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白術為佐,名術附湯,除寒濕之圣藥也,濕藥中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治經閉。慢火炮。
《珍》云∶治脾濕腎寒。
《本草》云∶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 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之長。
《液》云∶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逆也。
《本草》又云∶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 、人參。冬月采為附子,春月采為烏頭。
烏頭
氣熱,味大辛,辛、甘,大熱。有大毒。行諸經。
《象》云∶治風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經藥也。慢火炮拆,去皮用。
《本草》云∶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墮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液》云∶烏、附、天雄、側子之屬,皆水浸炮裂,去皮臍用之。多有外黃里白。劣性尚在,莫若乘熱切作片子,再炒,令表里皆黃,內外一色,劣性皆去,卻為良也。世人罕如此制之。
縮砂
氣溫,味辛。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陽明經、太陽經、足少陰經。
《象》云∶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勞虛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
《本草》云∶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虛痛,下氣。
《液》云∶與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柏、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蓽澄茄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蓽撥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 癖。
《衍義》云∶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香附子
氣微寒,味甘,陽中之陰。無毒。
《本草》云∶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氣、長須眉。后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
《圖經》云∶膀胱、兩脅氣妨,常日憂愁不樂,飲食不多,皮膚瘙癢癮疹,日漸瘦損,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珍》云∶快氣。
草豆蔻
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入足太陰經、陽明經。
《象》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面包煨熟,去面用。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食,止霍亂,治一切冷氣,調中補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曲、 、鹽、炒姜也。
白豆蔻
氣熱,味大辛,味薄氣濃,陽也。辛,大溫。無毒。
入手太陰經。
《珍》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氣進食,去皮用。
《心》云∶專入肺經,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液》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延胡索
氣溫,味辛。苦、辛,溫。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破血治氣,月水不調,小腹痛,暖腰膝,破癥瘕。碎用。
《液》云∶治心氣痛、小腹痛,有神。主破血,產后諸疾,因血為病者。婦人月水不調,腹中結塊,崩漏淋露,暴血上行,因損下血。
茴香
氣平,味辛。無毒。
入手足少陰經,太陽經藥。《象》云∶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炒黃色,碎用。
《本草》云∶主諸 、霍亂及蛇傷。又能治腎勞, 疝氣,開胃下食。又治膀胱陰痛,香港腳,少腹痛不可忍。
《液》云∶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紅藍花
氣溫,味辛。辛而甘溫苦,陰中之陽。無毒。
《象》云∶治產后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心》云∶和血,與當歸同用。
《珍》云∶入心養血。謂苦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本草》云∶主產后血暈,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其苗,生搗敷游腫。
其子,吞數粒,主天行瘡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兒 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中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
良姜
氣熱,味辛,純陽。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反胃嘔食,轉筋瀉痢。下氣,消宿食。
《心》云∶健脾胃。
黃
氣溫,味甘,純陽。甘,微溫,性平。無毒。入手少陽經、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之劑。
《象》云∶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必用之。去蘆用。
《珍》云∶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心》云∶補五臟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 ,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有白水 、赤水 、木 ,功用皆同。惟木 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白色,謂之綿黃 。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癥癖,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及產前、后一切病,月候不調,消渴痰嗽。又治頭風熱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陜西州郡多有之。 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 ,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宜審。治氣虛盜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里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
今《本草》、《圖經》只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 。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別說云,黃 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產為“綿”。
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柔。但以干脆甘苦為別耳。
東垣云∶黃 、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圣藥也。《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亦在佐使。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內而實外者歟。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 為實氣也。惡鱉甲。
蒼術
氣溫,味甘。
入足陽明、太陰經。
《象》云∶主治同白術,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如白術也。《衍義》云∶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東垣云∶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其蒼術別有雄壯之氣,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術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蒼、白有止、發之異,其余主治,并見《圖經》。
白術
氣溫,味甘。苦而甘、溫,味濃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太陽、少陰經,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
《象》云∶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之濕,理胃。
潔古云∶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術亦同,但味頗濃耳。下行則用之,甘溫補陽,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術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潔古又云∶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當歸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甘辛,陽中微陰。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象》云∶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先水洗去土,酒制過,或火干、日干入藥,血病須用。去蘆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內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珍》云∶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內塞,中風 ,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氣血昏亂,服之即定。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云∶得酒浸過,良。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 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
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云∶臣。畏生姜,惡濕面。
《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芍藥
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濃,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
與生姜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珍》云∶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云∶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有色白粗肥者,亦好,余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大抵酸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陰經也。后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云∶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微苦,味濃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足少陰《象》云∶酒灑,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者須用之。善黑須發。忌蘿卜。
《珍》云∶若治外、治上,酒制。
《心》云∶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消腎。
《本草》云∶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惡貝母。畏蕪荑。
東垣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宜熟地黃。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制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臟,亦以干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陳藏器云∶蒸干即溫補,生干即平宣。
《機要》云∶熟地黃,臍下發痛者,腎經也,非地黃不能除。補腎益陰之劑,二宜丸加當歸為補髓。
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云∶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云∶生血涼血。
《本草》云∶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后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云∶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