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咽喉總論

小兒咽喉生病者。由風毒濕熱搏于氣血。隨其經絡虛處所著。則生其病。若發于咽喉者。或為喉痹。或為纏喉風。或為乳蛾。重者或為馬喉痹。又或懸壅腫。或腮頷腫。或喉中生瘡。一切諸病。隨證具方于后。

治喉痹腫悶 以露蜂房燒灰研細末。每服一錢。乳汁調服。以蛇蛻皮燒灰研細末。每服一錢。乳汁調服。以鯉魚膽二七枚。和灶底土涂患處。以川升麻令含一片。以韭一把杵爛熬。敷上。冷即易。以白礬棋子大,含之。

以陳白梅一個。取肉。裹白僵蠶一枚。含咽津。以地龍一條研爛。納雞子白和勻。便傾入喉中。以繩纏扎手大指屈。于節上針挑刺出血。即瘥。

鐵粉散治如前。鐵華粉一分。硼砂一分。白礬半兩生。為末。每服半錢。冷水調下。連二三服。

蛇蛻散治如前。

蛇蛻(一分) 白梅肉(一分炒) 牛蒡子(半兩炒) 甘草(一分生)上為散。每服一錢匕。綿裹。湯浸少時。含咽津汁。小兒吮之。

又方 治喉痹咽腫。出氣不快。以鼠粘子二兩炒焦。甘草半兩炙黃。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新水調下。更入蜜少許。

又方 治喉痹不能語。大豆煎汁。放冷含之。以黿膽少許。生姜薄荷汁化服。得吐便愈。青魚膽亦得。收得以青黛釀之。

治纏喉風,束氣不通。 蛇蛻炙令焦黃。當歸去蘆焙。各等分為末。

溫酒調下半錢,得吐良。

又方 治如前。篦麻子去皮。二個。樸硝二錢。為末。新水調下一錢。未效再服。

又方 治如前。天南星生。白僵蠶生去絲嘴。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生姜自然汁調下。

又方 治如前。以白僵蠶二個。去絲為末。生姜自然汁調。更入蜜少許拌勻。分二三服。或只用半錢一字。

旋調服之。

定命散治纏喉乳蛾等病。

川大黃(銼炒) 黃連(去須) 白僵蠶(直者炒去絲嘴) 甘草(生各半兩) 五倍子(一分) 膩粉(五筒子)上為細末。每用一字。竹葦筒子吹入喉中。如毒瓦斯攻心肺,喉中生瘡。咽飲不得者。以孩兒乳汁調藥一字。

雞羽蘸之。深探入喉中。得吐者活。不吐者死。

又方 治纏喉乳蛾喉痹。咽喉頷項腫悶閉塞。氣不得通。令患人先呷好麻油少許。后以 葉燒灰研細末。水調下半錢。立效。大者增之。

犀角散治馬喉痹。其候如喉痹。更加連咽項頷頰腫甚。咽喉閉塞。但數數噴氣。此證極惡。

犀角屑(半兩) 射干(三分) 桔梗(去蘆三分) 馬蘭根(三分銼) 甘草(半兩炙) 川升麻(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入竹葉五片。煎至六分。去滓。入馬牙硝半錢,攪勻細,含咽。

又方 治如前。以馬銜一具。水二盞。煎至半。量大小分服。

治懸壅暴腫妨悶 以干姜半夏等分為末。少少以箸點藥著上(半夏以白礬湯洗數次去滑)。以 砂半錢。綿裹含之。細細咽津。

又方 治懸壅忽倒。以白礬灰鹽各半兩研細。箸頭點上撥正。亦治腫悶。日七八遍。

治咽喉腮頰腫悶 以蒜塞耳鼻中。

又方 治如前。以馬鞭草根截去兩頭。取在中者。搗汁服之。

又方 治如前。以黃柏寒水石等分為末。量腫處。以薄荷水調藥。用雞羽掃上。干即再掃。

綠云散治喉痹馬喉纏喉乳蛾重舌木舌。一切咽喉之疾。

螺青 盆硝 生蒲黃 生甘草(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生姜自然汁調。細細含咽。若已閉塞不通者。用葦筒入藥。吹入喉中。重舌木舌。生姜汁調涂患處。咽頷腫痛者。根據此用之。

