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頭上諸病論

頭瘡

小兒頭瘡者。由臟腑有熱。上沖于頭。外被風濕。復相乘之。搏于血氣而生其瘡。故曰頭瘡。此候與禿瘡特異。且禿瘡者。有白有赤。硬痂遍滿。其頭瘡者,但一兩處生。其痂并不白硬而干。時時常有濃血濕汁。俗呼為長頭瘡。小兒失于沐發者。便生此瘡也。

玄精石散治小兒頭瘡。

太陰玄精石 寒水石(各一分研) 輕粉 麝香(各少許)上為細末。先以淡漿洗去瘡痂。拭干。油調藥涂之。甚者不過再。

栝蔞散治如前。

栝蔞(一枚) 鹽豉(一合入栝蔞中和穣并燒灰研末) 灶下黃土(一分) 膩粉(一分)上為末。入麝香一字拌勻。每用少許。油調涂之。濕者干摻。

淡豉散治如前。

淡豉(炒黑焦干) 絳礬(各一兩) 膩粉(二錢)上前二味先末。入粉研勻。先以桑柴灰淋汁。熱洗瘡凈。用甘草末摻瘡上。后以生油調藥涂之。濕者干摻。

黃連散治如前。黃連去須二兩。胡粉一兩。為細末。先洗去瘡痂。拭干敷之。即瘥。再發用前。

胡粉膏治頭瘡久不瘥。經隔年歲。

松脂 苦參 黃連(去須各一兩半) 大黃(生) 胡粉(各一兩) 黃芩 水銀(各一兩一分) 白礬(半兩) 蛇床子(三分)上為細末。以臘月豬脂和研。至不見水銀星為度。敷之。

又方 治頭瘡久不瘥。

膩粉(少許) 胡桃(和皮燈上燒過存性用碗蓋出火毒研末)上為細末。以生油調涂。仍剃去瘡下發涂之。只一二次瘥。

又方 治如前。以梁上塵和油腳涂之。仍先用皂莢湯洗訖涂藥。 馬骨燒灰研末。

醋和敷之。虎脂 令凝涂之。日三四次。蓼末蜜和涂之。有蟲出而愈。不作瘢。

又方 以雞卵七枚去白皮。于銅器內熬,和油涂之。亦治干禿不出汁者。以雞卵殼燒灰研末。豬脂和敷之。

又方 以雞屎研末敷之。以醋少許。和凈水洗去瘡痂。再以溫水洗之挹干。用百草霜入輕粉研細。用少許生油調涂。以菟絲煎湯洗之,以竹葉燒灰研細。豬脂和涂。以黑豆炒煙盡。杵為末。入膩粉研勻細。生油調涂之。

治頭瘡出膿水不瘥。瘥而復發。 以杏仁一百枚燒灰。入膩粉一分。同研勻細。生油調涂。

治頭瘡漸引不效 以烏麻油嚼爛涂之。亦治浸淫瘡及干瘡。

治頭上惡瘡 以黃泥裹豆豉煨熟。放冷。取豉研末。以純菜油調敷上。

軟癤

小兒頭上生軟癤者。由風邪冷熱之氣客于皮膚,搏于血氣。壅滯經絡。蘊結而生。亦如身上生癤無異。但生在頭上。始則赤腫而硬。其邪微者。散則自消。其邪甚者。腫赤內搐。潰膿血作痛。以頭上皮緊。至熟多不能去膿。根中有惡汁不盡。因而復發。或在根邊別生。連續不瘥。常常生膿。故名曰軟癤。

如圣膏治軟癤。

菜油(一兩) 黃蠟(半兩) 瀝青(一錢) 黃丹(半錢) 羊筒骨內髓(一個)上一處熬成膏。攤于紙上。貼患處。上用冷鐵一片。于瘡口上壓定。四面針破。如膿出不快。以紙捻榐之。

