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金剛般若經旨贊
  • 曇曠
  • 4455字
  • 2015-12-28 12:08:57

經。須菩提至可思量不 贊曰。此下重例余九。文亦分二。此初佛問也。前舉東方。足彰福廣。重問余九。顯利尤多。然虛空者。無礙為名。實不可說。有其方所。且隨色相。假說十方。若無其色。無虛空故。言四維者。即四隅也。余文易解。不繁廣釋。

經。不也世尊 贊曰。此重答也。文準前知。

經。須菩提至不可思量 贊曰。此正顯校量也。然以虛空總有三義。故無著說有三因緣。若具而言。有其六義。與無相福。正為校量。一周遍礙非礙。無住施福。通感色法。有相無相。二身果故。二含容色非色。無住施福。所有因果。含有為無為一切德故。三該通情非情。無住施福。所有因果。通于凡圣染凈心故。四不為塵垢染。無住施福。所有因果。淳凈無有業惑染故。五畢竟無變異。無相施福。所有因果。究竟常住。無變異故。六無有窮盡時。無住施福。所有因果。所成利樂。無盡期故。論以義類同故。合之為三。此以具義別故。開之為六。由此諸義。猶如虛空。亦復不可意思量得邊際也。故勝天般若經云。若此福德。有形相者。空界不受。且以虛空。為少分喻。然無住福。出過虛空。不舉虛空。無所喻故。

經。須菩提至如所教住 贊曰。此勸修住也無住布施。順法性修。既如虛空。其福無限。因之與果。福德如斯。是故菩薩。作應如我所說之教。于無相施。住心修行。勿疑無福。

經。須菩提至見如來不 贊曰。次下第三明其求果。即八住中。欲住處也。前既發心。次修諸行。若不求果。心行無依。顯行所依。故明求果。然果有二。謂色非色。色相果者。即相妙身。非色果者。即真法身。故于此中。分之為二。初欲色身。后欲法身。初欲色身。即十八中。第三欲得色身住度。斷其第一求佛作相疑。令修稱真求色身行。謂佛色身。依真而起。欲成色果。要見法身。若執色相為真。迷法身而不成色果。若能不報色相。得真體而成色身故。欲求佛色身。先觀無相法體。然初學菩薩。未悟真身。執化相身。為真究竟。既懷慢執。遂有疑生。寧求有相佛菩提。令行無住之施。由執故不成所求之果。由疑故不修感果之因。故執與疑。為果之障。今佛欲斷疑執之心。令成所求色身之果。故顯佛體非相好身。既為二意。而說此文。是故兩論。各明其義。無著約其破執。判為欲得色身。天親就其斷疑。名斷求佛住相。文分為二。初問答如來法身非相。后結成前義。以答三問。初中又四。問答征釋。此初也。將欲斷彼疑執之心。令其離相而觀法體。故寄與問起。此義云何。以有為生住異滅三十二相觀。為如來真法身不。

經。不也世尊至得見如來 贊曰。此答也。以須菩提懸解佛意。答言不也。不可以有為生住異滅三十二相觀。為如來真法身也。

經。何以故 贊曰。此征也。何所以故。不以有為生住異滅三十二相觀。見如來真法身耶。

經。如來所說至即非身相 贊曰。此釋也。如來所說有為諸相。非是法身真實之相。以法身者即是無為無相。為相非有為故。是故化身有為身相。即非法身真實相也。若能如是觀于如來。是即名為邪行對治。離執有為邪行心故。亦是遠離增益之邊。不執化身為實相故。亦是依義。以依所治色身之慢。顯能治故。亦名說相。顯說欲得色身住處。文義相故。亦是安立第一義諦。第一義中無色相故。由是義故。菩薩但行先住之施。得無相果。勿執化身為真佛體。返疑所修無相之行。

經。佛告須菩提至皆是虛妄 贊曰。下顯結成前義。以答前三問。于中有二。初答住心問。后答修伏問。此初也。將欲成滿善現所言。令于無相而住修伏故。復遍遣一切相也。非但在佛諸相非真。若凡若圣。情與非情。有之與空。相與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焉。由達諸相皆虛妄故。即是欲愿能攝持心。攝持離相觀真行故。諸菩薩應如是住。

經。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贊曰。此答修伏問也。既執諸相。是其虛妄。不見如來。明知離相是其真實。則見如來。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分別有為體  防彼成就得