口瘡舌上生瘡。用此藥涂之最效。李方叔閻孝忠皆以此方救人甚多。以瓷盒密封收貯。

如圣湯治咽喉一切諸疾。甘草一兩。桔梗去蘆一兩。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去滓放溫。時時呷。煎六分。

龍石散治如前。并治口舌瘡腫。

寒水石( 通赤一斤) 朱砂(研飛一兩二分半) 腦子(研半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摻患處。病在咽喉者。吹入喉內。細細咽津。日五七次。臨臥一兩次用。妙。

如圣丸治咽喉一切諸病。

川大黃(一分末) 白礬(一分末) 馬屁勃(一分末) 蝸牛(十四個) 陳白梅肉(十分)上于五月五日午時取蝸牛。以白梅肉同研爛。入藥和丸如楝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含化咽津。若病重不能開口。即研藥作末。葦筒吹入喉中。滴水三四點送之。或以凈水磨藥灌之。立瘥。

通關散治如前。

枯白礬 雄黃(水飛) 藜蘆(微炒) 白僵蠶(去絲嘴) 豬牙皂角(去皮弦)上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鼻內搐之。甚者葦筒吹入喉中。涎出或血出。立愈。

治小兒咽喉腫痛塞悶 以桑上螳 窠一兩燒灰。馬屁勃半兩同研勻細。煉蜜和丸桐子大。三歲下煎犀角湯研下三丸。大者加之。

治小兒飲乳不快。覺似喉痹。 以沙牛角燒刮取灰。涂乳上吮兒。咽下。即瘥。

射干湯治如前。治咽喉一切諸病。

射干 衍川升麻(各一兩) 馬牙硝 馬屁勃(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金露膏治如前。

寒水石( 通赤四兩研) 雄黃(一兩研水飛) 硼砂(二錢研) 甘草末(四錢) 腦子(一字研)上拌勻。煉蜜和丸桐子大。食后含化一丸。

荊芥桔梗湯治喉中生瘡。

荊芥穗 桔梗(去蘆) 甘草(生) 牛蒡子(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之。

又方 治如前。

桔梗(去蘆) 甘草(生) 牛蒡子(炒各一兩)上為粗末。每用一錢。水一小盞。入青茹少許。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時時呷。

又方 治如前。以蔥須陰干為末。又別以膽礬為末。并各貯。每用以蔥末二錢。膽礬一錢和勻。以半字或一字。葦筒吹入喉中病處。

項癭論

小兒項癭。由啼怒未定。遽以乳飲。致氣逆不散。留結而生。其狀在項壘壘然。漸漸長大而分有瓣。又云,葛根在地。泉流浸之。人因取其水以食飲。則生項癭。故近山居人多有之。以葛生在山中故也。

昆布丸治項癭。

昆布(一兩洗咸味) 海藻(一兩洗去咸味) 龍膽草(去蘆一兩) 檳榔(半兩)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紫色研細) 牽牛子(半兩炒)上為細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人參湯下。

又方 治或生項癭。已及一二年。以黃藥子半斤。須萬州緊重者為上。若輕虛者。即是別州所出。力慢須用一倍。取無灰酒一斗。入藥固瓶口。以糠火煨燒一伏時。火不可猛。酒不可有灰。待冷即開瓶。令患者時時飲半合一合。不可令絕酒氣。經三五日看之。覺消即止飲。不爾。便令兒項細也。劉禹錫亦著效驗。其驗如神。唯燒酒候香氣出。瓶頭有津出便止。不必須待一伏時也。仍禁喜怒。但以線子逐日圍度。乃知其效也。

