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書名: 老子為道作者名: 殷旵本章字數: 4977字更新時間: 2015-12-29 09:26:52
入了門,你就要拿到成果,到達你理想的境地,到達常人很難到達的境地,而且顯出你的路很獨特,有創造性思維。有人說,中國人做事喜歡“一窩蜂”,或者是“一刀切”這兩種極端;喜歡炒作,喜歡掀起這熱、那熱的。所以,我選擇這幾句詩來講入門是要說明一個東西:我們要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入一個門不容易,進入一個領域更不容易,要選擇好入處,而好的入處就在獨處。
第六部分為道“三處”之問自然——出處
再借用李白的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昨天美好的時光已經離開了我們吶,留也留不住了。意思是說,不要再依戀過去了,還是向前看吧!那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我已經入了門,很好,但還是向前看,再跳出來吧,門又在哪個地方?“何處是歸舟?”又問何處是歸舟?我這個船停靠在哪呢?你看,詩人的回答“夕陽江上樓。”呵呵,回答了等于沒有回答一樣,古人說話是怎么一回事?那又問誰?
還是問問大詩人、大詞人。那問誰?問誰都有分別心。”問君能有幾多愁?”問一句有多少愁,他答“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個詞似乎是答非所問。我問你有多少愁,他卻講春水;再問“春花秋月何時了?”回答的比問的還要難:“往事知多少”。是你回答他,還是他回答你?(眾笑)
你再去問小孩子吧。”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孩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你看,你問他沒問著,還笑問你從何處來?你看孩子也有分別心。為什么?你是外地來的人,他還笑話你。大人有分別心,孩子也有分別心。
那問誰?問自然吧。你們看,大自然多有意思。問大自然怎么問?你問“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你問洞在青溪的哪一邊,洞在哪?流水回答你不需要問我,問漂落的桃花吧。桃花漂在哪個地方,你跟著桃花走吧。哦,找到了,看來還是問大自然好。大自然不會撒謊,它也沒有分別心。所以,要出得來,你不能有分別心。出處到底在哪地方?
除了問桃花,再去問問月亮,月亮她會告訴你“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這是李白的《把酒問月》里的一句詩。意思是說:人要想登上月亮,那是不可能辦到的;但月光不是與人相伴相隨嗎?這個意思是指什么?你問月亮,她回答你了嗎?月亮回答了,回答了你的出處。你的出處在哪?在美好的現實之中,你認為得到了嗎?在哪里?還是在你的現實生活之中,在你的身邊。出處就在入處,還是轉回來了。
是不是這么回事?你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那個月亮我攀不上去,好像這個理想我達不到,但實際上月光還是與你相伴相隨啊!也就是說,美好的理想不要寄托在外在的東西中,不要束之高閣,入處、出處都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間,還是要靠我們一步一步去走。出處就在入處,這不就是一個落腳點嗎?這月光不就告訴你我了嗎?
唐詩和宋詞就是這么一個很怪的東西,你看,這就是禪。再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有人問:“孤帆一片日邊來”,禪從何處來?剛才你問月亮,月亮回答了你,你一下子領略到了。哎呀!回答了我,我找到出處了。那你這個答案從哪兒來的?還是從大自然中領略得來的,不是在書本里面得來的,應該是這么理解。當你看見“帆從日邊來”,你問帆:禪從何處來?這還要問嗎?帆和日都在自然之中,禪不也在自然之中嗎?
第六部分為道“三處”之忘我——了處
“知了”
這個“知了”,前面也講過;講了“知了,知了,知了就了。”《紅樓夢》里講了“好了歌”,“好了就了了”。但這個“了”不能把它理解為消極的東西,應該理解成一種境界、一種超脫、一種忘我。
就像南唐有名的詞人李煜的詞,他講:“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怎么了呢?往事不知有多少,春花開了又謝,秋月圓了又缺,何時才能了?往事一天天增加,你講這怎么了?春花也沒法了,開了又謝,謝了又開;秋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往事一天天地增添,你怎么了?這不就提出了一個疑問,好像是很難了的一個東西,這不就給人一種惆悵、彷徨嗎?你不是要了?入處也有了,出處也找到了,但這個“了處”好像比入和出還難。
那再聽聽蘇軾是怎么說的吧,他講“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了處在哪?他講在人間,還是在現實中間,在我們生活中間。再美好的理想,即使是夢幻般的仙境,也還是離不開現實。還是回到我們生活中間去找吧,他給我們指了這么一條路。是不是這么回事?這個地方能了嗎?
