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6章

青魚 。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并麥醬食之。(醬。原本作中。今根據程本金鑒改之。外臺。引肘后。作醬。)(程)青魚 。不益人。胡荽生葵。能動風。發痼疾。必與青魚 不相宜。 味咸。麥醬亦咸。合食必作消渴。

鰍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

(程)鰍鱔。為無鱗魚。白犬血。為地厭。非唯不可合食。

抑衛生家所當忌也。又鰍鱔善竄。能動風。白犬血。性熱能動火。是不可合食。

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外臺。引肘后云。不可合瓜。及飲酒。)(程)仲景以龜肉忌酒果子。而蘇恭以龜肉釀酒。治大風。

陶弘景曰。龜多神靈。人不可輕殺。更不可輕啖也。果子。亦不知何果。

鱉目凹陷者。及厭下有王字形者。不可食之。(凹。趙作回。

非。厭。趙及外臺。引肘后。作壓。程金鑒。作腹。)(程)淮南子曰。鱉無耳。以目為聽。目凹陷則歷年多。而神內守。故名曰神守。若有王字。則物已靈異矣。食之有害。

案厭壓。并與厴同。唐韻。厴于琰反。腹下厴。

其肉不得合雞鴨子食之。(外臺。引肘后。趙其上。有又字。)(程)鱉肉令人患水。雞子令人動風。鴨子令人氣短。不可合食。

龜鱉肉。不可合莧菜食之。(外臺。引肘后。)(程)龜鱉肉。皆反莧菜。食之成鱉瘕。

陶弘景云。昔有人。銼鱉。以赤莧同包。置濕地。經旬皆成生鱉。

蝦無須。及腹中通黑。煮之反白者。不可食之。(外臺。引肘后。)(程)無須。失蝦之形。腹黑。必蝦之毒。色白反蝦之色。物既反常。必不可食。

食膾。飲乳酪。令人腹中生蟲為瘕。

(程) 。乃生魚所作。非胃弱所宜。乳酪之性。粘滯。合而食之。則停留于胃。為瘕為蟲也。

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 病。治之方。

橘皮(一兩) 樸硝(二兩) 大黃(二兩肘后千金用三兩)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頓服即消。(案據千金。大升。當二升。小升。當一升。)(程)橘皮。能解魚毒。硝黃。能下 瘕。

千金。治食魚 。及生肉。在胸膈中不化。吐之不出。便成 瘕。方。

濃樸(三兩) 大黃(二兩)上二味。 咀。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服立消。人強者。倍大黃。用酒三升。煮取二升。再服之。

又治食魚 不消方。

大黃(三兩切) 樸硝(二兩)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注云。仲景方。有橘皮一兩。

肘后。食豬肉。遇冷不消。必成蟲 。下之方。

大黃。樸硝。各一兩。芒硝亦佳。煮取一升。盡服之。若不消。并皮研杏子。湯三升和。三服。吐出。神驗。

食 多不消。結為 病。治之方。(外臺。引肘后。作療食 過多。冷不消。不療必成蟲瘕。)馬鞭草上一味。搗汁飲之。或以姜葉汁。飲之一升。亦消。又可服吐藥吐之。(外臺。引肘后。作馬鞭草。搗絞取汁。飲一升。即消去。亦宜服諸吐藥吐之。千金同。云生姜亦良。)(程)馬鞭草。味苦寒。下 瘕破血。姜葉。亦能解魚毒。

食魚后。食毒。兩種煩亂。治之方。(千金注。引肘后云。治食魚中毒。面腫煩亂者。今本。面腫以下無。)橘皮濃煎汁。服之。即解。(千金云。煮橘皮。停極冷凍飲料。立驗。)(程)神農經曰。橘皮。主胸中瘕熱逆氣。通神明。魚毒食毒。俱可解。

食 魚。中毒方。(徐沈無 字。非。)蘆根煮汁服之。即解。(肘后云。食鱸魚肝。及 魚。中毒。銼蘆根。煮汁飲一二升。良。)(鑒) 。即河豚魚。味美。其腹 。呼為西施乳。頭無鰓。身無鱗。其肝毒血殺人。脂令舌麻。

