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方:雌黃 雄黃(各一錢) 硫黃(五分) 麝(半分)浴后姜蘸擦,二三日勿洗。
又方:硫黃一兩,用醋煮半白,海螵蛸三個共為末。浴后以生姜蘸擦患處,須避風少時,數(shù)度即愈。
漆瘡方(二九五)用香油調(diào)鐵銹涂之。胃氣實者,內(nèi)服黃連解毒湯,胃氣弱者,以漆毒侵犯中氣致虛,多有作嘔不能飲食者,宜用六君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之類。又解漆毒法見因陣二三五。
手足甲疽(二九六)凡手足間或因修甲傷肉,或因損足成瘡,潰爛上腳。用綠礬置鐵板上, 沸色赤如熔金色者為真,沸定取起研末,以鹽湯洗搽。
坐板瘡(二九七)腫痛多膿者。
密陀僧 生礬 大黃等分為極細末。敷之。
瘡神效膏(二九八)治 瘡腳瘡。
先看瘡形大小,用棉紙裁成四框十二張,四角用小捻釘住聽用。外以好香油二兩,用銅杓以文武火熬之,先下花椒四十九粒,煎黑取起。次下槐枝長一寸者四十九節(jié),煎黑又取起。
再次下黃占一兩,輕粉二分,枯礬一分溶清,卻入前紙浸油內(nèi)令透,不可令焦,取起聽用。
凡貼瘡時,先將槐枝、蔥、椒煎湯洗瘡令透,拭干,乃以此膏紙粘貼,外面再以油單紙蓋護,乃用軟帛縛定,一日取下,揭去一層,復用湯藥洗凈,又貼之,盡十二張,無有不愈者。
隔紙膏(二九九) 治 瘡神效。
黃 末(五錢) 輕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銀朱(一錢) 血竭(五分) 銅綠(二分)上為細末,真香油調(diào)成膏,攤油紙上。再用油單紙一層,以針刺孔數(shù)十,掩膏藥上貼之,一日一易其膏。
二味隔紙膏(三百)治 瘡濕毒瘡。
石膏( ) 枯礬(等分)上為末,用桐油調(diào)成膏,作隔紙膏貼之,更服荊防敗毒散。如數(shù)劑不愈,再服黃 人參湯。
爛腿瘡久不愈方(三百一)用米糖即膠飴也,以碗盛于飯鍋內(nèi)蒸化,先用花椒、荊芥、防風等藥煎湯洗瘡凈,乃將膠飴薄攤瘡上,外以軟竹箬蓋定,用絹縛之,數(shù)日即愈,神效。
凍瘡方(三百二)瀝青末 黃蠟(各一兩) 麻油(一兩)上三味溶化。搽患處。
湯火六方(三百三)凡初被湯火所傷,速用冷灶柴草灰一二升,入鹽少許,以涼水調(diào)如稀糊,嘗味微咸為度,用以濃攤傷處,覺熱則易之,連易數(shù)次,則火毒皆拔于灰中,必腫痛隨散,結(jié)痂而愈,誠神妙方也。
又方:治潰爛腫痛者。用生桐油調(diào)人中白敷之即愈,亦妙方也。
又方:用皂礬研細,和以冷水澆傷處,其疼立止,其腫即消。
又方:用大黃、芒硝等分為末,雞子清調(diào)貼之神效。
又方:用石膏末香油調(diào)敷即愈。
又赤石脂散 治湯火傷肉爛赤痛。
赤石脂 寒水石 大黃(等分)上為末。新汲水調(diào)涂。
湯火至圣膏(三百四)治湯火傷瘡,用雞子黃置銀石器內(nèi)熬油,調(diào)胡粉敷之。錦衣楊永興廚下夜間回祿,凡睡此房已死將死者,灌以生蘿卜汁,良久悉愈。凡遇此患者,以此治之,其應(yīng)如響。
湯火止痛散(三百五)止痛生肌。
