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卦”與“升卦”是講人生的進步,一步一步地晉升。到了明夷卦與困卦時,就是到了黑夜之后一種困惑中,就有許多人被困住了。有志向,有目標,有理想,敢與風險挑戰的人,從困難中走出來了,從黑夜中走出來了,從困惑中走出來了。在這種情況下,再修了井德,又學了“家人”的倫理。這樣有了井德又有了倫理這兩件法寶,現在我們就明白立命應該立在井德和倫理上,安身安在“家人”上。
這里講以倫理與井德立命,其實倫理與井德是一回事,是什么呢?那就是天道,就是天德,也就是講我們立命是立在天道中,立在道中。那安身安在何處呢?安身是安在家中的吧,有家不就很溫馨了嗎?這樣的理解也對,但是狹隘了點吧,當時做《易》的圣人們,并沒有想到自己立家,而是想到以天下為家,以天下為公。是不是這樣?這個家只是作一個比喻,這個家應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呢?從一個小家庭來講,就是一個講倫理,講和氣,講喜樂,講溫馨的這么一個家庭。那么大的家庭是什么呢?是一個村落,一個由許多村落組成的大的社會,這個社會應該是講倫理道德規范的,就是講公益。如,環保就是一種公益,資助希望工程也是公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是公益,自覺維護公共衛生也是公益,但這些公益必須有一個公益的環境,那么《易》中哪一卦講公益呢?
大家想一想,我想大家已經想到了,那就是井卦。一個村落就是這么一口井,而這口井,不分東家、西家,不分貧家、富家,全不分別,不論是誰,它都提供清甜的井水,這不是公益的嗎?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公益環境嗎?這水是沒有污染的,這不也是公益了嗎?這個家,這個社會有這么兩大好處,一個是有倫理道德規范大家的行為,而且有這么一個公益的環境,利益共享的環境,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多好的社會呀!要是安身于這么一個家多好呀!有多安全呀。所以說這不是小家,而是大家。
如果人人都想安身于一個小家庭,即使吃得好,穿得再好,房子住得再好,房子裝修得再好,但如果社會不安定,有外來的侵略,內部也不安定,室內豪華裝修,房外垃圾成堆,白色塑料袋滿天飛,那人在家里能住得安嗎?那個美麗的家還能美麗長久嗎?趕緊逃難去吧!這就說明有了小家要顧大家呀!有了自身利益,還要兼顧公共利益呀!是不是這么回事?我在這里不是講大道理,我講的是不是實事?我想還是大家評價評價好。我認為我不是講空話,我是模仿古代人講現代語,當然我這個古人的話還沒說完全,還沒學好,還是牙牙學語呢!只是舔著古人的口痰而已!
老子為道,這是一個大的題目。本次講座大的框架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無為而無不為”。這里有人會問,你講的這六卦與這個大題目,與整個這么大的框架沾邊嗎?我要肯定的回答:“沾邊,而且不只沾一點邊”。
我認為安身立命,在這么一個有倫理道德規范、有公共利益環境的大家中間,難道說這不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嗎?不就是我們的“理想國”嗎?不就是我們向往的“桃花園”嗎?難道說你求學、治學,想創大業,你就沒有這么一種追求嗎?你只想自身發點財、撈一點權嗎?那么你也太狹隘了吧!我認為真正的求學者,真正的治學者,真正的創大業的人,應該有這個理想境界,應該這樣安身立命。把這作為終身的夢想,作為人生的追求和崇高的志向。
理想的實現,不正是“為道”的展現嗎?不就是人格的升華嗎?你的事業成功了,智慧就依附于你的事業,依附于你的公德而大放光明,放出智慧之光,是不是這樣?好,大家認可了,我也自在了,都可以回到各自溫馨的家了。
