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4章

  • 景岳全書
  • 葉天士
  • 5012字
  • 2015-12-28 09:41:21

加味托里散(二一二)治懸癰不消不潰。

人參 黃 (鹽水炒) 當歸 川芎 麥門冬 芍藥(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金銀花 制甘草 柴胡(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二一三)治懸癰潰而不斂,或發熱飲食少思。

人參 黃 (鹽水炒) 白術(炒)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茯苓(各一錢)甘草(炙) 肉桂 五味子(搗,炒) 麥門冬(各五分)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莖腫,加青皮。小便赤,加酒炒黃柏、知母。小便澀,加車前子、山梔子俱炒用。

五味當歸散(二一四) 治婦人陰中突出一物,長五六寸,名陰挺。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牡蠣( ,一兩半) 皮(炙,一兩) 赤芍藥(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下,滾湯亦可。如不應,須以補中益氣湯倍加柴胡、升麻兼服之。又方:用當歸、穿山甲炒、蒲黃炒各半兩,辰砂一錢,麝香少許,俱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尤效。

婦人陰瘡(二一五) 治婦人陰戶生瘡作癢。

杏仁(炒) 雄黃 白礬(各五錢) 麝香(二分)上為末。敷入患處。

腫湯(二一六)治婦人陰戶生瘡,或癢痛,或膿水淋漓。

甘草 干漆(各三錢) 生地黃 當歸 黃芩 川芎(各二錢) 鱉甲(五錢,炙)上用水數碗,煎數沸,去 。當洗患處。

白芷升麻湯(二一七)治婦人陰內膿水淋漓,或癢或痛。

白芷 升麻 黃連 木通 當歸 川芎 白術 茯苓上水煎服。更用 腫湯浴洗之。

痔漏腸紅方(二一八)其效無比。

黃連(去蘆毛凈一兩,好酒浸一宿,撈起陰干為末) 百草霜(用草茅燒者,松柴者不用,一兩,研細) 烏梅肉(一兩,蒸軟,即用前浸黃連酒蒸爛)上以三味同搗一處為丸,桐子大,如太干,仍如前酒搗丸之。每空心用酒送下四五十丸,三日見效,十日全愈。

地榆散(二一九)治血痔。

上用地榆為細末。每服二錢匕,食前米飲調下,日三服。

臭樗皮散(二百二十) 治痔漏下血,及膿不止。

臭樗皮(微炒) 酸石榴皮 黃連(去須) 地榆 阿膠(炒珠,各一兩)艾葉(三錢,微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粥飲調下。

秦艽防風湯(二二一) 治痔漏結燥,大便作痛。

秦艽 防風 當歸(酒拌) 白術 黃柏 陳皮 柴胡 大黃(煨) 澤瀉(各一錢)桃仁(去皮尖) 紅花 升麻 甘草(各五分)上水煎。空心服。

豬臟丸(二二一) 治大便痔漏下血。

豬大臟(一條,控干,以槐花炒為末,填入臟內,兩頭札定,瓦器內米醋煮爛)上搗和,再加糕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或當歸酒下。此方用黃連、豬臟二味,亦名豬臟丸,尤效。一方、先用海螵蛸炙黃,去殼為末,以木賊草煎湯調下,三日即效,或后服黃連豬臟丸。

痔瘡方(二二三)雄黃(五分) 五靈脂(燒斷煙) 五倍子(炒過,各一錢) 沒藥(三錢半,明者)白礬(半生半熟,三錢)上為極細末,用紙托貼瘡口上。

三品錠子(二二四)上品去十八種痔。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零五分) 乳香 沒藥(各三錢半) 牛黃(三錢)中品 去五漏,及翻花瘤、氣核。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半) 牛黃(二錢)下品治瘰 ,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證。

白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半) 乳香 沒藥(各二錢半) 牛黃(三分)上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火 令煙盡取出,并各藥俱研極細末,用糯米糊和為挺子,狀如線香,陰干。 瘡內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干上亦可。嘗有一老媼,用此治瘰 ,索重價始肯為治。其方法乃是中品錠子,瘡內,以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人多異之。凡見其治氣血不虛者果驗,惟氣血虛者,雖潰去亦不能愈。蓋此與必效散相為表里,皆攻毒去邪之藥也。

