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5章

  • 景岳全書
  • 葉天士
  • 4991字
  • 2015-12-28 09:41:21

長集·痘疹詮古方

痘疹

保元湯(一)治痘瘡氣虛塌陷者。

人參(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肉桂(五七分) 黃 (二三錢,灌膿時酒炒,回漿時蜜炙)水一鐘半,加糯米一撮,煎服。此藥煎熟,或加人乳,好酒各半盞和服更妙,酌宜用之。

頭額不起,加川芎三五分。面部,加升麻三四分。胸腹,加桔梗三四分。腰膝,加牛膝四分。

四肢不起,加桂枝。嘔惡,加丁香三四分。元氣虛寒,加大附子七八分或一錢。

調元湯(二)按:此即保元湯無肉桂者,名為調元湯,即東垣之黃 湯也。東垣用為小兒治驚之劑,魏桂巖用以治痘多效,因美之名保元湯也。蓋小兒元氣未充,最易傷殘,用此保全,誠幼科王道之妙方。但能因此廓充,則凡氣分血分虛寒虛陷等癥,皆可隨癥增減用之,無不可奏神效也。

內補湯(三)治痘瘡中虛等癥。

人參 黃 當歸 白術 川芎 甘草 茯苓 陳皮 濃樸上等分,水煎服。

托里散(四)治痘毒元氣虛弱,或妄行克伐,不能潰散,用之未成自消,已成自潰,并治癰毒內虛,不能起發。

人參 黃 (炒,各二錢) 當歸(酒洗) 白術 熟地 芍藥(炒) 茯苓(各一錢半)炙甘草(五分)上每用三五錢,水煎服。《外科樞要》方有陳皮一錢半,無甘草。

解毒內托散(五)治痘癰。

金銀花 黃 當歸 赤芍藥 防風 甘草節 荊芥 連翹 木通上水煎。入酒少許服。

(陳氏)托里消毒散(六)治痘毒瓦斯血虛弱,不能起發腐潰收斂,或發寒熱,肌肉不生。

人參 黃 (炒)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炒) 白術(炒) 茯苓 陳皮(各一錢)金銀花 連翹 白芷(各七分) 炙甘草(五分)上每服三五錢,水煎服。《外科》方無陳皮。

參 內托散(七)治痘瘡里虛發癢,或不潰膿,或為倒靨,及瘡癰膿毒不化,膿潰作痛等證。

人參 黃 (蜜炙) 當歸 川芎 濃樸(姜制) 防風 桔梗(炒) 白芷 紫草官桂 木香 甘草(等分)入糯米一撮,水煎服。色淡白者,去防風、紫草、白芷,多加粘米。一方有芍藥。

參 四圣散(八) 治痘瘡已出,至六七日不起發,不成膿。

人參 黃 (炒) 白術(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炒) 茯苓(各五分) 紫草防風 木通(各三分)上用水煎服。

(陳氏)四圣散(九)治痘瘡出不快及倒靨因內實者。

紫草茸 木通 炙甘草 枳殼(麩炒) 黃 (等分)上每服二錢,加糯米一百粒,水煎待米熟。溫服。

加味四圣散(十) 治痘瘡黑陷倒陷。

人參 黃 (炙) 川芎 甘草 紫草 木通 木香(等分) 蟬蛻(十個)上加糯米百粒,水一盞,煎服。

如圣湯(十一)治毒盛不起。

芍藥 升麻 干葛(各一錢) 甘草 紫草 木通(各三五分)水一鐘,姜一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人參固肌湯(十二) 治痘瘡發表太過,致肌肉不密,或痘痂久粘者。

人參 黃 當歸(酒洗) 甘草 蟬蛻(去土,等分)水一鐘,入糯米一撮,煎服。

人參透肌散(十三) 治痘瘡虛而有熱,雖出快而不齊,隱于肌膚間者。

人參 紫草(如無,紅花代之) 當歸 芍藥 茯苓 甘草 木通 蟬蛻 糯米(等分)上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半盞。徐服之。

十宣散(十四)一名托里十補散。調氣補血,內托瘡毒,五日后必用之方也,亦治癰疽。

人參 黃 當歸(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 甘草(炙) 濃樸(各一錢)桂心(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木香湯下。

