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把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正是其贏得良好信譽的基礎。對乳農講信用,以“強乳興農”為己任,幫助乳農養牛致富,從不拖欠奶款,蒙牛因此建立起了穩定優質的奶源;對員工有信用,關心員工發展,讓員工51%為自己干,蒙牛因此擁有了一個凝聚力、執行力一流的員工團隊;對顧客講信用,嚴把產品質量關,把產品當做人品,蒙牛因此提升了產品的美譽度,建立起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對合作伙伴有信用,讓他們從蒙牛的發展中獲利,蒙牛因此吸引到了國際投資方的信賴,招來更多的資金注入和合作機會。
商業經營,信譽為第一重要處,失掉了信譽,就失去了生命力。中國傳統的老字號,都把商業道德放在經商謀事的第一位上,把信譽和品牌看做比金錢更寶貴的財富。很多人往往是集其畢生之力來塑造品牌。信譽往往是品牌價值中最為珍視的部分,這與蒙牛“產品就是人品”的思想不謀而合。
蒙牛“內幕”:
蒙牛的經營策略
質量方針:釘是釘,一絲不茍;鉚是鉚,一票否決。
質量目標:產品出廠合格率達100%。
產品質量的好壞,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壞。
沒有人才的質量,就沒有企業的質量,也就沒有產品的質量。
股東投資求回報,銀行注入圖利息,合作伙伴要賺錢,員工參與為收入,父老鄉親等稅收。
市場秩序杜絕不正當競爭,更要求講誠信,沒有誠信就沒有品牌,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競爭力,沒有市場競爭力,就沒有企業的生命力。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企業道德、企業倫理、企業精神越來越被廣泛地重視。人心經營,企業信譽,都是企業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之德,不容忽視。
索尼公司提出:“以提高索尼集團的企業價值作為經營的根本,把自主性和自律性的道德標準作為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通過企業道德產生的強大向心力,建立了“統一和分散型”的經營模式,使企業內部的經營資源能夠相互作用,創造出新的價值。美國強生公司也得益于企業嚴格的道德規范,在一項有關公司形象和發展的民意調查中拔得了頭籌。
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經營事業非私人之事,乃公眾之事,企業是社會的公器。所以,我認為即使是私人企業,也不應該僅僅站在私人的立場考慮,一定要經常想到它是否對人類共同生活的提升有所裨益。”企業的資產可能是私人的,但是,當它作為企業經營時,它就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實體。任何一個企業都必須通過為社會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取得收益,同時才能從市場取得相應的生產資料而進行生產。從長遠處看,以德為規矩,才是企業常青的根本。
厚德載物是個人永續發展之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的道德思想中,修身列于最前面,是筑起“家國天下”的傳統理想的基礎。“民無德不立”,“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德不正則事不興”,一個有道德的人,能夠自覺遵守各種社會道德規范,是誠實守信的,是被人尊敬的。人們首先相信這個個體,認同這個個體,然后才認同和接受依附于這個個體身上的其他要素,如能力等。如果一個個體缺乏作為人的基本道德素質,就算有再大的能力都無法在一個價值健康、體制完善的社會中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其能力也無法得以實現,就不可能取得成就。
牛根生愛散財,這是蒙牛上下皆知的事實。提到牛根生,除了他一手締造的蒙牛的“火箭速度”,最著名的就是他“中國捐股第一人”的名頭了。2005年1月17日,牛根生出人意料地向外宣布,將在有生之年把所有股份紅利的51%捐贈給“老牛基金”。在其天年之后,其所持的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其妻與子女每人只可領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2002年底,牛根生萌生了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想法,作為蒙牛百年發展的基金保障。2003年,“老牛專項基金”成立,將捐股提上日程。次年,為“老牛專項基金”而創立的平臺機構“蒙牛事業發展促進會”注冊完成。2005年捐股消息公布之后,牛根生又于2006年2月9日,將自己在蒙牛集團2%的股份轉至內蒙古老牛公益事業促進會,這部分股份當時市值2億多。牛根生的散財之舉,從未間斷過,從小到大,直至祼捐。用牛根生自己的話說,在他有生之年,就享受到了“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快樂。
