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 老子為道
  • 殷旵
  • 4959字
  • 2015-12-29 09:26:52

前面講到實物的本相時,我們可能有懷疑。也許你們會問,事物的本相我們怎么能看得透呢?如果我們要看這個地球,要將地球的全部看透,我們怎樣看呢?不用講整個宇宙,就是地球的全部都沒法看,那么萬事萬物的本相怎樣才能看透呢?這上面就告訴了我們一個方法,馬祖回答時只看事物的實質。

因為“理”在那里,他看到了“真理”,他只用一把鑰匙就行了。小道理歸大道理管,他在大道中看問題能不懂嗎?他真開悟了,是萬事萬物“總司令部”里的人了,身在“總司令部”里,世俗的事他能不知道嗎?所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他都知道。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有人講,一滴水能見太陽,再大的東西在他眼里都很小、很小,最小的東西在他那里又是大東西。他已經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他又是能大能小,他的道是大的,理是通的,關鍵就在這里。對于前面的三種境界,我們必須通過第一境界、第二境界跨越到第三境界,即那個“還是”。今天就講到這里,大家好好地去看看山,看看水吧。

第七部分為道“三易”之變易是事物的現象

變易是事物的現象,不易是事物的規律,簡易是事物的本體。

什么叫變易呢?就是萬事萬物都是在變化之中。有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不能兩次跳進同一條河中洗澡”,就是說當他第二次跳進那條河時,已經不是第一次洗澡的水了,許多方面已經起了變化,河底的泥沙也起了變化。

對于變化,佛教的教義有四個字:“緣起性空”。這個“空”,就是講變化的,并不是指沒有。如果把“空”解釋為沒有,那是錯誤的。有人講佛教里面的四大皆空是消極的,他就是把空當作沒有給錯解了。

有人曾經問一位禪師:“什么是‘緣起性空’”?這位大師端來一碗水,水里面放幾粒米,然后在碗上面放一雙筷子,什么都不說。

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講有了碗,有了水,有了米,又有了筷子,但它并不是一碗你想吃的飯。飯是哪里來的?要用米煮成飯,必須要一些條件,除了以上哪些條件以外,還需要熱量,要煮飯的鍋,還要人去操作,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時間,這些條件就叫“緣”。那么這個碗里只有水,只有米,那熱量呢?還有操作的人呢?所以這就是緣份不夠。所有條件具備了,飯煮熟了,飯熟了就叫“起”。如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化合成了另一種物質,這就可以叫起。飯熟了就叫起,起了以后就不變了嗎?就永恒了嗎?一萬年后還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嗎?不是。那就是后面兩個字“性空”。”性”是指事物的性質、本性;“空”是指變化、發展。這碗飯的性質在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了,產生變化了。”緣起性空”,就是講你的飯做熟了,熟了以后又在變化,從熱氣騰騰漸漸變涼,又漸漸變餿、變色、發霉、腐爛……最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碗飯甚至已經沒有了。

這是不是變化?就這么一個簡單的例子,能說明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所以佛教的教義是“緣起性空”這四個字,既簡略又明白,不是迷信的,是唯物的,是辨證的。就這么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明了很深的道理。我們在為學階段,也就是學這些變化,學了許許多多,都是物理變化、化學變化、自然現象變化、社會變化等各種變化。

第七部分為道“三易”之不易是事物的規律

那么到為道階段呢?是你開始去研究、去探討的階段。到你專攻一個課題的時候,那你就不僅僅是懂得它的變化了,而且要懂得它變化的規律。那么不易是什么呢?就是不變。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是不易的。

如水,有時能變成冰,有時又變成水蒸汽,但它不是亂變,不是想變就變,而是有一定規律的。正常情況下,當水溫到了攝氏零度時,水就會結冰;當水溫到了100攝氏度時,水就會化成水蒸氣。從古到今它從來不改變這個規律,這就是不易,不變的規律。所以有人將大自然比作是“大宇宙”,把社會比作一個“中宇宙”,把一個人生比作一個“小宇宙”。這就說明萬事萬物,無論是千變萬變,年年變,天天變,時時變,分分秒秒地變,但它萬變不離其宗。變有變的規律,這就是不變的東西也就是不易。

為道,就是根據不易的原則探索變易的規律。科學家是用他的實驗去證明,哲學家是用他的思辨去論證,文學家用他的想像去描繪,藝術家用他的技巧去表現,詩人用他的靈感去詠嘆,政治家用謀略呼風喚雨,經濟家就用金錢推波助瀾,這都稱為“家”,因為只有這些“家”才能去為道,為道就是掌握了規律,他們能以不變應萬變。

