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經。須菩提菩薩至不名菩薩 贊曰。次下離慢令證顯第十三疑。由從初地離我得慢得二智故。乃至成佛能顯清凈妙大法身。欲令信行終滿菩薩速入證道而證會故說長大身。令離自他我慢相心而為體證。而諸菩薩不能離慢而證道故。返疑無我。則無菩薩。若無菩薩則亦無佛。雖度眾生嚴凈國土。若如是者。何要發心修行行法而求法身。由慢故無智而不證道。由疑故有慢而不契真。今欲顯彼疑慢之心故。說應如凈心菩薩離煩倒慢成妙大身。無著約障慢執名離慢令證。天親約遣疑情名顯行佛不成疑。文下為四。告征釋結。此初也。由必不遍真如法界妄懷慢故。謂度生等聞說實無有菩薩故。返疑行耶。都無所成。疑慢若生豈成行耶。如諸佛等得智離慢無我能等成長大身。嚴土度生自然成就故。則菩薩亦如佛等離慢證真成身長大故。言菩薩亦如是。若欲我當度眾生者。由知我故。是自慢倒如何能得攝種姓智。見眾生故。于他妄倒如何能得平等姓智。既由慢等不得智故。無妙大身。何名菩薩。故論頌云

不達真法界  起度眾生意

及凈佛國土  生心即是倒

經。何以故 贊曰。此征非所以也

經。須菩提至名為菩薩 贊曰。此釋義所由也。以于俗諦攬五蘊成。若于真諦都無名相。若俗若真。何有一法名菩薩者。恃何起慢言我度耶

經。是故佛說至無壽者 贊曰。此結會諸法非但菩薩無差實法。我明一切諸法亦然。人法二乘二俱無故。人法既空不應生會。若不盡此起眾生會。則不得成妙身大身。是故不得名菩薩也。即由初地入見道時。離上別慢名為凈心。心凈得智名為證道。而經廣明信行佛地。略說初地見道凈心不明十地證凈心者。經宗為明佛種不顯佛果菩提。是其所紹發心。已知是能紹繼舉果令求廣明佛地。地前雖修廣身令學。若入見道十地自成克紹佛果成種不顯故。略十地而不廣明。由此名為金剛般若。以初后中闊狹異故

經。須菩提至不名菩薩 贊曰。上明第二凈心地竟。次下第三顯如來地。即十八中上求佛地八中第六究竟住處。前明地前及后心地。今辨果德令欣求趣。即舉佛身六種具足。令十地位菩薩。上求據能求人名為上求佛地住處。約所求果名為究竟。及如來地六具足名如前配列。總顯佛果依正二執。佛果必有依正報故。初一依報。后五正報。為成依報先明凈土。正報之中三業必以知為導故。先明知見。三業之中身為所依故。先明其相好。二具相為表德令人敬德而會佛好為嚴身令人愛慕。而親近利他中勝。先明好身相為好依故。后顯相語利他勝故。先明之心為益本故。為后辨且初第一國土凈具足。即在顯前行何不成疑中令修佛果圓滿土行。文中分四。一舉執顯非。二征非所以。三正顯嚴土。四結真菩薩。此初也。菩薩若求佛果依報應正修行無相定慧。除彼二執而作真嚴。若言我當是人我執莊嚴佛土是法我執。二執既起不證于真。即非心凈。何能嚴土。言我嚴者非菩薩也。故前頌云。及凈佛國土生心即是倒

經。何以故 贊曰。此征非所以也

經。莊嚴佛土至是名莊嚴 贊曰。此正顯嚴土也。此中若欲真嚴土者。即非有相能所莊嚴。若離能所無相嚴者。是名莊嚴。是真嚴故。便能具足四身凈土。是故此文名土具足。前余地前小念修道。今令地十等以具足故文似重。與前別也