熬藥不得犯銅鐵器。

又方 以青澀柿子連皮薄切焙干。杵為細末。每用時先以溫湯洗。捻去其膿。用藥少許。入輕粉三分之一拌勻。以薄薄牛皮膠水調成膏。攤熟帛子上貼之。愈。

又方 以炒油麻。銚子中取。乘熱嚼爛敷之。以生油餅劑子一個。捻薄,留一竅于癤上貼。來日膿自出。便效屢驗。

又方 以兔毛皮不拘多少。燒灰研細。入膩粉少許。生油調涂。

又方 用枳殼去穣。周遭用糊合于瘡上。去膿生肌即愈。極效。

治頭皮虛腫。如蒸餅裹水之狀。 以口嚼麥面敷之。

禿瘡

小兒頭有禿瘡者。按九蟲論云。是蟯蟲動作。與風邪相乘。上于頭之皮膚,搏于血氣。傷其榮衛而所生也。

榮為血。受病則為赤禿。衛為氣。受病則為白禿。榮在內。邪稍難干。故患赤禿者少。衛在外。邪易得著。故患白禿者多。其始生如癬之斑點。上有皮屑。漸漸作痂,以成其瘡。遂至滿頭發落逮盡。若刮去其痂。則瘡皆是孔眼。大小不等。如蟲之窠。有膿汁出。不痛而癢。癢乃不可禁。是知有蟲為風也。又一種俗呼為鬼舐頭。小兒有頭瘡。遇夜被鬼舐之。則引及滿頭有赤痂。或云便赤禿也。

治小兒白禿。頭上團團然。 以蒜揩白處。早朝使之。

治小兒白禿。干殼不出汁。 以雞子七枚。去白皮。銅器中熬。和油涂之。

治小兒白禿。以葶藶子杵末。湯洗去痂。涂之。以陳香薷煮濃汁少許。同豬脂和胡粉敷之。以白頭翁根杵爛。敷一宿。已作瘡者。二十日愈。以榆白皮杵末。醋和涂。蟲當出。以雞窠中草和白頭翁花一處燒灰研細。用臘月豬脂和勻。先用醋泔洗瘡后敷之。

又方 以椿楸桃三般葉心取汁敷之。大效。一方只用楸葉杵汁敷。以人屎燒灰末之。用臘月豬脂和敷。

治赤禿 以白馬蹄燒灰細研。臘月豬脂和敷。以靛滓敷之。

治鬼舐頭 以兒糞臘豬脂和敷。以臘月豬屎燒灰末敷。以屎燒灰研細。和臘月豬脂涂敷。

耳聾

小兒有忽患耳聾沉聽者。由風邪乘于手太陽之經也。邪隨其經。入于耳內。邪正相搏。氣停塞滯。則令耳聾。不能聰聽于音聲也。輕者則為沉聽。謂耳中沉沉然。輕小之音則不辨。重大之聲才聞也。

通鳴散治風邪惡入耳。令兒耳聾。

菖蒲(一寸九節者良)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各一兩) 柴胡(去苗) 麥門冬(去心) 防風(去蘆并叉枝各半兩) 細辛(去苗) 甜葶藶(炒) 磁石(火 醋淬十次研各一分) 杏仁(十四個湯浸去皮尖雙仁者炒黃)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煎蔥白湯調下。乳食后。日二三服。

烏麝湯治如前。

大川烏頭(一個重二錢上者以豬脂油煎令裂不得削了面上塊子只刮去皮盡切碎杵羅為末) 通草(半兩薄切作片子片片相似以糯米粉作稀糊拌勻焙干杵羅為末)上二味。入麝香末少許研勻。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薄荷二葉。棗一枚。煎數沸。放溫服,或只以溫酒調服。

菖蒲丸治如前。菖蒲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杵為劑。分作七丸。用一粒。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易。

又方 菖蒲末一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者。二物合杵如泥。每服用一麻子許。綿子裹納耳中。一日一易。

萆麻膏治如前。萆麻子十枚去皮。棗肉七枚。同研為膏。每用蕤核許。綿裹內耳,一日一易。

治新久耳聾 以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塞耳中。以貓已捉住老鼠奪之。取其鼠膽汁灌病耳中。一云只以鼠膽用之亦可。以地龍一條。鹽少許。俱貯蔥筒中。時動搖則化為水。用點耳中。以米醋一碗。用鐵一塊彈子大。燒赤。投醋中。令病耳就上。使氣熏人耳中。即效。三二日可治。