大黃末(微炒) 當歸末(等分)上用麻油調(diào)搽,或干摻亦可。
小兒丹毒(三百六)此毒多生頭面四肢,色赤或腫,游走不定,甚者宜用前瓷鋒砭法,使毒血遇刺皆出,更以神功散敷之,內(nèi)服荊防敗毒散,或五福化毒丹,若使毒瓦斯入腹則不治。或愈而復發(fā),皆因母食辛辣炙 以致肉熱,宜于母藥中加漏蘆煎服,或令自服亦愈。
小兒鵝口(三百七)凡小兒口內(nèi)白屑滿口者為鵝口瘡,則不能飲乳。用發(fā)或軟絹纏指,醮井水拭舌上使凈。
如屑不能脫,濃煮栗木湯以綿纏箸頭拭洗,卻用飛過黃丹搽之。
加味太乙膏(三百八)一切瘡瘍并宜貼之。先用隔蒜炙,更服活命飲以收全功。
當歸 生地黃 芍藥 玄參 大黃(各二兩) 加甘草(四兩)用麻油二斤煎,丹收。
景岳會通膏(三百九) 凡諸癰毒、痞塊、風氣,骨節(jié)疼痛,無所不治。
大黃 木鱉仁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 麻黃 細辛 白芷 防風 荊芥 蒼術(shù) 羌活川烏 甘草 烏藥 南星 半夏 香附 官桂 蒼耳 骨碎補 草烏 艾葉 皂角 枳殼 三棱蓬術(shù) 蘿卜子 水紅花子 巴豆 五倍 獨活 桃仁 蘇木 紅花 續(xù)斷 連翹 梔子 苦參槐花 皂刺 干姜 蓖麻子 透骨草(曬干) 穿山甲 全蝎 僵蠶 蜂房(各一兩) 蛇蛻(一大條) 蜈蚣(十四根) 蝦蟆(三只) 血余(一團) 獨蒜(四頭)上五十四味,用麻油五斤,浸三日,先煎血余、蓖麻、木鱉、桃仁、巴豆、蝦蟆、獨蒜、待半枯,然后人余藥煎黑,去滓丹收,后下細藥十味。
阿魏(二兩) 乳香(制) 沒藥(制,各一兩) 木香 丁香 雄黃 朱砂 血竭兒茶(各五錢) 麝香(不拘一二錢)上麝香、丁香、木香三味宜最后下之。以上收油法,凡熬成熟油一斤,下飛凈好紅丹八兩;若欲微嫩,則止下七兩五錢。
神異膏(三百十) 治癰疽瘡毒及收口甚效,此瘡瘍中第一方也。
麻油(二斤) 黃丹(十二兩) 黃 杏仁 玄參(名一兩) 蛇蛻(半兩) 男發(fā)(如雞子團) 蜂房(子多者佳,一兩)上先以黃 、杏仁、玄參入油煎至將黑,乃入蛇蛻、蜂房、亂發(fā)再煎至黑,去 ,徐徐下丹慢火煎收,黃丹不必拘數(shù),但以得中為度。凡膏藥用久,必至老硬,煎時預留嫩膏少許,如硬,量和之。
清涼膏(三一一) 治一切瘡瘍潰后宜用之。
當歸(二兩) 白芷 白芨 木鱉子 黃柏 白蘞 乳香 白膠香(各五錢) 黃丹(五兩凈)凈麻油(十二兩)上用油煎前六味,以槐柳枝順攪油熟,丹收然后下乳香等二味。
阿魏膏(三一二)治一切痞塊,更服胡連丸。
羌活 獨活 玄參 官桂 赤芍藥 穿山甲 生地黃 兩頭尖 大黃 白芷 天麻紅花(各半兩) 木鱉(十枚,去殼) 亂發(fā)(一團) 槐柳桃枝(各半兩)上用麻油二斤四兩,煎藥黑去 ,入發(fā)再煎,發(fā)化仍去 入上好真正黃丹煎收,軟硬得中,入后細藥即成膏矣。
阿魏 芒硝 蘇合油 乳香 沒藥(各五錢) 麝香(三錢)上凡貼膏藥,須先用樸硝隨患處鋪半指濃,以紙蓋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若是肝積,加蘆薈末同熨之。
