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金剛般若經旨贊
  • 曇曠
  • 4926字
  • 2015-12-28 12:08:57

京西明囗

囗贊曰。次下第囗遠離隨順外論散亂住處囗校量顯經福勝攝屬第八斷疑囗住處文以義一段令知教勝起于離亂觀囗進行故。初財校量顯四勝德起前三行。后身校量囗初顯依經成。二勝德起離亂囗時囗日囗令囗為囗障后破如言執。初中又二。初布施福多。后持經福勝。初中囗二。初施福多。后持經福勝。初中有二。問答少數欲囗定界。后以界持財。正為行施。初中復二。初問后答。此初也。言恒河者。即四大河之一數也。本出阿耨達池。南面深而且闊。細沙囗流布。佛常近故偏舉也。文相當知。無囗解

經。須菩提囗至何況其沙 贊曰。此答也

經。須菩提囗行施文囗現囗起囗說多福囗前重囗差別義故。一漸化義。欲令眾生漸次信解入上妙義故。復漸以勝福校量。二成勝德。前說此經能為佛因。未顯有何殊勝功德。今為明此故重校量故。天親論頌。此義云。說多義差別亦成勝囗后福過于前故。重說勝喻

經。佛告至囗一攝囗初囗明囗自他故。能出三界故。能斷無明故。能凈法身故。福不然故。福為劣故。迦攝經而說頌言。若恒沙世界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不然如一法。寶雖無量不如一法施。一偈福尚勝。況多難思議。既攝勝福故持四句。所生福德勝施福也

經。復次至如佛塔廟 贊曰。此天等供養也。塔者梵囗義。廟囗形貌義。即齊囗處置佛龍囗乃是法身舍利三世諸佛此出囗何處即是諸佛舍利塔。應天人修羅三種勝趣有智惠故應供養也。既說經處是可尊崇故。持經福勝施福也

經。何況有人至希有之法 贊曰。難作能作也。乃至一偈福尚勝前。況盡受持實為希有。四句受持尚不可得。若盡能持頌為難作。既于難作而能作之。當知是人能顯法身成就報身得起化身。以得如是三身果法故。言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既受持人是可尊崇故。持經福勝施福也

經。若是經典至尊重弟子 贊曰。此第四起如來為念。若有持說此經典處。則是大師是法身在皆報化身。于此說法故。于此處起有如來菩薩等念。既說受持憶念解說。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故。于是人起佛菩薩聲聞等念。既施財處無如是德故。持經福勝施福也。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尊重于二處  因習證大體

彼因習煩惱  此降伏染福

初句釋復次隨說是經。已下諸文總別顯其二處尊重。余三句釋如來無所說。已下經文皆是校量顯經福勝。內經既有如是勝德。非彼外論而相此對從長散亂為障極多。是故菩薩不應樂著。但應依經修行離障住處之行

經。爾時須菩提至云何奉持 贊曰。次下第二破如言執。于中有三。初問名體持次告示令舉。后正破彼執。此初也。既聞勝福生希有囗未囗經終且申啟問既有斯德。當是何名。又恐聞福多而隨言執實言令知說而無說。離執而依受持生福方多故。勝外論顯斯二意特異諸經。是故居中而請問也

經。佛告至汝當奉持 贊曰。此告示令學也。金剛妙惠能到彼岸。依此名字當勤奉持

經。所以者何 贊曰。下正破執。于中有三。初征次破后問答重成。此初也。然佛常說不應如名取著于法。而今乃言。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何所以耶

經。須菩提佛告至波羅蜜 贊曰。此破也。佛說般若破迷假說。即非所證真實般若。以真理中離言說故。故雖說而無說。但是假詮般若。是故不應如言執實

經。須菩提至說法不 贊曰。下問答成。先問后答。此初也。為但此經真實般若離言相故。說而無說。真勝義中更有余法。是可說不

經。須菩提至無所說。贊曰。此答也。非但般若。是無所說亦無余法。是佛說者。以一切法其體平等。無非般若第一義故。故一切法亦無所說。此平等理諸佛同證如證而說。亦說般若。既非此佛獨說之法。是故亦言如來無說。既同證說故法可尊。施福不然。不可為比。是故前頌第二句云因習證大體也。因習般若而成大體同證同說而福勝也。然楞伽經佛不說法有其二義。一內證之法離言說故。二本住之法諸佛同故。既有二意。兩論各明同同契至真因無乖返