惡核瘰論

小兒腑臟不和,及遇項邊經絡虛隙。為風熱毒瓦斯所干。與血氣相搏于項邊。結成核子。復遇風寒所加。則不消不潰。名曰惡核。若更風寒相加。搏于津液。與腑臟相乘。則潰化膿血。或效而復發。或根傍別生。以至數個。連續不瘥。名曰瘰 。俗呼 子。此腑臟血氣內外相屬之病也。

皂角膏治項邊生核子不消。

皂角(大者一挺燒存性) 糯米(一合炒黑焦) 草烏頭(二錢生) 黃皮(二錢炒黑色)上為末。量多少。以井花水調貼核上。未消與水晶丹下之。痢過以觀音散補之。仍再貼之。即消。

水晶丹天南星(洗凈生為末一分) 滑石(生為末二錢) 水銀粉(秤半錢) 蕪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殼不去油)上先研巴豆極細。次入蕪荑仁復研。方入眾藥研勻。爛飯和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量大小加減。臨臥稍饑。蔥白米湯送下。痢過忌生冷硬物。仍以觀音散補之。(方已具前)如圣散治如前。

綿黃 (一兩銼) 連翹(一兩) 鴿糞(半合燒灰) 川大黃(半兩銼炒) 糯米(半兩用斑蝥七個同炒米黃去斑蝥) 犀角屑(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酒三四滴。同煎至五分。去渣放溫。時時呷。

紫檀散治如前。

紫檀香 木香 川樸硝(研) 卷柏(各一兩) 赤芍藥 川大黃(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少許。以雞子白調。稀稠得所。涂患處。

取瘰 內消 以長三寸鯽魚一個去腸。以和皮巴豆填滿。麻皮扎定。以一束稈草燒煙盡。取出放冷。研為細末。爛稠粥和丸黍米大。每服一丸。粟米飲下。臨臥。未痢加一丸。以痢為度。

又方 治如前。以斑蝥一兩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炒至米焦。去米不用。只以斑蝥為細末。入薄荷細末四兩拌勻。烏雞子清和丸黍米大。空心茶清下一丸。一日加一丸,至五丸止。翌日卻減至一丸。以后每服五丸。

胡麻丸治瘰 。胡麻四兩炒香。羊躑躅一兩焙。共為末。煉蜜和丸麻子大。每服七丸。漸加至二十一丸。熱水下。

日二。見效為度。已破者。更用黑母牛糞燒灰研末敷之。

治一切瘰 經效方 以牡蠣火 通赤。取出。濕地上紙襯。出火毒一宿,每四兩。用玄參三兩。同為末。面糊和丸綠豆大。早晚食后酒下。各下三十丸。藥盡則病除根本。

又方 治瘰 已破未破。其效如神。以如前 過牡蠣四兩。用甘草二兩。同為細末。每服一錢。臘茶點服。

日二。

治小兒瘰 以蝸牛殼一兩。用牛乳半升。銚子中慢火熬令乳盡。取蝸牛殼研如粉,入大黃末一分。更研勻。每服半錢。皂莢子仁湯調下。大小便中出惡物。瘥。

又方 治如前。以白僵蠶去絲嘴。炒過為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日三。

龜胸論

小兒有龜胸者。因乳母有宿乳惡汁。不捻去之。仍以乳兒。忽遇風熱邪毒相干乘。傷于肺經。致肺氣滯停。

重壅胸膈。骨漸高起。狀如龜殼。故曰龜胸。

百合丸治小兒龜胸。

百合(一兩) 川樸硝(半兩) 木通(半兩) 桑白皮(半兩) 川大黃(半兩) 天門冬(去心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上為細末。共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又方 治如前。以龜尿擦摩胸骨。取龜尿法。以蓮葉內頓一物。安龜在上。用鏡照之。則尿自出流蓮葉。以物盛用之。甚佳。

龜背論

小兒有龜背者。由兒在嬰小時 骨未成。強令獨坐。則背隆阜。而偶為風邪干襲。與血氣相搏,入骨髓壅滯不散。致背高隆起。若龜殼之狀。故曰龜背。又名隆背。若如駝有峰塊起者。是名駝背。乃胎孕之病。不可治。