我們來看看岳飛的詩句吧:“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哎呀!功和名猶如塵土那么輕賤,又如云和月那樣可望而不可及。那我們再看看有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是怎么講的?她講“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為什么還是放不下?可見人間的愁緒繁多,綿綿不斷,絲絲難解呀!
岳飛的功名難了,李清照的情思難了,都有代表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剛剛開心一點,想笑一笑,憂愁雜念又跑到心頭來了,這個愁趕都趕不走。這個了真難啊。
我們再來看看陸游是怎么說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哎呀!知道自己錯了,功名不能了,情思也不能了,我真錯了,連講三個錯字。但是知道錯了,怎么了?你就要放下,要放下呀!怎么放?
我們再看看辛棄疾的那首《丑奴兒》吧。全篇吟誦一遍:“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少年愛上層樓,比喻喜歡攀比,這個事也想干,那個事也想干,很愛出風頭,不知道愁的滋味。他本來不懂愁的滋味,但是為了寫詩,勉強去說愁,說來說去說不像,因為他沒有這個感受。少年時代無憂無慮,所以寫得很勉強。到了老時,再看看他的體驗又如何。到老時嘗盡了愁滋味,想說呢,還要留一句。說來說去,只說一句話:“天涼好個秋!”這個秋字,你看,了處在哪?“秋”字啊!秋天是什么樣的景像?葉落歸根了,果熟蒂落了。這不就是了了嗎?這不就是了處了嗎?該了時就要了啊!葉子該要落時就要落,落到哪兒?回饋到大自然。葉子是從大自然中來,依靠太陽的光合作用,大地給予的營養。果實給誰?回報給辛勤勞動的人們。這不是了處嗎?這不是消極的了,是一種積極的了,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了。這個了是一種回報,也是一種回歸。
這個了你還能怎么去理解?真像《紅樓夢》上講的“好了就了了。”那不就一下子就完了,是不是啊?那是很消極的。這與我們的“無為”不同啊,無為了,哦,無為了就完了,那不行。我們還要品味那個“好”字,“天涼好個秋”。因為這種了是一種回報,一種回歸,是大自然的規律呀;當然是“好了”。
為道還要回歸到大自然里面。我們的智慧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我們還要讓智慧結成豐碩的果實,回歸給大自然,回歸給我們大地母親,還有那些辛勤為之付出的人們,這也包含了我們自己在內。
第六部分為道“三處”之忘我——了處(2)
還是什么?
今天講到了這三個東西:入處、出處、了處,再回頭還要講到禪宗。不講到禪宗不行吶。這是吳立民所長說的,他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第一任老所長。他說,這是他的師傅傳授給他的。那我們還是用吳老自己講的一個故事來說明“入處、出處、了處”吧。
他講:以一個茶杯為例子,有位參禪的弟子問大師:“什么是禪?”大師怎么說?他順手將手中喝茶的茶杯舉起來反問弟子:“這是什么?”弟子心想,這好回答:“這是茶杯。”大師大喝一聲:“錯了!回去再參。”為什么?前面所講的,這個茶杯只是給它取的一個名字,茶杯的形象是一個相,取的名字為名,名、相都是假的。回答說“這是茶杯”不就錯了嗎?如果茶杯自己要說話,它會說:“太冤枉我了,我怎么叫‘茶杯’?你們給我取這個名字,跟我協商了嗎?我這么一點自主權都沒有。我本來有我的名字。”你要問:“你的名字是什么?”它說:“泥巴來自土,水來自空氣,通過火燒制成,還有師傅的精心工藝,還有那些燒制的木炭來自樹木,樹木又來自山林中。如果我要回到我本來的面目,一點一點回去以后,你講我是姓茶還是姓杯。你找不著我的真實面目。你要找我用的泥來自哪?我用的水又來自哪?用來燒制的木炭又來自哪?還有是那些伐木工人?那些師傅?還有他們的父母?再追索下去,無窮無盡。我的家太遠了,也太大了,我的名字也太大了。你們叫我‘茶杯’,太淺薄了。”弟子只好接著又回去參。
這就是“不立一法”。如果你要執著一個名義(立二法),你就找不著入處了。你只有“不立一法”,也就是說將名、相舍棄掉,就找到入處了。為什么?沒有分別心,你知道怎么找入處,入處在哪?到大自然中去找。
