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集·外科鈐古方
外科
仙方活命飲(一)治一切瘡瘍,不成膿者內(nèi)消,已成膿者即潰,此止痛消毒之圣藥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 白芷 防風(fēng) 天花粉 赤芍藥 歸尾 乳香 沒藥 貝母 皂刺甘草(各二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酒一碗,煎數(shù)沸。溫服。
托里消毒散(二)治瘡疽元?dú)馓撊酰蛐泄シゲ荒軡⑸ⅲ闯杉聪殉杉礉ⅲ饧慈ィ氯饧瓷H舾饧葷⒍氯獠荒苁諗浚瑢贇馓撜撸木訙珵橹鳎粚傺撜撸奈餃珵橹鳎粴庋闾撜撸笱a(bǔ)湯為主,并忌寒涼消毒之劑。
人參(隨證增減) 黃 (鹽水拌炒)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炒) 白術(shù)(炒) 茯苓(各一錢)金銀花 白芷(各七分) 甘草 連翹(各五分)上水煎服。陳氏托里消毒散內(nèi)多陳皮。方在痘瘡。
秘方托里散(三)治一切瘡毒,始終常服,不致內(nèi)陷。
栝蔞(大者一個(gè),杵) 當(dāng)歸(酒拌) 黃 (鹽水炒) 白芍藥 甘草(各一兩半)熟地 天花粉 金銀花 皂刺(炒,各一兩)上每用藥五兩,以無灰酒五茶鐘,入瓷器內(nèi),濃紙封口,再用油紙重封,置湯鍋內(nèi)蓋煮,至藥香取出分服,直至瘡愈。立齋曰:此方藥品平易,消毒之功甚大,且不動(dòng)臟腑,不傷血?dú)猓粏栮庩柲[潰,屢用屢效,真仙方也。常治發(fā)背腦疽勢盛者,更用隔蒜灸之。若脈沉實(shí),大小便秘者,先用疏通而后用此,其功甚捷。若火毒已退,不作膿,或不潰者,更宜托里;潰而不斂,及膿清者,用峻補(bǔ)。
神功托里散(四)一名金銀花散。治癰疽發(fā)背,腸癰乳癰,及一切腫毒,或 痛,憎寒壯熱。
金銀花 黃 當(dāng)歸 甘草(等分)上用酒水各一鐘,煎至一鐘。分病上下,食前食后服之,少頃,再服一劑, 敷息處。不問老少虛實(shí)皆可服。若為末,酒調(diào)服尢妙。
參 托里散(五)治瘡瘍氣血俱虛,不能起發(fā),或腐潰不能收斂,及惡寒發(fā)熱者。
人參(氣虛多用之) 黃 (炒) 白術(shù)(炒) 當(dāng)歸 熟地 芍藥(酒炒) 茯苓 陳皮(各一錢)上水煎服。
參 內(nèi)托散(六)方在痘疹七。治癰疽膿毒不化,及潰后作痛。
托里養(yǎng)營湯(七)治瘰 流注,及一切癰疽不足之證,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后發(fā)熱,或惡寒,肌肉消瘦,飲食不思,睡臥不寧,盜汗不止。
人參 黃 (炙) 當(dāng)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白術(shù)(炒,各一錢) 熟地(二錢)五味子(炒研) 麥冬 甘草(各二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yuǎn)服。
托里黃 湯(八)治癰疽氣虛作渴甚效。
黃 (蜜炒,六錢) 甘草 天花粉(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頻服之。加人參一錢亦可。若氣血俱虛,膿血大泄而作渴,或兼發(fā)熱者,宜用托里養(yǎng)營湯。
內(nèi)補(bǔ)黃 湯(九)治癰毒內(nèi)虛,毒不起化,及潰后諸虛迭見。
黃 (炙) 麥冬(各一兩) 人參 熟地 茯苓 甘草(炙,各七分) 白芍藥 當(dāng)歸川芎 遠(yuǎn)志 官桂(各五分)上每服一兩,姜、棗、水煎服。
托里當(dāng)歸湯(十)治潰瘍氣血俱虛,或晡熱內(nèi)熱,寒熱往來,或婦人諸瘡,經(jīng)候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大便不實(shí)等證,但瘡瘍氣血虛而發(fā)熱者,皆宜服之,久服亦收斂瘡口。
人參 黃 當(dāng)歸 熟地 川芎 芍藥(各一錢) 柴胡 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
托里健中湯(十二)治瘡瘍?cè)獨(dú)馑靥摚蛞驔鏊巶福嬍成偎迹蜃鲊I瀉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二錢) 半夏 炮姜(各一錢) 黃 (一錢半) 炙甘草(五分) 肉桂(三分)上姜、棗、水煎服。
托里溫中湯(十二) 治瘡瘍膿潰,元?dú)馓摵蛞蚩朔ィ笟饷撓荩c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nèi)陷,緩則不治。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干姜(炒,三錢) 益志 丁香 羌活 沉香 木香 茴香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二錢)上姜、水煎服。