羊膽膏(二二五) 治痔漏、下疳瘡。

臘月取羊膽一枚,入片腦末一分,置風處掛干。用時以涼水化開,頰敷患處,內服槐子酒,或加味瀉肝湯。

若得熊膽更佳。如眼痛者,點之尤效。

水銀棗子膏(二二六)治蟲痔癢不止。

水銀(一兩) 棗肉(二兩)上和研水銀不見星,捻如棗核狀。薄綿裹,納肛門中,明日蟲出。若痛,加韶粉三分丸納之。

熊膽膏(二二七) 治痔痛極效。

熊膽(五分) 冰片(一分)上研細。用井花水調,雞翎掃痔上。

蝸牛膏(二二八) 敷痔痛極效。

蝸牛(一枚,負殼有角者) 冰片 麝香(各少許)上同研爛,以瓷器盛,次早取汁敷痔上。

芫花線(二二九) 系痔漏瘤核。

用芫花一握,洗凈,入木臼搗爛,加少水絞汁,于石器中熳火煎成膏,將絲線于膏內度過,晾干。以線系痔,當微痛,候痔干落,以紙捻蘸膏納竅內去根,當永除根也。一方只搗汁浸線一夜用,不得使水。

枯痔水澄膏(二百三十) 治痔護肉。

郁金 白芨(各一兩) 一方加黃連。

上二味為細末。如患內痔,候登廁時翻出在外,用溫湯洗凈,側臥于床,其痔即出。

用蜜水調藥得中,以篦篾涂谷道四邊好肉上,留痔在外,以紙蓋藥上良久,然后用后枯藥搽痔上,仍用筆醮溫水于紙上潤之,勿令藥干及四散。

好白礬(四兩) 生信石(二錢半) 朱砂(一錢,研極細)上各研為細末;先將砒入紫泥罐底,次將礬末蓋之,用火 令煙盡,其砒盡從煙去,止借砒氣于礬內耳;將礬為極細末,看痔頭大小,置礬末于掌中,乃入朱砂少許。以唾調稀,用蓖篾涂痔上周遍,一日三上,看痔頭顏色焦黑為效。至夜有黃水出,切勿他疑,水盡為妙。

至中夜,上藥一遍,來夜依然上藥三次,有小痛不妨。換藥時以碗盛溫湯,用筆輕洗去舊藥,更上新藥,仍用護肉藥,間用荊芥湯洗之。三兩日之后,黃水出將盡,可于藥中堵朱砂,減白礬,則藥力即緩?三兩日即可增減,漸漸取之,庶不驚人。全在看色增減,敷藥濃薄,方是合法。此藥只是借砒信之氣,又有朱砂能以解之。

一方士將此二方在京治人多效,致富。一富商以百金求得之,錄于予,予雖未用,傳人無不言效。但枯藥則趙宜真煉師已刊于《青囊雜纂》,如神。

《千金方》則未見刊傳。大抵今人言能取痔者,皆此方也。其有氣血虛或挾內邪者,還當兼治其內,庶不有失。

如神千金方治痔無有不效。

好信石(黃明者三錢打如豆粒) 明白礬(一兩,為末) 好黃丹(飛砂,五錢) 蝎梢(七個,洗凈,瓦上焙干為末) 草烏(光實者,去皮生研,五錢)上用紫泥罐先將炭火 紅放冷拭凈,先下明礬燒令沸;次下信入礬內拌勻,文武火 ,候沸再攪勻,次看罐通紅煙起為度,將罐掇下,待冷取研為末,方入黃丹、草烏、蝎梢三味,再同研極細,以瓷罐收貯。如欲敷藥,先煎甘草湯或蔥椒湯洗凈患處,然后用生麻油調前藥,以鵝毛掃藥痔上,每日敷藥三次,必去黃水如膠汁,則痔頭漸消。其年遠者,不出十日可取盡,日近者俱化為黃水。連根去凈,更搽生肌之藥。凡五痔皆可去之。此乃臨安曹五方,為高宗取痔得效,后封曹官至察使。

