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發無定處證(計四十證)(2)

按《幼科鐵鏡》,痛風之證即痼發也。其書云∶四肢上或身上一處腫痛或移動他處,色紅參差如下體加牛膝各一錢,煎服,數劑即愈。(按此方甚佳,但遇好飲酒者患此去桂枝易白芷。)曾醫邑癢生方相幼子,左手右足各曲貼肉處痛曲不伸,用前方,煎服五劑愈。如大人須用酒煮,每夜盡量飲,每味一兩五錢,煮酒五、六斤,飲畢即愈。此予創方,屢效不爽。

加味解酲湯葛根(三錢) 茯苓(二錢) 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生) 陳皮神曲 (炒) 豬苓 澤瀉(各一錢五分)上水煎二次服。(一方有枳 子以解酒毒。)赤豆散赤小豆,上一味磨粉蔥汁調敷。(此方治一切癰毒以雞子清調或醋調俱妙,又用敷 腮神效。)不換金正氣散(見后瘴疽。)五通丸(通用五十。)散消飲(通用十一。)千金內托散(通用三十八。)醒消丸(通用四十七。)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惡核

大者稱惡核,小者稱痰核。初起堅硬不痛,與石疽之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痼,毒根最深卻不黃丸煎服,至消乃止。大忌開刀,開則翻花難治。如有翻花者,用大蟾破腹刺數孔,連腸雜蓋患口,拔毒軟肛。內服溫補托毒消痰之劑犀黃丸收功。如孕婦惟用陽和湯服之。

外治方(存驗。)用大田螺數個搗爛敷之即消。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陽和湯(通用五。)陽和丸(通用六。)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癭瘤

大者為癭,小者為瘤。癭證蒂小而下垂,瘤證頂小而根大。癭多生于肩項兩頤,瘤則隨處可瘤證易治,癭證鮮有瘥者。癭證內用開結散、內府神效方,外用蛛絲纏法,或甘草縮法,緩緩消磨亦能縮愈。切勿輕用刀、針,致血出不止,立見危殆。

瘤證惟粉瘤最多,其色粉紅,多生耳項前后,亦有生于下體者,乃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敷之。然每有愈而復發者乃內有胳囊,化凈膏貼,生肌自愈。

又有黑沙瘤多生臀腿,其腫大小不一,以手攝起,內有黑色者是。亦用針刺,出黑沙有聲,軟硬不等。

又有發瘤,多生耳后發下寸許,軟小高突,按之不痛,亦用針刺之,粉發齊出。

又有虱瘤,發后其癢徹骨,開破出虱無數,內有極大一虱,出之方盡。此三者皆同粉瘤治法,或用艾灸之亦可。

又有蟲瘤,每生脅下,本憂郁結成,治難獲效。

又有貼骨瘤,貼骨而生,極疼痛。用枸杞根連皮骨、野菊花根連皮骨切片曬干,以多為妙,再加地丁根同煎,一服即愈。

又有胎瘤,初生小兒頭上、胸乳間腫起,大者如饅首,小者如梅李,乃胎中瘀血凝滯而成,。

開結散桔紅(四兩) 沉香 木香(各二錢) 珍珠(四十九粒,小者加倍。入砂罐內鹽泥封固赤,取出去火毒用) 豬厭肉子(四十九枚,豚豬生項間如棗子者)上為末,每服一錢,臥時酒調徐徐咽下。患小三、五服愈,大者一料可愈。切記酸咸、油膩、滯氣之物。須擇除日于靜室修合。

內府神效方海藻(洗) 昆布(洗) 海帶 海粉(飛) 海螵蛸 海螺(頂上搖者用長螺,不搖者用海螺)上各等分,研細末,蜜丸龍眼大。每臥時噙化一丸如神。(系內府傳方。)珠絲纏法取蛛絲拈成粗線,纏孔患根,數日其絲漸緊,瘤根漸細。屢易屢細,不半月瘤自脫。按諸線日松,惟蛛絲日緊,物理之妙,有當格致者。

甘草縮法甘草煎膏,以筆涂患四圍,三次后另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分為末醋調,另用筆涂患之中心相近。日日互涂,自然縮愈。

