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用芒繩突然將牛鼻子穿上了,如果它還不馴服的話,就用鞭子狠狠地抽。大家可以想像,這么一頭頑劣的牛,突然將鼻了穿上,它能服從你嗎?這是不可能的,它肯定會抗爭的。牛的這種劣性肯定是難以調制的,還是由牧牛童盡力地拉著,盡全力與野性難調的牛抗衡。
比喻初學的人、初修行的人,一種妄念難除,俗習難改。在這種情況下,或是自己痛下決心,或是挨教師的鞭子,必須有嚴格的紀律約束他。這個時候必須強行地克制他,去管制他。這個時候還必須是嚴格的,要強行地克制才行。
第三首《受制》:
漸調漸伏自奔馳,渡水牽云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那頭野牛慢慢地開始馴服了,這是一個漸調、漸伏的過程。這個時候牛也沒有辦法,只有被山童牽著在山邊上、溪水邊,你牽到哪里它跟到哪里,只有到處跟隨。這就說明這頭牛已不再反抗掙扎,不再狂奔亂跑了。你看,牧童仍不敢有所松懈,他手里的繩子稍稍放松一點都不敢,要牽得緊緊的。”牧童終日自忘疲”。沒有辦法,盡管很疲勞,但還是不敢放松,因為它的野性還沒改過來呀!
比喻有的人本來犯了錯誤,通過強制性的教育,他的錯誤是改了,可一旦放松,他的毛病又復發了。學習修養本身是一個很深的功夫。有時候,人的一些惡習、劣根性、野性、妄念是有些收斂了,但此時的教育還不能放松,弄不好他就燥動不安。這個時候雖然燥動平伏了些,但容易反彈。我們再來看看第四首。
第六部分為道與牧牛之牧牛圖頌(2)
第四首《回首》:
日久功深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
這里的“日久功深始轉頭”,說明自己也下了功夫,也通過了多種方式來管制它,這種功夫很深,是慢慢地有好轉了。”顛狂心力漸調柔”,牛的野性和“我”的調教方法都漸漸變得柔了,這就不簡單了。”山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系留”,雖然它被調得柔順了,但是山童還是不能完全相信它,這個繩子還是要牽著,系著。
這里的“轉頭”指的是回頭是岸,我認為這牛的本性應該是柔順的、善良的,只是因為長期沒有調教,隨它這么野性慣了,無拘無束中放任身心。結果怎樣?那就是野性、狂心都有了。那么現在通過制服,通過用芒繩穿鼻子,然后還天天拉著、牽著,隨著功夫的加深,它慢慢地也變柔順了,好像是本性的一種回歸。雖然它的本性有一種回歸,山童還是不敢相信它。
比喻求學、自學和修行也是一種回歸。”人之初,性本善”,但以后染上了些不良的習氣,有了許多的雜念與妄念,離原來的本性越來越遠了。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啟蒙教育,甚至于一種強制性的教育,通過種種手段以后,回頭了,原來那個本善又回來了。但是這個時候只是剛開始往回走呀!你還不能認為他真的回頭了。真的是大踏步往回走嗎?這就不一定了。他真的棄惡從善了嗎?真的是“浪子回頭”了嗎?還不能完全地相信他,教育還要加緊,他的自我修養也還要加緊。我們再看第五首。
第五首《馴伏》:
綠楊蔭下古溪邊,放去牧來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這里就有意思了,你們看,“綠楊蔭下古溪邊”,這時牛已經習慣了這種新的環境了,在綠楊的樹蔭下,在古溪的旁邊,來來去去都很自然。一旦到了太陽下山了,碧云芳草,夕陽西下,多么美妙的情景中,這個牧童與牛一起回去。不像以前了,以前要牽著,這里已不用再牽了,而是牧童在前頭走,牛在后面跟著。你看已是一種進步,而且已經進步不小了。
比喻求學、自學和修行的人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而且可以講他已經知道自己該怎么學了,該怎么去修養自己了,已經到了一種很自覺的程度,有了自覺性,來去也自由了,這是一種境界。特別是后面一句“不須牽”,不需要牽就能跟在后面往回走,這樣慢慢就得到一種自在了。
第六首《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山童穩坐青松下,一曲升平樂有余。
看,這又上一層了,此時的牛經過制伏、馴服的階段后,達到了一種理想的境界了。與牧童的關系已經達到無掛無礙的境界,已到了隨心所欲但不超出規矩,有方有圓。以前牧童老是惦記著它,現在是你睡你的覺,我吹我的升平曲,二者都無拘無束。