三相果體故  離彼是如來

既能觀相皆是非相。即是共見正行對治。非相相見相皆遠離故。亦是不失所修中道。離虛妄相。見真佛故。亦是廣大甚深二行。觀相非相。見如來故。亦是顯現離相觀佛。現量顯了。見真理故。由如是義故。諸菩薩應修無相相應定慧。離一切相而觀法身。若心散亂執相復生還。應如是降伏其心。亦拘執相而為真佛。若能如是見真如來法身。既成色果。亦備依體起相。理恒數故。問。諸佛身相。悲智所成。豈得為說虛妄相也。答。佛之色相。圓智所成。既遍十方。亦無分限。隨其根性。所見不同。然非是佛本真實體。若執為實。自為虛妄。豈于佛相。有虛妄耶。但除其病。非除法故

經。須菩提至生實信不 贊曰。下明法身。即十八中。第四欲得法身住處。于中顯有三種法身。謂即言說智相福相。欲三法身。即分別為三。第一欲得言說法身。當斷第二不信空說疑。令修稱實持說之行。前文既言。欲得如來色身果者。當觀法身。故此令其欲得法身。然夫法身。有其二種。謂佛菩薩。福之與智。此福及智。是功德法。及依止故。皆名法身。此依言說教法而生故。此言說亦名法身。由能生詮福智身故。猶如實相觀照二種。正名般若。能詮文字。能生詮故。亦名般若。故此文字。亦名法身。既此言說。是法身因。若欲希求福智身者。應先欲得言說法身。現在當來。俱流行世。若欲流行。不應取為法非法相。而為持說。既令希愿當現流通故。即于此而生疑念。向法無相行于布施。是因深義。又說如來非有為相。是果深義。因深果遠。邃旨難知。佛在之時。尚難信解。況佛滅后。時惡根微。豈更離相而為信解。云何令我當現流通。既無信者。寧非空說。此即由先欲得。有此疑生。疑念既興。便不希愿。今者欲斷彼疑念心。令其希求現當持說。故說惡時有信持者。既為二意。說此經文。由此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令希愿。名欲得言說法身。天親就斷疑心。名斷不信空說。文中有二。初善現發問。后如來為說。此初也。善現意。欲斷彼疑心。令希求故。而發問云。于當后世。豈有眾生聞此言說法身章句。而生真實信解以不。

經。佛告須菩提至莫作是說 贊曰。以下如來為說。于中有二。初正答前問。后明法身要義。初中復二。初止說無。后正答有。此初也。勿謂當來無信受者。而作是說。

經。如來滅后后五百歲 贊曰。下正答有。然此答有。有其二意。近答生實相問。遠答住修伏問。于中有二。初明生實相因。以答住問。后明能生實相。答修伏問。初中有二。初有時后有因。此初也。即佛滅后五五百歲。大集經說。佛滅度后。第一五百年。解脫牢固。樂行圣行。多得圣果故。第二五百年。禪定牢固。雖不得圣。深樂禪定故。第三五百年多聞牢固。不習禪定。多持文義故。第四五百年。福德牢固。又舍多聞。樂修塔寺故。第五五百年。斗諍牢固。又舍福德業。多樂忿諍故。如是五種牢固之時。出家之人。于彼行增多分而說。非越此時不修余行。如初五百解脫堅固。然亦有人。修余四行。如阿育王。廣造塔等故。于后后時。亦有前前行。但約多分而作是說。此望佛在。皆名為后。故經說言后五百歲。皆佛滅后。惡世代故。或可偏指第五五百。以是極惡斗諍時故。明于彼時有信經人。況余好時而不信也。

經。有持戒至以此為實 贊曰。次明有因。于中有四。一久修三學行。二遇佛集妙因。三為佛所攝受。四離障得勝報。由此四因故。能信受。此初因也。言三學者。謂戒定慧。以此三學。備攝諸行。具三學者。知教順理。故具三學。能信此經。以此經為真實稱理。既有信者。亦不空說。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說因果深義  于彼惡世時

不空以有實  菩薩三德備

言三德者。即三學也。然此文中。闕其智慧。若準余本。應合有之。以譯經者隨此義云謂信。經者有教理別。此戒定因。但信于教。下由智因而信于理。故天親論。隱智不論。離我相中。方明智慧。故于此中。隱智不舉。雖有此理。終譯者失。佛豈不解而說之耶。持戒二學修福定學。謂有持戒修定慧者。以此經為實而生信心也。

經。當知是人至而種善根 贊曰。次遇佛集妙因。于中有三。初非供少佛。次久事多尊。后舉劣況勝。此初也。言善根者。即前戒定。謂非少佛修戒定慧。非謂財供而種善根。財供養時。不以為喜。正行供養。方歡喜故