托里益中湯(十三) 治中氣虛弱,飲食少思,或瘡不消散,或潰而不斂。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炮姜 陳皮 半夏(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托里溫經(jīng)湯(十四)治瘡瘍寒覆皮毛,郁遏經(jīng)絡(luò),不得伸越,熱伏營中,聚結(jié)赤腫作痛,惡寒發(fā)熱,或痛引肢體。若頭面腫痛 甚,仍宜砭之。
麻黃 升麻 防風(fēng) 干葛 白芷 人參 當(dāng)歸 芍藥 甘草 蒼術(shù)(各一錢)上水二鐘,煎一鐘服。臥暖處,得汗乃散。或加柴胡。
托里益黃湯(十五)治脾土虛寒,水反侮土,以致飲食少思,或嘔吐泄瀉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炮姜 丁香 炙甘草(各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托里清中湯(十六)治脾胃虛弱,痰氣不清,飲食少思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各一錢) 半夏(八分) 桔梗(七分) 甘草(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托里抑青湯(十七)治肝木侮脾,脾土虛弱,以致飲食少思,或胸膈不利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芍藥 柴胡 甘草(各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托里營衛(wèi)湯(十八)治瘡瘍外無 腫,內(nèi)便調(diào)和,乃邪在經(jīng)鉻也,宜用此藥。
人參 黃 當(dāng)歸 甘草(炙) 紅花 柴胡 連翹 蒼術(shù)(米泔浸,炒) 羌活防風(fēng) 黃芩(各一錢) 桂枝(七分)上酒、水煎服。
托里越鞠湯(十九)治六郁所傷,脾胄虛弱,飲食少思等證。
人參 白術(shù)(各二錢) 陳皮 半夏(各一錢) 山梔 川芎 香附 蒼術(shù)(各七分)炙甘草(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定痛托里散(二十)治瘡瘍血虛疼痛之圣藥也。
粟殼(去蒂,炒,二錢) 當(dāng)歸(酒拌) 白芍藥(炒) 川芎(各一錢半) 乳香沒藥 肉桂(各一錢)上姜、棗、水煎服。
內(nèi)托復(fù)煎散(二一) 治瘡瘍 腫在外,其脈多浮,邪勝必侵于內(nèi),宜用此托之。
人參 白術(shù)(炒) 當(dāng)歸 黃 (鹽水炒) 芍藥(炒) 茯苓 甘草(炙) 地骨皮肉桂 防己(酒炒) 黃芩(各一錢) 防風(fēng)(二錢)上先以蒼術(shù)一升,水五升煎,去術(shù)入藥,再煎至二升。終日飲之。
內(nèi)托羌活湯(二二)治臀癰堅(jiān)硬腫痛,兩尺脈緊無力。
羌活 黃柏(各一錢) 防風(fēng) 當(dāng)歸尾 本 肉桂(各一錢) 連翹 蒼術(shù)(米泔浸,炒)陳皮(各五分) 黃 (鹽水炒,一錢半)上水、酒各一鐘,煎八分。食前服。
內(nèi)塞散(二三) 治陰虛陽邪湊襲患腫,或潰而不斂,或風(fēng)寒襲于患處,血?dú)獠荒軤I運(yùn),久不能愈,遂成漏證。
附子(童便浸,炮) 肉桂(去皮) 赤小豆 甘草 炙黃 (鹽水炒) 當(dāng)歸(酒拌)茯苓 白芷 桔梗(炒) 川芎 人參 遠(yuǎn)志(去骨) 濃樸(制,各一兩) 防風(fēng)(四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或酒糊丸,鹽湯下。或煉蜜為丸亦可。
沖和湯(二四) 治瘡屬半陰半陽,似潰非潰,似腫非腫,此因元?dú)馓撊酰в谘a(bǔ)托所致。
人參 陳皮(各二錢) 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白芷(各一錢半) 茯苓 川芎 皂角刺(炒)乳香 沒藥 金銀花 甘草節(jié)(各一錢)上水、酒各半煎服。
神效酒煎散(二五) 治一切瘡瘍,能托毒散毒,其效如神。
人參 沒藥(另研) 當(dāng)歸尾(各一兩) 甘草(三錢) 栝蔞(一個(gè),半生半炒)上以酒三碗,煎二碗,分四服。或以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酒下。
善消毒活血。
人參黃 湯(二六)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fā)熱。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麥冬 陳皮 當(dāng)歸 升麻(各五分) 黃 (一錢) 黃柏(炒,四分)上水煎服。
