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
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二經行經之藥,太陽經本經藥。
《象》云∶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去蘆并釵股用。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
《本草》云∶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游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制黃 ,黃 得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末潤劑也。雖與黃 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澤瀉、 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余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
升麻
氣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氣濃,陽中之陰也。無毒。
陽明經本經藥,亦走手陽明經、太陰經。
《象》云∶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去黑皮及腐爛者用。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白芷之類,亦能走手足陽明、太陰。
《心》云∶發散本經風邪,元氣不足者,用此于陰中升陽氣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東垣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發出陽明經汗,或失之過,陽明經燥,太陽經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圣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止是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耳。
仲景云∶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又云∶太陽幾幾,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幾幾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訣》云∶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羌活
氣微溫,味苦、甘,平;苦、辛,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足太陽經、厥陰經藥,太陽經本經藥也。
《象》云∶治肢節痛,利諸節,手足太陽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節。去黑皮并腐爛者用。
《心》云∶去溫,濕風。
《珍》云∶骨節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藥也,非無為之主,乃卻亂反正之主。太陽經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此不治。又云∶羌治,足太陽、厥陰、少陰藥也。與獨活不分二種,后人用羌活,多用鞭節者;用獨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則氣雄,獨活則氣細,故雄者入足太陽,細者入足少陰也。又錢氏瀉青丸用此,壬乙同歸一治也。或問∶治頭痛者何?答曰∶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于巔,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故令頭痛也。
獨活
氣味與羌活同。無毒。氣濃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陰腎經行經之藥。
《本草》云∶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 ,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液》云∶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痹,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象》云∶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去皮凈用。
《心》云∶治風須用,又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
《珍》云∶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
柴胡
氣平,味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純陽,無毒。
少陽經、厥陰經行《象》云∶除虛勞寒熱,解肌熱,去早晨潮熱,婦人產前后必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蘆用。
《心》云∶少陽經分之藥,引胃氣上升,苦寒以發表熱。
《珍》云∶去往來寒熱,膽癉,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入足少陽,主東方分也。在經主氣,在臟主血。證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雖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若佐以三棱、廣術、巴豆之類,故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主之,加以四物之類,并秦艽、牡丹皮輩,同為調經之劑。
《衍義》云∶柴胡,《本經》并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須當斟酌用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
《日華子》云∶味甘,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此等病,茍無實熱,醫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后世所誤無窮也。茍有明哲之士,自可處制,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
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用柴胡,正合其宜。
《圖經》云∶治傷寒有大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后人治傷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東垣云∶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藥所加,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蓋以少陽之氣,初出地之皮為嫩陽,故以少陽當之。
葛根
氣平,味甘。無毒。
陽明經引經藥,足陽明經行經的藥。
《象》云∶治脾虛而渴,除胃熱,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之藥,去皮用。
《心》云∶止渴升陽。
《珍》云∶益陽生津,勿多用,恐傷胃氣。虛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寒,治消渴,傷寒壯熱。花,主消酒。粉,味甘,大寒,主壓丹石,去煩熱,利大小便,止渴。小兒熱禿,以葛根浸、搗汁飲之,良。
東垣云∶葛根甘平,溫,世人初病太陽證,便服葛根升麻湯,非也。
朱奉議云∶頭痛如欲破者,連須蔥白湯飲之,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
易老云∶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即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
《食療》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其粉以水調三合,能解鴆毒。
