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經。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贊曰。此則轉釋。通外難也。何故佛法。從經出生。是則應經說經。先佛后佛既未有。誰說此經。如何乃言。佛從經出故。余經本有何以故。顯通此難。故有斯文。兼顯出生佛之所以。言佛法者。即佛三身。報化名佛。法身名法。約俗有故。假名佛法。就真空故。佛法則無。既此真俗。自體無差。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空而不空故。所謂佛法。有而不有故。即非佛法。非有非空。是真佛法。此理深妙。性相常存。要證此理。方得成佛。既成佛已。皆發大悲。為未悟者。如證而說。此所證說。并得名經。故說教理。俱為經體。若約理經。經先佛后故。說佛師所謂法也。佛從經出。所謂佛法。若論教經。佛先經后故。說佛出方轉法輪。佛非經出。即非佛法。理既無始。佛亦無初。依證而說教亦無始。依教悟理。亦得成佛。教理相應。亦名佛法。唯獨佛說。不共二乘。顯不共義。即非佛法。既說理教。皆能出生故。說諸佛從此經出。由能為彼第一法因故。福德中此福為勝。故下半頌。顯此義云

唯獨諸佛法  福成第一體

故諸菩薩。于此佛法。應如是修。若有疑惑。執著心生。亦應降伏

經。須菩提至須陀洹果不 贊曰。上明求果。下明離障。八中第四離障礙處。十八之中。十二住處。謂從第五至第十六。于中修行十二種行。對治慢等十二種障故。合名為離障礙住。十二障者。一慢。二少聞。三少念攀緣修道。四舍眾生。五樂隨外論散動。六于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七福資糧不具于。八于懈怠等樂味。九不忍苦。十闕少智資糧。十一喜動。十二無教授。離十二障。即分十二。第一離慢。即是第五修道得勝中。無慢住處。斷其第五諸圣得說疑。令修無慢真實勝行。前既發心。普攝眾生。次能修行。遍起諸行。后求佛果。希色法身。由此便生得勝之慢。既懷高舉。為障已深更迷無相。返生疑念。若說圣人無為得。名無為之法。無取無說。何故四果。皆能自知。我得彼果。如證而說。若無取說。何要修行。由慢故雖修而不進趣。由疑故復不欲修行。今者將斷疑慢之心。令修得勝無慢之行故。說小果智德至微。尚于證時。無取無說。況爾菩薩而懷慢心。返疑圣人有得有說。既以二意。而有此文。是故兩論。各舉其一。無著約除其障。名離慢住處。天親就斷疑情。名斷諸圣得說。文分為二。初問答四果。欲明離慢。后尊者善現。引己為證。初問答四果。即分為四。四文皆四。問答征釋。所問意者。正證果時。叵作是念。我能證得預流等不。答之意云。正證果時。不作念也。征之意曰。不作證念。何以故邪。所釋意云。梵云須陀洹。此云入流。亦名預流。能除見惑。而證無為。得成初果。預入圣人之流類故。名為預流。既證無為。離一切相。于內不見入流之相。于外不受六塵之境。由亡內外。復離能所。故正證時。不作是念。斯陀含者。云一往來。謂斷欲界修惑六品。而證無為。成第二果。由下三品。令其圣者于其欲界。一往天上。一來人間。而般涅槃。名一往來。阿那含者。此云不來。亦名不還。謂斷欲界九品惑盡。以證無為。成第三果。生上二界。便般涅槃。更不還來欲界生故。故說此果。名不來等。阿羅漢者。此云無生。謂斷三界見修惑盡。而證無為。成第四果。更不復受三界之生。故第四果。名曰無生。此文有二。同前順釋。影前返顯。實無有法名羅漢者。此順釋也。雖得圣果名羅漢等。于正證時。離一切相。實不有彼無生等念。故言實無有法等也。阿那含中。應言而實無不來。但言而實無來者。少其不字。譯者忤耳。非經意也。要由無得。乃證無為。是故得名阿羅漢等。世尊等者。是返顯也。若正證時。有我得念。即同凡夫。未證真者。著我見等。豈名圣人。既無如是我人等見。故得果時。不作念也。此于羅漢。有返顯文。影前三果。有此義也。此約入觀正證時說。若出觀時。前三果人。尚有俱生我見未盡。第四果人。法見猶存。既有我生已盡等語。亦應作彼我得果解。今就正證故。不作念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不可取及說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說離二種障

