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徐公里,石氏二女月華、云英,蚤失父母。五季未處州青巾賊犯境,被執同投河,死后顯靈于烏石山,人為立廟祀之。二女能詩,事見《羅源志》。
閩山廟在閩山巷,神姓卓,名祐之,宋景祐元年進士,秀州判官,及卒,鄉人即所居廟祀之,號應公大夫。建炎三年,建寇猖獗;端平中,邵武山寇發,重慶中,汀寇發,神屢著靈異,現于云端,賊眾驚潰。守臣朱良驥、運判諸葛有聲,先后以事聞,初封廣利侯,尋加威顯,賜額“靈應”。明正統間,有司重修。萬歷三十一年,福建左布政使王恩民,移檄本府,春秋致祭。
古靈先生陳述古,書法在蔡君謨之右,學柳誠懸酷肖也。烏石山平遠臺、鼓山臥龍,俱有題名鐫之石壁,皆徑五寸,鮮有知其妙者。《徐氏筆精》。
旴江李覯,一日與處士陳烈,同赴蔡君謨飲道山亭,時正春,營妓皆在后圃賣酒,君謨因命以佐飲,烈已不樂。酒行,眾妓方歌,烈逾墻而遁,覯座上賦詩曰:“七閩山水掌中窺,乘興登臨看落暉。誰在畫樓沽酒處,幾多鳴櫓趁潮歸。晴來海色依稀見,醉后鄉心積漸微。山鳥不知紅粉樂,一聲檀板便驚飛。”烈聞之,遂投牒云:“李覯本無士行,輒造賓筵。詆釋氏為妖狐,指孟軻為非圣。”按吾圣經云“非圣人者無法”。合依名教,肆諸市朝。君謨覽牒,笑謂來者云:“傳語先生,今后不復使弟子也。”《道山清話》。
《徐氏續筆精》成于前明萬歷,其時湛公舊跡廢為叢冢者已云不知何代。國朝至今復更百余年,棺骸所積新舊相仍,惡少死者,棄尸堆疊,烏銜貍食,風日所暴,腥穢聞數里,行者不敢近。乾隆癸丑,鄉人陳道譜克淮偕其屬,鳩金盡徙髑髏,埋于宿猿洞西半里許雉堞之下,為大墓一丘,冢分五部,曰舊礶冢,曰男礶冢,曰女礶冢、曰棺柩冢,曰散骸冢,瘞尸不可數計。而湛公舊跡刬辟芟治,奇石秀出,諸題刻顯然在目,乃于洞左崇建殿宇祀紫陽朱子,并為湛公祠。山南一望,江峰明秀,五六月中,芰塘十里,菡萏香清,紅白相間,令人想像曩時,特洞中荔子無存耳。嗚呼,昔之大陵積尸,雨昏鬼哭,今復清風朗月,如見古人,蓋丘壑之小,盛衰興廢亦有數存焉。克準輩所筑五冢,各有榜聯,舊礶冢云:“荒原縈舊恨,凈土結新緣。”男礶冢云:“好男兒同歸一穴,真漢子統結三生。”女礶冢云:“磷火宵燈碧,春花曉夢殘。”棺柩冢云:“姓氏沉千古,蓬蒿共一丘。”散骸冢云:“類聚何分新舊鬼,飄零同入后先天。”語皆新警可錄也。節錄《閩中錄》。
烏石山宿猿洞前,舊有荔枝樹極佳,名曰“洞中紅”,古靈陳襄贈湛俞詩云:“此去蓬萊峰頂月,夢魂應到荔枝園。”《廣群芳譜》。
城中有閩山,在阛阓間,向屬林員外,有臺居室后,今展轉數主矣。辛丑之夏,余與曹能始借之主人,始得一至。內有一小阜,阜上有盤石,可三丈余,樹木幽倩,亦城中古跡也。石上篆“光祿吟臺”四字,字徑二尺,古色蒼然。右小字題曰:“宋嘉定十二年仲秋,提刑知州事程師孟書。”愚按:師孟字公辟,吳郡人,宋熙寧元年,以光祿卿知福州,至三年移知廣州,夫熙寧至嘉定歷八十余載,年號訛舛,一不合也;程只郡守,未嘗提刑,官爵倒置,二不合也,閩山舊為法祥院,程為郡守,嘗至茲山吟眺,寺僧推尊之,刻“光祿吟臺”,非師孟自書。師孟有詩云:“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其詩載在《三山志》可考,三不合也,其下更有一石,方平如砥,又書“雪樓,程師孟書”。雪樓乃元人程鉅夫之號,今又并師孟為一人,四不合也。蓋林員外影響聞其說,遂添刻小字耳。《榕陰新檢》。