經。須菩提至是為多不 贊曰。次下第六離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障即十八中第十色。及眾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住處。財施校量顯經勝中。第三明經能離煩惱令其依經起觀破行。前令遠離樂外論障。依經受持發生勝福。然應契證二空真如發起神通化導群品。若欲發起殊勝神通。應觀五蘊為空非有。既無掛礙。便能發通。以五蘊身是心影像。雖有假相體非真故。然諸菩薩不了蘊空執為實有。蘊和合相。法執既起煩惱隨生。造種種業受諸苦果。由此拘礙不能發通。既由此執不得巧便。即是無惠巧方便障。今為破此無方便障。令其折觀五蘊搏相故。說世界所有微塵 蘊假合。如界假塵塵界既空。蘊相寧有。故舉塵界以況內身。破彼五蘊搏取相也。既依經故能離煩惱。故前頌云彼因習煩惱。經能離障福為勝故。故諸菩薩。應依此經發巧便惠觀破五蘊搏取之相而發神通。然世界言惠內及外。內謂眾生五蘊身相。外謂山河器世界相。經言世界所有微塵有其二意。一喻顯施福能生多染如界起塵。二為觀破眾生內蘊和合身相。既有二意而說此文。是故論者各明一義。天親就喻以顯經名。彼論因習煩惱。無著約法而起行名離無巧便障。文中分三。初問次答后告。此初也。色身世界所有微塵施如世界所生染塵。此二界塵寧為多不

經。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贊曰。此答也。折觀身界以為微塵施如世界所生染塵。此二界塵皆甚多也

經。須菩提至是名微塵 贊曰。下告有二。初告令觀色身非實。后告觀名身。亦復此初也。然其內蘊總有二類。一者是色。即初色蘊。以有形質可表示故。二者是名。即余四蘊以皆是心法不可表示故。此名及色似為一搏和合身相愚夫不了執為實有。一合相故。二執便生。今欲破彼搏執故。顯色及名皆不可得。是故此初破色身也。然破色身有二方便。一分折方便。即折粗色以為細塵。二不念方便即說微塵亦不可得。前言三千世界所有微塵者。即是第一分折方便明此身。此界用多微塵成虛假不實令悟我空也。此文所言微塵即非微塵等者。是其第二不念方便令觀微塵。于心內外皆非實有念悟法空也。佛令折觀彼粗色故。假說微塵眾。但是觀者心量所現即非實有心。外微塵但是假名微塵眾矣。能成微塵既不可得故。所成身為非實有。即是破其色身相也。故瑜伽說佛說微塵有五勝利應撿敘之

經。如來所說至是名世界 贊曰。此后告令觀名身亦假也。言名身者。即余四蘊受想行識非可表示。皆但名顯故總云名。經言世界即此名身。雖世界言通色非色。今此但取名身四蘊以彼色蘊前已破故。然此名身皆非實有。四緣假合三相遷流。過現未來皆不可得。故知無實四蘊名身。今佛所說眾生界者。為破眾生虛妄執故。隨世流布而說世界即非實有名身世界。但是假名名身世界。此即以其不念方便破彼名身為非實有。前三色身可分折故具二方便。今此名身不可分折故唯不念。既以依經修二方便破彼五蘊和合搏取發巧便智。契證二空起勝神通化導群。而正是修行離障之法故。名色及眾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住處故。亦說經能離煩惱非如施福能生煩惱。如彼世界能起微塵。亦以界塵喻施因果。又界起塵不生煩惱塵。但坌色不污法身施福因果尚劣界塵。何況得比。持經功能勝福。有斯別義言即非等。以此釋經義可知也

經。須菩提至見如來不 贊曰。次下第七離福資糧不具障。即第十一供養給侍如來住處。財校量中當其第四降伏染福。修真供養福資糧行諸菩薩等為趣菩提。信行地中修二資糧。鳥翼車輪闕一不可。若欲成就福德資糧無過供養給侍于佛。以福田中為最勝故。若行供養應觀法身。是無限礙真實體故。故行給侍成福資糧。前雖令離蘊識影中無巧便障發起神通。而猶未離法執。貪著取色分齋供養如來故。不能具廣大福德。即是不具福資糧障。今佛欲令觀于法身而行給事侍破其執障故。說如來非以相見。既因經故成福資糧。當感法身無相真體故。持經福勝布施福。顯斯二意說此一文。是故兩論各以有約一義。無著約其離障名離不具福資糧障。天親就其校量名為持經得凈勝報。文分為四問答征釋。此初也。法身無相真體故。問善現可以色身三十二相觀為如來真法身不

經。不也世尊 贊曰。此答也。不以色身三十二相觀為如來真法身也

經。何以故 贊曰。此征也。不以色相見如來者何以故耶

經。如來所說至三十二相 贊曰。此釋也。如來說彼三十二相即是非真化身假相。以佛真體即是法身。法身乃是無相故相故三十二即是非相。是名應化假身相也。然相好果別福因招真佛法身持經福感。既以約果而談法身真佛色相非真。即知約因而說持經之福勝相因福。其布施福感有漏報。尚不如彼色相福因。何況得此持經功德。故論頌云。此降伏染福。是故菩薩應當受持成福資糧感法身果