治瘤妙方(存驗)用麝香數厘重一整塊,安放瘤當中,上加蘄艾綠豆大一丸灸之,不起泡不破,瘤自干退如舊。

附遍身痰瘤作癢主治方用肥皂角二斤去邊皮,以滴醋十斤,徐徐熬添成膏,攤貼。

又方用生南星末醋調,或玉簪花根汁調敷之。

(一名枯筋箭。)初起如赤豆,漸漸微槁,日久破裂鉆出筋頭,蓬松枯槁如花之蕊,多生于手足胸乳之間,系之,或為丸常服;外用銅錢一個套疣上,以草紙穣代艾作七糾灸之,次日即落。如疣大者則將草紙蘸濕套在疣上,或灸十四糾,斷無不下之理。然不可專用外治,雖暫愈亦必復發。

附方(存驗。)用牛口涎涂之,自落。

歸芍地黃湯(通用三十七。)

瘴疽

瘴疽者因受山嵐瘴氣,伏藏筋骨之間,初發黑色,頑痹如木石,重按之微痛。急用不換金證難治,須用砭法令出惡血,以熟附子三錢,生姜五錢煎服,接按陰疽則例治法。

不換金正氣散蒼術(二錢,泔浸,炒) 藿香(二錢) 濃樸(二錢,姜炒) 陳皮(二錢) 半夏曲(二錢) 炙甘草(一錢)上加生姜五片、紅棗二枚水煎服。

瘭疽(一名蛇瘴)

初起紅點,次變黑色,其形小者如粟豆,大者如桃李,發無定處,疼痛應心,剝破膿如豆汁金正氣散加入仙方活命飲服之,遲治妨命。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不換金正氣散(見前。)

痘毒

(附痘風瘡、痘癩、丹瘤、痘后發斑。)孩子因出痘多服涼藥,血凝氣滯,乘虛發毒,漫腫不紅亦無 痛。醫多以痘后火毒未盡治之。然亦有火毒未盡而發者,其發必紅腫 痛,身熱口渴,是不得不用清解,敗毒湯加荊芥、防風、蟬衣、柴胡主之,服一、二劑,外以三豆散敷之,則紅退腫消而愈。如潰者用內托散,貼洞天膏。

痘后發瘡癢痛者,三豆散敷之妙。

痘后遍身瘡癬,如疥如癩,漸次延開,脂水浸淫結痂成片,名痘風瘡。先用升麻葛根湯一、失治,膿血淋漓,浸淫潰爛,肌無完膚,即成痘癩,須以大補氣血為主,兼以解毒防風湯、苦參丸隨宜酌用。

痘后發丹瘤紅腫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過心腎則死,小柴胡加生地黃湯主之,外用砭法砭去惡血自消。

痘后發斑,但紅不腫不痛者是也,化斑湯主之。

升麻葛根湯葛根 升麻 白芍 甘草(各等分)上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無時。

解毒防風湯防風(二錢) 地骨皮(三錢) 生黃 荊芥穗 牛蒡子(各一錢)上煎服,或加升麻五分。

苦參丸苦參(一兩) 白蒺藜 何首烏 牛蒡子 荊芥穗(各五錢)上水煎服。

小柴胡湯柴胡 人參 黃芩(各三錢) 炙甘草 半夏(制) 大生地(各二錢)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半盞,去渣溫服。

化斑湯人參 甘草(各一錢) 石膏 生地(各五錢) 知母 元參(各三錢) 糯米(一合)上水煎,待米熟去渣,頻頻溫服,無時。

三豆散黑豆 綠豆 赤小豆(等分)上為粗末,醋調如糊敷之,干則以鵝翎蘸醋時時潤之,治痘癰,其效如神。

滲濕救苦散(一名滅斑散。)密陀僧 生白芷 滑石(等分)上研細末,干者白蜜調搽,濕者干摻。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敗毒湯(通用二。)內托散(通用三十八。)洞天膏(通用七十六。)砭法(通用法。)

火赤瘡(附天泡瘡。)

初起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燎漿水泡,色赤者為火赤瘡,頂白、根赤者名天泡瘡。或生頭面飲,(去皂刺、山甲加片芩、木通。)外以石珍散搽之即愈。天泡瘡由風熱毒瓦斯客于皮膚,搏于血氣而生。始如湯燙作泡,一破漿出成瘡。治用山地、升麻、山梔、藍葉、大黃各一兩銼碎,用豬油八兩,文武火煎,色變去渣,瓷器盛之,涂患處。

石珍散生石膏(一兩) 輕粉 黃柏 海螵蛸(各五錢)上共研細,甘草湯浸洗,以此摻之。

仙方活命飲(通用一。)