芎歸湯(十五)亦名活血散。大能養營起痘。

當歸(倍用) 川芎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紅花湯調服。

活血散(十六) 治痘疹血虛血熱,已出未盡,煩躁不寧,腹痛。

白芍藥(酒炒)上為末。每服一匙,糯米湯調下,或荔枝湯亦可。此湯對四君子湯加歸、 ,名參歸活血散。

當歸活血散(十七)治痘色淡白。

當歸(酒焙) 赤芍(酒炒) 川芎 紫草 紅花(各五錢) 木香(二錢) 血竭(一錢)上為末。每五歲者服一錢,十歲以上服二錢,酒下。

養血化斑湯(十八)治白疹白痘。

當歸身 人參 生地 紅花 蟬蛻(等分)水一盞,生姜一片,煎六分。溫服,無時。

人參胃愛散(十九)治痘疹已發未發,吐瀉不止,不思飲食等證。

人參 茯苓 甘草 丁香 藿香 紫蘇 木瓜 糯米上每服三錢,姜、棗、水煎。

二仙散(二十) 治體寒肢冷,腹痛口氣冷,陰盛陽衰,嘔吐泄瀉難發等證。

丁香(九粒) 干姜(炒,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五七分,白湯送下,被蓋片時,令脾胃溫暖,陰返陽回,則痘變潤矣,量大小加減與之。

(陳氏)木香散(二一)又名十一味異功散。治小兒痘疹虛寒多滯者宜此。

木香 丁香 大腹皮 人參 桂心 炙甘草 半夏(制) 訶黎勒 赤茯苓 青皮前胡(等分)上每服二三錢,姜、水煎。

《薛按》曰:前方治痘瘡已出未愈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五七日內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氣促作喘,或身雖熱而腹脹,足指冷,或驚悸,或汗出,或寒戰切牙,或欲靨不靨,瘡不結痂,或靨后腹脹,泄瀉作渴,此皆脾胃虛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藥治之。

若誤認為實熱,用寒涼之劑,及飲蜜水、生冷瓜果之類,必不治。

(陳氏)十二味異功散(二二)治元氣虛寒,小兒痘疹色白,寒戰切牙,泄瀉喘嗽等證。

人參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陳皮 濃樸(各二錢半) 白術 茯苓 官桂(各二錢)當歸(三錢半) 制附子 半夏(各錢半)上咀。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服。愚按:陳氏此上二方溫性有余,補性不足,用治寒證則可,用治虛證則不及也,用者更當詳酌。

(陳氏)人參麥門冬散(二三)治痘瘡微渴。

麥門冬(一兩) 人參 炙甘草 白術 陳皮 濃樸(姜制,各五錢)上每服三四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徐徐溫服,量兒增減。

薛氏曰:前方治痘瘡熱毒瓦斯虛宜用之,若因氣虛作渴,宜人參白術散。

柴胡麥門冬散(二四) 治痘瘡壯熱,經日不止,更無他證者。

柴胡(二錢半) 龍膽草(一錢) 麥門冬(三錢) 甘草(炙) 人參 玄參(各錢半)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不拘時徐徐溫服,量大小加減。

按:此方解表之功居六,清火之功居四,養營退熱,此方最宜。

升均湯(二五)治痘瘡已出不勻,或吐瀉發熱作渴。

升麻 干葛 人參 白術(炒) 芍藥(炒) 茯苓 甘草 紫草(如無,紅花代之)上每服三五錢,姜、水煎。

升麻葛根湯(二六)亦名升麻湯。解發痘毒之良方。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上 咀。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萬氏曰:古人治痘以升麻葛根湯為主,后世好奇,多立方法,法愈多而治愈難矣。茍能通變,則痘疹諸證皆可增減用之,不特發表解肌而已。今以葛根湯為主治,隨證立增損法于后:初發熱,解表加柴胡、羌活、白芷、桔梗、防風;口干渴,內熱也,加葛粉、天花粉、麥門冬;自利,加條實黃苓;嘔吐,加半夏、生姜;腹中痛,加木香、青皮、枳殼、山楂肉;腰痛,加獨活,北細辛;頭痛,加羌活、 本、蔓荊子;驚搐,加木通、生地黃、燈心;小便少,加木通、車前、瞿麥;大便秘,加大黃;衄血,加山梔仁、玄參、生地黃;發熱三四日,熱甚不減,須解其毒,加大力子、連翹、紫草;瘡不出,加防風、蟬蛻、荊芥穗、紅花子;目痛,加龍膽草、密蒙花、柴胡;瘡出太稠密,加人參、當歸、木香、紫草、大力子、防風、桔梗;咽痛,加桔梗、連翹;瘡干或帶紫,或太赤者,血熱也,加當歸梢、生地黃、紅花、地骨皮、牡丹皮;痘平陷、灰白色,氣虛也,加人參、白術、防風、木香、官桂;手足瘡不起,脾胃不足也,加人參、黃 、防風、官桂;泄瀉者,里虛也,加人參、白術、訶子、白茯苓;瘡不著痂者,濕也,加黃 、防風、官桂、白芷。