經。須菩提至其福甚多 贊曰。次下第八為離懈怠利養等樂味障。即第十二遠離利養疲乏熱惱。于精進若退若不發住處。于彼第八斷疑分中。內財校量顯經福勝。令其依經發起精進。前為令其福資糧故。依經修學供養如來修福因時。應須舍離懈怠利養。而常修行持說等行。答修行時愛味利養。身有疲乏心有熱惱故。生懈怠不發精進。即便不能行勝持說不得近。供養如來資糧不具菩提難滿。今為對持此諸過障令勤依經修勝福行故。舉內財而為校量。既由經故能離此障。是故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所除之障名離懈怠利養。天親就能除勝教名內財校量。文分有五。一對舍身福破著身懈怠。二破聞福已生如義相執。三令小菩薩生慚愧策勤。四破二乘人驚怖不精進。五令生不放逸。第二慚愧處。初中又二。初如來校量。后善現悲對。此初也。此中意云。舍身命雖復勝前施。實功德不及持經四句偈福。以現舍身苦身心故。何況更求當苦法果而行舍施因果俱苦而得比于。持經勝福。以此經有七種勝能持說經時因果俱樂。是故勝彼舍身功德。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苦身勝于彼  希有及上義

彼智岸難量  亦不同余法

堅實解深義  勝余修多羅

大因及清凈  福中勝福德

初一句釋此經文明經福勝。次六句釋下經文。舉七種因釋勝所以。后一句總結福勝

經。爾時至如是之經 贊曰。此善現悲對也。聞舍多身不如經福。領解此經為菩提因。深妙理趣法喜之極感激生悲。謂我昔得見道真智契證無為。雖名惠眼未曾聞是希有之法。即義中法門希有。準余本經。此下更有何以故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即七義中法門。第一頌中上義智岸難量。釋此文也。何以故者。征不聞之所以。佛說已下釋不聞之所以。此智岸有二種義故。雖惠眼而未聞也。一是智岸勝上義故。故云佛說般若波羅蜜。二以智岸難測量故。故云即非般若波羅蜜。由斯二義特異余經故。總說為法門第一

經。世尊至希有功德 贊曰。次破聞福已生如義想執。于中有二。初總標勝能。后拂彼情想。此初也。為欲破彼懈怠利養令發精進故。說持經勝舍身福。不應如言執實功德。若能依此實相之經生實相智而發精勤。當知是人為第一希有也

經。世尊至說名實相 贊曰。此拂情想也言實相者無相為相。為令離于虛妄執故。非謂即有此實相也。若離虛妄契乎無相。是故佛說為實相耳。既于此經詮實相理。余經未說。不同余經。即頌七義中亦不同余法

經。世尊至不足為難 贊曰。次令小菩薩生慚愧策勤。于中有二。初今逢佛說信受不難。后未來信持方是希有。此初也。一類菩薩而懷懈怠令生慚愧而策勤故。故說惡時尚有持說。況佛在好世而不發精勤。將欲激令慚愧發生勉勵之心故。言我今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經。若當來世至第一希有 贊曰。未來信持方是希有。于中有二。初標后釋。此初也。多障難世土劣機微。若但生信心。或深解義理領文在口攝義在心。當知是人第一希有

經。何以故至壽者相 贊曰。下釋所以。文復分三。初達我空。次悟法空。后順諸佛。然其三文皆有征釋。此達我空也。何所以故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以能斷伏人我相故

經。所以者何至即是非相 贊曰。此悟法空也。無我等者。何所以耶。以能依經悟法空故。由彼我執依法執生法執尚除我見。寧有諸相非相是法空故

經。何以故至即名諸佛 贊曰。此順諸佛也。何故能離我法見耶。以持經人順諸佛故。佛離妄相。其智堅實能契深妙。而說此經故。經所詮堅實深妙而受持者。順佛而行發堅妙智。能除二執故。當來世信解受持第一希有。即頌七義中堅實解深妙也

經。佛告至甚為希有 贊曰。次破二乘人驚怖不精進。如來昔于二乘教中。說有諸法即蘊處等。及說空法即無我等。有為無為皆說為有。今說此經有空發遣。于聽聞時乍聞有法是無。恐謂此經為非正道。如坑谷等非處行故遂生驚懼。又聞空法。亦無其心猶豫不能斷疑故為恐怖。后思惟已驚怖轉深。一向不回總生畏憚。今此經者兼被二乘令其回心趣無上覺。既由驚等不能策勤故。今破之令發精進。謂真實理遠離二邊。若執有空不契中道。為破執相故說二無。非謂都無有空等法故。二乘等能悟此理不驚怖等為希有也。又復此經顯三無性為破遍計空有執心。非謂撥無依圓二經故。二乘等聞相無自性性故不驚聞。生無自性性故不怖聞。勝義無自性性故不畏。皆為希有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关岭| 洛扎县| 康保县| 长白| 阿尔山市| 神池县| 界首市| 武夷山市| 台湾省| 山丹县| 泰兴市| 炉霍县| 临安市| 卓尼县| 宜良县| 辽阳市| 安康市| 南汇区| 甘孜县| 宜川县| 柳河县| 新宁县| 嘉义县| 呼图壁县| 凤凰县| 顺昌县| 通许县| 德昌县| 武威市| 娄烦县| 普兰店市| 玛纳斯县| 曲阜市| 云阳县| 乌鲁木齐县| 海盐县| 新郑市| 进贤县| 潜山县| 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