比喻求學、自學、修行的人浮燥的心態完全克服了,能安心專一地學習、治學,已經到了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了。
第七首《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渴飲隨時過,石上山童睡正濃。
你們看,這里牛醒了人睡了,與上面的牛睡人醒是不同的。上面是牛在睡人在那里吹曲,吹曲吹困了的時候就睡著了;而這時牛又醒了,這是一種多美的情境呀!他們在春波的夕照中享受那種綠茸茸的芳草。這時的牛餓了就去吃,渴了就去喝水,再也不用人去過問了,它自己隨心所欲。這時得道了,完全不用山童去管它了,它自己管自己了,任運自如了。這時的牛與人都領略了大自然的美,都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人與牛和諧相處,人、牛與自然也和諧相處了。當然此時的人與牛是不是為芒繩所系呢?沒有。不為芒繩所系,這二者之間都是心心相系,這里別看牧童在睡,但他不是在家里睡,還不敢完全離開牛呀!還是在野外睡呀!
比喻求學、治學和修行的人已經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這種境界的人領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已經得到了一種得道的享受。
第六部分為道與牧牛之牧牛圖頌(3)
第八首《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東。
牧童與牛之間,以前那種制服與被制服、牽與被牽、管理與被管理的對立關系已經完全沒有了。不是改變了,而是完全沒了。黑牛變成了白牛,并與白云、明月溶為一體了,完全回到了大自然之中了。詩中五個“白”字,說明人、牛已與自然渾然一色了。
比喻求學、治學、修養的人這時已經有了一顆純凈明潔的心境。白牛、明月、白云三者都是白的,這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啊!這種“明”是從哪里來的?是從智慧、從內心發出來的,已經得道了。再也分不開自己是學者還是教育者,分不出牛是被牽者還是牽制者。現在都平等了,已經平等到哪個程度呢?平等到“人自無心牛亦同”。人不像以前老惦記著,老是不放心;而牛也不需要惦記,他們從芒繩相系到心心相系,再到心的系念都沒有了,完全平等了,與白云、與明月溶為一體了。
第九首《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云碧嶂間。
拍牛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牛不見了,為什么呢?“牛兒無處牧童閑”。你看,一種無牛的景象(無相)。牧童獨自觀照自己。這首詩題為《獨照》,照誰呢?就是獨照自己。他發現牛相是沒有了,可“我”相還有啊!以前看牛是那么猙獰,那么野性十足,因此老是對它不放心,而且用繩子將它牽著。因為那時有牛相哪!它是頭野牛,后來慢慢地變為乖牛,再變成一頭“白牛”,再變成朋友。那時還有牛相,但現在連牛相都沒有了,它已經溶入大自然了,他自己認為這牛已對他無心了,因為他們平等了,牛相沒有了。但獨自一觀照自己,發現“我”相還有啊,發現“歸來猶有一重關”,還有一重關沒有突破。
到了這一步就有意思了,比喻人求學、治學、修行時學問做好了,可回頭一看,唉呀!我做人怎么樣呢?我自身的修養怎么樣呢?我的境界應該是同步的呀,而且學問越高,那么做人的要求也就越高越難呀!“為道”就是獨自觀照。
第十首《雙泯》:
人牛不見杳地蹤,明月光含萬像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這里已是無牛相,無我相了,而且也無萬物相了,四大皆空了,已達到了人我偕忘,無我無物的理想境界。這個時候只有明月光照別無他物,萬像全空了。這個時候,自身的智慧之光已與自然界的光華溶為一色,相映生輝了。你們看這種意境,如果不是用無我相、無牛相來解釋,我想還真不好理解,這樣一解釋,我認為太妙了。”人牛不見杳無蹤”,這就是人相、牛相都放下了。你看詩中有明月、野花、芳草,這都是自然的,他們那里去了呢?哪里來的就回哪里去,就是人與牛都回到了自然中間。
我們求學、治學、修行,學來學去,到最后學了什么東西?你研究來研究去,研究到了什么東西?不還是大自然嗎?你學的、研究的還是大自然,還是大自然的本來面目。