愚謂前方乃胃經發表之劑,萬氏增減之法,大意已悉。但此方性味清涼,純于疏泄,必陽明多實多熱者,乃宜用之。然小兒氣血體質,大都虛弱平和者十居七八,故凡痘瘡初起,乍見發熱,用藥最貴和平,兼養營氣,則庶乎盡善。若預用清涼,未免傷其胃氣,全用解散,未免虛其表氣,二者受傷,變患有不可測矣。故余制柴歸飲為治痘之先著,所當酌宜用之。

若治麻疹,則多屬火證,此方乃所宜也。

蘇葛湯(二七)初熱未見點,發表之劑暫用之,分兩宜酌兒大小以為增減。

蘇葉(二錢) 葛根(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芍藥(錢半)連須蔥白三根,生姜三片,水鐘半,煎七分。熱服。原方有陳皮、砂仁各五分,此惟氣滯腹痛者宜用之,否則不必。

連翹升麻湯(二八)散毒清火。

連翹(一錢) 升麻 葛根 桔梗 甘草(各七分) 白芍藥(五分) 薄荷(少許)上加淡竹葉,燈草,水一盞半,煎一盞。溫服,無時。

柴胡橘皮湯(二九)柴胡 橘皮 人參 半夏 茯苓 黃芩(等分)上加竹茹一團,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人參敗毒散(三十)方在散陣三六。治時疫斑疹。

荊防敗毒散(三一)亦名消風敗毒散。發散痘疹俱可用,及時氣風毒邪熱。

柴胡 荊芥穗 防風 羌活 獨活 前胡 川芎 枳殼 人參 甘草 桔梗 茯苓(等分)上切細,加薄荷葉,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柴葛敗毒散(三二)疑似傷寒,以此解散。

柴胡 干葛 人參 羌活 防風 荊芥 桔梗 蘇葉 甘草上用生姜三片,水煎服。

參蘇飲(三三) 方在散陣三四。治傷風咳嗽,傷寒痘疹。

加減參蘇飲(三四) 初熱見點解利之藥,但表邪未達而元氣強壯者,宜暫用之,或前后感冒風寒,俱可暫用。

蘇葉(一錢) 干葛(錢半) 前胡(八分) 陳皮(七分) 枳殼(六分) 桔梗 甘草(各四分)水一鐘半,加生姜三片,煎服。

麻黃甘草湯(三五)冬月痘毒熾盛,表實者宜用之。

麻黃(一二錢) 生甘草(減半)水煎服。

柴葛桂枝湯(三六)表散痘熱。

柴胡 干葛 桂枝 防風 甘草 人參 白芍藥水一盞,加生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桂枝葛根湯(三七)解散寒邪。

桂枝 葛根 升麻 赤芍藥 防風 甘草(各一錢)上加生姜三片,淡豆豉一錢,水一鐘,前七分。溫服,無時。

十味羌活散(三八)此初熱見點解利之劑,若小兒身壯力強者,可用蘇葛以行表,其次者宜此和解疏利之藥,若虛而宜補者,必當兼顧元氣,不得單用此類。

羌活 前胡 防風(各一錢) 荊芥 獨活(各八分) 細辛 白芷(各三分) 柴胡炙甘草 蟬蛻(各四分)水一鐘半,加薄荷三葉,煎五分。不拘時服。發搐及熱盛不遏者,調入制過朱砂末服之,神效。

十三味羌活散(三九)解熱散毒,治風壅欲作痘疹者。

羌活 獨活 防風 桔梗 荊芥 柴胡 前胡 地骨皮 炙甘草 蟬蛻 川芎 天花粉天麻(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入薄荷葉三片,煎四分。溫服。