光祿坊舊曰閩山,因法祥院內有程師孟“光祿吟臺”,更今名。國朝萬歷坊圮,里人方氏稱宋光祿大人方寘居此,建坊署名,妄誕甚矣。《閩都記》。
曾子固《道山亭記》見于集中,蓋為程師孟作也。《府志》亦載其文,而不詳何人所書,豈當時實未立石,抑久而湮沒不彰耶?前輩詩云:“城中楚楚銀袍子,能讀曾碑有幾人?”蓋深有慨也,子固文得賈董之遺,而此篇摹寫溪山峻險,絕似韓柳筆墨。《閩中錄》。
南豐曾子固守福州,有惠政,而山川勝跡多有題詠。仁王寺云:“雜花飛盡綠陰成,處處黃鸝百囀聲。隨分笙歌與樽酒,且偷閑日試閑行。”清逸有致,誰謂子固不能詩也。節《竹窗雜錄》。
曾逢震,字誠叟,從朱文公學,胸中煥然,洞見道體,經史百家無不窺究,隱居道山,家事有無,不問也。嘗自編錄其詩文,名《林丑鏡》。《閩書》按:《東越文苑》云“逢震錄所著詩文,名曰《月林丑鏡》。
長汀縣南三里,南山之隈有霹靂巖。宋元祐間,白晝迅雷一聲,劃開巖洞,中有丹灶、丹井。明嘉靖中,汀守徐中行、臬帥宗臣飲酒賦詩于此。王世懋詩所謂。“千秋霹靂開丹灶,四面芙蓉出化城。”即指其地。按:《閩都記》引是詩入烏石山霹靂巖,《閩書》仍載是詩于長汀縣霹靂巖,合參《汀州志》及《仁恕堂筆記》,知為《閩都記》之誤。
山麓有二石記刻,一云頭陀頌,“物外閑居冷似冰,冰冷如霜雪凍凝。苦淡水深分白日,回頭誰看此中人。”一云普眼庵頭陀云:山居久隱道身貧,日月同時百草春。閑叫一聲三世佛,叫來無佛亦無人。”二刻皆指宋安文頭陀,但不知何所取義耳。
三山陳景著,弱冠時元宵觀燈,道逢女環執絳紗燈迎于道左,景著惑之,隨以往,至城外烏石山頂神女廟,有盛飾女郎候于廟門,見而叱環曰:“此陳探花也,何乃挈至此”,燈遂滅,女亦不見。陳驚眩仆地,至曉始蘇。永樂乙未,果探花及第。《堅瓠集》。
鄰霄臺左右,多明太監紀游及陪詠諸刻,獨海寧查布政約陪太監尚春登烏石山詩曰:“公暇陟嶙峋,居然小八閩。眼前都是幻,惟有此山真。”其立言極為有體。
懷憫祠,舊有侯官令黎文會像,后人以獄變禍本實起于會,不宜與四公并祀,黜之,移像于仁王寺。見《閩都記》。
陳勛,字元凱,閩縣人,魁庚子辛丑鄉會榜,歷文學博士、戶部郎。謝病歸,終日扃戶卻掃。嘗一至烏石山,聞客聲,驚走,談佳山水,心輒動,畏客,輒不往。其友董見龍嘲曰:“世皆如子直,須以環堵為天地。即日月山川皆為空設矣。”大笑,不為意,指庭間花石瓦水盆曰:“此非吾之五岳江湖耶?”其意趣如此。《涌幢小品》。
明萬歷時,屠緯真隆入閩,館于道山之半嶺園,集諸名士為詩文,甚盛,但多駢體。余不錄,世非無好俳偶者,立矣其另集,不必不傳也。先數年,宗子相臣備兵長汀,以倭變,調守福州之西門內,難民數萬,令載薪谷以入,有議拆城上之串屋者,為力止不毀,以故寇至有儲粟,登陴得不困,所全活甚多。閩人德之,死,為立祠于道山。《道山紀略》。