子令腹脹。眼令目花。惟蘆根汁能解之。

(程)河豚。畏蘆根。故其汁可解其毒。

巢源云。此魚肝。及腹內子。有大毒。不可食。食之往往致死。

蟹目相向。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外臺。引肘后。)(程)蟹骨眼而相背。相向者其蟹異。足斑目赤者。其蟹毒。故不可食。

食蟹。中毒治之方。

紫蘇煮汁。飲之三升。紫蘇子。搗汁飲之。亦良。(徐沈。脫子字。)外臺。引肘后。療食蟹。及諸肴膳中毒方。濃煮香蘇。

飲汁一升解。本仲景方。證類本草。引金匱方。三升下云。以子汁飲之。亦治凡蟹未經霜多毒。

又方 冬瓜汁。飲二升。食冬瓜。亦可。

(程)紫蘇。冬瓜。并解魚蟹毒。

傅肱蟹譜云。不可與柿子同食。發霍亂。孟詵云。大黃紫蘇冬瓜汁。解之即瘥。

凡蟹。未遇霜多毒。其熟者乃可食之。(外臺。引肘后。者。作煮。)(程)未遇霜者。霜降節前也。節前食水莨菪。故有毒。

霜降節后。食稻將蟄。則熟而味美。乃可食也。莨菪。生水濱。有大毒。

巢源云。此蟹食水莨。水莨有大毒。故蟹亦有毒。則悶亂欲死。若經霜以后。遇毒。即不能害人。未被霜蟹。煮食之。則多有中毒令人悶亂。精神不安。肘后云。是水莨所為。蟛蜞亦有毒。蔡謨食之幾死。本草云。未被霜。甚有毒。食水莨菪所致。人中之多死。霜后將蟄。故味美。乃可食之。

案熟字。外臺巢源為熟煮之義。然蟹非可生食物。則其不熟煮者。人亦不食。因疑熟。或者蟄之訛。

蜘蛛。落食中。有毒勿食之。

(程)蜘蛛有毒。落食中。或有尿。有絲。粘食上。故不可食。

凡蜂蠅蟲蟻等。多集食上。食之致 。

(程)蜂蠅蟲蟻。稟濕熱而有毒。集食上而人食之。濕熱之毒。傳于肌肉。致生 瘡。

案巢源。有蜂 蠅 蟻 。皆由飲食內有蜂蠅等。因誤食之。毒入于五臟。流出經絡。變生諸 。證證各異。今不繁引。

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果子生食。生瘡。

(程)諸果之實。皆成于夏秋。稟濕熱之性。食之故令生瘡。

果子落地經宿。蟲蟻食之者。人大忌食之。

(程)落地經宿。則果壞。蟲蟻食之。則果毒。在人大忌食之。令人患九漏。

生米。停留多日。有損處。食之傷人。

(程)有損處。謂為蟲鼠所食。皆有毒。故傷人。

桃子。多食令人熱。仍不得入水浴。令人病淋瀝寒熱病。(沈無寒字。程金鑒。作寒熱淋瀝病。并非。)(程)桃實。酸甘辛。生于春則味酸。成于夏則酸甘。成于秋則酸辛。其性熱。故多食令人熱也。若多食。而入水浴。則酸味不得內泄。多令人癃。水寒之氣。因而外客。故令人寒熱也。

案淋瀝。寒熱連綿不已之謂。肘后云。尸注。大略使人寒熱淋瀝。恍恍默默。不的知其所苦。又外臺云。勞極之病。

吳楚謂之淋瀝是也。程及金鑒。以為癃誤。千金。黃帝云。飽食桃。入水浴。成淋病。此是別義。

杏酪不熟。傷人。(金鑒。一云。殺人。)(程)古人。杏酪。以酒蜜釀成。亦有甘草生姜汁熬成者。以杏仁有毒。半生半熟。皆能害人也。今人另有制法。案杏酪。一名杏酥。藏器云。服之潤五臟。去痰嗽。生熟吃俱可。

若半生半熟。服之殺人。金鑒。為杏酪二物誤。

梅多食。壞人齒。(千金食治同。)(程)梅實。能致津液。津液出則骨傷。以腎主五液。齒為腎之標故也。(案時珍發明。詳論此理。程注本之。當參考。)案本草。食梅齒 者。嚼胡桃肉解之。蓋胡桃補腎也。