羌活湯(四十)解發痘瘡,兼治肝熱驚狂。

羌活 川芎 防風 山梔仁 龍膽草 當歸(等分) 甘草(減半) 淡竹葉 薄荷葉水煎。溫服,無時。

雙解散(四一)痘疹表里俱實者,非此不解。

防風 川芎 當歸 連翹 芍藥 薄荷 大黃(各五分) 石膏 桔梗 黃芩(各八分)荊芥穗 白術 桂枝(各二分) 滑石(二錢四分) 甘草(二錢)水二鐘,加生姜三片,煎一鐘。溫服,無時。此即防風通圣散減去麻黃、芒硝、梔子,外加桂枝也。

柴胡散子(四二) 治痘瘡表里俱實良方。

柴胡 防風 當歸 人參 白芍藥 甘草 黃芩 滑石 大黃(等分)上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桂枝大黃湯(四三) 治腹痛,大便不通良方。

桂枝 白芍(各二錢半) 甘草(五分) 大黃(一錢半)上銼細,加生姜一片,水一鐘半,煎八分。食前溫服。

防風芍藥甘草湯(四四) 解痘毒,及陽明經痘出不快。

防風 芍藥 甘草(等分)上每服一二錢,水煎服。

荊芥防風甘草湯(四五) 解痘毒,及太陽經痘出不快。

荊芥 防風 甘草(等分)上每服一二錢,水煎。

蟬蛻膏(四六) 治痘瘡虛陷不起。

蟬蛻 當歸 川芎 甘草 升麻 防風 荊芥穗(等分)加人參 白芍藥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消毒散(四七) 亦名消毒飲。治痘瘡六七日間,身壯熱,不大便,其脈緊盛者,用此藥微利之。

荊芥穗 炙甘草(各一兩) 牛蒡子(四兩,杵炒)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徐徐服。

四味消毒飲(四八)治痘瘡熱盛,毒瓦斯壅遏,無問前后皆可服。

人參 炙甘草 黃連 牛蒡子(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一錢,加姜一片,水一盞,煎四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六味消毒飲(四九)解痘毒。

牛蒡子 連翹 甘草 綠升麻 紫草 山豆根(等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消毒化斑湯(五十) 消風散毒,清眼目咽喉。

升麻 柴胡 桔梗 甘草 連翹 龍膽草 牛蒡子 防風 蟬蛻 密蒙花水一鐘半,加淡竹葉十片,煎服。

解毒湯(五一)治一切熱毒腫痛,或風熱瘙癢。

黃連 金銀花 連翹上水煎服。

真人解毒湯(五二) 治痘母。

忍冬花(半斤) 甘草節(一兩) 木通 防風 荊芥 連翹(各三錢)上分作三劑,用水、酒各一鐘煎服,以腫消痘出為度。

葛根解毒湯(五三) 解痘毒止渴良方。

葛根 升麻(減半) 生地黃 麥門冬 天花粉(等分) 甘草(減半)上取糯米泔水一盞,煎七分,入茅根自然汁一合服之。

實表解毒湯(五四)人參 黃 當歸梢 生地黃 甘草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酒片芩 玄參 地骨皮上入薄荷葉少許,淡竹葉十片,水煎服。

溯源解毒湯(五五)解胎毒之良方。

當歸身 川芎 生地黃 白芍藥 人參 生甘草 黃連 連翹 陳皮 木通(等分)水一盞,加淡竹葉十片,煎半盞。溫服,無時。

(陳氏)解毒防風湯(五六)治痘瘡毒瓦斯熾盛。

防風 黃芩 地骨皮 白芍藥(炒) 荊芥 牛蒡子上每服四五錢,水煎服,或為末,白湯調下。外科解毒防風湯方見本門六三。

化毒湯(五七) 治痘未出腹痛者。

白芍藥 炙甘草(各一錢) 木香 青皮 枳殼(各七分) 山楂肉 連翹 肉桂(各五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寿阳县| 铜山县| 深圳市| 洛隆县| 波密县| 松潘县| 尉犁县| 都匀市| 林口县| 炉霍县| 唐山市| 怀化市| 二连浩特市| 徐州市| 股票| 措美县| 梅河口市| 宁夏| 陇川县| 天津市| 曲阜市| 宽城| 石柱| 郯城县| 石柱| 漠河县| 凤城市| 朝阳市| 新疆| 伊宁市| 澜沧| 大名县| 长治市| 上思县| 鲁山县| 镇雄县| 壤塘县| 伊川县| 连云港市| 墨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