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 老子為道
- 殷旵
- 4814字
- 2015-12-29 09:26:52
八個卦又分別象征一種自然現象,其現象又分別具有一種德性(即性質),這就是卦象和卦德,簡介如下:
乾卦,象征天和父,有健德。
坤卦,象征地和母,有順德。
震卦,象征雷和長男,有動德。
巽卦,象征風和長女,有遜德。
坎卦,象征水和中男,有陷德。
離卦,象征火和中女,有麗德。
艮卦,象征山和少男,有止德。
兌卦,象征澤和少女,有悅德。
記住以上八個卦名,以及它們的卦形、卦象和卦德,對六十四卦就易于理解了。因為六十四卦就是六個爻相重,八卦為三爻相重,稱為經卦,那么六十四卦就是兩個經卦組合。所以,8×8=64。
六十四卦每卦兩經卦分為上下,即上經卦、下經卦。古人認為天圓在上,地方在下,如“鼎卦”為火上風下,即火下有風,火上有鼎(鼎原為鍋)。但在實際運用中,上卦又為外卦,天在周圍;下卦又為內卦,地在中間。如“恒”卦,外卦震卦,震卦為長男;內卦巽卦,巽卦為長女。意思是男主外,女主內。
當你熟悉了八卦,就熟悉了六十四卦;熟悉了六十四卦,就拿到了“變易、不易、簡易”的鑰匙,就掌握了處理世間萬事的舵輪,就能成功地為道。
第七部分為道“與時俱進”之與時偕行
從今天起,我又要以《易經》中的十二個卦來闡釋“為學”、“為道”、“無為”了。千萬不要誤解,這里講的卦象、卦理與《易經的智慧》中講的雖然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角度不同,說法也有區別。每講舉三卦,這三卦都是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至于無為”相對應的,二者要參照著理解,舉一反三,融匯貫通,這樣不但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能拓展思維的空間,能啟迪悟性,養成用悟性思維的習慣。
接下來要講六十四卦中的十二個卦,哪十二卦呢?益卦、損卦、乾卦;恒卦、咸卦、坤卦;晉卦、明夷卦、家人卦;升卦、困卦、井卦。這十二卦分為四組,每組三卦,每節課講一組。
為什么講這十二卦呢?這幾個卦與這次講的總課題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黑板上的卦形看出:
我們看,“益卦”與“恒卦”是風與雷相錯,損卦與咸卦是山與澤相錯,互為錯卦,上下卦互相錯位了。再看其它兩組,同樣不難看出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
除了縱向比較有這么一個規律,這么一種內在的聯系,我們再橫向看看益卦、損卦和乾卦,在它們的彖傳里面都有“與時偕行”。
(1)益卦,彖曰:“損上益下……與時偕行?!?
(2)損卦,彖曰:“損下益上……與時偕行?!?
(3)乾卦,彖曰:“君子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損上益下”與“損下益上”有何區別?一上一下、一下一上正好相反,損與益也相反,但它們的“與時偕行”都完全一致,并與乾卦相同。乾卦也是“終日乾乾,與時偕行?!闭梦呛?。還是一層一層地看吧!這里已展開了,文字表面也看得很明白,也不需去看其它的東西了,先看看時間概念吧?!迸c時偕行”不是講時間概念嗎?這是關鍵的。我們來看看三卦之間共同的“時”。
第七部分為道“與時俱進”之損益時間觀
時之義大矣哉
《易經》中突出“時”的地方很多,如“豫卦”中“豫之時義大矣哉”、“隨卦”中“隨時之義大矣哉”、“賁卦”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等。下面講講時間的損益觀。
(1)我們必須認識到,時間對于我們每一個人,對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公平的、平等的。這個我想大家不會懷疑吧!
(2)時間與空間相生相隨。如柏拉圖講過:“時間與天空是同時出現的,它們被一起創造出來?!?