今天講的牧牛圖,講了尋牛、牧牛、忘牛。開始是去尋找牛,找到后就開始牧牛。這個牧的過程很艱難。就像我們自己要回頭來看一看,我們自己即是牛,自己還要做自己的牧童,我們目前還要將自己鼻子上的繩子拴得牢牢的,但是千萬別將繩子老是交給他人,還是自己牽著吧!我何時該緊我就緊一點,何時該松我就松一點。早上大好時光,我緊一點。早一點起床,起來灑掃庭院,迎接日出。
第六部分為道與牧牛之牧牛圖頌(4)
據說曾國藩的祖父一生游手好閑,到36歲的時候還是不務正業。有一天,他騎著馬到很遠的地方去玩,正與朋友一起喝酒時,他的一位遠房親戚正好遇上。他請這位親戚入席,但是這位親戚一看反而火冒三丈,將桌子掀翻,對他一頓大罵。這么一罵把他罵醒了。他才發現,哦,我現在才認識到自我了。于是他回家不騎馬了,而是牽著馬回家。從第二天早上起,他就真正修行了,開始堂堂正正地做人了。他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灑掃庭院。他認為以前是太陽升起三丈高,我還在睡懶覺,他想他對不住太陽。現在他就趁太陽未出來之前,將家里的庭院打掃得干干凈凈,將門打開,迎接太陽的升起。一天有了美好的開始,這一天也一定是勤勤懇懇的一天,心情舒暢的一天,也一定成功和有獲得的一天。如果天天有這樣的開頭,那么他的一生也一定很充實,一定很輝煌。
后來,灑掃庭院成為了曾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家訓。從他手上傳到曾國藩,從曾國藩一直傳到現在。現在,他們曾氏是一個很大的家族,在曾氏子孫中有許多科學家、學者、教授,人才輩出,但無論是海內還是海外,無論是什么身份,一直都延續著這個傳統的家訓——灑掃庭院,迎接日出。
我們好學、為道,不但自己做牛,也要做牧童;這個拴鼻子的芒繩不是讓別人牽著,而是自己牽著。當松則松,當緊則緊,這是一種境界。什么境界呢?那就是自我把握。那么,到了忘牛階段,人牛偕忘,這是很高的一個境界。如我們現在的階段不能忘,一忘就完了。我們應隨緣而忘。
我們今天所講的題目。我想了好久,牧牛圖有好幾種,但我認為只有尋牛、牧牛與忘牛與這十首詩,最能體現老子“為道”這個大的主題,我們也可以從這里面得出一個結論,什么叫做道,什么叫為道。
有智慧的人,他會自己管理自己,他絕對不會將芒繩交給他人,他用自己的智慧來觀照自己,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在為道,“為道”沒有智慧是不行的。自知者明,明就是智慧之光。我認為尋牛、牧牛、忘牛的過程,就是一種在智慧中為道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格跨越的過程。
附:廓庵禪師《牧牛圖頌》:
(一)尋牛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嬋吟。
(二)見跡
水邊林下跡偏多,芒草離披見也么。
縱是深山更深處,撩天鼻孔怎藏他。
(三)見牛
黃鶯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四)得牛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繞到高原上,又入煙云深處居。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十)人廛重手
露胸跌足人廛來,抹土涂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第六部分為道“三見”之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只是山、不是山、還是山,這是禪宗的三種境界。原句是,第一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三句話中的“見”和“山”“水”是同本;而“只是”、“不是”、“還是”則是異象。下面就分別講一下。
“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里的“見”是指觀察,不僅僅是用眼去觀察,同時用眼、耳、鼻、舌、身,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去感觸。用手去摸,看它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是熱的還是涼的,這也是觀察。這種直覺觀察,就是“見”的直接的意思。那么,這個“山”和“水”也是一種代表,它代表了物質世界的所有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