李不可多食。令人臚脹。

(鑒)李味酸澀。若多食。則中氣不舒。故令人腹脹。

林檎。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千金同。)(程)林檎。酸澀而閉百脈。故多食。令人百脈弱。

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程)橘柚。味酸能戀膈。生痰聚飲。飲聚膈上。則令口痰不知咳。

(鑒)尚書注。小曰橘。大曰柚。二者其味皆酸。而性寒。若過食則口雖爽。而五味不知焉。

案時珍云。橘皮。下氣消痰。其肉生痰聚飲。表里之異如此。程注本之。但爽字未妥。案爾雅釋言。爽。瘥也。忒也。老子。五味令人口爽。乃為口失味之義。

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瘡產婦。亦不宜食。(千金云。金瘡產婦。勿食。令人萎困寒中。)(程)梨性大寒。故令人寒中。寒能凝血脈。故金瘡產婦。不宜食。

櫻桃。杏。多食。傷筋骨。

(鑒)櫻桃。杏。味酸性寒。若過食則傷筋骨。內經云。酸則傷筋。寒主傷骨。故傷筋骨。

安石榴。不可多食。損人肺。(肺。徐沈作腹。千金。與原文同。)(鑒)安石榴。味酸澀。酸澀則氣滯。肺主氣。宜利而不宜滯。滯則傷損矣。故不可過食也。

本草。震亨云。榴者。留也。其汁酸。性滯戀成痰。

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動痰飲。(千金云。動痰飲。令人惡心吐水吐食。)(程)胡桃。能潤肺消痰。今令人動痰飲。何也。以胡桃性熱。多食則煎熬津液。而為痰飲矣。

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寒熱。羸瘦者。彌不可食。傷人。(千金。食治方。)(程)生棗。味甘辛氣熱。以辛熱則令人渴。甘則令人氣脹也。羸弱者。內熱必盛。而脾胃必虛。故彌不可食。

食諸果中毒。治之方。

豬骨(燒過過趙作灰金鑒二字作 黑)上一味。末之。水服方寸匕。亦治馬肝漏脯等毒。

(程)豬骨。治諸果毒。亦治馬肝漏脯毒。其義不可曉。

(鑒)以豬骨治果子毒。物性相制使然。治馬肝毒者。以豬畜屬水。馬畜屬火。此水克火之義也。治漏脯毒者。亦骨肉相感之義也。

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證類。引金匱玉函。耳下赤字。作青。)(程)木耳諸菌。皆覆卷。仰卷則變異。色赤則有毒。故不可食。

