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肘后云。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于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沖心胸。不即治亦殺人。又云。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謂客氣犯人也。

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難也。恐此當言忿氣盛故也。然夏時夜短于晝。又熱。

猶應可治。又云。心下若微溫者。一日以上猶可。治之方。(救。外臺。作仲景云三字。忿。趙本外臺。作陰。為是。案巢源云。自縊死。旦至暮。雖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則難治。此謂其晝則陽盛。其氣易通。夜則陰盛。其氣難通。可以證也。治之方。外臺。作活一字。)徐徐抱解。不得截繩。上下安被臥之。一人以腳踏其兩肩。手少挽其發。常弦弦勿縱之。

一人以手按據胸上。數動之。一人摩捋臂脛屈伸之。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須臾可少桂湯及粥清含與之。令濡喉。漸漸能咽。及稍止。若向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 好。此法最善。無不活者。(據。程金鑒。作揉。及稍。外臺作乃稍。若向二字。程金鑒。作更一字。外臺作兼一字。 。程金鑒。作朵。無好字。外臺。作彌。趙本音釋。 。莫分切。深入也。并義難通。外臺為是。)(鑒)觀此諄諄告切。仲景仁心。惟恐人畏其繁瑣。而不治也。此法嘗試之。十全八九。始知言果不謬。弦弦猶言緊緊也。揉胸按腹。摩臂脛屈伸之。皆引導其氣之法也。

巢源云。徐徐捧下。其陰陽經絡。雖暴壅閉。而臟腑真氣。故有未盡。所以猶可救療。故有得活者。若見其懸柱。便忽遽截斷其繩。舊云則不可救。此言氣已壅閉。繩忽暴斷。其氣雖通。而奔走運悶。故則氣不能還。即不得復生。千金治自縊死方。凡救自縊死者。極須按定其心。勿截繩。手抱起。徐徐解之。心下尚溫者。以氍毹覆口鼻。兩人吹其兩耳。

肘后。療自縊死。心下尚微溫久猶可治方。徐徐抱解其繩。不得斷之。懸其發。令足去地五寸許。塞兩鼻孔。以蘆管內其口中至咽。令人噓之。有頃。其腹中礱礱。

或者通氣也。其舉手撈人。當益堅捉持。更遞噓之。若活了能語。乃可置。若不得懸發。可中分發。兩手牽強耳。又方。皂莢末。蔥葉吹其兩鼻孔中。逆出復內之。又方。以蘆管。吹其兩耳。

極則易人吹。取活乃止。若氣通者。以少桂湯。稍稍咽之。徐徐乃以少粥清與之。(出外臺。今本肘后無考。)管氏五絕治法云。徐徐放下。將喉氣管捻圓。揪發向上揉擦。用口對口接氣。糞門用火筒吹之。以半夏皂角搐鼻。以姜汁調蘇合香丸灌之。或煎水香細辛湯。調灌亦得。如蘇可治。繩小痕深。過時身冷者不治。程氏醫學心悟云。予嘗見自暮至旦。而猶救活者。不可輕棄也。顧氏瘍醫大全云。必須心口尚溫。大便未下。舌未伸出者救活。

案桂湯。諸書無考。蓋此單味桂枝煎湯耳。而洗冤錄。引本經之文。后載官桂湯方。未知何本。錄左備考。

洗冤錄。官桂湯廣陳皮(八分) 濃樸 半夏(各一錢) 肉桂 干姜(各五分) 甘草(三分)凡中 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療之方。(外臺。引肘后。今本肘后無考。)屈草帶。繞 人臍。

使三兩人溺其中。令溫亦可。用熱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車缸以著 人。取令溺。

須得流去。此謂道路窮卒無湯。當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溫。若湯便可與之。不可泥及車缸。恐此物冷。 既在夏月。得熱泥土。暖車缸。亦可用也。(外臺。屈草帶。作屈草帶。按及作若脫。著 人。作著人臍上。須得。作不得。令溺其中。作令人溺其中。欲使上。有仲景云三字。若湯間。有有字。與之下。有仲景云三字。不可下。有用字。)(程)中 不可得冷。猶被凍不可沃以熱湯。寒熱拒隔。

反為大害。(本草。車轄。一名車缸。即車軸鐵轄頭。)巢源云。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并。客邪熾盛。或郁瘀不宣。致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 。然此乃外邪所擊。真臟未壞。若遇便治救。氣宣則蘇。夫熱 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蘊積于內。不得宣發故也。

三因方云。中暑悶倒。急扶在陰涼處。切不可與冷。當以布巾衣物等蘸熱湯。熨臍中及氣海。續以湯淋布上。令徹臍腹。暖即漸醒。如倉卒無湯處。掬道上熱土。于臍上。仍撥開作窩子。令人更溺于其中。

以代湯。急嚼生姜一大塊。冷水送下。如已迷亂悶。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研灌之。立醒。

葉氏避暑錄話云。道路城市間。中暑昏仆而死者。此皆虛人勞人。或饑飽失節。或素有疾。一為暑氣所中。不得泄則關竅皆窒。非暑氣使然。氣閉塞而死也。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研爛。以新水和之。

