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圣惠方。半夏散。治咽喉中。如有炙腐。

于本方中。加枳殼訶黎勒皮。

王氏易簡。四七湯。治喜怒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

咽不下。此七氣之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或因痰飲中節。嘔吐惡心。并宜服之。(即本方。)又云。婦人情性執著。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傷。遂致氣填胸臆。或如梅核。上塞咽喉。甚者滿悶欲絕。產婦尤多。此證服此劑。間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婦人惡阻。尤宜服之。間以紅丸子尤效。一名濃樸半夏湯。一名大七氣湯。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于本方。加香附子甘草。煎成加琥珀末調服。

仁齋直指。桂枝四七湯。治風冷寒邪。搏心腹作痛。

于本方。合桂枝湯。加枳殼人參。

又四七湯。治驚憂氣遏上喘。(即本方。)又加減七氣湯。治氣郁嘔吐。

于本方。合千金七氣湯。(桂枝。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生姜。)去紫蘇。

又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郁滯。豁痰散驚。

于本方。加茯神遠志甘草石菖大棗。

三因七氣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郁發。致五臟互相刑克。陰陽反戾。揮霍變亂。吐利交作。寒熱眩暈。痞滿咽塞。

于本方。加桂枝芍藥陳皮人參大棗。

孫氏三吳醫案云。張溪亭乃眷。喉中梗梗有肉。如炙臠。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頭運。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驚膽怯。不敢出門。稍見風即遍身疼。小腹時疼。小水淋瀝而疼。脈兩寸皆短。兩關滑大。右關尤搏指。此梅核氣癥也。以半夏四錢。濃樸一錢。紫蘇葉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三分。姜三分。水煎食后服。每用此湯。調理多效。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鑒)臟。心臟也。心靜則神藏。若為七情所傷。則心不得靜。而神躁擾不寧也。故喜悲傷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象如神靈所憑。是心不能神明也。即今之失志癲狂病也。數欠伸。喝欠也。喝欠煩悶。肝之病也。母能令子實。故證及也。

案沈尤以臟為子宮。甚誤。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三因。名小麥湯。袖珍。名甘草湯。)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案溫分徐沈尤作分溫。是。)(程)內經曰。悲則心系急。甘草大棗者。甘以緩諸急也。小麥者。谷之苦者也。靈樞經曰。心病者。宜食麥。是谷先入心矣。

案素問。以小麥為心之谷。千金云。小麥養心氣。本方所主。正在于此。而金鑒云。方義未詳。必是偽錯。此說大誤。驗之于病者。始知立方之妙也。

許氏本事方云。鄉里有一婦人。數欠。無故悲泣不止。或謂之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有一證云。婦人臟躁云云。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制方。種種妙絕如此。試而后知。

陳氏婦人良方云。鄉先生程虎卿內人。妊娠四五個月。遇晝則慘戚悲傷。淚下數欠。如有所憑。醫與巫兼治。皆無益。仆年十四。正在齋中習業。見說此證。而程省元皇皇無計。仆遂告之。管先生伯同說。

記憶先人曾說此一證。名曰臟躁悲傷。非大棗湯不愈。虎卿借方看之。甚喜對證。笑而治藥。一投而愈矣。

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婦人下。千金。有霍亂嘔逆二字。瀉心湯上。千金有甘草二字。)(尤)吐涎沫。上焦有寒也。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入而成痞。如傷寒下早例也。然雖痞而猶吐涎沫。則上寒未已。不可治痞。當先治其上寒。而后治其中痞。亦如傷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為方不一。亦當合傷寒論中痞證諸條。參觀之。而求其治法。

小青龍湯方(見肺癰中。)瀉心湯方(見驚悸中案驚悸所載即三黃瀉心湯。此恐不然。據千金。當是甘草瀉心湯。)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經候未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辯記。勿謂不然。(徐云。未多之未字。疑誤。程尤作來多。程云。謂崩帶之屬。金鑒亦作來多。云來字。當是未字。本條皆經水斷絕之病。若系來多。則與上文不合。是傳寫之訛。案撰金鑒者。何不考之正脈等本。可疑。沈魏并仍原文。令陰。趙本作冷陰。非。)(鑒)此條為婦人諸病綱領。其病之所以異于男子者。以其有月經也。其月經致病之根源。則多因虛損積冷結氣也。三者一有所感。皆能使經水斷絕。至有歷年。寒積胞門。以致血凝氣結。而不行者。先哲云。

女子以經調為無病。若經不調。則變病百出矣。以下皆言三者阻經之變病。其變病之不同。各因其人之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之異也。如寒外傷經絡。其人上焦素寒。則凝堅在上。故上焦胸肺受病也。形寒傷肺。則氣滯阻飲。故嘔吐涎唾也。若其人上焦素熱。寒同其化。久則成熱。熱傷其肺。故成肺癰。而形體損瘦也。若其人中焦素寒。則在中盤結。故繞臍疝痛也。或兩脅疼痛。是中焦之部。連及肝臟故也。或其人中焦素熱。則不病寒疝。而病結熱于中矣。中熱故不能為寒疝。而繞臍之痛仍在關元也。其人脈數當生瘡。