第八部分為道與自然之易與天地準(1)
什么是“卜”
今天講“易·禪·自然”,也就是第27課,最后一課。易,那當然是指易經;禪,你們也知道,是佛教里面的禪宗,這里不僅僅是講禪宗,而是講禪的文化;自然,當然我這里不是當一門學術、一門科學來講,是聯系著易和禪來說。易源于自然,禪也源于自然。前26課,實際上也是圍繞著易、禪、自然講的。今天,也可以說是一個小結吧。
下面分頭來說,先講易。我想講這么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們所講的周易,并非迷信占卜的書;第二個,講講易的天道思維;第三個,講講易的日常運用,我們學總要運用啊;第四個,講講如何來讀易;第五個,我們來聯系總題目——“為道”,講講這個易。
我們先講講第一個,《易經》并非是迷信、占卜的書。對于《周易》,有許多人,甚至有些專門研究易經的人,特別是有一些對易經一知半解的人,人云亦云的,妄下定義,妄下斷語,說易經是占卜的書,這句話是有失偏頗的,為什么呢?當然,易經有它占卜這么一種功用,有人把它拿去占卜;但實際上它的主體、它的主要功能不是這樣。我們怎么來看這個問題呢?我看應該由歷史來說話。這里引用一些大家公認的、歷史公認的經典。《周禮·春官太卜》這么說:太卜,掌三易之法,專門指掌握這個易經的人。古有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這個太卜,是指這個占卜的卜師。如果按照當今的說法,是一種咨詢的形式。現在有軍事顧問呀,有經濟顧問呀,有政治顧問呀,有外交顧問啊,有專門研究外國政策的,有專門研究歐盟的,有專門研究俄羅斯的,這些研究者就是“太卜”。把這些東西研究出來還要觀察,有專門人去觀察天象,把一年的氣候氣象還有各種變化,提供給執政者作參考。他就是這個“卜”,那么這個“卜”是什么意思呢?你看他卜的原義。前面已經講過,這個“卜”的“|”是一個標桿,這個標桿就是用來測日影的,也就是測時間,測方位。右邊這一“、”就是這個標桿所投下的影子。然后有專人天天在那里記錄,記時間、記方位等。這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卜并不是我們現在用幾個銅錢往桌子一扔,占一卦,其實這完全就是兩種概念。你們都誤解了,這個太卜實際上就是政策顧問、技術顧問、天文顧問。
我們可以用《史記》里面一句話來證明。《史記》有這么一句話,占卜啊,它實際上是這個國王閑而無事時占的,不是國家主要大事,是一般的事,占得好玩,是游戲而已。真正的大事他不是這樣做的。所以說不能有誤解。
“三墳”與“三易”
剛才講到三易,在《左傳》里面有一個記載,它說三易呢是指三墳。墳墓的墳。楚國的左使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那么孔安國在《尚書·序》里說:“伏羲、神農、皇帝之書,謂《三墳》,言大道也”。它是講大道理的。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也就是說,它這是講日常的事。鄭玄在《周禮·外史》注里說:“三皇五帝之書”即“《三墳》、《五典》”。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只有《三墳》。這“三墳”是哪樣三墳呢?分三部分:一是天皇伏羲氏的《山墳》,二是人皇神農氏的《氣墳》,三是地皇軒轅氏(即黃帝)的《形墳》。
伏羲氏的《山墳》被夏代繼承發展為《連山易》,神農氏的《氣墳》被商代繼承發展為《歸藏易》;軒轅氏的《形墳》被周人繼承發展成為《周易》。這說明《三墳》的源頭是伏羲氏的《山墳》。
所以《系辭傳》里面講:“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第八部分為道與自然之易與天地準(2)
《易經》是“占卜”書嗎?