朱砂膏(三一三)治一切頑瘡破瘡,杖瘡癰疽,發(fā)背破傷者,最妙最佳。
麻油(一斤) 飛母(六兩) 水銀(一兩) 朱砂(佳者一兩半飛) 好黃蠟(四兩)先下油熬數(shù)沸,下雞子二枚,敲開連殼投之,熬焦撈去子,退火俟油定,下水銀五錢,再加微火攪熬飯頃,即入丹漸收成膏,后下黃占再攪,候大溫,下極細好朱砂一兩五錢攪勻,瓷罐收貯。
神效當歸膏(三一四)治一切發(fā)背瘡瘍,湯火疼痛等證,去腐肉,生新肉,其效如神。
凡洗拭換膏,必須預備即貼之,新肉畏風故也。如用白蠟尤好。此藥生肌止痛,補血續(xù)筋,故與新肉相宜。
當歸 生地黃 黃蠟(各二兩。白蠟當減半) 麻油(六兩)上先將當歸、地黃各一兩入油煎黑去 ,又將二味各入一兩煎至微焦,復去滓,乃入蠟溶化,候冷攪勻即成膏矣。用涂患處,以紙蓋之,如有死肉,須用利刀剪去,則生肌尤速。
攻堅敗毒膏(三一五)亦名乾坤一氣膏。專攻痞塊,諸瘡毒,痔漏。
當歸 熟地 生地 白芍藥 赤芍藥 南星 半夏 三棱 蓬術(shù) 木鱉 兩頭尖 穿山甲巴豆仁 肉桂 五靈脂 桃仁 續(xù)斷 玄參 玄胡索 蓖麻子仁 白芷 羌活 獨活 大黃紅花 川烏 草烏 蘇木 川芎 防風 杏仁(各一兩)上用麻油四十兩,浸諸藥三日,桑柴火煎成,丹收后下細藥。
乳香(制) 沒藥(制,各一兩) 真阿魏(一兩半) 麝香(三錢)上方于細藥中加蘆薈、木香各一兩,蟾酥三錢,即名消痞大成膏。
消痞膏(三一六)三棱 蓬術(shù) 穿山甲 木鱉仁 杏仁 水紅花子 蘿卜子 透骨草(曬干) 大黃(各一兩)獨頭蒜(四個)上用香油一斤,入前藥十味煎油成,以飛丹收之,后下細藥。
真阿魏 乳香 沒藥(各一兩) 麝香(三錢)上先下乳、沒、阿魏三味,后下麝香,攪勻待冷,傾水中浸數(shù)日,用瓷瓶收貯,勿使泄氣。用時以白布或堅白紙攤貼,八九日一換。或見大便去膿血,勿以為異,亦有不去膿血而自愈者。若治瀉痢,可貼臍腹。忌房事生冷。凡貼癥積痞塊,先用蕎麥面和作一圈,圍住患處四邊,其塊上放皮硝二三兩,蓋濃紙以熨斗熨,令熱氣內(nèi)達,然后去硝用膏藥貼之。上原方用白花菜同透骨草另煎膏二兩,攪入膏內(nèi)收用,但白花菜惟西北方間有之,求覓不易,故余用獨蒜、蘿卜子代之,其功亦不減也。
琥珀膏(三一七)治頸項瘰 ,及腋下初結(jié)小核、漸加連珠,不消不潰,或潰而膿水不絕,經(jīng)久不瘥,或成漏證。
琥珀 白芷 防風 當歸 木鱉子 木通(各一兩) 丁香 桂心 朱砂 木香 松香(各半兩)麻油(二斤)上先將琥珀等六味為末,其余藥入油煎黑,濾去 ,徐入黃丹再煎,軟硬得中,入前藥成膏貼之。
貼痞琥珀膏(三一八)貼癥積痞塊。
大黃、樸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貼之。
水紅花膏(三一九)貼痞塊。
用水紅花或子,每一碗以水三碗,用桑柴文武火熬成膏,量痞大小用紙攤貼,以無方為度,仍將膏用酒調(diào)服。忌葷腥油膩。不飲酒者,白湯下。
火龍膏(三百二十) 治風寒濕毒所襲,筋骨攣痛,及濕痰流注,經(jīng)絡(luò)壅痛,不能行步,并治歷節(jié)風,鶴膝風,其效如神。
