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fēng)化毒湯(五八)防風(fēng) 黃 桂枝 荊芥穗 升麻 白芍 牛蒡子(等分) 甘草(減半)上加薄荷葉七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shí)。
涼血化毒湯(五九)治痘瘡初出,頭焦黑。
歸尾 赤芍藥 生地黃 木通 連翹 牛蒡子 紅花 紫草 桔梗 山豆根上水煎服。或加童便一小盞亦可。
犀角化毒丸(六十)治諸積熱,及痘疹后余毒生瘡,口舌牙齦糜爛等證。
犀角屑(鎊) 生地黃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荊芥穗(各一兩) 牛蒡子(炒杵) 赤芍藥 連翹桔梗(各七錢) 薄荷 黃芩(炒) 甘草(各五錢)上為末,煉蜜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五福化毒丹(六一)治胎毒,及痘后頭面生瘡,眼目腫痛。
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玄參 熟地黃(各三兩) 甘草 甜硝(各二兩) 青黛(兩半)上為末,煉蜜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白湯或薄荷湯化下。
(《外科》)五福化毒丹(六二) 方在外科七六。治一切熱毒瘡癤。
犀角散(六三) 治痘瘡、癰毒、時(shí)毒熱盛,煩躁多渴,小便赤澀,或赤斑。
犀角(鎊) 甘草(炙,各半兩) 防風(fēng) 黃芩(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服,無時(shí)。
紫草化毒散(六四)解實(shí)熱毒發(fā)痘。
紫草 升麻 炙甘草(等分) 糯米(五十粒)水煎服。
紫草散(六五) 治痘疹黑陷,氣血虛弱,瘡疹不起。
紫草 黃 (炙) 炙甘草 糯米(各錢半)上水煎服。
紫草飲(六六) 治痘瘡黑陷不起。
紫草 當(dāng)歸 芍藥 甘草 麻黃(等分)水一盞,煎。不拘時(shí)服。
紫草飲子(六七) 治倒陷腹脹,大小便秘。
紫草 人參 枳殼 山楂 木通 穿山甲(土拌,炒) 蟬蛻(等分)水一盞,煎五分,作三四次溫服。
紫草快斑湯(六八) 一名紫草湯。治痘疹血?dú)獠蛔悖蜓獰岵荒芷鸢l(fā),色不紅活,不灌膿等證。
紫草 人參 白術(shù) 當(dāng)歸 川芎 芍藥 茯苓 甘草 木通(等分) 糯米上每服三五錢,水煎。
紫草木香湯(六九) 治痘瘡里虛,癢塌黑陷悶亂。
紫草 木香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炙) 糯米上每服三錢,水煎。
紫草木通湯(七十)治痘疹出不快。
紫草 人參 茯苓 木通 甘草(減半) 糯米(等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服。
紫草膏(七一)紅紫黑陷者,暫用之。
紫草茸 白附子 麻黃(去節(jié),湯泡,去黃沫,曬干用) 甘草(炙,各半兩)僵蠶(炒) 全蝎(炒,各八個(gè))上為細(xì)末,用白蜜一兩,好酒半盞,先將紫草煎熬成膏,旋入各藥丸,皂子大。每服一丸,紫草煎湯化下,就用補(bǔ)藥調(diào)理。如治驚搐,以金簿為衣,薄荷湯下。
紅棉散(七二) 亦名天麻散。治痘疹身有大熱,面赤氣粗,無汗而表未散者可服之。此藥以麻黃、天麻發(fā)表為主,有汗者不可服。蓋腠理已開,不可再發(fā)汗也。若有汗而熱,則當(dāng)以惺惺散為和解之劑。故仲景之治表證,有宜發(fā)汗者,有宜和解者,有宜調(diào)和營衛(wèi)者。若有汗而熱者,則和解為宜;虛而熱者,則調(diào)和營衛(wèi)為宜,如和中散寒之類是也。
