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雜療方第二十三

論一首、證一條、方二十二首

退五臟虛熱。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術(八分) 大腹檳榔(四枚并皮子用) 陳皮(五分)生姜(五分) 桔梗(七分) (春三月加)枳實 (減)白術(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 枳實(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陳皮(三分共六味)上各 咀。分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如四體壅。添甘草少許。每帖分作三小帖。每小帖。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溫服。再合滓。

為一服。重煮。都成四服。((原注)疑非仲景方。)(鑒)此方證不屬。不釋。

案程不載此方。蓋為宋人所附也。

長服訶黎勒丸方((原注)疑非仲景方。)訶黎勒(趙有煨字) 陳皮 濃樸(各三兩)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飲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程)二味破氣行氣之劑。不可長服。宜審之。

案本草云。訶黎勒。破胸膈結氣。

三物備急丸方((原注)見千金。司空裴秀為散用。亦可。先和成汁。乃傾口中。

令從齒間得入。至良驗。千金云。張仲景三物備急丸。司空裴秀為散用。治心腹諸卒暴百病方。先和上。有口已噤可四字。外臺古今諸家丸方門同。)大黃(一兩) 干姜(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外外臺作別沈脂作泥)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干姜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歇。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歇下。徐沈并千金。

有氣字。程本金鑒。歇。作泄。)(鑒)方名備急者。以備暴然諸腹滿腹急痛。及中惡客忤。噤閉卒死者也。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是恐人不急救。則死之義。然不如后人管吹入鼻之法為良。李 云。人卒得病欲死者。皆感毒厲邪陰不正之氣而然。三物相須。能蕩邪安正。或吐或下。使穢氣上下分消。誠足備一時急需也。

案停尸無考。蓋是即遁尸。巢源云。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瘥后復發。停遁不消。故謂之遁尸也。

千金月令抵圣備急丸。主干霍亂。心腹百病。疰痛等方。

即本方。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服三丸。快利為度。

外臺許仁則巴豆等三味丸。療干霍。心腹脹滿。攪刺疼痛。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痢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

巴豆(一百枚熬去心皮) 干姜(三兩崔氏以芒硝五兩代與千金同) 大黃(五兩)上藥。先搗干姜大黃為散。后別搗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搗令調。細下蜜丸。以飲下。初服三丸。

如梧子大。服訖數 。用令轉動。速下利。良久不覺。則以熱飲投之良。

又古今錄驗。三味備急散。本療卒死感忤。宮泰以療人卒上氣。呼吸氣不得下喘逆。瘥后已為常用方。(出食飲水上氣方。)即本方。合搗下篩。服半錢匕。得吐下則愈。

又古今錄驗。司空三物備急散。療卒死及感忤。口噤不開者。(即本方。出卒死。)又崔氏備急散。療卒中惡。心痛脹滿。欲吐短氣方。

大黃(二兩) 桂心(四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上三味。搗篩為散。取一錢匕。以湯七合和服。當吐下。

即愈。甚妙。(肘后千金。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方。三味酢和如泥。敷病上。)千金翼。解散雷氏千金丸。

即本方。去干姜。加硝石。煉蜜和丸。如小豆許。飲服一丸。日二。以利為度。

圣惠方備急丸。治霍亂心腹疰痛。冷氣筑心。即本方。

又治因食熱飽。及飲冷水過多。上攻肺臟。喘急不已。

即本方。用巴豆一分。余同。

又治干霍亂心腹 痛。氣短急。四體悶。不吐利。煩 難忍。此名干霍亂。斯須不救。即殺人。急治方。

即本方。加吳茱萸一兩。(用干姜三分。大黃一兩。巴豆三枚。)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令勻。煉蜜和搗一二百。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五丸。須臾更以熱茶投之。當吐利。即瘥。

圣濟總錄。備急丸。治霍亂卒暴心腹痛。(即本方。)十便良方。返魂丹。治腸內一切卒暴百病。(同上)全生指迷論云。若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腸滿膨 。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于腸間。氣道不舒。陰陽反亂。宜備急丸。(同上。出幼幼新書。瘧疾寒熱交作門。)本事方。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調治。易瘥。不可畏虛以養病也。宜溫脾湯。(即千金方。溫脾湯。去人參。加濃樸桂枝。)不要晚食。分三服。溫服自夜至曉。令盡。不快。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即本方。加人參各等分。