食諸菌中毒。悶亂欲死。治之方。

人糞汁。飲一升。土漿。飲一二升。

大豆。濃煮汁飲之。服諸吐利藥。并解。

(鑒)李 曰。悶亂欲死。毒在胃也。服吐利藥。并解使毒瓦斯上下分消也。

巢源云。凡園圃所種之菜。本無毒。但蕈菌等物。皆是草木變化所生。出于樹者為蕈。生于地者為菌。

并是郁蒸濕氣。變化所生。故或有毒者。人食遇此毒。多致死甚疾速。其不死者。猶能令煩悶吐利。良久始醒。

千金。治食山中樹菌中毒方。

人屎汁。服一升良。

又解諸菌毒。

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攪令濁。澄清飲之。名地漿。

本草。陳藏器云。菌冬春無毒。秋有毒。有蛇蟲從下過也。夜中有光者。欲爛無蟲者。煮之不熟者。

煮訖照人無影者。上有毛下無紋者。仰卷赤色者。并有毒殺人。中其毒者。地漿及糞清解之。

宋周密癸辛雜識云。嘉定乙亥歲。楊和王墳上感慈庵僧德明。游山得奇菌。歸作糜供家。毒發。僧行死者十余人。德明亟嘗糞獲免。有日本僧定心者。寧死不污。至膚理坼裂而死。

清吳林吳蕈譜云。鏡水忍可禪師。在寧國山中。一日與僧三四人。食蕈俱中毒。剎那間二便頻遺。身軟口 。正窘急時。 有市藥者上山。僧眾言其故。隨以甘草濃煎灌之。同時獲愈。又陽山西花巷有人在一荒墩上。采菌一叢。煮而食之。卒然毒發。膚如琉璃。使人往采蕈處察之。見菌叢生如故。即掘見一古冢。滿中是蛇。即以甘草煎湯啜之。尋愈。故余每于臘月中糞坑內。浸甘草人中黃。以治蕈毒。及天行疫毒。伏氣熱病。痘科毒甚不能貫漿者。悉有神效。(其法。用甘草為末。將毛竹筒一段。兩頭留節。刮去青皮。節上開一竅。納甘草于中。仍以芭蕉葉柄削針閉竅。浸糞坑中。四十九日。須至立春日取出陰干。任用。)食楓樹菌。而笑不止。治之以前方。(樹。笑。并原本作柱哭。今據程本金鑒改之。)(程)弘景曰。楓木上生者。令人笑不止。以地漿解之。

(鑒)李 曰。心主笑。笑不止。是毒瓦斯入心也。

張氏醫說云。四明溫臺間山谷。多生菌。然種類不一。食之間有中毒。往往至殺人者。蓋蛇毒瓦斯所熏蒸也。有僧教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者。皆得全活。此方見本草。陶隱居注。謂之地漿。亦治楓樹菌。食之笑不止。俗言食笑菌者。居山間。不可不知此法。案陶谷清異錄云。菌蕈。有一種。食之令人得干笑疾。士人戲呼為笑矣乎。此間無楓樹。然間有食菌而笑不已者。此豈所謂笑矣乎者耶。

誤食野芋。煩毒欲死。治之方。((原注)以前方。其野芋根。山東人名魁芋。人種芋三年不收。

亦成野芋。并殺人。)(程)野芋三年不收。又名 芋。味辛冷有毒。只可敷摩瘡腫。人若食之。中其毒。土漿。

豆汁。糞汁。俱可解也。

本草陶弘景云。野芋形葉與芋相似。芋種三年不采。成 (音呂)芋。并能殺人。誤食之。煩悶垂死者。惟以土漿及糞汁大豆汁飲之。則活矣。程注摩敷瘡腫。出于時珍。

蜀椒閉口者有毒。誤食之。戟人咽喉。氣病欲絕。或吐下白沫。身體痹冷。急治之方。(病。肘后。作便。外臺作戟人咽。使不得出氣。便欲絕。肘后。下字無。)肉桂煎汁飲之。(肘后無肉字)多飲冷水一二升。(肘后多作若外臺同)或食蒜。(肘后作大蒜)或飲地漿。(肘后云慎不可飲熱殺人)或濃煮豉汁飲之。并解。(外臺。引肘后云。又急飲酢。又食椒不可飲熱。飲熱殺人。)(程)蜀椒氣大熱。有毒。味辛麻。閉口者毒更甚。辛則戟人咽喉。麻則令人吐下白沫。身體痹冷也。

冷水。地漿。豉汁。寒涼能解熱毒。其桂蒜大熱。而肘后諸方。亦云。解椒毒。不知其義。豈因其氣欲絕。

身體冷痹而用耶。

(鑒)如桂與蒜。皆大辛大熱之物。通血脈辟邪穢。以熱治熱。是從治之法也。

正月勿食生蔥。令人面生游風。

(程)正月甲木始生。人氣始發。蔥能走頭面。而通陽氣。反引風邪。而病頭面。故令生游風。

案游風。未詳。千金。頭面風鴟頭酒。治風頭眩轉。面上游風方。又菊花散。治頭面游風方。又本事方。

知母湯。治游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塊。此似指頭風眩運。又千金。面藥門。有治面上風方。即指鼻 等。

此云生游風。則當是鼻 面 粉刺等之謂。

二月勿食蓼。傷人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来凤县| 广州市| 太康县| 岚皋县| 甘南县| 普宁市| 普洱| 砀山县| 宁南县| 西吉县| 双城市| 禹州市| 新化县| 江孜县| 夏河县| 贺兰县| 浮梁县| 海阳市| 偃师市| 蚌埠市| 襄城县| 利川市| 江阴市| 乐都县| 南漳县| 丰城市| 磐石市| 塘沽区| 深圳市| 肥乡县| 关岭| 玉环县| 兰溪市| 西吉县| 南安市| 思茅市| 舟山市| 平江县| 峨眉山市|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