又方 以蔥白于灰火中煨令熟。將蔥白頭納耳中。一日三易。以芥子杵爛。人乳汁和。綿裹納耳中。一日一易。以荊子中 蟲白粉。和油滴耳中。亦治沉聽新聾耳。 以驢脂和生椒杵爛作丸。綿裹塞耳中。治久聾。 以醇醋微火煎附子至軟。削令尖。塞耳中。

耳中鳴痛

小兒有耳中或鳴或痛者。由風邪入耳。與正氣相干。搏于血氣者。即為鳴。搏于經絡者。即為痛也。

治耳中痛 以干百合為末。溫水調下一錢。乳后。以柳樹 蟲。糞水化取汁。調白礬末少許。滴耳中為妙。

以鹽二三升。蒸熱包裹。以耳枕之。冷即易。亦治洪洪聲。

治耳鳴如流水。或如風聲。 以生烏頭才撅得。乘濕削如棗核。塞耳中。旦用夜易。夜用旦易。不過三日愈。及治耳癢。無。即用干者。

治耳中常鳴 以生地黃截塞病耳。數數易之。或以紙裹微煨用。

耳內瘡腫出膿

小兒有耳中腫。或生瘡出膿汁者。由風濕相乘。入于耳。邪正相干。搏于氣血。傷于經絡。輕則為腫。重則生瘡。若津液結潰。變為膿血汁出。又有因水或眼淚入耳。停搏正氣。亦為膿汁。俱名停耳。又名膿耳也。

龍朱散治耳內腫。及生瘡出膿汁。或只癢痛。虛鳴應耳中。一切諸病。悉皆主之。

龍腦(一字研) 朱砂(一錢研水飛) 竹箭干內 蟲糞(三錢研) 坯子胭脂(半錢研) 麝香(一字研)上勻研細末。以斡耳子挑藥入病耳中。如有膿水者。先以新綿捻子纏之凈盡。方傾入藥。每夜臨臥時一次。

治耳中腫或生瘡 以白礬燒灰研細。每用少許。以葦筒吹耳內。日三四次。或以綿裹塞耳中。生瘡者胡桃油調藥著耳。

礬香散治小兒 耳內生瘡。或有膿汁。

白礬(一兩燒灰) 蛇床子(一分為末)上相和。入麝香末五分。同研細。每用一字。摻入病耳。

藍花散治如前。

紅藍花(一兩洗焙干) 黃柏(一兩銼) 烏魚骨(半兩) 黃芩(半兩以上為末) 雄黃(半兩研水飛)麝香(一分研)上拌勻。每用少許。以新綿子纏捻子 藥塞耳中。一日二易。

麝香散治如前。

蜘蛛(一個) 坯子胭脂 麝香(半字)上曬極干。研勻細。每用半斡耳許。以鵝毛管吹入耳。

桃紅散治如前。

白礬(一錢燒灰) 坯子胭脂(一錢) 麝香(一字)上研勻細。每用少許。以綿捻子榐耳中膿盡。摻藥入耳內。

箭 散治如前。

竹箭內蛀蟲糞屑(二錢) 坯子胭脂(二錢) 凌霄花(干者二錢) 海螵蛸(二錢) 麝香(一字研后入)上為細末拌勻。每用時先以綿捻子榐耳中膿盡。乃以紙捻蘸藥入耳中。日三。

紅綿散治如前。

信砒(一錢) 坯子胭脂(三錢) 麝香(一字)上為末拌勻。以柳絮滾和勻。每用黃米許。摻入耳中。如繞耳生瘡。膿汁不瘥者。以此敷瘡上。紙片封之。

妙。

油引散治如前。

石燕子(雌雄一對用磚壘一地爐木炭火 白色為末) 虢丹(飛等分) 膩粉 麝香(各少許量入)上同研勻。先以綿捻子榐耳中膿汁盡時側臥。摻藥一字許。入耳中。以好油一滴引下。立效。

