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則為如來至悉見是人 贊曰。此蒙佛憶念也。若能舍離樂味禪定。能于此經具修三惠四親近行。自他利者佛知見之常親近也
經。皆得成就至無邊功德 贊曰。次攝福。于中有二。初標福德多。后校量顯勝。此初也。以信行他持說經。福雖是有漏。聞熏習故。而能資長。本無漏遠與佛果圓滿四智而為疏緣。近與十地二無漏智亦為增上。亦與十地十王果報為異熟因。能成此因。得此等果故。言成就無邊功德
經。須菩提至身命布施 贊曰。下校量顯于中有二。初舉舍身多。后校聞經福。初中復二。初施廣后時長。此初施廣。即天親論明事大也
經。如是無量至以身布施 贊曰。此顯時長。即天親論顯時大也
經。若復有人至其福勝彼 贊曰。下校量經福。于中有二。初舉劣校量。后況復勝行。此初也。于中法行各起四行。自作教他贊勵慶慰。其慶慰者是隨喜。由隨喜故信心不迷。迷者即是不隨喜義。既能隨喜故心不迷
經。何況有人至為人解說 贊曰。此況復勝行也。不謗少福。彼尚不如況盡受持行五法行不可將彼事。大時大舍身功德用為校量。即是答前得何福問。論依此義而作頌云
以事及時大 福中勝福德
經。須菩提至無邊功德 贊曰。次嘆法修行。于中有二。初贊嘆法勝。后嘆修行人勝。初中復二。初正贊后重成。此初也。天親自下顯九種義答前成就何業頌云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說
及希聞信法 滿足無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遠離諸法 復能速證法
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如是等勝業 于法修行智
頌初十句顯九種義釋經文。其后二句總結勸智。前中初句釋此經文。此勝功德。唯佛與佛乃能自覺云不可思。無可及勝。非彼聲聞菩薩所測名不可稱。以此功德無邊際故。是故偈言非余者境界
經。如來為發至上乘者說 贊曰。此重成也。為成此前不可稱義故。說為發大乘者。說上乘者說此二空是菩薩。體雖無別。約義下二能凈二障故名大乘。余乘不及復名最上希求。此人名為發者。大心者論名大人。是前頌唯依大人說為大人說故不可稱
經。若有人能至思議功德 贊曰。次贊修行人。于中有三。一嘆行德。二荷正法。三簡非相。此初也。此法行人所得功德。唯有如來能悉知見。余不能知。以是能成極果因故。即前滿足無上果也
經。如是人等至三菩提 贊曰。此荷正法也。無上菩提不過理智。此經詮亦名菩提。今以念惠蘊持在心。即是以肩荷擔何種菩提法也。即前受持妙法也
經。何以故至聽受讀誦 贊曰。此簡非相也。先征后釋。何以故法行可難。成大福聚為荷菩提。答中有二。樂不法者。謂二乘人唯信人空不信法空。有法執故。志意狹劣。不皆聞故。著我見等。即諸外道未離我執。同謂有智人法執縛不求二空不能受故。返顯能受。是大乘人離土者故。能成就如前功德。即前及希聞信法與為大乘者義相違帶故在第二而義樂此
經。須菩提至而散其處 贊曰。此天等供養。以花鬘等恭敬供養。右繞禮拜故名是塔。說經之處地當可尊。次持經人身可重生無量殊勝福德。即前尊重身得福也
經。復次須菩提至為人輕賤 贊曰。此顯滅罪。于中有三。初明于賤次彰滅罪復得菩提。此初也 輕賤有二。一謂罵辱。二謂打縛。無著云輕賤其輕賤
經。是人先世至則為消滅 贊曰。此彰滅罪也。余本此文即何以故。贊曰先世有二。一過去生。二持經。前罪經被輕。所以即以滅罪釋其所由。業有四。一順現受。二順生受。三順后受。四不定受。若前先世有順后受及不定受。若后先世惠現生后不定。四業罪業既爾。福業亦然。除謗正法。顯善報人及登地上諸圣菩薩。余說一向偏善惡者。具二業者。隨其善惡有勝劣故受罪福。報彼業盡已受彼業果。而持經人具二業者。由福勝故得持此經。有罪業故被人輕賤。若不持經。善業勢盡惡業不亡。當隨惡道。由持經故。輕受毀辱罪業消滅故說輕賤。是其善事。若唯一向有癡業者。當隨惡道。豈合聞經。若唯一向有福業者。受極樂果。豈被輕賤。妄興色難。未融妙趣妨而不通。若作斯何或不遣。此中且據中處受持令持經人遇難勿退。若心邈到淳至持者。雖無輕賤重罪亦除
經。當得阿耨三菩提 贊曰。此得菩提也。得菩提者。顯乎罪滅。由前罪滅故得菩提。即前頌云及遠離諸障
