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企業文化的靈魂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是一種對別人付出的回報。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作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于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擁有快樂溫暖的人生,一個懂得感恩的企業才會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古人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人自從有了生命的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感謝父母,是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并把我們撫養成人;感謝老師,是老師的無私奉獻傳道授業,才使我們從無知少年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感謝親人朋友是他們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給予了關心與幫助;感謝同事,是同事在工作中與我們并肩作戰,共克難關;感謝領導,是領導的知遇之恩為我們的職業生涯照亮了方向……
太多的感謝需要表達,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感謝,不僅包括那些善意的,幫助過我們的人,還包括那些給我們制造了困難的人,是他們使我們在逆境中得到了成長與歷練。只要用心,生活中處處都有感恩的理由。
但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除卻個人不懈的努力,與一顆感恩的心是分不開的。感恩是一種美德,一種高尚的情懷,一種獲取溫暖的前進動力,一種通向成功的溫柔助力。
牛根生就是一個典型的知恩圖報的企業家。他的成功與他的感恩情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981年,牛根生準備結婚。當時他的養父養母都已去世。頗有江湖義氣、常常“有一毛錢散倆五分”的牛根生身無分文。
距離婚禮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廠長孫有亮把他叫過去了:“小牛,聽說你要辦事,你得買東西呀,有困難你就跟我打招呼啊。”
“不用了!”想都沒想,年輕氣盛的牛根生當場拒絕。
牛根生那時認為,老領導大概只是賣個人情,他估計我不會要才佯說借錢的。誰會借錢給我這個連父母都不在的人呢?
雖然牛根生嘴硬,但他太需要這個錢了。不好意思直接回去找,便打了個電話給孫廠長,理由也很坦率:對領導有看法,認為你借錢是假的。孫有亮聽后,只說了一句話:“你現在過來拿吧。”
那天下著小雨,牛根生趕回工廠時,孫有亮廠長早站在廠房門口的屋檐下等著了,為了避免傷到牛根生的自尊,他有意避開辦公室里的其他人,私下把錢交給牛根生。老廠長從褲袋里摸出一個活期存折交到牛根生手里:“拿去用吧,看夠不夠,用完了你再給我存上就行了。”
從沒見過存折的牛根生打開一看,也不知道是多少,斗膽問:“是50塊錢嗎?”當得知是500元時,心中不覺一陣感動。回去的路上,他翻來覆去地把存折看了又看。要知道,當時他的月工資也就20塊錢。
后來有人問孫廠長:假如牛根生賴了這筆錢不還,你怎么辦呢?孫廠長回答說:“我非常相信他,他是一個視信譽比金錢更重要的人,如果不是這樣,他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朋友呢?”
出于對老廠長的感恩之心,牛根生努力工作。他常常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任勞任怨,不給獎金、不發加班費也干。別人上一個班,牛根生可以上兩個班。有了新項目,別人只學本組的東西,他除了學習本組的,還把所有其他班組的內容也學了,因此,聯動能力非常強。日久天長,牛根生成了老廠長手里的一張“王牌”,遇到什么難題,碰到什么“打”不下的“山頭”,就派牛根生去。結果,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沒有做不成的事。等老廠長1984年退休時,小牛已經負責整個車間了。老廠長1984年退休后,牛根生20多年來待他如生父,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牛根生說,他因為一個簡單的“報答老廠長”的動機,最后不僅報答了全社會,最終也“報答了”自己,老廠長是引導他步入正軌的領路人。
蒙牛“內幕”:
蒙牛的獨特節目
學習節:7月19日
將學習成果與半年工作成果相結合的一次團隊分享共贏的節日。
感恩節:11月份的最后一個周五
11月份的最后一個周五是國際通行的感恩節。蒙牛將這一天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對合作者、支持者、消費者進行真誠答謝和感恩活動。
俗語云:知恩圖報,善莫大焉。常懷感恩之心也就擁有了人類最微小也最不能丟失的美德,也就擁有了成功的基礎。
1987年,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阿姆斯特朗公司不得已凍結了員工的工資,公司上層希望借此能幫公司度過艱難的一年。當時公司里的所有員工都毫無怨言地接受了這一事實。他們普遍的態度是:公司一直待我不薄,現在是我回報公司的時候了。
幾個月以后,老板發現這一年似乎比預想的要好得多,他決定不僅把原來所欠的工資補發給大家,還給每個人都加薪。僅補發加薪一項,每人就有400美元。
補發加薪采取現金發放的方式,每個人都看到桌上堆滿了10美元的鈔票,總共有125000張之多,足足堆了兩英尺高。員工一個接著一個,每個人都走上前與老板以及公司的經理們握手,聽他們說“感謝你對公司的理解”這句溫暖人心的話語,然后拿著40張面值10美元一疊的嶄新票子離開。
阿姆斯特朗的老板和全體員工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知恩圖報是一種既利人又利己的美德。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圖報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就擁有了人生最重要的美德,生活最重要的智慧。