綿裹散治如前。桂心一分。青羊屎一分。炒令轉色。同末。每用一字。綿裹塞耳中。

治小兒 耳。膿汁出。以硫黃細研。每用少許。摻入耳中。日一次。夜一次。以白礬末一錢。麝香一字研勻。少少摻入耳。以桑木上毒蜂房炙黃杵末。溫酒調下半錢。空心。 以蚯蚓糞研細。吹耳中。極效。

治小兒耳上生瘡 以雞子白敷之。

眼目病論

小兒眼目生病者。多因恣食甘酸。藏生邪熱。熏炙肝經。沖發于目。或為赤腫癢痛。或眵淚隱澀。或生赤脈。或生 膜。又痰飲毒瓦斯漬肝。致藏氣不得宣通者。則精華未得明審。故黑睛雖全。而視物 。此名睛盲。

若晝日明。至瞑不見物者。此邪干經之陰也。調之雀目。言如鳥雀之目。瞑時無所見也。又有障眼者。乃氣毒障縵其睛也。又有疳肝之氣沖于目者。亦能生其膜 。以為遮障也。

博金散治眼赤腫。痛不可忍。白藥子半兩。黃芩一錢半。為末。每用一字。沸湯點洗之。

又方 治如前。取嫩槐芽或嫩葉煎湯。放溫洗之。白睛如血。淚多者。最宜用。

又方 治如前。凡赤眼腫痛。才覺便截。以銅綠研細。抄二錢半。用乳香皂子大二塊。同研勻極細點之。立效。

又方 治赤目。以黃芩為末。煎湯渫腳。神效。

又方 治同前。天南星一分去皮臍。干蝎一分半。為末。每用一字。茶調下。服了搖頭數次,立驗。

又方 洗熱毒眼。以細樸硝沸湯浸。澄去滓。乘熱洗之。

又方 洗風毒熱赤。銅綠一錢。滑石二錢。研極細。每用少許。沸湯點洗。

洗心散治心藏邪熱。目赤腫痛。

大黃(一兩煨) 荊芥穗(一兩半) 甘草(半兩生) 麻黃(一兩去根不去節)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字。蜜水調下。

洗肝散治三焦壅熱。眼目赤腫。隱澀多淚。

芍藥(一分) 羌活(去蘆半分) 防風(去蘆并叉枝一分) 大黃(半分) 甘草(半分)上為細末。嬰小一字。二三歲半錢。上者一錢。水半盞。入燈心黑豆各少許。煎數沸。食后放冷服。須銀石沙銚中煎。仍與四順散間服。并用清涼膏貼太陽穴。

四順散當歸(去蘆洗焙) 芍藥 大黃(紙裹煨) 甘草(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溫服。更量大小加減,無時。

清涼膏治眼赤腫痛。貼太陽穴。須立秋日以后。取芙蓉葉陰干為末。每一字或半錢。井花水調。貼太陽穴。

地黃散治壅熱目赤腫疼。或赤脈白膜。四邊散漫者。猶為易治。若遮黑睛。易致失明。宜用此。

生干地黃(切焙秤) 熟干地黃(切焙秤) 當歸(去蘆焙秤各等分) 黃連(去須) 大黃(去皮取實處銼焙秤) 防風(去蘆并叉枝秤) 羌活(去蘆) 生犀角屑 蟬殼(去土) 沙苑蒺藜(炒去刺) 木賊谷精草(去根) 白蒺藜(炒去刺各一錢) 玄參(去蘆半錢) 木通 甘草(銼炒各一錢半)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煮羊肝湯調下。日三。乳食后。

玄精石散治眼生赤脈。玄精石一兩。甘草半兩。為細末。每服半錢,竹葉湯調下。

羌菊散治眼生浮 障膜。

羌活(去蘆一分) 菊花(揀凈半兩) 防風(去蘆并叉枝一分) 山梔子(去殼一分炒) 甘草(一分半炒) 白蒺藜(炒去刺半兩)上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蜜湯調。日三。與決明丸間服。