經。須菩提至無空過者 贊曰。上明五種殊勝功德舍靜味。次下重釋五中。第二攝福德聚。于中唯論下三為三。初顯經滅力。次闕福德多。后何人能說。初中復二。初舉余福德。后校量顯勝。此初也。我曾過去阿僧祇者。謂成佛前。從金剛定七時滿心然燈佛后為一僧祇。非此所論。今取已前二僧祇劫。所修供養余持經外有所得行。以用校量故。言過去阿僧祇劫。然燈佛前然燈佛后。能無相修?;?。廣大不可校量。一剎那福實勝前故。所言八百四千等者者。此順西方倒陳其福。順此方者即那由他億萬四千八百諸佛。西方數法與此不同。亦余諸經數各差異。但可總言然燈佛前供諸佛福不如于此不所于中強生下別二只逢佛非佛爾故。經中隨舉顯校量故
經。若復有人至所不能及 贊曰。此校量顯勝也。下位有情惡世持說勝佛二只修因勝福顯然。燈前雖行供養心有所得未蒙授記。是故不如持說經福無所得因。速成佛故即前復能速證法也
經。須菩提至狐疑不信 贊曰。此闕福德多也。以福廣多非情計壞。若今說者。新學菩薩二乘凡夫。即便迷悶心發狂亂返生狐疑而不信受故。但略說不具言耳
經。須菩提至不可思議 贊曰。此何人能說也。是經文字福因之能及所得果不離心言。不可思議難可解了。雖人能但唯佛能生非余所測。但勸持宜希當勝果故。前論頌顯此義云
成種種勢力 得大妙果報
由是菩薩。應勤受持勿耽定味而為智障
經。爾時須菩提至降伏其心 贊曰。次第十五歡喜勸住處。顯第十一應非無住疑。令修真實無住無道。謂信行地雖未證得真無住道。而于比觀證無住道。亦得相應。數修此故。能離二取證真見道。斷伏二障。由證以觀以證道故。自見得勝起我而生喜躍掉動之心。當不能處證無住道。次復得入真無住道故。自取心深成障礙故。論頌云
于內心修行 厚我為菩薩
此即障于心 違于不住道
由住自取返疑無住。若說菩薩。都無所住而生其心。若爾則應一切無住。如何前云應如是住亦是降伏。既勸住伏非不住故。由自取故。雖修而不契真住。由生疑故復不修無住之道。今言顯彼疑取之心。令其微契無住之道。是故善現再興前日日雖以重所為立別。是故此文非二固說。無著約余住障名離喜勸住處。天親就顯住疑應非無住疑。文下為二。初問后答。此初也。菩薩約前住心降伏為道。我能自取之心為復不起我能心耶。是故問言云何住等
經。佛告須菩提至實滅度者 贊曰。下答上二。初明無所住。后明無所伏。此初也。菩薩所住為度。眾生妄心取相。謂有所度及其度已實無眾生如界生齊覺乃無故
經。何以故至則非菩薩 贊曰。此顯無所伏也。先征后釋。所住若無妄心寧有。若亦無妄所伏亦無。既有所伏妄心明有所相。而言無所度者。何以故耶。故即答云亦無所伏。若諸菩薩謂有我等是所伏者則非菩薩。見有我等則不能伏。不伏我等是凡夫故
經。所以者何至三菩提者 贊曰。此約無能取也。先征意云。既有發趣菩提心人明意應有所住所伏無所住伏之。所以者為何謂耶。故即答云勿謂實有。能發趣者能發趣心本無起故。依所住伏說能發趣。所取本無能取無故。二取既無。都無所得。云何菩薩智自取心而乃障于真無住義。然宣演中強以此文配樂頂德深成不可頂德未離能取心故
經。須菩提至三菩提不 贊曰。次下第十二離無教授障。即第十六求教授住處。次第十二菩薩修因疑。令修勝進求教授行。前雖令離自取之障。依無二取住無住道。而諸菩薩謂為究竟不欲離此處求勝進。豈求教授觀上法取由自不能求教授故。返疑釋迦妄有所行。既其實理都無所得。無發趣人亦無菩薩。云何釋迦于然燈所布發敬花而求教授。妄有所作何所益耶。既爾彼時應有所得。既由疑執不求教授。由此便是無教授障。將欲斷彼執疑之心故。舉昔于然燈佛惠求教授行。我于彼略得住八地。至無功用能無相修雖都無得當相。然燈以求教授進成上位。況信八地未得真住。不求教授觀上法耶。既顯疑執而說此文。是故兩論各明一義。無著約除其執名離不求教授障。天親就顯疑念名顯菩薩修因疑。文分為三問答即成此問也。于彼佛時真實理中頗有取證佛菩薩不
經。不也世尊至三菩提 贊曰。此答也。準問應知
經。佛言如是至三菩提 贊曰。下佛印成。于中有二。初總印。后別成。此初也
經。須菩提至釋迦牟尼 贊曰。下別成中展轉釋疑文下有六。一無法得受記。二真如不可說。三佛不得菩提。四遮正增減執。五真如惠信法。六安立第一義。初中又二。初返釋后順成。此初也。菩提若實是可得者。我于彼時實行勝行。應于彼時便得正覺。然燈便不與我授記。以于彼時便應得故。釋迦牟尼此云能寧。既自能寧能寧他故