麻黃(去節(jié)) 天麻 荊芥 炙甘草(各二錢) 全蝎(全者七枚)上為末。每服一錢,以水半盞,薄荷葉二片,入酒四五滴,煎二三沸。帶熱服之,如疹未出,再進(jìn)一服,次又一服,即傷風(fēng)寒證,服亦無妨。
快斑湯(七三)治起發(fā)遲。
人參(五分) 當(dāng)歸 防風(fēng) 木通(各一錢) 甘草(三分) 木香 紫草 蟬蛻(各二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shí)。
快斑越婢湯(七四) 治痘瘡手足不起發(fā)。
黃 (炙) 白芍藥 桂枝 防風(fēng)炙甘草上加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
快透散(七五)治痘出不快。
紫草 蟬蛻 木通 芍藥 炙甘草(等分)上每服二錢,水煎。
王海藏先生云:身后出不快,足太陽經(jīng)也,用荊芥甘草防風(fēng)湯。身前出不快,手陽明經(jīng)也,用升麻葛根湯。
四肢出不快,足陽明經(jīng)也,用防風(fēng)芍藥甘草湯。此皆解毒升發(fā)之藥也,不可不知。
鼠粘子湯(七六) 治痘稠身熱毒盛,服此以防青干黑陷,并治斑疹稠密。
牛蒡子(炒) 歸身 黃 炙甘草 柴胡 黃芩(酒炒) 連翹 地骨皮上等分,水煎。熱退則止服。
射干鼠粘子湯(七七)治痘瘡壯熱,大便堅(jiān)實(shí),或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皆余毒所致。
鼠粘子(四兩,炒杵) 甘草(炙) 升麻 射干(各一兩)上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六分。徐徐溫服。
薛氏曰:前方若痘疹初出,發(fā)熱 痛,根盤赤盛,或咽喉口舌疼痛,作渴引飲者宜用。
若因胃氣虛弱發(fā)熱而致前癥者,宜人參麥門冬散。
(錢氏)獨(dú)圣散(七八) 治痘瘡倒靨陷伏。
用穿山甲取前足嘴上者,燒存性為末。每服四五分,以木香湯入少酒服之,或紫草湯亦可。
無價(jià)散(七九)治一切痘瘡倒陷,焦黑危急之癥。
人牙 豬牙 狗牙 貓牙上以炭火燒去煙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分,熱酒調(diào)下。如癢塌寒戰(zhàn)泄瀉,煎異功散調(diào)下。一方,人牙散:只用人牙燒去煙存性,為末,酒調(diào)服。
三酥餅(八十)治初發(fā)熱用以表汗解毒稀痘,神效。
辰砂 擇上好明凈無砂石者,以絹囊盛之,用麻黃、升麻、紫草、荔枝殼同煮一日夜,研細(xì),仍用前湯飛過,曬干,再研極細(xì),用真蟾酥另調(diào)作餅子。
麻黃去節(jié),湯泡過,曬干為極細(xì)末,亦用蟾穌另調(diào)作餅。
紫草研極細(xì),亦用蟾酥另調(diào)作餅。
蟾酥于端午日捉蟾取酥,捻前三餅,每餅加麝香少許,微炒。
上方如遇時(shí)行痘疹,小兒發(fā)熱之初,每三歲者,將三餅各取半分,熱酒化下,蓋覆出汗,如不能飲酒,用敗毒散煎湯化下更好。若痘已出滿,頂紅紫色,為熱毒之盛,宜煎紫草紅花湯,或化毒湯,將辰砂、紫草二餅調(diào)下少許以解之,但痘出之后不可服麻黃餅也。蓋辰砂能解毒,紫草涼心火,制過亦能發(fā)痘解毒,麻黃能發(fā)表發(fā)痘,蟾酥能驅(qū)臟腑中毒瓦斯從毛腠中作臭汗而出,此四藥誠解毒稀痘之神方也。
神應(yīng)奪命丹(八一)治風(fēng)邪倒陷及痘毒入里。
辰砂(擇墻壁鏡面者,以白紗囊盛之,用升麻、麻黃、紫草、連翹四味同入砂罐,以新汲水、桑柴火煮一晝夜,取出將砂研細(xì),仍將煮砂藥汁去滓飛取末,待干聽用二錢)麻黃(連根節(jié),酒蜜拌炒焦,八分) 蟬蛻(洗凈去足,三分) 紫草(酒洗,五分)紅花子(五分) 穿山甲(酒炒,五分) 真蟾酥(三分)上共研細(xì)末,用 酒杵丸,分作千粒,周歲者半丸,二歲者一丸,服止三丸,熱酒化服,濃蓋取汗汗出痘隨出也。擇天醫(yī)生氣日修合。此方與三酥餅功同。