(3)我們每一個人利用時間的觀念和標準不一樣。有些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有些人的時間觀念卻非常淡薄;有的甚至在那里消磨時間,有的卻在爭分奪秒,充分利用時間。這個區別是很大的,千差萬別啊。
(4)由于對時間的利用各異而出現時間觀念的千差萬別,所以,每一個人在享受時間的同時,獲得的利益也是千差萬別。
我們再來看看“偕行”,偕行就是現在常提的“與時俱進”,同時并進。這偕行有幾層含義:
(1)與時代偕行,就是緊跟著時代的步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把握時代的脈搏”。
(2)與日月偕行,古人云“日出而做,日入而息”、“披星戴月歸”。這是古代農民的起居習慣。
一個人幾時起床,幾時休息,日常習慣中有懶與勤的區別,由此可以看出你是在抓緊時間,還是在消磨時間。還有一個就是生活規律,生活習慣。
(3)與分秒偕行,就是爭分奪秒,就是硬去擠時間。有的人用業余時間自學,這就是擠出時間。每一個人所享受的時間與所得利益千差萬別,千差萬別的焦點就在“與時偕行”上。
與時偕行
與時代偕行,實際上是與日月偕行、與分秒偕行的累積,關鍵又在與分秒偕行。日常生活中需要“與日月偕行”、“與時代偕行”這樣的口號,但如果與分秒不能偕行,那口號也只是一個空口號。所以我們的日常規律與起居習慣非常重要。雖不能完全做到分分秒秒地利用,起碼你自己的起居習慣和生活規律,必須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時間是人人都能體驗到的,但損和益與時間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的圣人竟將損和益與時間聯起來?!苯K日乾乾,與時偕行”里面有乾乾、健健,與損和益又是怎么相聯呢?
(1)這個“損”是指擠出時間,在哪里擠呢?我們來看一下損與益的關系。這一邊是學習、工作時間,另一邊是雜務、瑣事、娛樂、游玩的時間。前者的時間“益”了,后者的時間便“損”去了。相反,后者的時間“益”了,前者的時間就“損”去了。就是這么個損益關系,那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了。這“損和益”就像一架天平,兩邊傾斜,“與時偕行”就看你哪一邊“損”、哪一邊“益”了。這個問題具體表現在我們日常起居習慣和生活規律上。如我們早上多睡一會,是很舒服,但我們學習與工作的時間就減少了呀!是不是這么回事呢?那么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喲,連續劇好看,越看好看,就越要多看一下,這樣就把看書、寫日記的時間給損了。
再單獨地看“益”,益就是集中精力專攻學習。上面也講到了一點,這里就不多講。我們可以用《菜根譚》里的一句話概括。
《菜根譚》云:“心地純凈,方可讀書學圣?!币龅絻刃募儍?,不就是損去內心的一些雜慮,使內心純凈嗎?
(2)益卦與損卦,有一個“損上益下”與“損下益上”的問題,這個上與下,是指上卦與下卦,那么我們將它換一種說法。在六十四卦中,上卦實際又叫外卦,下卦又叫內卦,根據天圓地方的說法,天在上,地在下;依據天文科學,地球被大氣層包裹著,天在外,地在內。所以,我們這里按內、外來講。
“損上益下”就是叫損外、益內,損外就是損去學習、工作以外的那些雜務、娛樂,或盡量減少。當然也不是完全不要,減少也是損,但不是廢棄。那益內就是增加學習、工作以內的學習時間。
(3)相反,“損下益上”,即損內,益外。損內就是損去內心的雜念、妄想與煩惱。那益外,就是對社會、對工作多用一些時間,做好本職工作,多做一些公益的事。這樣你的氣質、你的形象、你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增益。這是不是很自然的?這損與益,內與外,條理也很清楚。
我們從“損外益內”與“損內益外”中就可以總結這么一句話:“思慮減損,則精神不耗;物欲減損,則大業可成”。這里的“思慮減損”不就是損內心的雜念、妄想與煩惱嗎?“精神不耗”不就是指你的氣質、你的各個方面都增益了嗎?“物欲的減損”不就是指學習、工作以外的那些物欲嗎?“大業可成”不也就是指工作、學習增益了嗎?
所以我認為,“思慮減損,則精神不耗;物欲減損,則大業可成”作為概括益與損是最合適不過的。
第七部分為道“與時俱進”之天行?。?)