再說到出處。第二次,他的弟子再來問佛法,師傅還是將茶杯對著他:“這是什么?”弟子心想,我第一次回答“是茶杯”錯了,于是回答:“不是茶杯。”當頭一棒。為什么?此時要不破一法。你講它不是茶杯,它又是茶杯。為什么?我們世間法中還是叫它“茶杯”,大家交流中沒有一個名字總是不行的。你要到商場去買茶杯,買什么?那個、那個……用手比劃半天找不著。這是大家約定俗成,都叫它茶杯,不要破它。所以這次還是錯了,又挨了一棒,回去再參。
第三次,弟子又來了。這次他學乖了,說“是”不行,說“不是”也不行,他就來一個折中:“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又是當頭一棒。這次他先肯定,后否定,落了兩邊,又是又不是,模棱兩可,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個地方是說有法皆立,有法就要立起來。不破一法,有法不立也不行。
又參了一段時間,弟子又來問禪。還是要回答“茶杯”是什么。弟子就說:“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這是戲論,又是當頭一棒,為什么?戲論,是開玩笑的話,又不行。還要回去參。
到第五次,弟子再來,無話可說了:肯定的回答了,否定的也回答了,肯定之否定也回答了,否定之肯定也回答了,該用的公式用盡了,該說的幾種情況都說了,再回答,沒轍了。現在我實在無話可說,再一個也不敢,只好不吭聲。無話可說也不行,師傅大喝一聲:“快說!”同時棒子高高地舉起。弟子大驚,低下頭去等著棒子落下,但棒子沒落下來,就在這一剎那,他悟了。他為什么悟了?悟了什么?你們想想。
禪宗有1700個這樣的公案。問什么?說不出來的,你自己去體驗吧。當師傅大喝一聲,棒子高高地舉起來時,他連挨了四次棒子,還不知道這個棒子的厲害嗎?這個厲害早就嘗到了。他已經深深地體會到,痛得受不了,這一次更不得了。正準備挨打時,棒子沒有落下來,就是這一剎那,當下大悟。是不是說已經找到了處了?
為什么又要回頭來講這個?這是禪宗的東西,又回到禪宗中。中間說到的唐詩、宋詞,你們可以去體會、體驗,體驗我們的詩人、詞人和我們的禪師們的大機大用。什么叫大機大用?就是他們既會找入處,又會找出處,還能找到了處。
第六部分為道與牧牛之牧牛圖頌(1)
——尋牛——牧牛——忘牛
牧牛圖頌
尋牛、牧牛、忘牛,是禪宗《牧牛圖》中的其中三幅圖。禪宗有著名的牧牛詩、牧牛圖、牧牛歌,都是以“牧牛”借喻修行過程。這種比喻就像清代有一位學者陳士斌先生寫的一本《西游真詮》,他講《西游記》里所有人物的設計,故事的發生、發展、經過、結局,實際上就是一個道家煉丹的過程。他講唐僧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實際上就是煉丹所要經過的小周天、大周天,即小西天、大西天。最后取得真經了,就是煉丹煉成功了。在唐僧取到假經時,也就是煉丹有一個假成功過程。《西游真詮》上還講到《西游記》中的人物、姓名、服飾、相貌、兵器、性格、行為等都與煉丹中的五行相生相克及六十四卦的卦象、卦理、卦數有關系。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我的一位朋友江凌先生出了一本書,名《西游真詮》,他在書中作了一些評說,這里我不多去講這本書。
牧牛圖也是這個意思,也是這樣的一種比擬,我這里以普明禪師的《牧牛圖頌》為底本,全詩有十首,每首四句。我們來看一看他是怎樣描述牧牛的,然后又怎么比喻修行的過程,一步一步往上推的?
第一首是《未牧》,就好像一個小孩還未上學,還未得到啟蒙的時候一樣: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云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條野性十足的黑牛,它頭角猙獰,狂奔咆哮,也不顧谷口的危險。這里到處是禾苗、青草,這些嫩生的植物遭到了肆意的踐踏。這就是野牛的性格,還沒有被馴服,沒有被管制,它鼻子還未穿上繩索。
比喻一個人在未上學之前還是頑童,或比喻人在未經修養之前的那種劣根性、那種惡習,恣意妄為,善惡不分,處處都可能對他人不利、對社會不利。他什么也不管,什么也搞不清楚。這是第一首詩所說明的意思。我們再看下一首:
第二首《初調》:
我用芒繩驀鼻穿,一回奔竟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制,由得山童盡力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