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因宣城古稱宛陵,世稱梅宛陵。仕途不順,初試不第;五十歲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有《宛陵集》六十卷,存詞2首。
蘇幕遮(露堤平)
露堤平,煙墅①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②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注釋】
①墅:田廬、圃墅。
②窣(sū)地:拂地,拖地。
【賞析】
梅堯臣詞風古淡,認為詩詞應(yīng)保留《詩經(jīng)》、《離騷》傳統(tǒng),重視意象的形象和意境的含蓄,反對一味堆砌辭藻。《蘇幕遮》通篇不見“草”字,詞人通過對環(huán)境、形象、神態(tài)的細致刻畫,突出“草”的意象,寄托著情思。
起篇兩句勾勒出草色蔓延不盡,繚繞如煙的形象。“露堤平,煙墅杳。”在綠意盎然的春日,青草鋪滿長堤,露珠在草葉上閃爍滾動;無邊新綠映襯下,遠方的田野被翠色環(huán)繞,如在煙霧中。這兩句是近景與遠景、特寫與廣角的組合:從“堤平”、“墅杳”可知,這是詞人遠眺所見;但“露”字劈空而來,又是特寫。“雨后江天曉”,雨過天晴,萬物經(jīng)雨水洗滌更顯明亮。詞人選擇“雨后”的特殊場景,襯托出“萋萋”碧草的新鮮喜人。
詞人著力描寫勃勃春景,正是為了引出年少的“庾郎”,用自然生機襯托宦游少年的春風得意。“庾郎”即南北朝著名詩人庾信,他十五歲聞名天下,在這首詞里泛指剛剛?cè)胧耍氪笳贡ж摰那嗄辍!案@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按照宋朝禮制,六、七品官員的官服為綠色,八、九品官服為青色。漫山遍野的春草象征意氣風發(fā)的才俊,綠草的生機盎然,昭示著少年宦游者對仕途的美好期冀。
下闋緊承上闋,表達了宦游少年惜春渴歸的心情。
“接長亭,迷遠道”化用自李白《菩薩蠻》中“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句,表現(xiàn)少年奔波并迷失于茫茫路途的惆悵。“長亭”、“遠道”象征仕途的風波,“接”字道出風險之無盡,“迷”有迷茫、疲憊之意,引出下文詞人的嗟嘆:“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這兩句借用宦游者家眷的視角,埋怨“王孫不歸”,實際上也是于仕途浮沉的少年的心聲,規(guī)勸自己不如早日歸去。
“落盡梨花春又了”意味悲涼,既哀嘆春日短暫,又是對仕途將達盡頭的嘆息。“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殘陽”意味著美好的一天逐漸逝去,余暉照“滿地”,悲戚情懷油然而生,“翠色”逐漸褪去,一個“老”字與上闋尾句中“嫩”字遙相呼應(yīng),蘊含傷春之情、遲暮之悲。
上闋描寫雨后青草茂盛生長的畫面,表現(xiàn)草的顏色和形象;下闋抒情,表達宦游人春盡思歸的哀婉情思。不論是草色還是思緒,兩兩如煙,互相交織,營造出迷蒙但清麗的意境。
【大師導讀】
梅圣俞在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草詞“金谷年年,亂生青草誰為主”為美者。圣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云“蘇堤平”云云,歐公擊節(jié)賞之。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