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不僅是生存,更是一種社交
“民以食為天”,五谷雜糧、一日三餐本是生存的根本,吃飯也是生存的必需。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吃飯被賦予了更多的現實意義,吃飯不再是為了果腹,而成為社交的重要工具。正如人們所總結的經典之言“飯局多的男人背后有個怨婦,沒有飯局的男人背后有個超級怨婦”,如果一個人與飯局無緣,總是一個人用餐,或是不會有效利用“吃飯”這種社交工具,那這個人也就無法立足于險惡的社會江湖。
吃飯自古就承載了眾多的社交使命: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澠池會上藺相如屈秦王,使趙國得數十年之太平……眾多的政治社交飯局,都生動地講述了英雄們在酒桌上運用智謀進行對決,只為在政界獲得一席之地。
通過吃飯社交,不但關系著利益所屬,甚至決定了你的人生成敗:千古一宴鴻門飯局,充斥在主與客之間的不是愉悅歡快的就餐氣氛,而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戰意。整個用餐過程三起三落,驚心動魄,極具傳奇色彩。也正是因為在鴻門宴中項羽錯失了殺掉競爭對手的最好時機,才使得劉邦坐擁天下;項羽卻烏江自刎,霸王別姬。在飯桌上,人的一飲一酌都是禪,有心者在人的吃相與飲食習慣中參悟玄機。端的是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通過吃飯社交,酒肉朋友變成朋友,交易也自然變成交情:孟州牢城的施恩看上了武松的拳頭,他對階下囚的武松禮遇有加,用好酒好菜款待武松,還把自己的老父親拉來與武松飲酒。推杯換盞之后,感受到兄弟情深的武松自是愿為“兄弟”兩肋插刀,醉打“蔣門神”為施恩出氣。施恩通過吃飯喝酒的感情投資把一位打虎英雄變成自己的“兄弟”,兄弟為自己出頭就變得理所應當。
錢鐘書老先生說:“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等。”這已經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在中國,在關系和人情的隱性社會制度下成長起來的社會人,越來越和“吃飯”脫不了關系:與領導吃飯,小心陪酒說話,展示自我,升職加薪指日可待;與下屬吃飯,夾菜敬酒,聊天說話,表現終極關懷,爭取更多支持;與同事吃飯,活躍氣氛,談天說地,酒到深處人脈自來;與客戶吃飯,有節有禮,熱情友好,財源滾滾;與親朋好友吃飯,深情厚誼,一菜一湯都是美味。“吃飯”不再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維系人們情感與利益的紐帶。通過吃飯,人們完成政治博弈、錢權角逐、情感交流,一切難事都變得好辦。在人際交往中,吃飯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吃飯,而是聯系著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和利益鏈,凡有人處,就有飯局。
對生意人來說,吃飯是嚴肅的社交活動
在一樁買賣中,賣方和買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為了達成共識,雙方你來我往地“打太極”。飯桌成了生意人嚴肅較量的沙場,吃飯也成了生意人嚴肅的社交活動。入局即“開戰”,邊吃邊戰,要么水到渠成,要么前功盡棄。
在中國歷史上,呂不韋算得上是會“吃飯”的生意人的典范,他于杯酒之間“囤奇貨”,成就大業。
陽翟大商人呂不韋,精于買賣,積累下萬貫家財。一天,他發現了被秦國留在趙國做人質王子異人。在了解到異人的尊貴身份和尷尬處境之后,呂不韋認為異人是“奇貨”,可囤積起來做大生意。他花重金結識異人的監守公孫乾,進而結識異人。有一次,他與公孫乾、異人一起喝酒,在酒至半醉之時,呂不韋趁公孫乾如廁的機會,問異人道:“秦王已經老了,而太子安國君所寵愛的華陽夫人又沒有兒子。你兄弟有20多人,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得寵。你為什么不趁這個時候回秦國找華陽夫人,請求做她的兒子。這樣你以后才有機會被立為儲君啊!”異人含淚回答道:“我何嘗不希望如此呢?只是我身在異國沒法脫身啊!” 呂不韋說:“這好辦,我可以設法救你回國!”異人感激地說:“能救我回國,日后倘能得到榮華富貴,你我共享!”隨后,呂不韋又將自己的美姬贈與異人。
后經呂不韋多方斡旋,異人重返秦國,成為秦王,而呂不韋則通過一頓飯局得到了異人的感激與信任,執掌秦國大權多年。
對呂不韋而言,飯局就是一個框,幫他框住了上流社會的人物,也幫他框來了光明的人生前景,可謂利潤豐厚。
既然吃飯是生意人嚴肅的社交活動,那么就有必要為了一頓飯局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一切手段認識被邀請人,請人入飯局,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推杯換盞、滿桌狼藉之后,與目標對象建立推心置腹的友好關系,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既然吃飯如此嚴肅,那生意人請人入飯局應注意哪些細節呢?