決明丸決明子(揀凈) 車前子 菊花(揀凈) 川芎 宣連 當歸(去蘆洗凈各一分) 大黃 黃芩(各半分)上為細末。煉蜜和丸麻子大。每五歲下三五丸。上者七八丸。煎桑枝湯。或麥門冬湯送下。

又方 治目生黑物。浮 澀痛。以貝子一兩。燒灰研極細。入龍腦末少許。點之。

又方 凡小兒數歲。眼中生膚 未堅者。不可妄用。但以珊瑚研如粉。每日少少點之。三日見效。

鎮肝散治痰熱眼生 膜。

胡黃連 梔子仁(各一兩) 甘草(微炒炙) 馬牙硝 青葙子(以上各半兩) 真珠(一分另研) 牛黃(一分別研)上為末拌勻。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荊芥薄荷各少許。煎至半盞。去滓溫服。食后。

又方 治目睛上生白膜。以白礬一分。水四合。于熱銅器中煎取半合。下白蜜調之,用綿濾過。每用芥子許點之。日三。

又方 治 膜重濃。以豬膽白皮曝干,合作小繩。如粗釵股大。燒作灰。放冷研細。點 。二三五度。瘥。

真珠膏治眼 不見物。睛盲者。

真珠末(一分研) 甘菊花(揀凈一分) 香豉(一分炒黃) 井泉石(一分)上為末拌勻。用白蜜一合。鯉魚膽一枚。同藥于石銀器中慢火熬成膏。次入好龍腦末一錢攪勻。每少許。時時點之。

又方 治目盲。以豬膽一枚取汁。微火上煎之可丸。丸黍米大或芥心大。每用一丸。納眼中。食頃。

又方 治睛盲神法也。如用之。視物如鷹鶻。用桑柴灰一合煎湯。于瓷器中澄令極涼。稍溫洗之。如覺冷。

即重湯煮令得所。不住手沃之。常用有奇效。

復明散治雀目至瞑不見物。

蒼術(二兩米泔浸去皮切焙干) 谷精草(一兩) 地膚子(半兩) 決明子(半兩) 黃芩(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荊芥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后。

又方 治如前。以黃蠟不拘多少。器內熔成汁。取下。入蛤粉相和得所。團成球子。每用以刀子切下一二錢許。以豬肝一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縷扎。水一碗,銚內煮熟。乘熱氣熏眼。至溫時并肝食之。神效。日二服。

又方 治如前。以豆豉于新瓦上炒令黃色。入雄黃半兩。同研為細末。每用藥一錢。 豬肝一片批開。摻藥裹合。陳米飲煮熟與食之。

又方 治如前。以石膏為細末。每用一錢。豬肝一片薄批。摻藥在中。麻縷纏定。入砂瓶中煮熟。切作塊子與食。此方治諸藥不效者。服之如神。

千金仙術散治氣障眼。又治肝熱。目赤生病。

蒼術(四兩米泔浸七日逐日換泔至日足取出刮去黑皮細切入青鹽一兩同炒色黃去鹽) 木賊(二兩童子小便浸一宿水淘凈焙干一方又有甘草一兩)上二味同為細末。每用米飲調下一錢。服之甚效。

四仁膏治毒瓦斯障眼。亦治疳眼。

桃仁(四個去皮尖) 杏仁(四個去皮尖) 蕤仁(五個去皮尖) 郁李仁(五個去皮尖) 蕪荑(五個取肉) 海螵蛸(取中心末半錢) 北庭(小豆大一塊疑即 砂)上于乳缽內研極細。將白蜜看多少攪勻。絹或綿濾過。別入龍腦細末輕粉細末各少許點之。

治小兒雀目 以夜明砂炒過為末。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井泉石散治疳熱攻眼。生障 。致損睛瞳。

井泉石(一兩) 決明石(半兩火 ) 甘菊花(揀凈半兩) 夜明砂(半兩微炒) 黃連(去須半兩)晚蠶砂(半兩微炒)上為細末。每用一錢。米泔一盞。入豬肝少許。煎至肝爛熟為度。放溫時服。