終日勤勤
上面講了“益卦”與“損卦”中的“與時偕行”,“乾卦”也是“與時偕行”,那怎么理解呢?就是“天行健”。健,就是勤勤,運行不息。
“君子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也就是終日健健,終日勤勤,這勤勤是干什么事呢?就是用于學習與工作的。專打游戲機不是勤勤。
乾是健的意思,健是天地運行之道。天地要有一條運行軌道。這里我們再回到時間上來,剛才講到了健是道,這運行軌道是空間,時間與空間是同時產生的,所以我們要回頭再看看時間。那時間產生后與運行軌道又是什么關系呢?這里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的話。
埃斯庫魯說:“時間使一切發生著變化。”
《舊約全書·傳道篇》說:“萬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采摘所種之物亦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舍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孝愛有時,憎惡有時;戰爭有時,和好有時?!?
這里列舉的種種現象都是相反的東西,都有規律,都是在時間中間發生的,都是沿著時間和空間的軌道運行的。兩條軌道中間的一條軌道,這就是道。老子曾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是說不出來的,是無以言狀的,一說就錯了,一說就不是那個東西。講到這里,你們會問:“你這不是說出來的嗎?怎么講一說就錯呢?”這里不是我說的,而是《易經》上說出來的,是八卦給我們展示出來的呀!當年伏羲從自然中獲取了信息,于是他概括這些而信息作了八卦。是不是這么回事?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嗎?
易,移也
“系辭傳”中講“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备拭C天水有伏羲廟,進大門,門上的大匾就是“與天地準”四個大字。對《易經》研究了七十多年的金景芳先生,他一再地感嘆,他講孔子的這句“易與天地準”太了不起了,太不可思議了。這句話是非常有份量的,是言語難以表達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這么回事?
我們不妨再看看時間是怎么來的,《易經》為什么稱為易,卦為什么叫卦呢?前面我們也講過了,這里再重復。易字上面一個日,日下面“勿”,就像晷,是古代觀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儀器,上面掛幾個飄帶一樣的東西,實際上就是上面是日,下面是那晷上的飄帶,是測量日影的。易的音是同影的“移”字偕音,表示時間和空間都在移動,都在變化,是不是這么來的?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很吻合?
我們再看看卦。卦的左邊是圭,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圭尺,這尺是五寸長,現在經常用的一個詞“臬”,就是標準,標志法式。這圭就是測量日影的,就是用一個八尺長(古代八尺為一丈)的竹桿來測日影,叫“立竿見影”。桿立起就能見到影子,這就是圭的來歷和本義。那右邊的卜呢?卜就是桿子投下的影子。圭是測量影子的,測量影子的長度叫做卜;將它記錄下來就是卦,既表示空間方位,又表示時間。
那什么是道?這道就在這乾、損、益三個卦中間,就在“與時偕行”的含義之中。為了做到“與時偕行”,必須“自強不息”,必然有損有益。其“不息”、“損”、“益”,具體表現在日影的移動上,先民們根據日影的移動,測量其移動的時間和位置,并以此作為日常生活、生存的依據,這就是“卜”。
現在天安門前的華表就是由古代的圭和晷演化而來的。我們可以想像,我們的老祖先是怎么發現這個測影的方法呢?可以猜想,當初先民從樹林的樹影啟發而來的,然后就專立一個桿子來測時,后來又在上面掛上旗幡,祭祀的時候掛上旗幡表示莊嚴。這就是先有了圭,再有了測量的卜,卜以后再記錄下來就成了卦,后來由八卦演變成了六十四卦。這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易與天地準”,以日影為標準而判斷時間和方位。
第七部分為道“與時俱進”之天行?。?)
全在一個“準”字
我們再看看“道”,易經中有“天道”,有“乾道”,乾道就是天道。天道就是時間與空間,空間就是宇宙天體運行的空間軌道,這就是天道。還有地道,地球必須圍繞太陽轉,地球有地球的運行軌道。再就是人道,人道也要按規則運行,不能違背自然法則。天、地、人三才,難道人有另外的軌道嗎?如“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這是一個作息規律,人是不能違背這個規律的。
還有一個“君道”,君道就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制定國家的方針、政策,他也不能違背這個道嘛。歷法就是君道,也是根據天體運行規律制定的。
再一個就是“臣道”,“臣道”是跟“君道”走的,家道也是跟著“天道”走的。一個人家興旺不興旺,首先視其家道如何。曾國藩的祖訓是:早上起來,太陽升起之前,就灑掃庭院,迎接日出,就是家道,所以他家道興旺。他的家訓也是“與天地準”,所以他們家至今興盛不衰,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