濾去滓。抉其齒灌之。有頃即蘇。

救溺死方(外臺。引短劇云。療溺死。若身尚暖者方。)取灶中灰兩石余。

以埋人。從類至足。水出七孔。即活。

(鑒)嘗試蠅子落水而死者。用灶灰埋之自治。(案出本草綱目冬灰條。)李 曰。灶灰得火土相生之氣。以埋人。則外溫衛氣。而內滲水濕。故能使水出七孔而活。

巢源云。人為水所沒溺。水從孔竅入。灌注腑臟。其氣壅閉故死。若早拯救得出。即泄瀝其水。令氣血得通。便得活。經半日及一日。猶可活。氣若已絕。心上暖。亦可活。

千金。治落水死方。以灶中灰。布地令濃五寸。以甑側。著灰上。令死者伏于甑上。使頭少垂下。

炒鹽二方寸匕。內竹管中。吹下孔中。即當吐水。水下因去甑。下死者著灰中。

壅身。使出鼻口。即活。又方。掘地作坑。熬數斛灰。內坑中。下死人。覆灰。濕徹即易。勿令大熱 人。灰冷更易。半日即活。

上療自縊溺 之法。并出自張仲景為之。其意殊絕。殆非常情所及。本草所能關。實救人之大術矣。

傷寒家。數有 病。非此遇熱之 。((原注)見外臺肘后目。案外臺。引肘后。今本肘后無考。意下。有理字。程所能下句。實。作系。外臺作亦非本草之所能開悟。實下。有拯字。

程本無數字。外臺作別復二字。又 病下。有在上仲景論中六字。程之 下。有詳之二字。

沈本金鑒。不載。此條。原注。目字。疑是同字訛。俞本無目字是。)案三因方云。傷暑中 。其實一病。但輕重不同。新校正要略者。乃云傷寒家別有 病。非也。又本草綱目。人尿附方。引此條。亦為林億語。并誤。殊不知此肘后文。外臺已引之。疏亦甚。

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方。((原注)見肘后方案今本肘后無考。千金傷損門。治腕折瘀血。三味桃仁湯方注。引肘后云。仲景方。用大黃云云。詳注左。)大黃(一兩切浸湯成下肘后用三兩) 緋帛(如手大燒灰) 亂發(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肘后一尺上有方字) 敗蒲(一握三寸肘后寸下有切字)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熬) 甘草(如中指節炙銼)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內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滓。分溫三服。先銼敗蒲席半領。

煎湯浴。衣被蓋覆。斯須通利數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肘后。先字。作別。斯字。作服藥二字。)(徐)從高墜下。雖當救損傷筋骨為主。然頓跌之勢。內外之血。必無不瘀。瘀不去則氣不行。氣不行則傷不愈。故以桃仁大黃。逐瘀為主。緋帛。紅花之余。亂發。血之余。合童便以消瘀血。敗蒲亦能破血行氣。故入煎。能療腹中損傷瘀血。湯浴能活周身血氣。然筋骨瘀血。必有熱氣滯郁。

故以炊單布。受氣最多。而易消者。以散滯通氣。從其類也。加少炙甘草。補中以和諸藥也。

千金桃仁湯 治腕折瘀血方。

桃仁(四十枚) 亂發(一握) 大黃(如指節大一枚)上三味。以布方廣四寸。以繞亂發燒之 咀。大黃桃仁。以酒三升。煮取一升。盡服血盡出。

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論辨二首、合九十法、方二十一首

金鑒云。金匱要略。二十四二十五兩門。原列在卷末。其文似后人補入。注家或注或刪。但傳世已久。難以削去。茲仍附原文。另為一篇。以存參考云。

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切見時人不閑調攝。

疾競起。若不因食而生。茍全其生。須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

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凡煮藥飲汁。以解毒者。雖云救急。不可熱飲。諸毒病得熱更甚。

宜冷凍飲料之。(若不因食之若字。徐云。恐是無字。沈云。恐是莫字。)(程)凡物之毒者。必熱。熱飲則助其毒勢也。

案王充論衡。言毒篇云。夫毒太陽之熱氣也。中人人毒。人食湊懣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則謂之毒矣。又云。天下萬物。含太陽氣而生者。皆有毒螫。在蟲則為蝮蛇蜂蠆。在草則為巴豆冶葛。在魚則為與 。乃知毒物皆熱也。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

四季不食脾。辯曰。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又肝王之時。不可以死氣入肝。恐傷魂也。若非王時。即虛以肝補之佳。余臟準此。(傷。原本徐程作復。今根據趙本金鑒改定。)(程)上段以生克言。下段以禁忌言。六畜六獸。圣人以之養生事死。其食忌。亦不可不察。

案漢書藝文志。神農黃帝食禁十二卷。此篇所載。豈其遺歟。

凡肝臟自不可輕啖。自死者彌甚。(肘后云。搗附子末。服一刀圭。日三服。)(鑒)謂諸畜獸臨殺之時。必有所驚。肝有所忿。食之俱不利。故曰不可輕啖。如獸自死者。必中毒。或疫癘而死。更不可食也。