第七部分為道“三易”之簡易是事物的本體(1)

“一”與“易”

上面講了變易與不易,再講一講簡易。對于簡易兩個字,我們先看一下簡字。《史記》中講:“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意思是講,大的音樂一定是平易近人的,大的禮儀則一定是簡樸的。”大樂與天地同物,大禮與天地同節。”大的禮儀的最高理想是與天地陰陽變化同步的,這就是簡易。越是復雜的就越是簡單的,當你不認識它的時候,當你面對它束手無策的時候,它是很復雜的;當你認識它了,抓住它的規律的時候,那你就可以玩弄它了,這樣就變簡單了,你就自由了。如伏羲,他將萬事萬物變得多么簡單?變成了一個陰爻“--”一個“陽爻”“—”,變成了非常簡易的兩種符號。然后用這兩個符號生四象,由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現象。

愛因斯坦也是很簡單的,就是一個相對論,認為物質之間的萬有引力是由于物質周圍的空間和時間性質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最復雜的東西,將它變化的規律找到了,就有條理了。如果你第一次來北京,怎么給你指路你還是一頭霧水,不知怎么轉公交車,怎么出地鐵。一旦你熟悉地形了,就認為簡單了。其實它本來就是這么簡單。

創辦事業的理念越簡易,事業的前途就越廣闊。所以古人比喻說,勾股五寸長的曲尺,就可以窮盡天地的方形;圓規兩只小腿,就可以畫出日月的圓形。

天地間至簡至易的是一個“一”字。老子說,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寧靜,神得“一”而生長,侯王得“一”而使天下安定。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曰:“數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

《說文·一部》云:“一,惟放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傳說伏羲“一畫開天地”。《系辭傳》云:“天下之動,貞夫一”。在伏羲文化的理念里,一即是太乙,太乙即為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的象征性意象中,既有表示天地的混沌、元氣、葫蘆,又有表示生命的人體和蛋卵。因“一”可以分解為二,天尊地卑,可以定乾坤;卑高以陳,可以列貴賤;宇宙萬物可以一分為二,一陰一陽;生物之卵可以精血分離,一雌一雄;葫蘆瓜殼既可浮水代舟,又可剖為兩半,上瓢成天,下瓢成地。

《列子·天瑞》云:“一者,形變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訓》云:“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在佛教文化的理念中,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如有弟子問禪:“如何是佛法?”禪師豎起一個手指作答,意思是“萬法歸一”。再有弟子問禪,禪師示以拳頭作答,指頭不見了,意思是:“一又歸于無。”在活活潑潑、大機大用的禪師意境中,“無”就是萬有,萬有就是一切皆有,一切皆有又歸于一。

所以說,天地間至簡至易無過于“一”。

第七部分為道“三易”之簡易是事物的本體(2)

“簡”與“誠”

再說,人生與人際中至簡至易者當推一個“誠”字。

古人云:“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荀子·不茍》中說得更詳盡了,云:“天地是最大的了,沒有誠信,就不能感化萬物;圣人是最明智的了,沒有誠信,就不能夠感化萬民;父子母女是最親近的了,不真誠,就會互相疏遠;君上是最尊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臣下的鄙視。”

荀子又說:“操持著真誠,就輕松愉快,就可以獨自行動;獨自行動,而且不放棄它,就能夠成事。……所以,千萬個人的事態,就如一個人的事態(可以類比);天地的開始,就和今天一樣(可以借鑒);先王之道,就和后王一樣(“道”是不變的)。君子審察后王之道,而把它和前人百王相比,就如同端容拱手一樣從容不迫。推廣禮義的觀念,分析是非的等次,總攬天下的綱要,平治天下的事務,就如同指使一個人一樣。”

由“誠”又回到了“無為”。世間萬事至簡至易就是無為。所以我在開頭分析“無為”時就作了一個概括。在紛紜復雜的世事之中,有許多“有一種”值得我們去思索。

“有一種……”

有一種教育方法,叫“放手”。不要老是拉著孩子的手,擔心他跌倒。孩子跌倒了,不要去管他,讓他自己爬起來。

有一種管理方法,叫“放權”。不要事必躬親,要大膽放權,發揮下屬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有一種治學方法,叫“放達”。不要受世俗禮法的拘束,不要過于迷信書本和權威,要敢于懷疑,敢于猜想,敢于創新。

有一種比賽方法,叫“放開”。比賽時的緊張會抑制體能和技能的發揮,放開一搏,或許能超越極限。

有一種心理方法,叫“放松”。當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學習壓力太沉重時,情緒憂郁,心情浮躁不定,此時唯一的特效秘方是放松身心,有張有弛。