《秘傳》正骨丹(二三二) 治跌打損傷,骨折血瘀,而傷之重者,用此可續筋骨。

降真香 乳香 沒藥 蘇木 松節 自然銅(醋 七次) 川烏(炮) 真血竭(各一兩)地龍(去土,酒浸烘干) 生龍骨(各一錢) 土狗(十個,浸油內死,烘干)上十二味,共重八兩八錢,同為末。每服五錢,隨病上下酒調服。覺藥自頂門而至遍身,搜至病所,則颯颯有聲,而筋骨漸愈,病患自知之。服藥后仍服人參、白術、黃 、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白芷、濃樸以調補元氣。

(《本事》)接骨方 治打折損傷。

接骨木(半兩) 乳香(半兩) 當歸 赤芍藥 川芎 自然銅(炒,醋粹,各一兩)上為末,用黃蠟四兩,溶化入前藥攪勻,眾手丸,龍眼大。如打傷筋骨及閃痛不堪忍者,用一丸,熱酒浸開,乘熱飲之,痛即上。

沒藥降圣丹(二三四) 治趺打損傷,接續筋骨。

當歸(酒炒) 白芍藥 川芎 生地黃 蘇木 川烏頭(炮,去臍) 骨碎補(炙)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自然銅(火 ,醋淬十次,為末,各一兩)上為末,生姜汁共蜜和丸,每一兩作四丸。每服一丸,用水酒各半盞,煎至八分,空心熱服。立齋曰:脾主肉,肝主筋。若肝脾氣血虧損,或血虛有熱而不愈者,當求其本而治之。

十味沒藥丸(二三五) 治打撲損傷,筋骨疼痛,或氣逆血暈,或瘀血內停,肚腹作痛,或胸脹悶。

沒藥 乳香 川芎 川椒 當歸 芍藥 紅花 桃仁 血竭(各一兩) 自然銅(四錢,火 七次,醋淬)上為末,同黃蠟四兩溶化,入前末,速攪勻,眾手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酒化下。立齋曰:按接骨散、沒藥丸,惟元氣無虧者宜用,若腎氣素怯或高年虛弱者,必用地黃丸,或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為善。

花蕊石散(二三六) 治打撲損傷,腹中瘀血,脹痛欲死,服之血化為水,其功不能盡述。

硫黃(明者四兩) 花蕊石(一兩)上為末,和勻,先用紙筋和鹽泥固劑瓦罐一個,候干入藥,再用泥封口,安在磚上,虛書八卦方位,用炭三十斤 之,候罐冷取出。每服一錢,童便調下。立齋曰:前方若被傷已甚,元氣虧損,內有瘀血,不勝疏導者,用前藥一服,其血內化,又不動臟腑,甚妙,甚妙。

黑丸子(二三七) 一名和血定痛散。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或瘀血壅腫,或外感風寒,肢體作痛,或手足緩弱,行步不前。若流注膝風初結,服之自消;若潰后氣虛發熱,與補藥兼服自斂。

百草霜 白芍藥(各一兩) 川烏(炮) 南星(各三錢) 赤小豆(兩半) 白蘞(一兩六錢)白芨 骨碎補 當歸(各八錢) 牛膝(六錢)上各另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溫酒任下,孕婦忌服。

封口藥(二三八)凡損傷皮肉破裂者,以此封之。

牡蠣( ) 赤石脂(生研) 紅丹(上好者。等分)上為細末,香油調涂瘡口。若欲消腫散血合口,加血竭干摻之。

當歸導滯散(二三九)治跌撲瘀血在內,胸腹脹滿,或大便不通,或喘咳吐血。

大黃 當歸(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陽氣虛者,須加肉桂。

復元活血湯(二百四十)治跌打損傷,瘀血流于脅下作痛,或小腹作痛,或痞悶,及便毒初起腫痛。

柴胡(一錢半) 天花粉 穿川甲(炒,各一錢) 當歸(酒拌) 大黃(酒炒,各一錢)紅花 甘草(各七分)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研)上水一鐘半,加酒半鐘,煎八分。食前服之,以利為度。

金瘡方(二四一)凡金瘡出血不止,用牛膽、鍛石摻之即止。其方以臘月牛膽入風化鍛石,懸當風候干用。

一方:單用三七搗爛敷之,神效。又方:金瘡出血不止,以五倍子生為末,干貼之;如不止而血熱者,宜用犀角地黃湯之類。

大凡金瘡出血不止,若素本怯弱者,當補其氣;若陰虛或有熱者,當補其血;若因怒者,當平肝;若煩熱作渴昏潰者,當補脾氣;若筋攣搐搦者,當養肝血,不應,用地黃丸以滋腎水。