(萬氏)奪命丹(八二) 治倒陷解發(fā)痘毒。
麻黃(蜜酒炒焦) 升麻(各五錢) 山豆根 紅花子 大力子 連翹(各二錢半)蟬蛻 紫草 人中黃(各三錢)上研細(xì)末,酒、蜜和丸,辰砂為衣。薄荷葉煎湯下。
(東垣)涼膈散(八三)解痘疹里熱良方。
黃芩 連翹(為君) 甘草 梔子 薄荷 桔梗 竹葉上水煎服。
退火丹(八四)治痘中狂妄,神方。
滑石 朱砂(飛,各一錢) 冰片(三厘)共為細(xì)末。冷水調(diào)一分服。得睡,少時(shí)神安氣寧,痘轉(zhuǎn)紅活矣。
(陳氏)通關(guān)散(八五)通心經(jīng),降心火,利小便良方。
山梔仁 大黃(炒,各一分) 木通 甘草(炙) 車前子(炒) 赤茯苓 人參 瞿麥滑石(各三分) 扁蓄(炒,五分)上用水一盞,燈草十根,煎半盞。溫服。
玄參地黃湯(八六) 治痘疹衄血。
玄參 生地黃 牡丹皮 梔子仁(各錢半) 甘草 升麻(各半錢) 白芍藥(一錢)蒲黃(炒,五分)水一鐘,煎七分。溫服。愚謂此方宜去升麻以塞上沖之源,勿謂但屬陽明即宜用升麻也。
(萬氏)清肺飲(八七)治肺熱喘嗽聲啞。
麥門冬 桔梗(各二錢) 荊芥穗 天花粉 知母(各一錢) 石菖蒲 訶子仁(各八分)上水煎服。此當(dāng)與清肺湯參用,方在后一四五。
導(dǎo)赤通氣散(八八)治心虛聲不揚(yáng)者。
木通 生地黃 人參 麥門冬 當(dāng)歸身 石菖蒲 甘草上加燈心,水煎服。
甘桔清金散(八九)治肺熱咽痛,聲不清。
桔梗(一兩) 甘草 連翹(各半兩) 訶子皮(三錢) 牛蒡子(炒,七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薄荷葉少許同前服。
加味甘桔湯(九十)咽喉腫痛暫用。
桔梗(八分) 甘草(錢二分) 牛蒂子 射干(各六分) 防風(fēng) 玄參(各四分)水一鐘,煎服,或加生姜一片。熱甚者,加黃芩,去防風(fēng)亦可。
大如圣飲子(九一)治瘡疹痘毒攻咽嗌,腫痛熱渴,或成腫毒不消等證。
桔梗 甘草 鼠粘子(炒,各一兩) 麥門冬(五錢)上每服二錢,水煎。
(萬氏)橘皮湯(九二)行滯消痰止嘔吐。
橘皮(半去白,炒,二錢) 半夏(一錢) 白茯苓(錢半)上加生姜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勻氣散(九三) 行氣化滯。
木香 青皮(各五錢) 山楂肉(二錢半)上為末。每服一錢,甘草湯調(diào)服。
前胡枳殼湯(九四)治痰實(shí)壯熱,胸中煩悶,大便堅(jiān)實(shí),臥則喘急。
前胡(一兩) 枳殼 赤茯苓 甘草(炙) 大黃(各半兩)上 咀。每服三五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不拘時(shí)溫服。此方宜量大小加減,如身溫脈微并瀉者,不可服。
薛氏曰:前癥苦屬肺胃實(shí)熱,氣郁痰滯,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煩渴飲冷,身熱脈實(shí)者,宜用之以疏通五內(nèi),使邪無壅滯,則痘瘡輕而易愈也。
當(dāng)歸丸(九五) 治便堅(jiān)三五日不通者。
當(dāng)歸(半兩) 紫草(三錢) 黃連(錢半,炒) 炙甘草(一錢) 大黃(二錢半)上以當(dāng)歸、紫草熬成膏,下三味研為細(xì)末,以膏和為丸,如胡椒大。三歲以下兒服十丸,七八歲兒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漸加之,以和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