經。若菩薩通達至真是菩薩 贊曰。此結真菩薩。不言我能是達生空無所嚴相。是達法空如來說為是真菩薩故。論頌云

眾生及菩薩  知諸法無我

非圣自知信  及圣以有知

真菩薩者能知自身及眾生身。皆無有我非圣菩薩。當以自智信無我法。次及圣位以有圣知不通達耶。即顯有執不達二空非真菩薩

經。須菩提至有肉眼不 贊曰。次下第二無上見智凈具足。顯第十四佛無能見令稱實求具足知見。前令求佛依報凈土。土體通情與非情。即是菩薩所用所化七珍為實。是所受用。其中眾生是所化利。若無知見誰受化耶。是故云由見凈五修智凈六通及所依福。方能了達色非色等而為受用。亦知眾生心行差別而為濟利。亦能無盡令他愛樂常寧化導。而諸菩薩志樂求佛無上見智。聞前所說不見諸法名為諸佛。遂疑如來恐無見智。今說佛有見智具足下彼疑心今欣求趣。無著約有所求之果若見智得具足。天親約顯疑今求名說佛無能見疑。文下為三。初明見凈具足。次明智凈具足。后顯福德具足。鑒照名見。既顯名智。可愛名福。離障圓明名凈具足。見凈五眼即下為五。一一又二。初問后答。此初也。問肉眼破膚四塵名之為肉清凈五報依照名眼。若諸愿共未得通者。除轉輪王。唯見近處欲相無明障內之色離業報障方能成就。若諸菩薩自為導此身心故。見眾生者。生憐愍故。初修成之。然隨大小見百由旬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由有障故不見他方。若在佛身色即是智理即是事。一即一切。見因法界無障礙故。以是清凈無漏色報利他善報之所見障肉邊亦名肉眼。今欲顯佛具此見凈故。問善現如來有不

經。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贊曰。此答也。佛離諸障能益自他平同凡夫亦五義。五所生凈色無漏肉眼。若無此者非具足故

經。須菩提至有天眼不 贊曰。此問天眼也。先舉凈慮名之為天。因天而照故名天眼。然此天眼有報修得。若順靜慮引色界中所盡凈色名為修得。若生天中業因所生法凈色報名為報得。此二天眼聞能征見欲約外色而其塵近。即有差別。若愿所得見四天下羅漢辟支。小大漸次見小中大三千界色。菩薩為離前肉眼過欲惠知彼六趣。諸本論修天眼。其最小者見百由旬。乃至最大見十方界。諸天二乘所不見色。及見三世染凈因果。若在佛身。是真天眼以無二相見一切故。今欲顯佛具此見凈故。問善現如來有不

經。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贊曰。此答也。以佛過去具足離修。于現果德常在三昧。能利自他觀無盡境。有報修得真天眼也

須菩提至有惠眼不 贊曰。此問惠眼也。簡釋染凈名之為惠。能照真理即名為眼。三乘圣者隨證二空解真之智以為惠眼。前之天眼未離虛妄。菩薩欲知諸法實性成就真故出生死道。及欲今生離虛妄者為救濟故。次修惠眼。若至佛身一即一切障以一智見通理事。約照理邊亦名惠眼。今將顯今此故問有不

經。如是世尊如來有惠眼 贊曰。此答也。由佛離相即色觀云遍證諸法真如理性故。佛世尊有惠眼也

經。須菩提至有法眼不 贊曰。此問法眼也。眾生報性名等稱法。后智照達名之為眼。大乘因果照二空。如由此復能發俗。后智能知眾生報性差別。及能照解名句等法。逆所觀法名為法眼。若唯惠眼于法無知。便同二乘不能普利菩薩。為知眾生報。欲及度生法故修法眼。若至佛身雖即照理。約達俗邊亦得名有。將顯今此故為問起

經。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贊曰。此答也。佛既體真通達諸法。何報欲而不了。何名句而不知。利他之最是法眼也

經。須菩提至有佛眼不。贊曰。此問佛眼也。覺道圓滿故稱為佛。普觀理事故名為眼。佛眼有二。一總二別。總謂攬前四眼。所成如四河流。總聚名海。別謂佛身。以一切種無功用智而為體性。前之四眼名別。因位未通離障見境未周自利利他。尚猶賤劣等令圓勝故修佛眼。今將顯佛令此見凈故。先問起如來有不

經。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贊曰。此答也。超前因位通顯無知理事雙融故有佛眼。前諸住文不立勝義。此皆言有不言非者。此與智凈既同住處以后彰前亦同解也

經。須菩提至說是沙 贊曰。下明智凈。前之見凈能照惠體。此之智凈能照智用體用別故。無著下二用不離體。天親合一即由見凈能發凈智。既釋眾生心行差別。令彼之心離諸散亂。證真境故名智凈住。文下為三。初舉智所能。次明佛能知。后征釋所以。初中復四。一因河辨沙。二因沙數界。三因果說生。四因生說心。此初也。如來依俗欲顯數多事理智心故。說如是此如起信空無邊報

經。須菩提至寧為多不 贊曰。此因沙數界也。如起信論空無邊故界無邊也

經。佛告須菩提至所有眾生 贊曰。此因果說生也。亦如起信。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也

經。若干種心 贊曰。此因生說心。亦如起信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若干種者重知二種。一者染心。即是凡夫共欲之心。不能修初四念處故。于常樂我凈體上而妄執為常樂我常而生愛護。二者凈心。即二我者離欲之心。不能修真四念處故。于自佛性常樂我凈真實體上而倒執為非常樂等。以求出離故。天親論法真念處更名常住不動根本名異義。皆法真說故四念處有其二種