生姜(八兩,取汁) 乳香(為末) 沒藥(為末,各五錢) 麝香(一錢) 真牛皮廣膠(二兩)上先將姜汁并膠熔化,方下乳香、沒藥調(diào)勻,待少溫下麝香即成膏矣。攤貼患處,更服五積散。如鶴膝風,須服大防風湯。
趙府膏(三二一) 專貼疼痛腫毒。
干蝦蟆(三個) 全蝎 僵蠶(各一兩) 蜈蚣(四條) 斑蝥(四十個) 商陸根(一兩六錢)花椒(一錢) 童子發(fā)(六分) 雞內(nèi)金(二個) 槐枝(三寸長者各四十根)細藥:兒茶 乳香 沒藥 血竭 龍骨 黃占 白占(各五錢) 麝香(一錢)上用麻油二斤煎,飛丹收。
密陀膏(三二二) 此膏治 濕諸瘡,風漏等證神效。凡治疼痛,先以蔥、姜擦患處,然后貼之。
先用密陀僧一二斤打碎,將童便煮之,覺其濁性去而童便氣清乃可止矣。用便煮過則貼瘡不痛。晾干,研極細如面候用。
用桐油不拘幾斤,熬至將黑為度,每熟油一斤,用陀僧六兩收之,于將成膏之頃取起,離火候稍涼,量膏多少,入冷水數(shù)碗徐攪之,恐其泛出,俟少定,即逼去其水,再上火熬化,復入水數(shù)碗攪逼如前,或三次更妙,然后熬凈其水,每油一斤,再入官粉二兩熬收,其色方黑。
凡熬此者,銅鍋須大方可用。
八仙紅玉膏(三二三)治諸瘡。
龍骨 赤石脂 兒茶 血竭 沒藥 乳香(各一錢) 輕粉(五分或一錢) 冰片(二分)上用麻油二兩,入當歸五錢煎枯去滓,入龍、石、茶、蝎四味,再煎一二沸,次入乳、沒略煎勻后,入黃占五錢溶化,冷定入輕、冰攤貼。
碧油膏(三二四)止痛排膿,灸后宜用之。
桃枝 柳枝 桑枝 槐枝(各二兩) 乳香(另研) 血竭(各五錢) 黃丹(四兩,凈)上用麻油十兩煎,膏成后下乳香、血竭。
長肉膏(三二五)人參 黃 當歸 夜合樹皮 玄參(各一兩) 血余(三兩) 老鼠(一個)細藥:血竭 龍骨 赤石脂 白臘(各五錢)上用麻油一斤煎,飛丹收。
保養(yǎng)元氣膏(三二六)此膏助元陽,補精髓,通血脈,鎮(zhèn)玉池,養(yǎng)龜存精,百戰(zhàn)百勝,待婦人經(jīng)凈之時,去膏而泄則可成孕,并治腰膝疼痛,五勞七傷,諸虛百損,半身不遂,膀胱疝氣,帶濁淫淋,陰痿不舉,無不效者。
此邵真人進御方也。
麻油一斤四兩,入甘草二兩,先熬六七滾,然后下諸藥。
生地黃 熟地黃(俱酒洗) 麥門冬 肉蓯蓉(酒洗) 遠志肉 蛇床子(酒浸)菟絲子(酒浸) 牛膝(酒洗) 鹿茸 川續(xù)斷 虎骨 紫梢花 木鱉仁 谷精草 大附子肉桂(各五錢)上熬成,以煮過松香四兩,飛丹半斤收之,次下細藥。
次下龍骨 倭硫黃 赤石脂(各二錢)又次下乳香 沉香 丁香 木香(各一錢)又次下陽起石(三錢) 麝香(五分) 蟾酥 鴉片(各一錢)又次下黃占五兩上煎成,入井中浸三四日。每用膏七八錢,紅絹攤貼臍上,或腰眼間,每帖五六十日再換。
藥煮松香法(三二七)凡用松香收膏藥者,必用水多煮一二遍,去其澀燥之性,方可貼瘡不痛。若用貼癥痞血塊,則當加藥如后法煮過用之方妙。
大都松香(三斤) 用皮硝(一碗) 水紅花(四兩) 大黃 當歸 生地(各二兩)三棱 蓬術(shù)(各一兩)上藥七味,用水一桶、先熬汁,去滓凈,用煮松香,徐徐添入,以汁完為度,收用之極佳。一、收油之法,凡煮過松香一斤,入熬熟藥油五兩,即成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