上之二句。釋前經文。即顯圣人正證之時。不取無為法。以不取自果故

經。世尊佛說至阿羅漢 贊曰。上舉四果。以明離慢。下顯善現引己為證。于中有四。一明佛印許。二表自無心。三卻釋佛言。四順成前義。此初也。于中顯得二種功德。一不共有。無諍三昧。唯俱解脫。方能得故。二者共有。離欲羅漢。雖慧解脫。亦成就故。然諍與欲。皆煩惱名。于生貪勝故。偏舉欲。諍因惑起。舉果顯因。若得第四靜慮邊際勝定。觀他惑。諍令不得生。名無諍三昧。由得金剛喻定。斷諸惑盡。得無生果。更不受生。名離欲阿羅漢。善現既是利根無學。能得如是共不共德。而所得中行增于人。故我世尊。于諸經中。偏說須菩提得無諍三昧。及是離欲阿羅漢矣

經。我不作是念至阿羅漢 贊曰。此表自無心也。由離煩惱內證無為。不作是念。我能得相。欲令他人信無得說故。舉自身不作念也

經。世尊至阿蘭那行者 贊曰。此卻釋佛言也。若有取相。我得之心。內有惑纏。外起他諍。佛即不說我是能行無諍行者

經。以須菩提至阿蘭那行 贊曰。此順成前義也。以無起念我得羅漢。及無諍行。離煩惱障。及三昧障故。我世尊名須菩提是樂修行無諍行者故。下半頌顯此義云。依彼善吉者。說離二種障。離煩惱障故。說為離欲阿羅漢。離三昧障故。說得無諍三昧。善現雖得既無得相。故四果人亦無取說。故汝諸菩薩。不應妄生得勝之慢。返于圣人所證無為。疑有取說

經。佛告須菩提至有所得不 贊曰。次下第二離少聞障。十八之中。不離佛出時住處。斷其第六佛有說受疑。令修圓滿真多聞行。然諸菩薩。信行地中。既未親證應學多聞。然其多聞。總有二種。求外善友。數聞正法。內自思惟離所得相。要具二種。是真多聞。故涅槃云。聞涅槃經。不作字相。不作句相。若各偏住。非真多聞。是故花嚴及本事經。皆以偈頌。而為呵責。此二相即是四親近行。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如法修行。由此便能薰出世種。常不離佛。近大涅槃。前雖令離我得之慢。若不能修二多聞行。由此便成少聞之障。由少聞故。便生疑念。若說無為無取無說。何故過去然燈佛所。釋迦有受燃燈有說。既有說受。寧說圣人由無為故。無取說耶。既由疑故。不修多聞。由此便成少聞之障。今欲斷彼疑執之心。故說過去然燈佛邊。雖住八地都無所得法。駛流中任運而轉。相用煩惱。都不現行。尚近然燈聽受正法。況信行地。諸小菩薩。不近善友。聞正法耶。然所聞法。本自無相。然燈雖說。無說無示。釋迦雖受。無聞無得。寧不思惟。而執文字。不如法修乃取相乎。返疑如來有于說受。既以二意而說。此文由是。論者各明一義。無著約其除障。名離少聞住處。天親就其遣疑。名斷佛有說受。文中有二。初問后答。此初也。我于往昔然燈佛所。于真實法。有所得耶

經。世尊至實無所得 贊曰。此答也。以真實法無得無說。以真實智。證此理時。既不見有所得說相。故于法昔然燈語下。于真實法。實無得說。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佛于然燈語  不取理實智

以是真實義  成彼無得說

此頌意密。今略釋云。佛于昔日然燈語下。不取證理。有實智故。以是理智平等離相。真實義故。成彼前說。無為之法。無得說義

經。須菩提至莊嚴佛土不 贊曰。次下第三離小念攀緣修道障。即十八中。第七愿凈佛土住處。斷其第七嚴土取相疑。令修無相真凈土行。前令多聞生出世果。當果必有所依凈土故。次令修愿凈土行。然其凈土。有其二種。一真凈土。嚴飾無涯。即以智如為其自體。二應化土凈穢有限。隨彼根宜。依真變起。若修無相。隨順無為。此即名為真嚴凈土。真土既成。化土亦就。是故經言。欲得凈土當凈其心。乃至廣說。然諸菩薩。未識真嚴。希求色聲。以為凈土。行有相行。小念攀緣。既懵真嚴返生疑念。若如前說無為得名。無為之法。無取說者。云何菩薩。莊嚴佛土。由執故設修。不成真土。由疑故復不欲修行。今說此文。斷其疑執。令修無相真嚴凈土。故說應生清凈心等。既以二意。而說此文。是故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其除障。名離小念攀緣。天親就彼遣疑。名斷嚴土取相。文中有二。初興問答。令舍有相莊嚴。后勸生心當修無相清凈。初中有四。問答征釋。此初也。久修菩薩。于真理中。見有莊嚴有相土不