王應山,字懋宣,喜讀書,以春秋教授烏石、武彝間,從者如云,詩宗大歷,婉而多致,監司守令常式其廬,老益苦心編摩,著作甚富,有《閩大記》,以識閩中文獻之盛。《閩書》。
詩中貴有畫,畫中尤貴有詩。明泉州布衣黃克晦,少善畫,或謂曰:“君工畫不能使畫重,而工詩則畫重。”乃發憤學詩,遂以詩名與沈嘉則、王百谷相上下,沒祀烏石山高賢祠。《閩畫記》謂其山水宗沈石田,筆力蒼健,著有《吾野詩集》六卷。《閩游詩話》。
烏石山,一名道山,在福州南門內,曾南豐謂登覽之勝可比道家所稱蓬萊、方丈、瀛洲,故名。上有道山亭,宋程師孟建,今廢。姜秋島先生詩云:“碧林瑤草郁崔嵬,圖畫樓臺屈曲回。移出海門三萬里,更無人與辨蓬萊。”《閩游詩話》。
鄰霄石,在烏石山頂,環視群峰,岸然聳立。 蔡君謨詩:“子夜看先日,陰巖得后春。三山空瑣碎,萬落自煙塵。”即其地也。旁有亭,即名鄰霄。康熙初,郡人蕭侍御蟄庵,倡議修復古跡并建仰止亭、觀海亭諸勝,鐫崖勒銘,名百字碑,在亭左。侍御名震,死耿逆之亂,著有《道山紀略》。 謝閣學《古梅登鄰霄臺吊蟄庵》詩云:“秋風秋草越王城,緩步登高吊古情。天為斯文留后死,山分片石待先生。西臺鹓鷺存遺草,南土鯨鯢累盛名。魂倘歸來天水黑,亂山風木助悲鳴。”《閩游詩話》。
啟禎間,有人游烏石山,忽見劍佩而黃冠,呼曰:“呂洞賓也”。忽不見,以手指而目之,仙怒,口噀凈水,目瞇忽不見。其人歸得癩疾,不知仙何以不仁若此也。《竹窗筆紀》。
明季時,閩山廟廟丁夜夢神告之曰:“大疫將起”。丁曰:“將如之何?”神曰:“明日有丐者入廟,乃仙也,汝求丸丹一朵入井,可以救疫。”明日,丐果至,丁告之,丐不與,丁強之,乃與一丹,投諸井。后果大疫,鄉人求水煮藥,井為之竭,而丁因買水得利,遽至大富,俗稱“閩山妙藥”云。
周之夔《棄草》云:“烏石山鄰霄臺旁有一洞,奇僻,未經人得,作詩以紀云。“詫為宿猿洞,傍此鴉浴池。仄轉容身入,高穿賴膝支。石從鬼斧劈,天作電光窺。”今鴉浴池旁荒草迷離,搜剔不見矣。
假弁錘石,始順治十八年,凡六載。聞土人言,燔以火醋,雖巨石立斷。今山之墻址地坪皆是物也,且以供饋遺并筑別園屋之用,其椓蓋準提壇者。予初閱時色盡赤,今少變,尤幸朱子字一在糞壤中,一居山頂香爐峰之下,不然不免也。其他諸詩文與石俱殲者,不可勝數,果道山之一劫也。《道山紀略》。
絕塵巖,假弁張國威初到于此,得故明石刻,姓氏與其名同,為一僧所誑,謂是前生夙緣,乃重建望荷亭、準提臺,新造齋堂,于是諸石乃大受劫。后與郡人訟,亭壇、齋堂、門窗、板壁之類盡折毀,廢為平地。《道山紀略》。
閩藩之變,總督范承謨被系于靈鷲庵,無毫楮。燒桴存炭題詩壁上,世傳“畫壁遺橐”是也。公在系時,有泰寧人許鼎者,義其所為,恒陰左右之,凡所存片紙只字,悉為收藏。精忠既害承謨,令賊黨焚尸棄之山野,鼎預往伏匿,夜分行亂石宿莽中,覓得燼體,藏于家。明年負骸潛行,紆折萬里,竟達京師。事聞,圣祖震悼,遣內大臣佟國維等三人、御前侍衛二十人赍大官茶酒,哭臨其喪。十九年,精忠伏誅,當赴市曹時,承謨子時崇,親執刃寸磔其肉,取其心以祭父。參《八旗通志》。