外臺引張文仲云。又食生肝中毒方。服附子方寸匕。日三。須以生姜湯服之。不然自生其毒。

案三元延壽書云。臨死驚風入心。絕氣歸肝。俱不可多食。必傷人。

凡心皆為神識所舍。勿食之。使人來生。復其報對矣。

(程)畜獸雖異于人。其心亦神識所舍。勿食之。生殺果報。諒不誣也。

凡肉及肝。落地不著塵土者。不可食之。豬肉落水浮者。不可食。

(程)皆涉怪異。食之必有非常之害。下見水自動。熱血不斷。塵土不污。并同。

諸肉及魚。若狗不食。鳥不啄者。不可食。(諸。徐沈作豬。非也。下同。)(鑒)凡禽獸不食之肉。必有毒。不可食之。

諸肉不干。火炙不動。見水自動者。不可食。(不動。程金鑒。作而動。食下。趙有之字。)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

(鑒)朱點惡血所聚。此色惡不食也。

六畜肉。熱血不斷者。不可食之。父母及身本命肉。食之令人神魂不安。

(程)仁人孝子。當自識之。

隋蕭吉五行大義云。十二屬。并是斗星之氣。散而為人之命。系于北斗。是故用以為屬。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龍馬。旋星散為虎。機星散為狗。摧星散為蛇。玉衡散為雞兔鼠。闔陽散為羊牛。搖光散為猴猿。此等皆上應天星。下屬年命也。

食肥肉及熱羹。不得飲冷水。

(鑒)食肥肉熱羹。后繼飲冷水。冷熱相搏。膩膈不行。不腹痛吐利。必成痞變。慎之慎之。

諸五臟。及魚。投地塵土不污者。不可食之。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

(程)物已敗腐。必不宜于臟腑。食之則能傷人。臭惡不食也。

自死肉。口閉者不可食之。

(程)自死既已有毒。口閉則其毒不得泄。不可食之。

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鑒)疫毒能死六畜。其肉必有疫毒。故不可食。

獸自死北首。及伏地者。食之殺人。

(程)首。頭向也。凡獸向殺方以自死。及死不僵直斜倒。而伏地者。皆獸之有靈知。故食之殺人。檀公曰。狐死正丘首。豹死首山。樂其生不忘本也。獸豈無靈知者邪。

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原注)一作血蠱。)(程)生肉非人所食。食生肉而飲乳汁。西北人則有之。

脾胃弱者。未有不為蟲為蠱。

(鑒)食生肉飽。即飲乳酪。則成濕熱。必變生白蟲。

疫死牛肉。食之令病洞下。亦致堅積。宜利藥下之。

(鑒)疫死牛肉有毒。不可食。食之若洞瀉。為其毒自下。或致堅積。宜下藥利之。

脯藏米甕中有毒。及經夏食之。發腎病。

(鑒)脯肉藏米甕中。受濕熱郁蒸之氣。及經夏已腐者。食之腐氣入腎。故發腎病。

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案據千金。治下。脫食字。)黃柏屑。搗服方寸匕。(千金云。水服黃柏末方寸匕。)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原注)郁肉。密器蓋之。隔宿者是也。漏脯。茅屋漏下沾著者。是也。)燒犬屎。酒服方寸匕。每服人乳汁。亦良。飲生韭汁三升。亦得。(肘后。犬。

作人。韭。作薤。升下。有以少水和之五字。)巢源云。郁肉毒者。謂諸生肉。及熟肉。內器中密閉頭。其氣壅積不泄。則為郁肉。有毒。不幸而食之。乃殺人。其輕者亦吐利煩亂不安。又云。凡諸肉脯。若為久故茅草屋漏所浸。則有大毒。食之三日。乃成暴癥。不可治。千金注。張文仲云。茅室諸水。迷脯為漏脯。又云。肉閉在密器中。經宿者為漏脯。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肘后云。此是郁脯。)大豆濃煮汁。飲數升即解。亦治貍肉漏脯等毒。(貍。肘后。及外臺。引張文仲作諸。千金不載此方。云。曲一兩。鹽兩撮。以水一升煮服之良。)治食生肉中毒方。掘地深三尺。取其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數沸澄清汁。飲一升即愈。

(程)三尺以上曰糞。三尺以下曰土。土能解一切毒。非止解肉毒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涂县| 澳门| 维西| 威远县| 沂源县| 深圳市| 江孜县| 宜川县| 金昌市| 江门市| 临沂市| 繁昌县| 浦城县| 景宁| 新民市| 明溪县| 永吉县| 方山县| 靖边县| 蒙阴县| 融水| 高唐县| 灵寿县| 宁国市| 游戏| 宁南县| 舒城县| 吴忠市| 东阳市| 永仁县| 浮山县| 固镇县| 钦州市| 曲水县| 商洛市| 五河县| 巨野县| 金川县| 丰城市| 阿坝县| 云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