有一種自救方法,叫“放下”。逆境之中,恐懼面前,生死關頭,最好的自救方法是萬緣放下,不為名利、情感所束縛,處之于坦然,安之于常態,自然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因為此時,越不怕失去一切,就越能保護一切。把不能失去的一切放下,大膽地面對危難,挑戰風險,大膽地與生死對話。身心釋然,坦坦蕩蕩,人生本來所具有的勇氣、策略、智慧、本能,會突然暴發出來。

有一種進攻方法,叫“放棄”。拳頭打出去前先縮回來,再次出拳會更有力;在人生兩難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前,如果主動放棄某種東西,前進的路會突然現前;在競爭或談判雙方膠著的態勢中,如果放棄某種條件或利益,進攻的力度是加大,而不是減弱。

有一種用人的方法,叫“放心”。俗語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任用他,就應該信任他。信任是向心力的支點。

有一種養身的方法,叫“放懷”。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也會相應提高。評估精神生活質量的標準并非表面的東西,而在于天天有個好心情,有好心情才能享受好生活。

也許你們會說,你說了這么多,本來“簡易”的道理不是越說越復雜了嗎?是的,這里我只想用一句話作為結語,其實都在不言中。還是大家去思考吧。

今天講的三個易實際就是三個過程:“為學”階段你要知道事物的變化,學種種變化;到“為道”階段就必須把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到了“無為”階段,因為你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就變得很簡單了,一簡單不就無為而無不為了嗎?不就很輕松了嗎?這樣連起來理解就是這么簡單。

第七部分為道“三易”之簡易是事物的本體(3)

“立竿”“見影”而成卦

變易、不易、簡易,是對“易”的詮釋。那么“易”又是由何來的呢?

先看字形。”易”字的甲文和金文,皆為“日”下帶“勿”。上古先民祭祀時利用晷測量日影以定時間。晷是日光下立一標桿,桿上有橫桿,橫桿上掛上旌幡,“勿”即旌幡象形,上面加上一個“日”,即為測量日影的象形和指事。

再看字音,與“移”音近。移指移動,日光移動,即時間、空間、事物均隨之而有變化,故“移”為“易”,易又為變,所以有“移風易俗”一詞。

其實,“易”的源頭應在“易”字產生之前,即伏羲作八卦的時代。當時沒有文字,結繩記事是最先進的東西。先民們每天要出門狩獵、捕撈,回來后要分配,這些都需要一種計算時間、判斷方位、記錄收獲的辦法,于是“卦”便產生了。人們立竿見影,測量日、月之光的影子,日光清晰,以“一”為符號,后人稱為陽爻;月光若隱若現,以“--”為符號,后人稱為陰爻。他們將時間分為晝夜,天氣分為陰晴,獵物分為雌雄,人分為男女,空間分出前、后、左、右、上、下,季節分出春、夏、秋、冬,方位分出四面、八方,根據這些如實記錄日常活動。記錄的方法就是結繩記事,用“一”、“--”兩種符號分別掛在繩結上。這樣“卦”便產生了。后人根據這種情景,將測量日影的工具“圭”與測量的過程“卜”合為“卦”字。”卜”字的“|”即“立竿”,“、”即“見影”。

八卦中的算術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單一的符號漸漸演變為符號重合和變化,單方掛繩記事演變為八方四面都掛,于是,“八卦”產生了。

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每卦由三個爻組成。組成的原理為太極生二儀(陰、陽兩種符號),二儀生四象(兩個陽爻為太陽,兩個陰爻為太陰;一陽爻下加一陰爻為少陽;一陰爻下加一陽爻為少陰),四象生八卦,二爻相重變為三爻相重,由二爻組成的四象,再加一爻,變化便增加一倍。這是一道非常簡易的算術:

1×2=2太極生二儀

2×2=4二儀生四象

4×2=8四象生八卦

這就是卦數的初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精河县| 焦作市| 神木县| 成都市| 水城县| 广水市| 永善县| 西乌珠穆沁旗| 敖汉旗| 谷城县| 兴山县| 佛山市| 邹城市| 淮安市| 伊宁县| 邛崃市| 新安县| 东宁县| 武安市| 砚山县| 高雄市| 白水县| 琼海市| 萨迦县| 新泰市| 玛曲县| 塔河县| 庐江县| 禹城市| 巩义市| 循化| 龙南县| 北碚区| 榆林市| 吴忠市| 肇州县| 潢川县| 万安县| 白山市|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