松藥丹治兒龜背。

松花(一兩焙干) 枳殼(麩炒去穣一兩) 獨活(去蘆一兩) 防風(去蘆并叉枝一兩) 前胡(去蘆半兩) 麻黃(去根節半兩) 桂心(半兩) 川大黃(半兩炮)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又方 治如前。以龜尿摩背脊骨。取尿法在前。

手足拳攣論

小兒有手腳拳攣者。由本氣不強。筋骨力弱。血氣不榮。而為風邪所乘。搏于經絡。則筋脈縮急。骨本無力。則手拳而不能展開。腳攣而不能伸舉也。若生下便拳攣者。此胎孕中病。不可治也。

薏苡仁丸治手拳不能展開。

薏苡仁(一兩湯浸洗凈去皮) 當歸(去蘆一兩洗焙干) 秦艽(去苗一兩) 防風(去蘆叉枝一兩) 羌活(去蘆一兩) 酸棗仁(去皮一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麝香荊芥湯化下。兒大增之。

海桐皮散治腳攣不能伸舉。

海桐皮 當歸(去蘆洗凈焙干) 牡丹皮(去心) 熟干地黃 牛膝(去蘆酒浸焙干各一兩) 山茱萸 補骨脂(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蔥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風疾癮疹論

小兒風疾癮疹者。小兒肌膚嫩。血氣微弱。或因暖衣而腠理疏開。或天暄而汗津潤出。忽為風邪所干。搏于血氣。藏流于皮膚之間。不能消散。而成 成 。相連而生。其狀如生姜片。輕者名曰風斑。不至改色。重者名曰癮疹。改赤紫色。發瘙癢。搔之不解。甚者使人心神悶亂。右先看其色澤。白者以牛膝酒浸一宿。焙干為末。

每服一錢或半錢。溫酒調下。若色赤者。以灶下黃土研細末。生姜蜜水調下一錢或半錢。

又洗方 治如前。

荊芥 細辛(去苗) 白芷 薄荷葉(各等分)上為粗末。每用兩大匙。水一桶。取羊蹄菜一棵。連根葉枝莖細銼。同煎至葉爛。傾盆中。先以尋常熱湯暖處浴身體。候有汗出。即用藥湯淋洗。洗畢避風。忌海鮮 醬毒物。

又涂方 治如前。以白礬一兩二錢。暖酒投化。用馬尾 涂之。

防風湯治如前。

防風(去蘆叉枝) 鼠粘子 荊芥穗 人參(去蘆各一兩) 甘草(炙) 天麻(各半兩)上為細末。每用一錢。水八分。入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治卒發風疹 以鍛石不拘多少。和酸漿水調涂之。隨手滅。

治小兒癮疹。若不治。入腹即能殺人。 以鹽湯洗了。用蓼子 爛敷之。又以枳殼銼末。煎湯洗之。又以蠶砂二錢。水二碗。煮一碗洗之。

又方 治如前。以吳茱萸半升。酒二升半。煮取五合。以綿蘸拭。

三奇散治風疾癮疹遍身。掐之不認痛癢。

凌霄花 白扁豆 甘草(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錢。蜜湯調服。

又方 治風疾癮疹。心神迷悶。以巴豆二兩捶破。用水七升。煮取三升。綿蘸 拭之。

麝犀丹治風疹不瘥。甚者如癩。服之神驗。

犀角屑(一兩) 烏蛇肉(半兩酒浸去皮骨焙) 天麻(半兩) 白附子(半兩) 白僵蠶(半兩炒以上先為末) 龍腦 朱砂(一兩研水飛) 麝香(各一錢)上拌勻。煉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金銀薄荷湯下。