散財聚人,得人心者得天下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擁有的是無形資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時候,這種無形的優越感,也會讓得道者依舊站在高處俯瞰得失取舍。大德之人,懂得得失的因果,取舍的辯證。而失道者則不然,一味地追求得與取,最終只會迷失方向,等到眾叛親離之時,再幡然醒悟,已是為時已晚。
牛根生成長在一個苦難的家庭,他自小就從母親那里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牛根生常說:“母親囑咐的兩句話讓我終生難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個顛倒’,一句是‘吃虧是福,占便宜是禍’。”從小牛根生就有了一顆感恩的心,對父母,對國家,對社會。
不管是在伊利期間,還是在他一手創辦的蒙牛集團,都流傳有牛根生散財的故事。
1990年,年輕的楊文俊剛剛結婚,需要拿出4000元購買住房,對于這個當時月工資只有40元的年輕人來說,4000元相當于他不吃不喝10年的工資,不啻一個天文數字。就在楊文俊為此犯愁的時候,牛根生給他送來了2000元錢。“要知道,牛根生自己當時也沒有多少積蓄,這2000元錢是他一大家子省吃儉用省出來的!更何況,以我當時40元的月收入,他簡直看不到我在短期內還錢的可能性。”楊文俊說,牛總的這2000元錢,把一個領導者的責任深深銘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我們雖然身為企業的領導,但和普通工人一樣,也是勞動者。勞動者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后來,他本人也成了一個關心下屬的散財者。
還有一件被媒體廣泛報道的事。當牛根生在伊利掌管的冰淇淋銷售額過億的時候,企業曾拿出18萬元要給牛根生買一輛桑塔納。但是想到員工上下班的交通困難,牛根生就用這筆錢給員工買了一輛舊東風大客車,一輛華西中客車,一輛天津面包車和一輛大發小貨車。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錢財本是身外物,千金散盡還復來。“散財聚人”正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智慧,給牛根生帶來了極好的人緣。財散了,聚攏來的是同事和朋友的信任,是客戶和下屬的尊敬。
當牛根生出走伊利,創立“蒙牛”的時候,盡管當時蒙牛的注冊資金僅有100萬元,相比已然是中國乳業第一品牌的伊利來說,可謂微不足道。但是包括伊利液體奶的老總,冰淇淋的老總在內,前后從伊利到蒙牛棄大從小,棄“明”投“暗”的,竟有三四百人。
王富就是這三四百人中的一個。他當時擔任伊利冰淇淋公司銷售部副部長,在1998年的牛根生風波中,屬于兩邊不靠的第三陣營。1999年4月14日,他決定加盟蒙牛。伊利工資高,企業大,而蒙牛才剛剛創立,將來的發展還是個未知數。王富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抉擇,是否在因小失大?王富為什么會相信并未打過交道的牛根生,是否在進行一場勝負難測的賭博?王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他認為,雖然未能與牛根生有打交道的機會,但牛根生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他十分清楚。牛根生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蒙牛“內幕”:
2002年蒙牛做了一個“給我個理由選擇你”的策劃。經過精心篩選,最后蒙牛將“給我個理由選擇你”的內容確定為“五個理由”:
1.中國綠色食品;
2.產地:內蒙古;
3.草原牛奶唯一中國馳名商標;
4.英國本土NQA及ISO9002國際標準質量認證;
5.利樂枕純鮮牛奶銷量居全球第一。
第一個理由是“中國綠色食品”,與上海和北京的主要競爭對手相區分;第二個理由是“產地:內蒙古”,與所有非草原產地的競爭對手相區分;第三個理由是“草原牛奶唯一中國馳名商標”,與來自大草原的另一主要競爭對手也區分開來;第四個理由中的“英國本土NQA認證”屬歐洲標準,再次與絕大部分乳制品企業相區分;第五個理由“利樂枕牛奶銷量居全球第一”,則是全世界乳制品企業都不能相比的……一個理由至少區分一個強手,五個理由下來,可謂走遍天下與眾不同。
得人心者得天下。牛根生散財聚人的思想,也正是蒙牛經營人心的企業文化來源。獲得人心,才是長久的經營之道。世界上沒有永遠獨闖天涯的孤膽英雄,只有匯集天下英豪的得道智者。如果一個人把眼光放在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上,只想著如何將其抓到自己手中,卻不顧及身邊其他人的利益,不顧及整個生存環境的利益,那么,再是武功蓋世、本領超群,恐怕也要走向失敗。
牛根生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把散財聚人的思想運用得爐火純青,浸透在他交友工作的日常生活中,滲透入蒙牛管理經營的企業行為中。這使得這種精神力量從個人放大到了集體,又從集體影響到社會。只要百年蒙牛的夢想延續下去,這種影響就會繼續被世人所知、所感、所學、所得。
以心換心,以德報怨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對于同處一個城市的蒙牛和伊利來說,從一開始,競爭就不可避免。而作為后進的蒙牛,自然受到了伊利的壓制。隨著蒙牛飛速發展成為與伊利分庭抗禮的乳業巨頭,乳業市場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龍爭虎斗似乎在所難免。更何況,對于牛根生為何出走伊利,雖然流傳著許多猜測和說法,但是他和當時的伊利老總鄭俊懷的矛盾卻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人們很容易,把蒙牛放在伊利的對立的立場上。
蒙牛在初創階段,曾經受到伊利多方面的壓制,但是牛根生始終把姿態放低,這就引出了后來被人稱道的蒙牛比附營銷策略。蒙牛的第一塊廣告牌子上寫的是“做內蒙古第二品牌”;宣傳冊上閃耀著“千里草原騰起伊利集團、蒙牛乳業……我們為內蒙古喝彩”;在冰激凌的包裝上,蒙牛打出了“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這與阿維斯出租汽車公司強調“我們是老二,我們要進一步努力”的定位策略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