首先,邀請目的要明確。明確了請客目的,接下來要請誰、怎么請、請在什么地方、費用控制在什么、要達到什么效果等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邀請的細節要做到有禮。邀請儒商,須征求對方吃西餐還是中餐,以顯示作為東道主的禮儀;如果是外地客戶,在拿不準對方的性格和愛好時,可以邀請對方吃當地的特色菜;如果客戶有明確愛好,那就投其所好,并表現出“原來我們都喜歡那里”。
再次,邀請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打電話邀請,快遞邀請函,直接上門邀請,提前預約。當然,最經典和常用的莫過于順水推舟:和客戶談到用餐時間,聊得正歡,然后看一下表,“哎喲,時間過得可真快,咱們去吃個午飯吧,咱這附近有一個會館,那里的京菜和烤鴨都不錯,咱們邊吃邊談,給您接風”,然后示意秘書帶上合同,一場好戲就由此上演了。
在人脈、關系網、社會資源被看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飯局的紐帶作用也日漸突出,宴請成為一場利益的角逐,因為生意人的飯桌也不容隨意。
飯局是實現更多“紅利”的原始資本
從2000年開始,為赴和“巴菲特午餐”的約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就餐者付出了高昂的餐費,從2003年的25萬美元,到2006年的62萬美元,再到2010年的168萬美元。一頓飯能拍出上百萬美元來,當然不僅僅是吃飯那么簡單。全世界人都知道,競拍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達到他的目的,辦成他想辦的事。
2008年,“中國私募基金教父”趙丹陽和段永平一起以211萬天價拍得了這一年一次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對于趙丹陽和段永平來說,這一頓飯是畢生難忘的,他們在與世界級的高手過了一次招之后,“功力”也大大提高,這次午餐不但提升了兩個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聲譽,也讓他們在以后的投資中少走了許多彎路,可以說,一頓午餐,讓兩個“翹楚”級的人物“更上一層樓”。
再回過頭來看賬單,誰又能說這頓飯不值,誰又能說這頓飯不物超所值?
隨著飯局的種種價值被凸顯,全世界的人都開始意識到,飯局能給人們帶來利益。而且飯局本身也是一種資本,通過這個資本,設局者可以“投資”,也可以“融資”,最終實現“利滾利”。
巴菲特的午餐價值雖高,價格卻讓很多人望塵莫及。在“山寨文化”盛行的情況下,有人也山寨了一回“巴菲特午餐”,這個“山寨”卻不得不說是造福于民的一個創舉。《誰來一起午餐》是國內第一檔商務性脫口秀電視節目,由第一財經和唯眾傳媒聯袂打造。重要的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現場的獲勝者將有機會獲得與知名企業高管共進午餐的機會。這意味著普通創業青年憑借智慧與勇氣將有機會與國內頂尖商業領袖、投資人和金牌職業經理人共進午餐。
在午餐之后,這位高管將決定是否收這位選手為徒,做該選手的職場導師。《誰來一起午餐》凝聚了中國兩代創業人力量,倡導中國式奮斗。
在節目的商業化與人文化背后,我們更看到了飯局本身的雄厚資本。通過與成功的前輩進餐,迷茫之中的年輕人能夠少走彎路,能夠更加合理地規則自己的道路。飯局成為通向成功捷徑的“最優資本”之一。
IDG副總裁章蘇陽被選手們認為是“最親和的午餐導師”,這和章總的經歷不無關系,章蘇陽本身就是投資人,他自己最成功的幾次投資就是在飯桌上完成的。章蘇陽曾對于中國式飯局的價值不無感慨地說:“我記得是一個晚上,我們跟沈南鵬在SASHA喝茶,然后三下五除二就把(攜程)商業計劃給講了。第二天就在我們公司,那天是星期六,也沒開燈大家就簽約了,黑燈瞎火的,50萬美金就投了下去。邵亦波(易趣)當年是在耕讀院里,他穿著短褲很性感地就跑過來了,我們就簽字了。”
在《誰來一起午餐》節目中,企業家和創業者的午餐過程是隱秘的,攝制組通常只用一些過場鏡頭交代。旁觀過一些午餐過程的盛榮在談到進餐者的雙方話題時透露:“一個是商業模式的改進,因為節目上不方便敞開說;還有一個是我們更沒法猜,也沒法講出來的,就是生活話題,關于孩子、太太、人生經歷。”
有位選手在博客里記錄了蔡洪平在加長林肯里給自己的點撥,那是一份十分寶貴的建議,對于其公司的發展起到舉足重輕的作用。有位來自本土廣告公司的選手,在參加完節目錄制后,還和他的午餐導師、智威湯遜總裁唐銳濤保持了定期的飯局關系,這為他的日后發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還有一位選手,他得到嚴介和的兩個字點評:“善敗”,這讓他重新評估了自身的價值并積極調整了前進方向。通過午餐,很多企業高管都成了選手們的良師益友。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午餐的“局后局”更是讓那些一路過關斬將的選手們覺得值得并且“賺大了”。
被譽為“首富園丁”、“中國民營海外上市之父”的蔡洪平對與他共同進餐的選手說“吃了這頓飯我們就是朋友了,以后有事可以打電話找我”;“中國網絡之王”王志東邊喝紅酒邊讓選手去北京找他,因為對方所做的即時在線工具,正好和他的業務互補;杉杉集團鄭永剛,在節目結束兩周之后驅車從寧波到杭州,去選手的企業參觀,據說他還給選手出了不少主意,幫助選手實現了從1億到10億的業績神話;在節目中落選的一個年輕人雖然無緣與誰共同進餐,卻也在節目播出一個月后得到了其他人的500萬投資。
也許一頓午飯并不足以讓一個人茅塞頓開,但是,如果一生中有那么幾頓飯被記住并影響了我們生命和生活的進程,那么,其他的所有飯局都將成為背景,無論它是午飯還是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