灸之。

一治瘧如神。

令病患跣足。于平正處并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板周匝截?cái)唷s于項(xiàng)前般過背上。兩頭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diǎn)記。待將發(fā)。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監(jiān)穴也。

一論腹中有積。及大便閉結(jié)。心腹諸痛。或腸鳴泄瀉。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可至百壯。以效為度。

一論灸遠(yuǎn)年咳嗽不愈者。將本人乳下。大約離一指頭。有其低陷之處。與乳直對不偏者此名為直骨穴。如婦人即按其乳頭。直向下。看其乳頭所到之處。即是直骨穴之地位。灸艾三炷。其艾只可如赤豆大。男灸左。女灸右。不可差錯(cuò)。其嗽即愈。否則其病再不可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那曲县| 沈丘县| 马边| 靖宇县| 宜章县| 星子县| 浙江省| 腾冲县| 康乐县| 华亭县| 惠水县| 河北省| 合江县| 北辰区| 青州市| 罗定市| 凤台县| 达日县| 灵武市| 正镶白旗| 德江县| 腾冲县| 宝清县| 全南县| 延边| 衡东县| 深圳市| 夹江县| 五原县| 河津市| 双辽市| 沁阳市| 高碑店市| 文登市| 彝良县| 武夷山市| 洛宁县| 玉溪市| 定日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