又方 治風疹入腹。身強舌干。亦能殺人。以蔓青子為末。溫酒調下一錢或半錢。又以蠶砂二錢。水二碗。

煮一碗洗之。

疥癬論

小兒血氣熱。為風所干。搏于血氣。散于皮膚之間。而發生疥癬。又云蟯蟲作動,內外相乘之所生也。

雄黃膏治小兒遍身疥癬如粟。癢而搔之膿血出。

雄黃(一兩研水飛) 雌黃(一兩研水飛) 松脂(一分研) 川烏頭(一個去皮臍為末) 亂發(一分)上以豬脂六兩。于銚子中煎成油。入烏頭松脂亂發。煎至發消盡。以綿濾去渣。入二黃末攪勻。盛瓷器中。

候冷成膏。每用少許。涂擦瘡上。日三,亦治癬。

又方 名同治同。

雄黃(末一錢) 黃丹(一錢) 膩粉(一匣) 蠟(一塊) 巴豆(十粒去皮) 蔥(五根切碎)上用油一兩。入蔥巴豆煎黑焦。濾去滓。入余藥攪勻。候蠟熔取下。器中盛放。冷成膏。每用抓破疥瘡涂擦。

碧粉散治如前。

蛇床子(一兩微炒) 野狼毒(半兩) 硫黃(半兩) 青黛(半兩)上為末。膩粉少許拌勻。好油調涂擦。神效。

又方 治如前。

大腹子(二分) 蛇床子(二分) 硫黃(一分半)上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好皮調勻。臨臥抓破疥涂上。及以藥少許涂手心腳心。用手擦極熱,甚者不過兩次上。

治癬新生 以沙糖 砂各一小塊同爛。抓破涂之。

又方 治諸癬。以蛇床子為末。和豬脂為膏涂之。

又方 治濕癬。以桃樹青皮為末。和醋敷之。

又方 治圈兒癬。以羊蹄根干生為末。與白礬等分。研細勻。好醋調涂。

又方 治諸癬。以決明子為末。入少許銀粉研勻。以物擦破癬上涂之。立瘥。

又方 治如前。

斑蝥(五個去翅足微炒) 鹽豉(四十九粒浴令潤) 砂糖(皂子大一塊)上先研斑蝥將細。入二味同研成膏。每用一大豆許。唾津調涂上。大效。

又方 治奶癬。黃連去須。赤芍藥等分。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嚼芝麻揉汁調藥。先洗凈拭干。以藥敷之。

不過數次而愈。

治下煉癬瘡。常對在兩腳。以白犬血涂之。立瘥。

治上煉癬。常在頭上。 以蘆薈一兩。甘草半兩。同為末。先以溫漿水洗之。以帛子拭干。用藥敷之。立干便瘥。(甘草炙過用)又方 治如前。以大梔子不限多少。燒存性為末。好油調敷之。