又方 治疳眼。以烏 魚骨牡蠣各等分。研為細末。糊丸皂子大。每用一丸。用豬肝一葉。同藥入清米泔煮至肝熟為度。和肝食之。汁送下。

目病引論

小兒有腦熱注目。則瞼澀常閉不開。又有諸物因入眼。瞇之不出。又有誤被諸物沖觸。傷損目睛者,敘方于后。

治腦熱注目。常閉不開。 以大黃一分。粗銼。以水三合。浸一宿,一歲兒每日分半合。余涂頂上。干即更涂。兒大以意加服。

治誤飛麥芒。入目不出。 用新布覆目上。持蠐螬于布上摩之。其芒出著布上。甚良。

又方 治諸物入眼。瞇之不出。用好墨清水研汁。銅著點之。即出。

又方 治誤被諸物沖觸傷目。以牛尿點之。日二。仍避其風。雖黑睛破損亦愈。

鼻中病論

肺氣通于鼻。氣不和。為風冷所乘。停滯鼻中。搏于津液。使涕凝結壅。氣不通快。不聞臭香。謂之鼻塞。

若風冷搏于血氣而生 肉塞滯者。謂之 鼻。若風濕相搏。則鼻內生瘡。而有膿汁出也。若腦熱攻鼻中干燥。

或生瘡痂,則硬而無膿汁也。

辛夷散治鼻塞。

辛夷葉(一兩洗焙干) 細辛(去苗半兩) 木通(半兩) 白芷(半兩) 木香(半兩以上為末)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后入)上為末拌勻。用羊髓豬脂各二兩。同諸藥于石銀器內慢火熬成膏。赤黃色。入腦麝各少許。攪勻放冷。再用少許。涂在鼻中。乳下兒因風吹著囟子鼻塞者。只涂囟上。

菊花散治鼻塞涕濁。

甘菊花(揀凈) 防風(去蘆并叉枝) 前胡(去蘆各一兩) 細辛(去苗) 桂心(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上為末。每服半錢。入乳香少許。煎荊芥湯調下。食后服。

蒺藜子散治鼻塞不聞香臭。水出不止。以蒺藜子半掬為細末。以水一小盞。煎至減半。令患人仰臥。滿含飯一口。以藥汁灌鼻中。不過再。即嚏而氣出。兒大者有此病。小者未有。

治鼻中生瘡有膿 取黑牛耳中垢。先榐鼻中膿盡。敷之。

犀角升麻散治腦熱攻鼻。燥爆生瘡。鼻中干硬。

犀角屑(一兩) 馬牙硝(半兩研) 川升麻(半兩為末) 黃連(去須半兩為末)朱砂(半兩研飛) 牛黃(一分研) 龍腦(一分研)上拌勻細。每服半錢。溫蜜湯調下。

清柿膏治 鼻不聞香臭。出氣不快。或生 肉。

瓜蒂(半兩) 赤小豆(一分) 細辛(去苗一分) 甘草(一分炙) 附子(一個炮去皮臍)上為細末。入龍腦少許拌勻。煉蜜和丸皂子大。綿裹納鼻中。

又方 治 鼻有息肉。出氣不快。不聞香臭。以白礬末和面脂。綿裹塞鼻中。數日。

息肉隨藥自出。

面上瘡論

小兒面上忽遇有經絡虛隙。為風濕寒熱所乘。搏于氣血則生其瘡。或如火燒。或出膿。或出黃水。日久不能痊瘥。今敘方于后。

治面上生瘡如火燒 以赤薜荔葉杵末。生油調敷。一名山喬麥。

又方 治如前。以黃粱米一升拌末。蜜水和敷。以瘥為度。

又方 治面上生瘡出膿汁。蛇蛻皮炙焦為末。和豬脂敷上。止。

又方 治面瘡出黃水。以鯽魚頭燒灰研末。和醬清汁敷上。一日易。

又方 治面生諸般瘡。以菟絲湯洗之。

又方 以大麥燒存性為末。生油膩粉調涂。神妙。大麥只炒黑焦。亦得。

又方 治面瘡出黃水。豆豉一合炒焦黃。黃柏一兩銼。為細末。每用先以熱灰汁洗瘡凈。拭干敷之。亦治身生如此瘡。

又方 治面瘡赤腫 痛。以地榆八兩細銼。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滓。適寒溫洗之。

唇口病論

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生瘡瘍。若發于唇上生瘡。乍瘥乍發。謂之緊唇。又曰沈唇。其發頻者。唇常腫大粗濃。或上有瘡。不較甚者。以至唇腆。若發于唇里。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于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俗云因乳食看視燕子。則生燕口瘡也。并敘方于后。