經。已于無量至種諸善根 贊曰。此久事多尊也。顯于多佛。具修三學。故言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論頌云。

修戒于過去  及種諸善根

戒具于諸佛  亦說功德滿

經。聞是章句至生凈信者 贊曰。此舉劣況勝也。意說。一念生凈信者。尚于多佛。久種善根。況不取相。而為持說。當知。必有廣大功德。是故菩薩。應住欲愿之心。而為攝持持說之行。故諸菩薩。應如是住

經。須菩提至是諸眾生 贊曰。次為佛所攝受也。此顯信經。是根熟者。佛所記錄。而攝受之。故能于經而生實相。言悉知者知其心。言悉見者見其身。顯佛世尊。以其愿智三昧之力。于一切時。現知現見。非比智知。非肉眼見。是故雙說悉知悉見。如來知見。有五勝益。不為魔惱壞其道行。修斷事中。有勇猛力。不敢懈慢作諸非法。常自慶慰。修行不倦。雖入三空門。不墮二乘地。由此不敢自說己德。求于供養。及求恭敬。便能清凈信受持說。勤于斷修。喜無倦等。故天親論。頌此義云。

佛非見果知  愿智力現見

求供養恭敬  彼人不能說

經。得如是無量福德 贊曰。此離障得勝報也。顯持經人。雖無如前戒定慧等。三種勝因緣。但由過去無法障故。得是無量福報之身。故能不謗而信持說。即復由此持說經故。當得如是無量福德。顯斯二意。總說得言。非準信經當生福也。

經。何以故 贊曰。上明生實相因。答囗問竟。次明能生實相。答修伏問。于中分五。問答征釋結。此初也。此問意。云何以要由修三學等。前四種因。方能于經生實相耶

經。是諸眾生至非法相 贊曰。此第二答也。文中二節。初我后法。然初我相。有總有別。總謂四種。皆名為我。皆執諸蘊有主宰故。別謂四蘊。于三世蘊。總別分別。執我等故。若約三世差別五蘊。總執主宰。名為我相。執過去我是今世我。多生不斷。名眾生相。執現在我一期命住。是我之壽。是名壽者相。執我當來復生異道。數取趣故。名為人相。以梵語云補特伽羅。俗語目人典數取趣。經依俗譯。論依典文。故生異道。以釋人相。故論釋此四相頌云。

差別相續體  不斷至命住

復取于異道  是我相四種

如是我相。若隨總別。行相不同。乃有四種。若隨能起此。我相人合四。總名外道耶。取多是外道妄所起故。然其法相。亦有總別。總則四句。皆名法相。皆是迷真四種謗故。別謂四種不執有。殊法非法等。四種別故。一者法相。即諸聲聞。及大乘中內法凡夫。由處下位。不了法空。執有二取實法相體。即增益謗經。隨執執相。名之法相。論依起執人。名聲聞內法邪取。二非法相。即增上慢菩薩。聞遣相空。便撥真如。及諸功德。皆是空無究竟理。此即損滅謗。經隨執著相。名非法相。論依起執人。名增上慢菩薩邪趣故。三者相。即外道等。聞非有無。便執諸法亦有亦無二相違相。即相違謗。由此執故。迷真滅理。執有想定。為勝涅槃。經隨執行。故名為相。論隨執心所求之境。亦名世間共想定邪取。四者非相。即二乘等。不了諸法非非有無。便執諸法定非有無取。既非遮表。言成戲論。即戲論謗。既執諸法非有非無。便樂滅心。離有無相。執滅定等。為勝果等。經隨執行。名為非相。論約執心所求之果。名為無想定邪取。此依人境。或合為五故。無著論名五邪取。若依行相。乃有八種。故天親論。開為八執。若以類分。總為二種。所謂我相。法相異故。由依執八。有能離八一。是故經言無我相等。故天親論。總別頌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大连市| 安阳市| 松原市| 龙岩市| 江津市| 琼中| 三门县| 溆浦县| 鄂托克前旗| 曲松县| 县级市| 曲阳县| 禄丰县| 香港| 新余市| 崇仁县| 黑龙江省| 禹城市| 上蔡县| 景泰县| 昭觉县| 开化县| 遵义市| 凌海市| 颍上县| 泰安市| 富民县| 九龙坡区| 江口县| 翁牛特旗| 平顶山市| 泗水县| 清水河县| 九台市| 长沙县| 花垣县| 桂平市| 灵璧县| 阳曲县|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