經。不也世尊 贊曰。此答也。久修菩薩。證第一義。不以形相而莊嚴也

經。何以故 贊曰。此征也。何故不嚴有土相耶

經。莊嚴佛土至是名莊嚴 贊曰。此釋也。清凈土者。智如為體。但習真識。通達真如。真土既成。相土自得。豈執色聲為實。而嚴形相土耶。是故形相莊嚴者。即非真實莊嚴。若能離相。自凈其心。是名第一莊嚴佛土。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智習唯識通  如是取凈土

非形第一體  非嚴莊嚴意

言嚴意者。即凈心也。即以形嚴非第一。意嚴為第一

經。是故至生清凈心 贊曰。下勸生心當修無相清凈。于中有三。初總令發意。次不住六塵。后結都無住。此初也。既其有相是為雜染。非真莊嚴。則知無相是清凈行。為真莊嚴。是故菩薩。應生如是清凈心也

經。不應住色至味觸法生心 贊曰。此不住六塵也。既以形相非真嚴土。不應著于六塵境界。生有相心。求凈土也

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贊曰。此結都無住也。既其取相。非真莊嚴。故于無住真如理中。應生無住。契證心也。雖復無住。何有生心。乃是凈心。不取相也

經。須菩提至是身為大不 贊曰。次下第四離舍眾生障。即十八中。成熟眾生住處。斷其第八法王取身疑。令修成熟眾生妙行。前令遠離小念修道。隨順無為。修凈土行。土不虛設。必有眾生故。次令離舍眾生障。而修成熟眾生真行。然雖度生應觀空理。離眾生相。而成熟之。故大品云。不見生相。方于眾生常利益。縱于欲界。成熟眾生。大如修羅。量如須彌。尚不分別為大身相。由證無為。無取說故。何況其余一切眾生。而諸菩薩。不順無為。執實身相。返疑報佛有其自取。若順無為。無取無說。不見眾生大身相者。何故受樂報佛。取自法王身。世間復取彼是法王身。既見能化報身。應見所度生相。云何不見所度生耶。既因執著。而起疑心。由此便是舍眾生障。今欲斷彼疑執之心故。說大身如山王喻。既以二意。而說此文。由是論者。各明一義。無著約除所度之執。名離舍眾生障。天親就遣能度之疑。名斷法王取身文中有四。問答征釋。此初也。所化身如修羅。其量如彼高山王。是身為大不

經。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贊曰。此答也。能化所化身。如山王其量甚大

經。何以故。贊曰。此征也。能化所化。俱離分別。而言甚大。何以故耶

經。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贊曰。此釋也。然能所化。俱離空有。雖緣生故約俗假有。而無性故。就真是空。若就緣生。世情所見。假若義說。可是大身。若約性空。真理而說。無實身相。即是非身。如彼山王。其體性空。又不自取我是山王。世人妄取是實山王。況佛報身。非可分別。有漏自取身故。而乃自取我是法王。既于自體。尚無取心。況于所化了達空。可取為大身相也 經言非身。非有實體。有為有漏。分別身故。言大身者。是其假有。無為無漏。離取身故。而佛所問。身大不者。說彼妄情所取身相。我隨所問。答言甚大。若據實理。悉是非身。即說非身。為大身耳。若能了達身非身相。即能成熟一切眾生。故諸菩薩。應知報身無為無漏。不自取故。亦于所化。不應取為大身相也。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如山王無取  受報亦復然

遠離于諸漏  及有為法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宁陵县| 哈密市| 临洮县| 宜宾市| 鲁甸县| 沂源县| 三台县| 民和| 汝州市| 咸丰县| 拉萨市| 乐业县| 犍为县| 兰溪市| 噶尔县| 武陟县| 永德县| 应用必备| 融水| 通州市| 龙川县| 沾益县| 疏附县| 游戏| 交口县| 武陟县| 霍邱县| 龙江县| 吴江市| 道真| 泽库县| 登封市| 钟祥市| 洪洞县| 台南市| 沙河市| 栾川县| 弋阳县| 东明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