上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吞下一丸。米飲亦得。

御藥院方。備急丸。治積聚頭痛。

即本方。丸如豌豆大。米飲下一丸。羸人服半丸綠豆大。以大便利為度。

澹寮集驗方云。曾有婦人。熱而大便秘。脈實。子死腹中。已致昏不知人。醫用備急丸。胎下人活。

李氏脾胃論。備急丹。(主療分量。同千金等。)婦人有孕。不可服。如所傷飲食。在胸膈間。兀兀欲吐。反復悶亂。以物探吐去之。

李氏辨惑論云。易張先生。又名獨行丸。乃急劑也。又云。名備急大黃丸。

程氏醫學心悟云。獨行丸。治中食至甚。胸高滿悶。吐法不效。須用此藥攻之。若昏暈不醒。四肢僵硬。

但心頭溫者。抉齒灌之。(即本方。三味各一錢。)研細。姜汁為丸。如黃豆大。

每服五七丸。用姜湯化下。若服后瀉不止者。用冷粥湯飲之。即止。

治傷寒令愈不復。紫石寒食散方((原注)見千金翼案千金翼云。

張仲景紫石寒食散方。又巢源寒食散發候云。仲景經有紫石英方。蓋指此方。)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鐘乳(研煉趙研作碓) 栝蔞根 防風桔梗 文蛤 鬼臼(各十分) 太一余糧(十分燒) 干姜 附子(炮去皮) 桂枝(去皮各四分)上十三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千金翼。有人參一兩。為十四味。服下。有三字。)(鑒)方未詳。不釋。

救卒死方。(肘后。冠張仲景諸要方六字。千金治卒魘死。)薤搗汁。灌鼻中。(千金。搗韭汁。灌鼻孔中。劇者灌兩耳。注。張仲景云。灌口中。)(鑒)卒然昏死。皆尸蹶也。薤白。類蒜而小。北人謂之小根菜。南人謂之釣喬。是也。其味極辛。搗汁灌鼻。亦通竅噴嚏之意也。

又方 雄雞冠。割取血。管吹內鼻中。(肘后。雄上。有丹字。) 豬脂。如雞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雞肝。及血。涂面上。以灰圍四旁。立起。(肘后。肝。作冠。恐非。)大豆二七粒。以雞子白。并酒和。盡以吞之。

(鑒)雄雞冠血。及肝。卵白。豬脂。大豆。酒醋等物。無非用陽物以勝陰祟也。管吹內鼻中。謂將雞冠血。或合熱酒。含在不病患口內。以葦管或筆管。插入病患鼻孔中。使氣連藥吹之。其藥自能下咽。氣通噤自開也。

肘后云。凡卒死中惡。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陰陽之氣。忽有乖離痞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故雖涉死境。猶可治而生。緣氣未都竭也。當爾之時。兼有鬼神于其間。故亦可以符術而獲濟者。

巢源云。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乘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人有此三虛。而為賊風所傷。使陰陽偏竭于內。則陽氣阻隔于外。二氣擁閉。故暴絕如死也。若腑臟氣未絕者。

良久乃蘇。然亦有挾鬼神之氣。而卒死者。皆有頃邪退乃活也。

救卒死而壯熱者方。礬石半斤。以水一斗半。煮消。以漬腳。令沒踝。

(程)厥陽獨行。故卒死而壯熱。岐伯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礬石收澀藥也。以之浸足。而收斂其厥逆之氣。

救卒死而目閉方。(肘后同。外臺引備急。)騎牛臨面。搗薤汁灌耳中。吹皂莢末鼻中。立效。

(程)按葛洪肘后方。治卒魘不寤。以青牛蹄或馬蹄。臨人頭上。即活。則騎牛臨面。系厭惡驅邪法也。目閉者。邪氣內著也。灌薤汁。以辟邪安魂。吹皂莢。以取嚏開竅。

救卒死而張口反折者方。(肘后外臺。口。引備急作目。)灸手足兩爪后。十四壯了。飲以五毒諸膏散。((原注)有巴豆者。外臺。爪下。有各字。注四字為原文。肘后同。)(程)灸手足兩爪后。當是灸兩手足爪后。其文則順。以十爪甲為十二經之終始。灸之以接引陽氣。而回卒死。此惡氣中于太陽。令卒死而開口反張也。五毒諸膏散。方未見。

案肘后卒死門云。有三物備急丸散。及裴公膏。救卒死尤良。裴氏五毒神膏。見于百病備急散膏。無巴豆。而千金。加巴豆莽草薤白。為裴公八毒膏。所謂五毒諸膏散。蓋此類也。五毒。周禮鄭注。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今考五毒膏八毒膏。但用丹砂雄黃耳。其余并他品。而為五味八味也。

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原注)稀糞也。)一升。溫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臍上三寸。臍下四寸。各一百壯瘥。(洗之。外臺。作洗足。)(程)卒死而四肢不收者。無陽以行四末也。失便者。正氣衰微。不能約束便溺也。物之臭者。皆能解毒殺邪。故以牛馬糞。及后條狗糞治之。心下一寸。當是上脘穴。臍上三寸。當是中脘穴。臍下四寸。當是關元穴。灸之以復三焦之陽。而回其垂絕之氣。