黃 人參湯(二七) 治潰瘍虛熱,無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
黃 (鹽水炒,二錢)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米泔浸,炒) 當(dāng)歸(酒拌) 麥門冬五味子(炒,敲,各一錢) 甘草(炙) 升麻 神曲(炒) 陳皮(各五分) 黃柏(酒炒,三分)水兩鐘,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黃 建中湯(二八) 內(nèi)托癰疽諸毒。
黃 (蜜炙) 肉桂(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白芍藥(六兩)上每服一兩,姜、棗、水煎服。
參術(shù)補(bǔ)脾湯(二九) 治肺疽脾氣虧損,久咳吐膿,或中滿不食,必服此藥,補(bǔ)脾土以生肺金,否則不治。
人參 白術(shù)(各二錢) 黃 (二錢半) 茯苓 當(dāng)歸 陳皮(各一錢) 麥冬(七分)北五味(四分) 桔梗(六分) 炙甘草(五分)上姜、棗、水煎服。
參 補(bǔ)肺湯(三十)治肺證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fā)熱作渴,小便短澀。
人參 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陳皮 茯苓(各一錢) 山藥 山茱萸(各二錢) 五味子炙甘草(各五分) 熟地黃(一錢半) 麥門冬 牡丹皮(各八分)上姜、棗、水煎服。
益氣養(yǎng)營湯(三一)治懷抱抑郁,或氣血損傷,四肢頸項(xiàng)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腫痛,或日晡發(fā)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 黃 (鹽水炒) 當(dāng)歸 川芎 熟地 芍藥(炒) 貝母 香附 茯苓 陳皮(各一錢)白術(shù)(二錢) 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上姜、水煎服。口干加五味子、麥門冬;往來寒熱加軟柴胡、地骨皮;膿清加人參、黃 ;膿多加川芎、當(dāng)歸;膿不止加人參、黃 、當(dāng)歸;肌肉遲生加白蘞、官桂。
補(bǔ)陰八珍湯(三二)治瘰 等瘡,足三陰虛者。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當(dāng)歸 川芎 熟地 芍藥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上水煎服。
參術(shù)姜附湯(三三) 治瘡瘍真陽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于補(bǔ)托,以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泄瀉。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干姜 白術(shù)(各五錢)上作二劑,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三四) 治瘡瘍脾胃虛寒,或誤行攻伐,手足厥冷,飲食不入,或腸鳴腹痛,嘔逆吐瀉。
附子 人參 白茯苓 白芍藥(各三錢) 白術(shù)(四錢)上水煎服。
六物附子湯(三五)治四氣流注于足太陰經(jīng),骨節(jié)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或手足浮腫。
附子(制) 防己 桂枝(各四錢) 炙甘草(二錢) 白術(shù) 茯苓(各三錢)上作二劑,水一鐘半,姜三片,煎一鐘。食遠(yuǎn)服。
附子八物湯(三六)治瘡瘍陽氣脫陷,嘔吐畏寒,泄瀉厥逆。
附子(炮) 干姜(炮) 芍藥(炒) 人參 炙甘草 茯苓(各一錢) 肉桂(一錢)白術(shù)(二錢)上水煎,食遠(yuǎn)服。
回陽湯(三七)治脾腎虛寒,瘡屬純陰,或藥損元?dú)猓荒[痛,不腐潰,或腹痛泄瀉,嘔吐厥逆,及陽氣脫陷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黃 (各三錢) 干姜(炮) 附子(炮) 甘草(炙) 陳皮 當(dāng)歸(各二錢)柴胡 升麻(各五分)上酒、水煎服。如不應(yīng),倍加姜、附。
(薛氏)加減八味丸(三八)治瘡瘍?nèi)蠹皩⑷诟煽噬酰蛏嗌仙S,或未患先渴。