貓眼瘡(一名寒瘡。)

初起形如貓眼,光彩閃爍,無膿無血,但痛癢不常,由郁熱被外寒凝結而成。宜敷真君妙貼散,多食雞、魚、韭、蒜自愈。

真君妙貼散蕎面(一兩) 硫黃(二兩) 白面(一兩)上共一處,清水拌,干濕得宜,捍成薄片微曬,單紙包裹,風中陰干,取研細末,麻油調敷。

魚脊瘡

初起白硬泡,漸長形如魚脊,多生筋骨之間,乃陽氣虛羸,寒濕搏結,故發常緩慢,只在皮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漆瘡

漆瘡由人腠理不密,感漆辛熱之毒而生。初癢而腫,抓之漸如癮疹色紅,遍傳肢體,赤皮或即以生蟹黃涂之,不數次即愈。

胃弱之人,漆瘡浸犯中氣,多有作嘔不能飲食者。用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白芍煎服自安。忌水浴、油膩、發物。

六君子湯(通用二十一。)

凍瘡

觸犯嚴寒之氣,傷及皮肉,致氣血凝結。初起紫斑硬腫,僵木不知痛癢,名曰凍瘡,宜用陽和解凝膏貼之。若因暴凍著熱或火烘或湯泡,必致皮死潰爛,亦用此膏貼之,三張可愈。

有凍跟凍耳,每遇冬寒則發者,用茄秸同蔥煎湯浸洗,便不再發。

凍瘡經年不愈者,用獨勝膏涂之效。

獨勝膏于六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用獨頭蒜杵爛,日中曬熱,涂搽于凍發之處,即于日中曬干。忌下湯水。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血風瘡

燥熱內淫,風邪外襲,風濕相搏,發為疙瘩。或如粟米,搔癢無度,破津脂水,津淫成片,外敷雄黃解毒散,或繡球丸亦妙。忌椒、酒、雞、鵝、動風等物。

十二味地黃飲大生地(六錢) 當歸 生黃 (各三錢) 何首烏(五錢,生) 地骨皮(三四錢) 丹皮荊芥穗 白芷(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白僵蠶 白蒺藜 麥冬(各二錢)上水煎,早,晚服。

又血風瘡方用土內桑根白皮、桐油腳共搗敷之,三、四次,神效。

傷手瘡方用黑豆熬水,常常洗之即愈。

雄黃解毒散雄黃 寒水石(各一兩) 白礬(二兩)上共研細末,滾水調敷,濕爛者干撒。

繡球丸(見后疥瘡。)

初起如錢,漸漸增長,或圓或歪,有匡廓,癢痛不一,其證有六∶一曰干癬,搔癢則起白屑,搔之痹頑,不知痛癢;四曰牛皮癬,狀如牛領之皮,濃而且堅;五曰松皮癬,狀如蒼松,紅白斑點相連;六曰刀癬,輪廓全無,縱橫不定,總由風邪濕熱浸襲皮膚,郁久而化蟲,是以搔癢無休矣,宜用殺蟲滲濕逐風之藥。輕者繡球丸搽之,重者槿皮酒搽之,年久陰頑惡癬,諸治不效者,鮮角膏、五倍膏隨宜敷之。忌動風發物,自無不愈。

一、吹花癬,生面上如錢,搔癢抓之如白屑,發于春月,故俗名桃花癬,婦女多有之。

用綠揭紙碗中有水,取涂,三、五次愈。

又方生白果仁切片頻頻搽之,或用玉蓉散凈面亦妙。

一、胎癬,俗名奶癬,生嬰兒頭面,或生眉端,搔癢流脂成片,久則延及遍身。宜用紋蛤散搽之,或繡球丸亦效。乳母須忌一切動風濕發物。

槿皮酒白槿皮 南星 檳榔各一兩 生木鱉 樟腦各五錢 斑蝥三十個 蟾酥三錢上各為粗末,共浸入滴花燒酒一斤聽用。遇癬先用穿山甲刮破,以酒搽之,日一次,至愈乃止。

鮮角膏五月初旬,取新鮮皂刺數斤,搗爛入鍋熬汁,汁濃瀝出,易水再熬二、三度去渣,以汁共歸一處,加醋慢熬成膏。凡遇積年惡癬先刮破,以膏敷之,毒水流盡,再敷數次痊愈。

五倍膏五倍子不拘多少,研碎,以陳米醋熬成膏。遇多年頑癬先抓破,以膏敷上,干則加敷,以不癢為度,然后去藥,則其患處之皮一同粘起,盡除根矣。

紋蛤散紋蛤四兩 川椒三兩 輕粉五錢上先將紋蛤打成碎塊,鍋內炒黃色,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煙起為度,入罐內封口存性,次日入輕粉研為細末,香油調搽。一方有白礬五錢。

