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制解?。?)
五兵之制固多種,古今所用不同,在于因敵變制。今將所宜于馬于步,或可南北兼用,或邊塞獨用,見今本鎮御敵器具,細開于后:
一、軍中秘訣:“稱干比戈,用眾首務。”一向邊塞不較量異用之術,惟以敵為師,彼以何器,我即以本器當之。不惟不敵,便精長于彼,且諺有云:“殺人三千,自損八百”,此相敵說也;殺人三千,我不損一,則稱比之術也。譬如彼以何器,我必求長于彼,使彼器技未到我身,我舉器先殺到他身上了。他應手而死,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亦無用矣。是以我不損一人,而彼常應手便靡,此用眾之法也。若用眾只待見肉分勝負,未有不敗者。何則?用眾有進無退,有勝無敗,一步挪移不得。故必以萬全萬勝為術焉。兵讖云:“一寸長,一寸強”。此六字其秘訣乎?
馬兵
一、馬須膘肥,習慣人與馬意相通,使馬如臂使指。且看世人有教黃雀汲水取旗者,有弄猿猴者,有弄蛇者,有教蝦蟆讀書者,有令巨象聲似喇叭吹者,有馴獅子者,有弄螻蟻擺陣者。夫物之極微,螻蟻是也,且習于人。物之極大,象是也;物之極悍,獅是也。皆能訓之,受人指揮,而人乃不能調習一馬,不亦異哉?信非刻責爾輩也。
一、什物:鞍一副,要堅,綹頭一副,木夾板一副,繩二條,釘镢一件拴馬,滾肚二條,鐙一副,通屜一副,備馬皮條一副,布料兜一個,打損藥一包(防腫破,即擦敷之),鞭一根。
馬上器械
弓矢解
每名應給弓箭者,弓一張,體輕腦正,油漆防雨,箭三十枝,粗木桿,有力。箭鏃用透甲錘點鋼。試則射石不卷為佳。鏃信要長,射入則深。弦二條,防斷絕。弓插一件,輕小為佳。箭插一件,須角圓,則不乖指。機一枚,近世做者無式眼孔皆圓,人指卻扁,孔圓必塞以楮布,外則杜血指黑,里則兜弦,致掃食指根之皮,宜將孔做前后稍長,橫入指中,轉正則骨扁機長,不復打落,而眼中圓活,不磨指節,不逼矢掃皮,此法鮮有會之者。射法別有專刊。
鎲鈀解
此器柄長八尺,粗可寸半,上用利刀,橫以彎股,刃用兩鋒,中有一脊。造法須分脊平磨。如磨刀法。兩刃自脊平減至鋒,其鋒乃利,日久不禿。彎股四棱,以棱為利,須將棱四面直削至尖,庶日久而不禿。中鋒頭下之庫,須如大核桃大,安于木杪,乃不損拆,仍用一釘銷之,于馬上最便,可戳可格,利器也。此自殺倭始。
線槍解
北邊舊有之,柄短刃禿,粗器不堪。新制鐵頭長二尺,蓋因柄細,防敵刀砍斷及用手奪去也。柄長七尺,粗僅一寸,鋒用兩脊兩刃,形稍扁,至鋒稍薄,一謂之透甲槍。造法:鋒用鋼三寸,左右刃用鋼,一尺以下皆鐵,從脊分鏟至刃左右面平,乃利。至鋒更扁,漸寬又漸收,收薄則利,寬則刃入以下不滯矣。最利馬上直戳,用法亦如長槍,但終不能御長器,于腰刀互有勝負,得十之五。
一、大棒說,見步兵內。馬上用亦可,但必不能雙手齊打,須加鴨嘴頭一個,馬上則戳,步下則擊,罔不利矣。
腰刀解
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時匠役將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側銼。將刃橫出其芒,兩下有肩,砍入不深,刃芒一禿,即為頑鐵矣。此當辨之。用法別詳《實紀》內。但以外與敵角,屬勢均之器,殆不可勝敵也。
一、馬上惟利輕捷鋒芒,他如斧、鉞、錘、撾、大刀、鉤鐮之類,膽大藝精,能獨馬出入陣中者,間或有之,不可以教隊兵,不可堂堂當大敵。
步軍器具
狼筅解