廣積營興福庵有觀音甚靈。道光十八年,有司廢尼庵,鄉人移像入彌陀寺,先一夕,僧心修夢神來棲止,次早,果舁至將軍山興福庵。見《三山志》。
道光十八年,漳州人有航海者遇颶風,舟幾溺,忽見空中有金甲神執鞭護之,旗幟皆書“道山”、“道山觀”。舟得無恙,后舍金重建。
淳熙《三山志》記社稷壇云:“古社稷壇,州西南七里并城以西,地汙濕,遇祭報,趣戒閩候官縣吏辦治。唐大中十年,觀察使楊發始遷于州西南,今南澗寺之東,為社稷壇及風雨師壇四,廣狹高下,有制度,齋廬皆具,周回三十有九丈七尺,繚以崇墉,為門東鄉,其外辟二室,南立雙表,既成,命巡官濮陽寧為之記,以防改易。偽閩時,以其地為佛祠,而遷壇于烏石山之陰。注:今道深寺之側。皇朝元祐六年,柯龍圖述辟而新之,建齋廳中門外,之西為祭器庫。政和元年,詔立州縣社稷風雨雷師壇之式,頒圖于天下,于是移風師壇西門外龍山寺之西,為雨師、雷師壇北門外法云寺之東,惟社稷仍舊。”
《三山志》:《遷新社記》,攝驛館巡官鄉貢進士濮陽寧撰,隸書,淳熙間,碑猶存。按:《新社記》見《集古錄》。
按:《三山志》載:“初陽頂,貞元末,閻濟美自婺州刺史為觀察使,酷愛此峰太陽先升,因題石上云。”據此,“初陽頂”三字乃石刻。
陳郯顯應王廟碑,《三山志》載:“彭城徐文遇又于堂東北隅為寢室,屬檢校太傅陳郯撰碑銘,猶存。”
《三山志》記延祥水軍。紹興六年,安撫使招到鄭眾、鄭慶等人船,存留強壯一百七十人充荻蘆寨水軍,一百二十人充本州禁軍,闕額于延祥寺置寨。
《三山志》懷安大中寺定慧塔注:“舊九層,朱梁開平四年,偽閩建,天圣中爇之,累數年閩人復創,陸軫為贊。后復災。”按:舊志載:“定慧七級,殆重建時削去二級耳。”
《三山志》南澗寺有王谹詩云:“冰清居士澗,景好天王剎。”按:王谹,元豐八年官宣義郎按察司,管勾文字。
《三山志》秩官郡守表載:“貞元十三年,柳冕自婺州刺史移福建觀察使。”又于十五年表下載《無垢凈光塔銘》,是年,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朝請大夫、使持節福州諸軍事、守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柳冕,監軍使朝議郎、行內侍省、內府局丞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賜緋魚袋魚獻。按:碑“柳冕”前一行“貞元十五年歲次”下缺六字,碑首行“皇帝降誕日為國建無垢凈光塔銘并序”十六字,碑次行“攝觀察推官、宣義郎、前行秘書省校書郎庾承宣撰”二十字,碑文云“異夫!經營之始,墾鑿之初,始周其基阯,下現盤石五色”云云。道光初年,崇妙保圣堅牢塔微有傾欹,官紳飭南匠蔣某入視塔基。據云“盤石翹出,致全塔傾欹,若在平土之上,于強處灌注,可使復舊,遂不果修。”據此,則崇妙保圣堅牢塔即建于無垢凈光塔舊基石盤之上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