又方 治疥癬,因用硫黃砒霜藥。病愈后臭毒之氣不歇。欲去之。又以 木煎湯浴之。及用浣衣。

金瘡論

小兒有誤被尖刀硬物傷其肌膚。其輕淺者。雖有血出。不至危殆。其重深者。有損傷于經脈。血出不止。又有因傷風者。則口噤身強。俗云破傷風也。

治諸金瘡檳榔 黃連(去須各一兩) 木香(半兩)上為細末。如治一切金刃所傷。血出疼痛。以末敷之。血定不痛不膿。如斫下指來。血未定。速將藥裹。

便得連接。

又方 治諸金刃所傷。血出不止。

檳榔 黃連(去須) 石膏(各一兩) 黃柏(半兩)上為細末。隨多少摻敷瘡上。血定。便入水不妨。

又方 治如前。以白芍藥為末貼敷。即住。

又方 金瘡深者。不可以藥速合。則內潰傷肉。但以黃丹滑石等研細末敷之。

天蛾散治諸金瘡。以晚蠶蛾不拘多少。為細末。摻敷傷上。用絹帛封裹。隨手血止瘡合。大妙。

又方 治如前。以五倍子刷凈為末。掩傷處。血立止。較即無痕。

又方 治如前。磁石末燒氈灰甑帶燒灰千金鍛石米。若倉卒之間。得一味敷之皆可。

治破傷風。口噤身強。 以天南星一個。防風二寸。同為末。先用童子小便洗瘡口。后用藥敷之。追出赤水是效。

又方 治如前。以肉蓯蓉切作片子。曬干。用一小盞子。底上穿一孔合蓋。火燒。藥如香煙從孔中出。熏瘡口。累驗。

又方 治如前。以好鰾膠二錢,火上炙焦為末。熱湯調下。分二服連服。一方用一仰一合瓦。內燒鰾至煙斷。研細末。熱酒調下。汗出愈。

又方 治破傷風腰脊反張。牙開噤急。四肢強直。以雞糞白半升。大豆二升半。和炒令變色。乘熱用酒沃之。微煮。令豆味出。量性飲之。

追風散治破傷風。草烏頭四個。二個生用。二個炮熟用,椒二十八粒,為末。貼瘡上。風毒自出。

又方 治如前。以黑豆四十粒。朱砂一字。同研為末。酒半盞。調下一字。瘥。

又方 治如前。以白面鹽各一撮。新水調涂瘡。

又方 治如前。以蘇木銼,煎濃汁灌瘡中,十數盞不令絕。候瘡中黃水出是效。

又方 治瘡口作白痂無血者。殺人最急。以雄雀直糞研。熱酒調下一字或半錢。

又方 治破傷風經驗。以狗頂上毛燒灰。貼瘡上。

湯火傷論

小兒有偶被湯燙火燒成瘡者。輕則初乃 起。破有黃水而為瘡也。重則便皮破肉傷而為瘡也。切不可用冷物泥蜜之類涂之。恐令熱氣不出。伏留潰爛。深傷經脈。宜加慎之。今敘方于后。

麻子膏治湯火瘡。經驗。

大麻子(一合) 柏木白皮(一兩) 香白芷(一兩) 甘草(一兩) 生地黃(一兩)上為粗末。以豬脂八兩。同藥熬色黃。以綿濾去滓。盛瓷器中成膏。每用少許涂瘡上。

又方 以洗面腳日曬干。炒焦黑研細。好麻油調涂。更解熱毒。以 葉燒灰研細。油調涂之。止痛無瘢。經驗。以水煮大豆汁涂之。易瘥無瘢。以醋和泥敷之。孫光憲家婢抱一孩兒。誤落炭火上燒瘡。便以醋和泥敷之。較無瘢痕。以柏子房曬干。通風處掛之。要用時旋為末。好油調。雞翎掃上。如鋪冰。痛便止。以蛤蜊殼為細末。油調涂之。如冰無瘢。以小麥面炒焦黑。研如粉。生麻油調涂。雞羽掃上。大妙。又以風化鍛石不狗多少。銚子中炒黃色。地上出火毒畢。研細末。生麻油調涂。凡傷至重。 痛不已。敗壞筋骨皮肉者皆治。

又方 捉一大活鼠。先用銚子煎芝麻油一斤至熱。旋打死鼠。候冷。頓油內煎。直至毛骨俱散。濾去滓不用。入乳香末沒藥末各半兩攪。上炭火熬成膏。瓷器盛封緊定。掘一坑深一尺許窖之。候三月取出。

凡遇湯火傷。涂之立效。亦治金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兴山县| 贵定县| 乳源| 天镇县| 平潭县| 海丰县| 拉孜县| 马公市| 个旧市| 阿鲁科尔沁旗| 左权县| 抚顺市| 边坝县| 沙洋县| 余江县| 张北县| 萝北县| 藁城市| 拉孜县| 修水县| 五大连池市| 镇赉县| 晴隆县| 华池县| 浪卡子县| 渝中区| 宁波市| 鄯善县| 通山县| 古田县| 措勤县| 昭苏县| 淮安市| 榕江县| 屯门区| 攀枝花市| 上饶县| 永寿县| 宜丰县| 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