繡球丸(見后疥瘡。)玉蓉散(見面部面塵。)

疥瘡

疥證有五,干、濕、沙、蟲、膿也,皆由氣虛血熱,榮衛不清之故,每先從手丫生起,延繞周身,搔癢無度。如∶燥盛則生干疥,搔之皮枯而起白屑;濕盛則生濕疥,暴腫作痛,破津黃水,形如痘爛,頂含膿水,或稠或清,痛癢相兼;若蘊毒風濕化生則生蟲疥,搔癢徹骨,撓不知痛。夫疥雖似有余之證,而恒患于不足之人,故治不可專攻其有余,尤當先顧其不足。壯盛當歸飲子主之;濕疥、膿疥以黃 飲子主之,俱洗以參椒湯、搽以繡球丸。其濕爛痛甚者,搽以二黃丹皆獲效。至于日久生蟲,皆因濕熱所化,清其濕熱則蟲不驅自滅,內服苦參丸,外敷金銀散自愈。即繡球丸搽亦效。

一、有經久不痊,體虛極而瘡之甚者,內服神仙棗,外敷二黃丹可愈。

一、小兒疥瘡,用 本煎湯洗浴,并浣衣,最妙。

一、瘡愈后及年年發者,用獨圣丸常服調理,最妙。

當歸飲子當歸(三錢) 生地黃(四、五錢) 白蒺藜(去刺) 荊芥 赤芍 連翹(去心) 金銀花僵蠶(各二錢,生研)上加竹葉五片水煎,食遠服。干疥加丹皮二錢,沙疥加枯芩一錢五分。

黃 飲子生黃 (四錢) 荊芥穗 云苓 歸身(各二錢) 忍冬(三錢) 防風 白芷(香者) 連翹(各一錢,去心) 甘草(八分)上加大棗十枚,水煎溫服。濕疥加制乳香一錢五分,膿窠疥加木通一錢五分。

神仙棗歸身(一兩) 金銀花(一兩) 甘草(三錢) 白僵蠶 白芷 黃 (各五錢) 紅棗(二斤)上水六碗,共煎三碗,渣如前再煎,共湯六碗,去渣以湯、棗勻四、五日食,食完痊愈。

獨圣丸荊芥(連穗)上一味為末,用地黃自然汁熬膏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茶酒任下。服此須忌魚蟹。

繡球丸川椒紅 輕粉 樟腦 雄黃 枯白礬 水銀(各二錢) 大風子肉(一百粒另研)上共研細末,同大風子肉再研勻,加地瀝青一兩五錢和藥攪勻,作丸如圓眼大。先以鼻聞,次搽患處。

參椒湯苦參(一兩) 花椒(三錢)上用米泔水煎,候溫洗之。洗后避風,拭干搽藥。

二黃丹(孫真人方。)黃柏(五錢) 輕粉(一錢)上共研末,雞子黃,熬油調搽。凡疥瘡膿窠痛甚者,宜此搽之,止痛立愈。

荊防敗毒散(通用四。)金銀散(通用七十。)苦參丸(見前痘毒。)

凡患瘡誤用攻劫之藥,致毒瓦斯入內,腹大脹滿,名曰瘡 ,棗蠶丸主之。如痛勢危篤不及合于前,則 全消矣。再按瘡治。蓋瘡 死證也,瘡易愈也,不可畏其發而自貽伊芳戚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绥阳县| 徐汇区| 普洱| 水城县| 桃源县| 克山县| 自贡市| 沅江市| 天峻县| 武安市| 象州县| 佳木斯市| 阆中市| 屏南县| 藁城市| 罗山县| 花莲县| 松阳县| 岳阳市| 米泉市| 元阳县| 塘沽区| 张家口市| 广德县| 乐昌市| 长葛市| 新乡市| 阿坝县| 南宁市| 理塘县| 浦县| 望江县| 鸡西市| 阜康市| 东方市| 龙岩市| 英吉沙县| 奇台县| 嘉禾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