經。如來悉知 贊曰。上明所境。此顯能知。知有二。一于染凈而悉知之。二于染凈悉知是倒。故論頌云

雖不見諸法  非無了境眼

以見彼顛倒  種種顛倒識

以離于實念  不住彼實智

是故說顛倒

經。何以故 贊曰。下釋所以。于中有四。問答征釋。此初也。非但境多而心難見。能悉知者何以故也

經。如來說諸心至是名為心 贊曰。此答也。如來說此染凈諸心。于俗諦門少為非住四念處心。于真諦門住非住心不可得故。但是俗諦假名染凈。顛倒之心若取心相獨囗生礙。于一心念尚不能知。由見諸心不為非心。得真理故能通知也。此同起信應引說之

經。所以者何 贊曰。此征也。既說為心復說非心。何所以者

經。過去心至不可得 贊曰。此釋也。然心能變境。境復生心。心境相因而成緣相。若緣過境名過去心。若慮來境名未來心。若取現境名現在心。三世之境既離心無已滅未生妄無住故。故三世心已滅未生亦妄無住。皆不可得故。說諸心為非心囗

經。須菩提至得福多不 贊曰。智見凈中福德具足。顯第十五福德非善疑。令修佛身具足福德智。為能導引生福故。福為所依能資智故。若無福者知見何依既不能居。前之凈土亦不能感。后相兩身為成。前后假真福而諸菩薩不能了心。皆為非心離顛倒故。返疑福德亦是離倒。作是疑云。若說染凈心皆倒者。依心修福亦是離倒。既非善何要修行。由執故不離顛倒之因。由疑故不修離倒之福。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其修行離倒之福故。顯離相福德甚多。無著約離執而修福名福德具足。天親遣疑而知善名顯福德非善疑。文下為三問答于成。此初也。以離顛倒無住之心。而以七寶奉施如來。當得佛身福德自在。以是因緣福寧多不

經。如是世尊至得福甚多 贊曰。此答。以如是等無住施緣。當感佛身其福甚多

經。須菩提至得福德多 贊曰。此釋成也。若住三輪執實有福心。既顛倒福有限量。不說福多。以無相心所修福德。能與佛智而為根本。非是有住顛倒福故。我如來福德多故。論頌云

佛智惠根本  非顛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  故重說譬喻

經。須菩提至具足色身 贊曰。次下第三隨形好身具足。顯第十六相好順佛疑。令修佛身圓滿。身業前既學佛嚴凈佛土修勝智見鑒照理事。次便嚴佛所有相好。然佛相好從法身起。真德無限相好無邊。皆如真體周遍法界。由此名為相好具足。故說身有無量色等不成就者。應觀法身。法體若成相好亦就。然諸菩薩于出觀時有執心故。隨其行位所見相好執為定實。既示體真返生疑念。既說佛以無為得名。云何諸佛成就相好。既成相好應非無為。佛若無為相好非佛。寧求相好觀法身耶。不觀真故。雖修而不具足。由懷疑故。后不修相好。今欲顯彼疑執之心。令觀法身。成相好體得真體。已相好自故。顯不以相好見佛。無著約體真而修學名相好具足。天親就遣疑而上求名顯相好非佛。天親以同是身業故。合說顯疑。無著以相好有殊。乃開二具足。此隨好中文分為四。問答征釋。初問意者。欲具隨好應觀法身。法身心隨從應化具足。隨好色身見不。答征可見。不煩再舉。釋之意云。如來所說應化隨好以為具足。佛道身者。但隨彼位散心所見即非法身。恒沙性德所起隨好具足色身。若能離相觀佛法身。所成圓滿真隨好者。是則名為具足色身。雖相及好皆是色身。而以隨好配色身者。別德總名猶如色處。以非秉著但名為色。如彼四蘊非表示故。但總稱名此亦應爾

經。須菩提至諸相具足 贊曰。次顯第四相身具足。故非秉著。但名色身相既秉著故。別標舉生起義意。顯彼疑情問答征釋。一準隨好但相好殊而文別耳。此相及好既依真起。雖不離真非即真體性相別觀不可為無。即性而觀不可為有。以離法身既無相好。故此相好非不是佛。既對法身非無非有。是故不應定執求也。論依此義而說頌云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以相好成就  非是法身故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化县| 舒兰市| 汾阳市| 浦东新区| 梧州市| 高邮市| 晋州市| 平利县| 宜昌市| 克东县| 龙州县| 明水县| 陕西省| 射阳县| 蓝山县| 武安市| 呼玛县| 三门峡市| 新津县| 房产| 秭归县| 蒙山县| 晋宁县| 拉萨市| 呼玛县| 禹城市| 米易县| 新津县| 德阳市| 郁南县| 蒲江县| 涟源市| 新龙县| 洮南市| 丰县| 鸡西市| 高雄县| 航空| 武功县| 札达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