同時,我們可以從蒙牛的發展歷程中看到,正是牛根生這種散財的生存智慧造就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而正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在蒙牛三無的境況下,就吸引來了大量的人才與資金,從而為其成功打造蒙牛品牌形象、成就蒙牛百年基業注入了思想動力,奠定了物質基礎。
蒙牛“內幕”:
老牛專項基金15字方針
2006年11月,“老牛專項基金”一屆二次理事會為“老牛專項基金”的日后運營確定了“15字方針”——“高目標,廣受益,多渠道,定規劃,緊跟蹤”。
“高目標”:以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辦成一流基金。由于“老牛專項基金”創立的時間較短,目前正在借鑒比爾·蓋茨基金、李嘉誠基金的一些成功經驗,并力圖在廣泛借鑒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廣受益”:面向“三農”事業,面向教育事業,面向醫療事業。
“多渠道”:拓寬籌資平臺,既吸納牛先生和家人所捐股份產生的紅利,也兼收社會愛心人士及機構所捐的公益資金。
“定規劃”:資金使用有計劃、有流程、重效用,既集中資源辦大事,又適當兼顧“無人關注的角落”。
“緊跟蹤”:凡基金資助的公益項目,都要跟蹤到“終端受益人或機構”,要有檔案、有手續、有憑證、有反饋,防止各環節出現任何不到位現象。
在談到捐股的時候,牛根生曾說:“因為我的父親什么也沒有,所以,我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才有了今天。如果我的父親給我留下太多的東西,我可能就不這樣奮斗、進取了。同樣道理,我要給我的兒女留下怎樣從無到有的本事,而不是留下錢財。我想留下的東西,是永久的、永續的。那才是真的東西。”
錢財與物質,不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反而可能成為一個人勇于奮斗、進取的阻力。那么對于成功者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說過:“我首先是一個人,再而是一個商人。”這名話說得很樸實,卻耐人尋味。在李嘉誠看來,做人先于為商,做好了“人”,才能做一個好商人。把人做好才是根本。這句話,正是李嘉誠對企業、成功和為人的感悟。在李嘉誠看來,盡管公司的管理流程按照西方模式,但是中國人的企業自然應該有中國人的精神:誠敬、懂得感恩、重視信用、富有人情味,等等。得益于中國文化的潤澤、企業德行的修養,李嘉誠才能在風云際會的商場中脫穎而出,成為華人企業家成功的典范。
李嘉誠因經營企業的卓越能力,被人稱為“李超人”。他如何將商場的心得經驗傳授給兩個兒子,也為人們關所注。李嘉誠坦承,在教導子女時,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使他們長大了,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為真正重要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與牛根生“留下永久的、永續的、真的東西”的想法如出一轍。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道德是鋪就成功之路的基石。”這句話在牛根生身上得到了證明。牛根生在伊利時,就為自己定下一條原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急吾急以及人之急。他為屬下親人戴孝帽子送過亡靈;在當車間主任時,曾給多個班組長解決過后顧之憂——和泥、抹房、送料……這些活兒他都為別人干過;有段時間,通勤車司機有事,身為副總的牛根生親自代勞,一位新來的工人評價這位胖“司機”:“態度真好,讓他停哪就停哪。”
在牛根生從伊利出來,準備創立蒙牛的時候,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卻有人送錢來要投資,有人從別的企業跑出來投奔他,這些人甚至并非和他打過交道。他們主動要來為初出世的蒙牛出錢出力,靠的就是牛根生在伊利16年留下的好名聲,靠的就是牛根生的人格魅力,靠的就是他一直強調并身體力行的“德”。
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做人開始的。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面臨競爭,個人同樣受到市場的優勝劣汰。企業需要培養核心競爭力,而個人也同樣要培養競爭力。個人競爭力包含了道德和能力兩個要素。能力是知識、技能、職能的總和,決定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是評判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而道德則是個人價值發揮體現的起點,是得到他人認可、社會支持的基本條件,是個人競爭力的源泉。厚德載物是個人永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