救小兒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狗屎一丸。絞取汁。以灌之。無濕者。水煮干者取汁。(肘后用馬屎。沈本。無干者二字。)(鑒)凡屎皆發陽氣。用狗屎。亦取發陽氣也。

尸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治方。((原注)脈證見上卷徐熔附遣云。見上卷。

即第三葉。問曰寸口脈沉大而卒厥證一條是也。案肘后外臺。冠張仲景云四字。)菖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肘后外臺。舌下下。有又云扁鵲法。治楚王效九字。案說苑。扁鵲治虢太子尸厥。子明吹耳。三因方。名內鼻散。)(程)甲乙經曰。尸厥者。死不知人。脈動如故。傷寒論曰。尸厥者。令人不仁。即氣閉不通。靜而死之謂也。菖蒲內鼻中。以通其肺氣。桂內舌下。以開其心竅。心肺開。則上焦之陽自能開發。尸厥之疾可愈。

又方(外臺宋本云。集驗療尸厥方。肘后千金文仲備急必效同。此本出素問。)剔取左角發方寸。燒末酒和。灌令入喉。立起。(方寸。肘后。作方二寸。

外臺宋本。作方寸匕。燒灰以酒和。剔。素問作 。音剃。同剃。韓非子。嬰兒不剔首則腹痛。)(程)內經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耳中。上絡左角。五絡皆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以竹管吹其兩耳。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見繆刺論。)今仲景亦剔左角之發治者。以左角為陽氣之所在。

五絡之所繞。五絡皆竭。故剔其五絡之血余以治之。和以酒灌者。助藥力而行氣血也。

肘后云尸厥之病。卒死而脈猶動。聽其耳中。循循如嘯聲。而股間暖是也。耳中雖然嘯聲。而脈動者。故當以尸蹶救之。巢源云。尸厥者。陰氣逆也。此由陽脈卒下墜。陰脈卒上升。陰陽離合。榮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其狀如死。猶微有息而不常。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聽其耳內。循循有如嘯之聲。而股間暖者是也。

救卒死客忤死。還魂湯主之。方。(肘后無方名。冠張仲景諸要方六字。三因名追魂湯。(原注)千金方云。主卒忤鬼擊。飛尸。諸奄忽。氣絕無復覺。或已無脈。口噤拗不開。去齒下湯。湯下口不下者。分病患發左右。捉 肩引之。藥下。復增取一升。須臾立愈。案千金無脈。作死一字。無拗字。捉 。作捉踏。取下有盡字。)麻黃(三兩去節一方四兩肘后千金翼用四兩)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甘草(一兩炙(原注)千金。用桂心二兩。案外臺。引肘后。療中惡短氣欲絕方。用桂心二兩。今本肘后。不用桂。)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外臺。引肘后云。通療諸昏客忤良。集驗。張文仲備急同。)(徐)凡卒死及客忤死。總是正不勝邪。故陽氣驟閉而死。肺朝百脈為一身之宗。麻黃杏仁。利肺通陽之君藥。合炙甘以調中。故為救卒死主方。名曰還魂湯。著其功也。

(鑒)中惡客忤。便閉里實者。仲景用備急丸。可知無汗表實者。不當用備急丸通里。當用還魂湯以通表也。通里者。

抑諸陰氣也。通表者。扶諸陽氣也。昧者不知。以麻黃為入太陽發汗之藥。抑知不溫覆取汗。則為入太陰通陽之藥也。陽氣通動。魂可還矣。

又方(肘后。冠張仲景諸要方。外臺引肘后。)韭根(一把) 烏梅(二七個肘后作二十個) 吳茱萸(半升炒肘后作半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之。以病患櫛內中。三沸。櫛浮者生。沉者死。煮取三升。去滓。分飲之。(水一斗。外臺。作勞水一升。)(徐)韭根有薤白之功。烏梅有開關之力。吳茱萸能降濁陰。陰降而關開。則魂自還。故亦取之。

然櫛浮則生。沉則死。蓋櫛為本人日用之物。氣之所及也。浮則其人陽氣未絕。沉則久已有陰無陽。故主死。然仍分飲之。信櫛無寧信藥耳。

(程)方亦可解。而櫛之浮沉。則不可解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召县| 吐鲁番市| 阿勒泰市| 肃宁县| 山丹县| 吴堡县| 赞皇县| 宜都市| 鹰潭市| 广平县| 长顺县| 西城区| 项城市| 大化| 尼玛县| 盐城市| 临泽县| 五峰| 北宁市| 舞钢市| 崇左市| 阳春市| 扶绥县| 西充县| 南投县| 凯里市| 洛宁县| 尤溪县| 修武县| 温州市| 镶黄旗| 通道| 仪陇县| 上饶县| 青州市| 饶阳县| 温泉县| 青州市| 沧源| 田阳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