狼筅乃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寸,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槍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往日浙江等處兵士,未練無膽,執之臨敵,每每棄之,反以截阻我兵馬,幾乎棄而不用。比因練兵既成,硬反人言,必以為前列,遂百戰全勝,恃此為第一。今用之以拒敵馬,尤為可用,用法別見。
藤牌解
以藤為之,中心突向外。內空可容手軸轉動。周檐高出,雖矢至而不能滑泄及人。內以藤為上下二環,以容手肱執持。重不過九斤,圓徑三尺。兵人一手持牌,一手持腰刀,此即岳飛旁牌麻札刀之制。令軍低頭,只砍馬足,以敗兀術拐子馬,是也;其制雖稍有不同,其用則一。此牌兵持必以狼筅為恃,蓋此皆短器,不能當敵馬,用筅拒其馬,以牌出筅下砍其馬足。此器出入陣中行伍之內,進退便利。且衛且殺,南北通用之利物也。用法別見。
長槍解
用毛竹之細者,長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重不過四兩,或如鴨嘴,或如細刀,或尖分兩刃,造法亦自脊平鏟至刃乃利。必執持正根,用楊家法,初則用之南方殺倭,全賴于此,此利其長。倭刃短,即所用精慣,然未及我身,彼已受刺,又用法長則易老,不可回轉,長則杪細,恐為馬所闖折。今視之,更可與敵戰,蓋筅筆當鋒,藤牌在下,而前行既有藩衛去一丈余矣,短器不可戳及馬上,何以傷?人得長槍于筅空戳去,徑刺人馬喉面,則彼既不可入我陣內,又能先及彼身,故不憂細弱也。設若敵馬乘群齊來沖我,前無筅牌,徑用槍以當之,戳馬,間有損折,必非全利。夫五兵之法,長以救短,短以救長,長既易邁而勢老,短又難及而勢危,故相資之用,此自然之勢,必然之理,至妙之術也。用法別見。
一、線槍說見前,亦可用于步軍,繼長槍之后。
一、镋鈀說見馬兵內,此由步下直進敵軍,一御一剌,且格殺之器也。
大棒解
西北原野之戰,舊傳俱用大棒,并其他器,悉置不問。大棒亦無式,不知用法,原以敵人盔甲堅固,射之不入,戳之不傷。遂用棒一擊,則毋問甲胄之堅靡。雖然,但勢短難以刀交,又須雙手舉用,而馬上不得齊齊用力,下擊必然閃墜,此步技也。而今用之馬上,不亦左乎?今制法長八尺,粗二寸,用一打一剌棍法習之,位在五兵后,步卒習用。倘御之不密,剌之不得,則以棒擊落馬之賊耳。必欲馬軍兼用,須加一短刃,可三寸,如鴨嘴。打則利于棒,剌則利于刃,兩相濟矣。用法別見。
以上之外,又有飛標,毒弩,槍、刀、戈、戟等名不一,皆可俾素習精熟者間或用之,不可以齊大隊,為堂堂陣也。例如戟則偏一隅,斧鉞則形短兵細,一擊過者多自催折。毒弩中人不深,必待解乃死,尚可以敗我于陣。鐵穗鞭簡、雙頭棍,用之輯捕零竊則可,其蝟叢蟻附,轉動非利,惟有鉤鐮稍宜行伍,然造皆欠法。
夾刀棍解
此即大棒也。但加一利刃如解首,異其名。擊刺皆便,柄亦如棍,刃長五寸,更短更妙,末柄向刃下稍存微棱,庶倉卒及夜間用之,知其刃所向也。
無敵大將軍解
此器所以擊眾也。夫敵馬動以萬數擁來,毋論溝塹,須臾隨溢,踏之而過,快槍等器,一銃一子,勢小難御,但能擊死有限之敵,不能阻直前之沖我軍,以故每每不支而敗。舊有大將軍發熕等器,體重千余斤,身長難移,預裝則日久必結,線眼生澀,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后,再不敢入藥,又必直起,非數十人莫舉。今制名仍舊貫,而體若佛狼機。亦用子銃三,俾輕可移動,且預為裝頓。臨時只大將軍母體安照高下,限以木枕,入子銃發之,發畢,隨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入一子銃云。一發五百子,擊寬二十余丈,可以動眾。罔有不懼而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