金瘡降真散(二四二)降真香(用節佳) 松香 文蛤三味等分為末。無論諸傷血出斷折,摻破處夾縛定,神效。

金瘡灰蛋散(二四三) 治金瘡出血不止,及久年惡瘡。

鍛石(細研) 雞蛋清(以和灰,成餅為度)上將灰蛋餅子 過,候冷研鈿。遇金瘡摻之;若多年惡瘡,以姜汁調敷。一方單以鍛石摻傷處裹定,亦血止而愈。

龍骨散(二四四)治金瘡。

龍骨 赤石脂 五 子 黃丹 海螵蛸(各等分)上各研,入麝香少許,共研勻摻上,如干,先以鹽水洗,挹干摻之。

桃花散(二四五)治金瘡,并一切惡瘡。

黃丹 軟石膏( 過,等分)和研勻如桃花色。摻傷處,甚妙。

刀傷跌打經驗方(二四六)凡刀傷磕損跌撲腫痛,或出血,用蔥白細切杵爛,炒熱敷患處,蔥冷再易,神效。一方以三七搗爛罨之,神效。

立齋曰:《醫學綱目》稱前方有神效,余嘗以治前證,青腫不散,死肉不潰,佐以健脾胃之藥,其功尤捷,此內外所以合一也。

損傷敷夾法(二四七)凡損傷骨折者,先須整骨使正,隨用川烏、草烏等分為末,以生姜汁調貼之,夾定,然后服藥,無有不效。

罨跌閃腫痛(二四八)用生姜、蔥白同搗爛,和面炒熱罨之。如熱服而痛者,用梔子加面炒熱罨之。

洗損傷方(二四九)凡傷重者,用此淋洗,然后敷藥。

荊芥 土當歸 生蔥(切斷,一方用生姜)上同煎湯,溫洗。或止用蔥一味煎洗亦可。

箭旋竹木刺方(二百五十)《百一》方治竹刺在肉,以蠐螬蟲研敷立效。

《衍義》方治竹木刺入肉,嚼牛膝根罨之即出。

《肘后》方治箭鏃入骨,以巴豆肉微炒,同蜣螂研勻涂傷處,俟癢極,拔出之。

孫真人治箭鏃針刺,杵螻敷涂患處自出。

罨跌打夾棍傷(二五一)生姜 陳酒糟(各一斤)同搗爛,炒熱。罨傷處。

治拶傷(二五二)凡拶傷手指者,用皂礬二兩,水四五碗,砂鍋內熬滾,將手熏洗良久,即血活疼止,不致潰爛。熬水忌銅鐵器。其洗手水過夜即臭惡不可聞。

杖瘡四方(二五三)用川大黃一兩,加上好冰片二分,另研,俱為末,和勻,涼水調如糊,攤杖處,實時止痛,一日后換膏藥貼之。

又方:加甘草一兩。

又方:攤藥大黃 白芷 生半夏(各七錢)上為末。以鮮姜汁調敷,干即再敷,以黑處血紅為度,即換貼膏藥,神效。

又方:生半夏 松香(各一兩)上研一處,蜜水調成膏貼之。勿令見風。如干再換一個,即愈。

諸骨諸物鯁(二五四)一、治諸骨鯁,用苧麻根杵爛丸,彈子大,將所鯁物煎湯化下。

一、治魚骨鯁,用細茶、五倍子等分為末,吹入咽喉立愈。

一、治稻芒、糠谷鯁喉,將鵝吊一足取涎,徐徐咽之即消。

一、治吞釘鐵、金銀銅錢等物,但多食肥羊脂及諸般肥肉等味,必隨大便而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行唐县| 广州市| 长春市| 永靖县| 马公市| 渝中区| 武定县| 公主岭市| 海林市| 新绛县| 全南县| 离岛区| 武夷山市| 大埔县| 晋宁县| 关岭| 东阳市| 淳化县| 奈曼旗| 沽源县| 定兴县| 建湖县| 云和县| 桦南县| 永昌县| 元阳县| 邛崃市| 临邑县| 屯留县| 沧州市| 金川县| 济源市| 景德镇市| 龙门县| 张家口市| 永定县| 中卫市| 延川县| 儋州市| 太原市| 汤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