經。以實無有至釋迦牟尼 贊曰。此所成也。良以實無勝行可行。亦無如言菩提可證。復于彼時心無所得行順于理。既無退轉。是故然燈授我當記故。論頌云
以授后時記 然燈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實有為相
經。何以故至諸法如義 贊曰。此真如不可說。文中征釋。何故菩提無有實法。若無菩提佛亦非有。言于彼時無可得者。何以故耶。彼時所授如來記者。如來即是諸法真如。而此真如實不可說。以離戲論煩動心故。非有為漏實異性故。故于彼時無說無得
經。若有人言至三菩提 贊曰。此佛不得菩提也。文中二答舉執遮遣。若有人言然燈佛時因行非上不得菩提。后成佛時果德殊勝。應有實法得正覺耶。故遮正云非但彼時不得菩提。后成佛時亦如因行實無所得故。前頌云菩提彼行等
經。須菩提至無實無虛 贊曰。此遮正增減執也。恐聞因果信無所得。便謗如來都無菩提。謂菩提者言皆虛妄為遮。此故言無實虛。佛菩提者。即是真如。真如無有虛實。一實二相以實無有有為五陰言說相故。故言無實故。前頌云非實有為相不無證修世間言道真實相故。故說無虛。故后頌云。彼即非相相以不虛妄說
經。是故如來至皆是佛法 贊曰。此真如遍諸法。由前菩提是真如故。真如即尊佛自體法亦是諸佛所證之法。真如遍為一切法性。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佛無所得能得是法。菩薩亦應無得而得
經。須菩提至是名一切法 贊曰。此安第一義。前以真如遍諸法故。一切法皆是佛法??直送龍棠芩聞e色等諸法。以為佛法故。今遣之言即非等。所言一切是佛法者。以無所得契證真如。能見色等而不下別故。說一切皆是佛法。即非妄起。有所得心下別一切名為佛法。若離能所下別之心即色觀真即真觀色故。一切法是名佛法。我于彼時蒙佛教授。知一切法皆佛法故。故授我記當得作佛。故諸菩薩亦求教授悟諸佛法速成佛果。釋迦過去亦逢諸佛而縛三文舉然燈者。此經正以無相為宗。然燈佛時萬方契證功德八劫行入三祇。是故此中句偏舉也
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贊曰。已顯地前信解八地。次下第二明凈心地。即第十七證道住處。天親論釋喻說顯疑。同入真見。前為信行三災菩薩則說地前四種妙行。無生而不遍度。無行而不遍。修無果而不遍相無障而不遍。顯四弘所行已備。于前二真見道將開。于后今為闕說故。此文生則為闕說法身理智。令此菩薩顯下別障發無漏心。親證體會。而諸菩薩不離所得下別心故。雖聞前說。以無所得證真法身。仍未顯疑??种^法身亦有所得。遂以喻顯。而顯所疑故。說譬如身長大等。無著約所喻之理智故。說凈心證道。天親就舉喻而顯前疑故名喻說顯疑。文下為二。初得智令顯。后離慢令證。前中又二。初如來喻教后善現答成。此初也。真如理智唯內證真非其言相可稱彼體。然諸智者因喻得明故。次大身以通玄旨。譬如人身贊滿端緯攝彼德貌??偯笊?。所成理智名之為法。攝領成就故謂之身。而此法身名長大者。謂入證道所顯法身。以得二智而顯證故。所言證得二種智者。一攝種姓智。始從初地得此智。已生如來家。定殖佛種。先于此家長夜所生。既得生已畢竟縛依便能得彼至得成就。三功德相妙身相故名為長身。三功德者即報應化三妙果也。二樂直有始從初地能證五種平等理故。成平等智。五平等者。一斷惡平等證智不見苦樂異故。二無我業等證智不見有我異故。三顯相應平等證智不見自他異故。四無希望心相應平等證智利他無求報故。五一切菩薩證道平等證此能發同體智故。得此智已普攝眾生。是攝身故名為大身。既從證道得此智故。下顯法身當名長大。況至果德所顯法身離一切境。遍一切境大功德體最名長大。故論約果法身頌云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身離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功德及大體 故即說大身
非身即是心 故即說非身
上之二句說喻之意。下之二句釋次經文。中間四句正明此義
經。須菩提言至是名大身 贊曰。此蘊現答成也。如來說身為長大者。安立非自非他相故。若有自他異身相者。即為非大身。若離異相有彼真如同體相者。是名大身。故前頌云非身即是身。故即說非身。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