此皆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相濟(jì),故煩躁作渴,小便頻數(shù),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消,或腿腫腳先瘦。服此以降心火,滋腎水,則諸證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熟地(八兩,酒蒸搗膏) 山茱萸(酒浸,杵膏) 山藥(各四兩) 澤瀉(蒸,焙)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心(一兩) 北五味(四兩半,炒)上為細(xì)末,入二膏加煉蜜少許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言語前,或空心用鹽湯送下。此即陳氏加減八味丸也,方在補(bǔ)陣一二三。
加味地黃丸(三九)治肝腎陰虛,瘡毒,或耳內(nèi)癢痛出水,或眼昏,痰氣喘嗽,或作渴發(fā)熱,小便赤澀等證。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白茯苓 澤瀉 牡丹皮 柴胡 北五味(各為末,等分)上將地黃掐碎,酒拌濕蒸爛杵膏,入諸藥和勻,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如不應(yīng),用加減八味丸。
當(dāng)歸川芎散(四十)治手、足少陽經(jīng)血虛瘡證,或風(fēng)熱耳內(nèi)癢痛,生瘡出水,或頭目不情,寒熱少食,或婦女經(jīng)水不調(diào),胸膈不利,脅腹痞痛。
當(dāng)歸 川芎 柴胡 白術(shù) 芍藥(各一錢) 山梔(炒,一錢二分) 牡丹皮 茯苓(各八分)蔓荊子 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
加味敗毒散(四一) 治足二陽經(jīng)熱毒流于腳根, 赤腫痛,寒熱如瘧,自汗短氣,大小便不利,或無汗惡寒,表里邪實(shí)者宜之。
羌活 獨(dú)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甘草 川芎 大黃 蒼術(shù)(各一錢)水二鐘,姜三片,煎服。
九味羌活湯(四二) 方在散陣四四。治瘡瘍風(fēng)熱郁遏, 腫作痛,或遍身作痛,或拘急不利,及頭痛惡寒脊強(qiáng),脈浮緊。
加味羌活湯(四三) 即前湯加金銀花、連翹,用解瘡毒。
白芷胃風(fēng)湯(四四) 治手、足陽明經(jīng)氣虛風(fēng)熱,面目麻木,或牙關(guān)緊急,眼目 動(dòng)。
白芷 升麻(各二錢半) 葛根 蒼術(shù)(米泔炒,各八分) 炙甘草 當(dāng)歸(各一錢半)草豆蔻 黃柏(炒) 柴胡 本 羌活 麻黃(去節(jié),各四分) 蔓荊子 僵蠶(各三分)上水煎服。
葛根牛蒡湯(四五)治時(shí)毒腫痛,而便利調(diào)和者。
葛根 管仲 甘草 豆豉 牛蒡子(半生半炒,各二錢)上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四六) 治胃火血熱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
犀角(鎊為末) 生地 牡丹皮 芍藥(各一錢半) 黃芩(炒) 升麻(各一錢)上水煎熟,入犀角末服。
犀角升麻湯(四七)治時(shí)毒或風(fēng)熱,頭面 痛,或咽喉不利,或鬢疽 腮等證。
犀角(鎊) 升麻 防風(fēng) 羌活(各錢半) 白芷 白附子 黃芩(各一錢) 甘草(六分)上水煎服,入犀角末服。
玄參升麻湯(四八)治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或木舌重舌,或連頰兩邊腫痛,或咽痛發(fā)斑并治之。
元參 升麻 赤芍藥 犀角(鎊末) 桔梗(炒) 管仲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入犀角末。食后服。
升麻黃連湯(四九)治胃經(jīng)熱毒,腮腫作痛,或發(fā)寒熱。
升麻 川芎 當(dāng)歸(各一錢半) 連翹 黃連 牛蒡子 白芷(各一錢)上水煎服。若腫連太陽,加羌活,連耳后,加山梔、柴胡。
(《秘傳》)連翹湯(五十)治癰疽時(shí)毒腫痛 腫。
連翹 升麻 樸硝(各一兩) 玄參 芍藥 白蘞 防風(fēng) 射干(各三錢) 大黃(一兩二錢)甘草(炙,五錢) 杏仁(八十個(gè),去皮尖,面炒黃,另研)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下惡物后,服內(nèi)托之類。
五香連翹湯(五一) 治腦疽、癰疽、時(shí)毒、邪氣郁滯不行者。
乳香 木香 沉香 丁香 香附 黃 射干 連翹 升麻 木通 獨(dú)活 桑寄生甘草(各一錢)上水煎服。
復(fù)元遙氣散(五二) 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或打撲損傷,閃跌作痛,及疝氣尤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