葵根散治緊唇。

葵根(一兩燒灰) 烏蛇(半兩燒灰) 黃柏(半兩為末) 鱉甲(半兩燒灰)上為末。每用半錢。豬脂少許。和涂唇上。時時用。

青液散治赤口瘡。以青黛一錢研末。入腦子少許拌勻。少少敷上。

治小兒及老人虛人口瘡咽痛 吳茱萸去枝梗。地龍去土。等分為末。米醋入生面調涂足心。

治小兒口傍瘡。久不軟。

亂發(燒灰) 故絮灰 黃連(去須土) 干姜(各等分)上為末。每用少許敷上。不過三次愈。

治小兒緊唇 以馬芥汁(即大刺芥是也)先刺唇血出。以汁敷之。日七次。

治小兒熱口瘡 以故錦燒灰研末。敷瘡上。

治小兒諸口瘡 以五月五日,蝦蟆炙燥為末。敷瘡上。兼治蓐瘡。

治小兒唇口邊肥瘡 白礬一兩燒灰。蛇床子一兩為末。共為末。干摻瘡上。立效。亦治耳瘡頭瘡 瘡。

綠云散治如前。黃柏半錢。螺青二錢。同研勻細。每服一字或半錢。摻患處。

又方 治口中赤爛。取 羊生乳含之。

又方 治白口瘡。以黃丹一兩。入龍腦少許研勻。蜜和調敷瘡上。

又方 治口中瘡通白者。或白漫漫然。亦治疳蝕。以白僵蠶炒黃色。拭去毛盡。為末。蜜和敷之。立效。或以父發拭口中凈。桑汁涂。

又方 治諸口瘡。以大天南星去皮。只取中心龍眼大一塊。為細末。醋調涂腳心。

又方 治如前。以香白芷銅綠等分為末。摻上。立效。

又方 治如前。以湯瓶內堿為末。臨臥時以好醋調涂腳心底。

檳榔散治如前。檳榔銅綠貝母各等分為細末。如患干口瘡。生蜜調掃之。若患濕口瘡。干摻。

血余散治燕口瘡。吻兩角生。以亂發燒灰研細。和豬脂敷之。

又方 治如前。以白錫燒灰敷之。

牙齒病論

小兒牙齒病者。由風熱邪毒。干于手太陽之經。隨經入于齦齲。

搏于血氣。則生宣爛。又云。因恣食酸甘肥膩油面諸物。致有細粘漬著牙根。久不刷摻去之。亦發為疳宣爛。

齦作臭氣惡血。若風濕相搏。則為牙癰。如風毒入于牙中。與正氣交爭。則為風痛。有蟲動 齒。則為 病。

更有一證疳。 口鼻牙齒者。名曰走馬疳。別具疳瘡門下收之外。敘方于后。

治牙齒宣爛。臭氣有血。皂角一挺。肥好者連皮。羊脛骨一挺。并于炭火燒煙盡。以盆覆之候冷。用紙一張。鋪濕地上頓藥。出火毒一夜。為末。如常揩牙用之。三上瘥。

又方 治如前。蕪荑半兩炒黑。白礬半兩生。為細末。入麝香少許拌勻。先以水漱口齒凈。然后用少許揩牙。

又方 治如前。以風化鍛石一塊。大火中 通赤。取出放冷為末。每用少許。旋入麝香少許。敷牙根瘡上。

桃紅散治牙癰腫爛膿血。

朱砂(一錢研水飛) 綠豆粉(一兩) 硼砂(半錢) 腦 麝(各一字)上為末。每用一字敷患處。或揩貼之。

麝香散治如前。

銅綠(半錢) 綠豆粉(一兩) 膽礬(半錢火 過用) 腦子(一字)上為末。入麝少許研勻。每服一字。擦貼患處。有涎即吐。

甘露散治小兒胃熱。牙齦宣露出血。口臭臉腫。赤眼口瘡。不欲乳食。肌體煩熱。及瘡疹已未發。皆可服。

熟干地黃 生干地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刷去毛凈) 枳殼(麩炒去穣) 苦參石斛(去根) 山茵陳 甘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食后。量大小加減。