《衍義》云∶治中熱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之;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
若頭顱痛者,可服之。葛根湯,陽明自中風之仙藥也。
《本草》又云∶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威靈仙
氣溫,味苦、甘,純陽。
《象》云∶主諸風濕冷,通五臟,去腹內瘕滯,腰膝冷痛,及治傷損。鐵腳者佳。去蘆用。
《心》云∶去大腸之風。
《本草》云∶忌茗。
細辛
氣溫,味大辛,純陽。性溫,氣濃于味,陽也。無毒。
少陰經藥,手少陰引經之藥。
《象》云∶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為主用。去頭蘆并葉。華州者佳。
《珍》云∶主少陰經頭痛。
《心》云∶主諸項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熱,溫陰經,散水寒以去內寒。
《本草》云∶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 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利九竅。
東垣云∶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易老云∶治少陰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細辛香味俱緩,故入少陰,與獨活頗相類。
《本草》又云∶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川芎、牡丹、 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汁、青羊肝,共療目痛。惡野狼毒、山茱萸、黃 ,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衍義》云∶治頭面風痛,不可缺也。
白芷
氣溫,味大辛,純陽。無毒。氣味俱輕,陽也。
陽明經引經藥,手陽明經本經藥。行足陽明經,于升麻湯四味內加之。
《象》云∶治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主之。
《珍》云∶長肌肉,散陽明之風。
《心》云∶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日華子》云∶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一切瘡疥,排膿止痛生肌,去面 疵瘢,明目。其氣芳香,治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同用,治鼻病。內托,用此長肌肉,則陽明可知矣。又云∶當歸為之使,惡旋復花。
川芎
氣溫,味辛,純陽。無毒。
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
《象》云∶補血,治血虛頭痛之圣藥,妊婦胎不動數月,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盞,煎至一半,服。神效。
《珍》云∶散肝經之風,貫芎治少陽經苦頭痛。
《心》云∶治少陽頭痛及治風通用。
《本草》云∶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痛,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除內寒。
《日華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癥結宿血,養新血。
易老云∶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湯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陰經。
《衍義》云∶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若單服久服,則走散真氣,即使他藥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東垣云∶頭痛甚者,加蔓荊子;頂與腦痛,加川芎;若頭痛者,加 本;諸經若頭痛,加細辛。若有熱者,不能治。別有青空之劑,為緣諸經頭痛,須用四味。
《本草》又云∶白芷為之使,畏黃連。
麻黃
氣溫,味苦,而甘辛,氣味俱薄,陽也,升也。甘熱,純陽。無毒。
手太陰之劑,入足太陽經,走手少陰經,陽明經藥。
《象》云∶發太陽、少陰經汗。去節,煮三二沸,去上沫。不則,令人心煩悶。
《心》云∶陽明經藥,去表上之寒邪。甘熱,去節,解少陰寒,散表寒、發浮熱也。
《珍》云∶去榮中寒。
《本草》云∶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液》云∶入足太陽、手少陰,能泄衛實發汗,及傷寒無汗,咳嗽。根、節能止汗。夫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藥,其實榮衛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肺主衛,心主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風、傷寒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藥性論》云∶君。味甘平,治瘟疫。
《本草》又云∶濃樸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本
氣溫,味大辛、苦,微溫;氣濃味薄,陽也,升也,純陽。無毒。
太陽經本經藥。
《象》云∶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郁于本經。治頭痛、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亦痛。
《心》云∶專治太陽頭痛,其氣雄壯。
《珍》云∶治巔頂痛。
《本草》云∶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 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流風四肢。惡 茹。此與木香,同治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治療。
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后,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于上焦,皆霧露之氣,神術、白術湯內加木香、 本,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桔梗
氣微溫,味辛、苦,陽中之陽。味濃,氣輕,陽中之陰也。有小毒。
入足少陰經,入手太陰肺經藥。
《象》云∶治咽喉痛,利肺氣。去蘆,米泔浸一宿,焙干用。
《珍》云∶陽中之陰,謂之“舟楫”,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
《心》云∶利咽嗌胸膈之氣。以其色白,故屬肺。辛、甘,微溫,治寒嘔,若咽中痛,桔梗能散之也。
《本草》云∶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谷,療咽喉痛,下蠱毒。
易老云∶與國老并行,同為舟楫之劑。如將軍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
《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本草》又云∶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
鼠粘子
氣平,味辛,辛溫。
《象》云∶主風毒腫,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癰疽瘡頭。
《珍》云∶潤肺散氣。
秦艽
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
手陽明經藥。
《象》云∶主寒熱邪氣,風濕痹,下水,利小便。治黃病骨蒸。治口禁及腸風瀉血。
去蘆用。
《珍》云∶去手陽明經下牙痛,口瘡毒,去本經風濕。
《本草》云∶菖蒲為之使。
天麻
氣平,味苦。無毒。
《象》云∶治頭風。
《本草》云∶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其苗名定風草。
黑附子
氣熱,味大辛,純陽。辛、甘,溫,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引用藥。
入手少陽經三焦、命門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