若無瘡則熱必灼陰。皮膚失潤。故肌粗若魚鱗也。然此嘔吐涎唾。寒疝疼痛。肌若魚鱗等病。亦時著男子。非止女子病也。在下未多。謂經候不勻。而血不多下也。邪侵胞中。乃下焦之部。故病陰中掣痛少腹惡寒也。或痛引腰脊。下根氣街急痛。腰膝疼煩。皆胞中沖任為病。所以必然也。或痛極奄忽眩冒。狀如厥癲。亦痛甚之常狀也。若其人或有憂慘悲傷多嗔之遇。

而見此眩冒厥癲之證。實非有鬼神也。凡此胞中沖任血病。皆能病帶。故諺曰十女九帶也。然帶下病久。津液必傷。形必羸瘦。診其脈虛。審其多寒。豈止病此三十六病。而千變萬端矣。雖千變萬端。然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與病參究。行其針藥。治危得安也。其有病雖同。而脈不同者。則當詳加審辨。故曰子當辨記。勿謂不然也。

(尤)甚則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或有憂慘悲嗔。狀如鬼神者。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而總之曰此皆帶下。帶下者。帶脈之下。古人列經脈為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病。非今人所謂赤白帶下也。三十六病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也。

案史記扁鵲傳云。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知古所稱帶下。乃腰帶以下。經血諸疾之謂也。金鑒云。此皆帶下一句。當在非有鬼神之下。文義相屬。是傳寫之訛。此說非也。本條隔句押韻。如根據金鑒而改之。則失上下押韻之法。不可從也。巢源云。諸方說三十六疾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不通是也。又云。張仲景所說三十六疾。皆由子臟冷熱勞損。而挾帶下。起于陰內。條目混漫。與諸方不同。據巢氏此言。則本條所謂三十六疾。今無所考歟。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

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案沈尤所字下句。所。許同。即日晡所之所。諸家或接下句。義不通。)(程)下利。當是下血。

(鑒)所病下利之利字。當是血字。文義相屬。必是傳寫之訛。李 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虛。大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利。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虛故發熱。暮亦屬陰也。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于胞宮。而出于會陰。

正當少腹部分。沖脈挾臍上行。故沖任脈虛。則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滿。內經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虛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挾口環唇。與沖脈會于氣街。皆屬于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干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溫經湯方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 芍藥(各二兩) 人參 桂枝 阿膠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取。徐沈尤。并作治。是。)(程)婦人有瘀血。當用前證下瘀血湯。今婦人年五十。當天癸竭之時。又非下藥所宜。故以溫藥治之。以血得溫即行也。經寒者溫以茱萸姜桂。血虛者益以芍藥歸芎。氣虛者補以人參甘草。血枯者潤以阿膠麥冬。半夏用以止帶下。牡丹用以逐堅 。十二味為養血溫經之劑。則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調月水。

千金。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斷。或月經來過多。及過期不來。服之亦佳方。(即本方。外臺引千金。名溫經湯。斛。作斗。)和劑局方。溫經湯。治沖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手掌煩熱。唇干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即本方。醫學入門。名大溫經湯。)王氏易簡云。若經血不調。血臟冷痛者。當用小溫經湯。

即本方。別本。以當歸附子二味。等分白水煎服。不載本方。案已名小溫經湯。恐非本方。

百一選方。正經湯。

于本方。去芎 甘草。加熟地黃。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案本草綱目。土瓜條。經下。補或字。義尤明。金鑒改再作不字。非。)(尤)婦人經脈流暢。應期而至。血滿則下。血盡復生。如月盈則虧。月晦復 也。惟其不利。

則蓄泄失常。似通非通。欲止不止。經一月。而再見矣。少腹滿痛。不利之驗也。

土瓜根。主內痹瘀血月閉。 蟲。蠕動逐血。桂枝芍藥。行榮氣而正經脈也。

土瓜根散方((原注)陰 腫。亦主之。)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蟲(各三分)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程)土瓜根。破瘀血。而兼治帶下。故以為君。 蟲下血閉以為臣。芍藥通順血脈以為佐。桂枝通行瘀血以為使。 疝亦凝血所成。故此方亦治 腫。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復花湯主之。

(尤)本文已見虛勞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復花湯主之。蓋專為婦人立法也。詳本草。旋復花。

治結氣去五臟間寒熱。通血脈。蔥。主寒熱除肝邪。絳帛。入肝理血。殊與虛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陰臟。而含少陽之氣。以生化為事。以流行為用。是以虛不可補。解其郁聚。即所以補寒。不可溫行其血氣。即所以溫固。不可專補其血。以傷其氣。亦非必先散結聚。而后溫補。如趙氏魏氏之說也。

(鑒)此條詳在傷寒論辨脈法篇。錯簡在此。旋復花湯主之一句。亦必是錯簡。半產漏下。則氣已下陷。焉有再用旋復花下氣之理。

旋復花湯方旋復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密市| 原平市| 大英县| 滨州市| 米易县| 咸阳市| 永清县| 逊克县| 沅江市| 濮阳市| 从江县| 三都| 甘肃省| 定安县| 光山县| 霍林郭勒市| 东兴市| 武川县| 黑河市| 东城区| 新绛县| 瑞金市| 昌都县| 鄯善县| 正定县| 光泽县| 遂川县| 武川县| 阿巴嘎旗| 乌兰察布市| 玛曲县| 安仁县| 车险| 孟村| 阿荣旗| 尼玛县| 商城县| 南宫市| 田阳县| 高邑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