治小兒牙宣。常有鮮血。齦縫臭穢。 砒黃一錢。麝香半錢。同研細。以紙條子生油涂過。摻藥在上。少少用末。剪作小紙棋子。看大小用。插在病處縫內。

治小兒牙齒宣疳 以黃連為末。入麝研勻。貼病處。亦治口瘡。

治風 牙疼 以馬鞭草煎湯。含漱之。

又方 治如前。

莽草 升麻 細辛(去苗) 甘草(各一分)上粗銼。水一碗。煎數沸。盥漱之。冷即吐。別含漱。

本散治如前。

本(去蘆) 白附子 川芎 莽草(各半兩先內末) 青黛(一錢) 蘆薈(一錢) 麝香(一字并各研)上拌勻細。每服一字或半字。揩患處。

又方 治如前。以肥皂一個去子。滿填鹽在內。炭火燒煙盡。放冷研細。每用一字或半錢。揩患處。有涎即吐。

舌病論

小兒舌上偶生瘡腫者。由風毒邪熱。搏于血氣。隨其虛處。著而生病也。發于舌上紫腫者。名曰紫舌脹。若腫粗大木悶而硬者。名曰木舌脹。若風濕相搏而生瘡者。名曰舌瘡。若風多而舌腫如吹泡者。名曰鼓舌。其紫舌木舌鼓舌腫甚者。則滿口溢出。閉塞氣門。皆能殺人。

治紫舌腫 取羊乳飲之。

又方 治如前。以新鯽魚。薄起肉片子。頓舌上。數數易之。

治舌上生瘡。不能飲乳。 以白礬研末。和雞子置醋中。涂兒足底。一七愈。

又方 治如前。以蒲黃敷之。

又方 以桑白皮汁。涂乳上吮服。

又方 治如前。以胡粉細研。用豬筒骨中髓調敷之。日三。

治木舌腫硬。滿口逡巡。氣閉則殺人。 以釜底煤和鹽等分。以酒調。表里涂舌。須臾即悄。無酒亦得。

又方 治如前。

川樸硝(半兩) 真紫雪(一分) 白鹽(半分)上和研勻細。每用半錢。入竹瀝三兩。滴白湯少許。調涂舌上。咽津不妨。

治舌卒腫如吹泡。滿溢出。氣不得通。奈無可治。 以半夏十枚。湯洗去滑盡。以苦酒一升。煮取五合。稍稍含漱之。不得咽津。戟人咽喉。加以生姜一兩。同煮亦得。

又方 煎甘草濃汁含之。

又方 以糖醋滿口含之。良。

又方 治紫舌木鼓。腫滿閉氣。諸藥不效。當用此救。在舌兩邊。以指刮破。或以鈹刀決破。出其毒血。慎勿傷舌下中央脈也。若血出不止。已及數升者。燒鐵篦烙瘡數過已。絕之。燒鐵篦約度。不可太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云梦县| 萨迦县| 麻阳| 佛学| 高密市| 商洛市| 喀喇| 平乡县| 东台市| 安乡县| 革吉县| 县级市| 石林| 永和县| 光泽县| 调兵山市| 浙江省| 永年县| 琼结县| 资中县| 浪卡子县| 丘北县| 道孚县| 洪江市| 清丰县| 元氏县| 吉林省| 偃师市| 成安县| 平顶山市| 阿巴嘎旗| 甘南县| 延长县| 永嘉县| 特克斯县| 洪洞县| 瑞安市| 贵溪市| 仲巴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