講了這么多,還是沒說明《易經》是不是占卜的書啊。有這么一本書,叫《古易新編》,是王贛幾位老同志合著的。這本書有沒有權威性呢?我只說明一點,在首屆國際易學研究會上,這本書是惟一的一本贈書。當時在會上向每一位與會者發了一本書,就是這本書。這本書有沒有權威性?可想而知。而且這幾位老同志是非常嚴謹的。王先生現在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給我們留下的東西是很有用,我認為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這里引用書上一段文字,他講:“《周易》里六十四卦的內容完全不是算卦用的,連一點吉兇、禍福的影子都沒有,只是一種樸實、唯物的邏輯思維形式結構。取材全是西北高原上的自然現象,與其說是卦象,倒不如說是西北地區的天文、地理識字課本。但在那些、樸實、文靜的詞句中,卻又包含著原始的唯物辨證法和邏輯學,使人在觀察理解自然現象時有綱有目,懂得每一事物都有縱橫交織的內在聯系。至于天、地、日、月、山、川、靈、氣,都是用的卦爻符號。”
上面講到《易經》里面的卦辭、爻辭是西北地區的天文地理識字課本,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的周和周的諸侯國就在西北地區,即現在的陜西地區。再往西去,就是伏羲的故鄉天水,那里有卦臺山,有考古的大地灣文化遺址。那里看不出一點點占卜的影子,他們都是很嚴謹地去考察,去論證。我們從前幾天講的四課,講了十二卦,對這十二卦這么綜合來講,一分析,用卦上的話說,它也不是占卜的,至于有人將它拿去占卜,那是別人的事,與《易經》本身是無關的。就像上次我們舉例,一個歹徒用菜刀殺了人,責任不是在菜刀。這里我想再說明一個問題。
我們要把握住這個東西的起源點在什么地方,它的源頭在什么地方?我們天安門前有兩個華表,這個華表的原形是測日影的標桿,這個上次我講過了,這里就不再作詳細說明。這個東西就說明,我們的原始祖先天天與大自然打交道,必須直接地觀察大自然,直接地觀察氣候,觀察方位,不像現在我們有這么多觀察大自然的設備,有觀察氣候的儀器,還有測時間的鐘表。我們現在根本就不用觀察,有個手機在手就什么都搞定了。可古人不同呀!他就憑著一個標桿測影子,太陽在天上什么位置,于是立桿,用圭尺來測影子,這實際就是根據日影與月影來測量時間、測量方位,以此來決定他們一天狩獵的方位與他們捕魚的方向,這是日常生活逼著他們必須這么去做的。這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思維定式,人類思維定式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往前推進的,我認為這是有階段性的。
亞里士多德提出“地心說”,認為太陽是圍著地球轉的。后來哥白尼又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地球與其它行星是圍繞太陽轉的。再后來伽利略也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對的。這種思維定式一直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亞里士多德的地心說一直也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里一直也是按他的地心說的思維定式去思維的。這里的日心說思維定式一直持續到近代,隨著科學發展,才發現哥白尼的日心說也有他片面的一面。我們現在的思維比他那時又進了一步。這就說明人類的思維定式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向前推進的。
我們的祖先在當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甚至于是幾千年、幾萬年中,都是圍繞日影、月影來判斷自然,來決定自己行動。他們就是在這種思維定式中生存了幾千甚至于上萬年。八卦就是在這種思維定式中產生的。那么這與占卜有什么關系呢?我認為占卜只是以后的私生子而已,這話說起來好像有點俗,其實不俗,這個比喻我認為是最恰當不過。應當這么去認識它,因為我們不能離開了它的本源。
第八部分為道與自然之易與天地準(3)
“易”的思維
下面我接著講《易》的思維。還是回到原點上,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有一點還是相通的,就是認為天大,天在決定我們,天是不可戰勝的,天有好多奧密是無法探索的,深不可測的。現在有人講人能勝天,那只是說說而已,口號喊得多響也沒用,天還是無法去戰勝的。如果人真的戰勝了天,那么,自人類誕生以來幾百萬年,人類探索宇宙兩千多年,人造衛星上天以來半個多世紀,都連太陽系都沒出,連小小的月球都沒征服……所以說古代人對天的崇拜向往、觀察甚至于有種依賴,是可想而知的。他們在那樣一種生活環境中間,在那樣的思維定式中間,他們慢慢地觀察到天體運行的軌道,而且與時間同步起來。他們那時的思維不可能像我們現代人這樣用語言來表達,用文字來表達。他們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一個小孩明白了一件事一樣,但他明白的東西說不出來,也寫不出來。實際上他們觀察的東西,也就是一種智慧中的東西,他們當時的智慧是一種非常原樸的東西,對大自然觀察與被觀察是非常直接的對話,與我們今天去觀察自然,應該說有他有利的一面。
現在有那么多先進的儀器,還有那么多資料可查,這些東西當然非常的好,但事物有利有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它的弊的一面就是有它的局限性,局限了什么呢?局限了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有些依賴于它了,太依賴資料了,資料上沒有的大家就不承認,各人查的資料不同,就會是各人認可的觀點也不同,所以現在在科學界、在學術界一直在爭論各人自己不同的觀點。在西方,有好多的大學者就是因為自我獨異的觀點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管你正確與否,只要與當權者的觀點不一樣,他就將你送上絞刑架。這就是人類有了知識后,文明發達的情況下的一種局限性,以及互相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