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職官(1)

  • 澎湖廳志
  • 林豪
  • 4695字
  • 2015-12-27 01:15:14

官制文職表武職表名宦傳名將傳

國家設官,以為民也。故凡官與民親則治,與胥隸親則否。治勿判然,可無監歟?澎倅系專員分守,事可專決,責任綦重。古人有言:『官當自做』;況缺本瘠苦,若事事必信幕友門印而后就理,則費用過繁,入不供出矣。考前書所傳,大都勤于其職,與士民相親,以得其情而成其治績。茲就原傳,略加修飾,悉著于編;而以采訪所及續其后。有為者亦若是。倘有觀感而興起者乎?為「職官志」第六。

官制

康熙二十三年,設澎湖巡檢一員,隸臺灣府臺灣縣,一切刑名錢榖案件俱歸臺灣知縣辦理。雍正五年,于添設廈門道員案內,改設澎糧廳海防通判一員,稽查海口、征收錢糧。遇有命盜巨案,仍發臺灣縣定讞。其余尋常案件,仍俱由通判斷結。通判全年俸銀六十兩,于正供項下坐支。雍正七年增給各官養廉,澎湖系中缺,給養廉五百兩(詳「賦役書」)。同治間,議裁各衙門陋規,增給各官津貼。澎湖缺分清苦,每年津貼二千兩,于厘稅項下支領。

光緒十一年,奉文復設澎湖巡檢一員,由羅漢門巡檢移駐八罩、網垵澳,配弓兵十八名。凡遇遭風商船擱淺、鄉民搶掠者,可以隨時救護彈壓,每年津貼六百兩。

附考

康熙三十年,臺灣大小各官,俱照廣西南寧府之例,將品級相當堪調之員,仍歸部選。著為令。

康熙四十三年議準,臺灣遠在海中,升員領憑,應于交代兩個月定限外,再展限兩個月,共為四個月(「大清會典」)。

六十年議準,臺灣文武各官,不許攜帶眷屬。

雍正八年部議,以前者總督滿保奏:將三年任滿之員,加銜再留三年,為期過久。嗣后各員到任二年,該督撫另選賢員,赴臺協辦。半年之后,將舊員調回。

十一年覆準,道員照鎮協例,三年報滿。府縣同通照參將例,二年報滿。其協辦半年一體算俸,并給俸廉。

十二年,總督郝玉麟奏準,調臺官員年逾四十無子者,準其摯眷過臺。乾隆九年議準,調臺各官一體三年期滿,報明督撫,照例具題,分別升用,免其在臺協辦。

三十一年部議,臺灣俸滿候升人員,遇得缺知縣以上等官,該督撫具題送部引見,以昭慎重。又準調臺官員,道免船三只,府免二只,廳、縣免一只,教官、佐雜免半只,遞解人犯每名免配榖五石。

乾隆四十一年,嗣后臺灣文武各官,無論年歲若干、有無子嗣,如有愿帶眷口者,俱準其攜帶。不愿帶者,亦聽其自便。著為令(「會典事例」)。

乾隆五十六年議準,嗣后同知、通判、知縣以及佐雜等官,令扣足五年再行按班升選。其調補臺灣未居五年者,雖底俸較深,亦不準其升用(「會典事例」)。

附錄職事十六條(以下節「紀略」)

一、刑名。刑名之重者,則為盜、命。夫有盜而捕之,不若于其無盜而防之。聯保甲、嚴偵緝,并令各安本分,毋使失所,則人盡循理,奸宄奚自而生,而盜源清矣。至于人命,有仇有斗,其弊非一。果能先時告誡曉諭,使愚民一朝之忿,有忘親及身之累,則血氣自平,而命案之源亦清矣。澎湖俗頗淳厚,少命、盜重情。萬一遇此等件,立即親往查勘,相驗錄供通報;仍遵例檄發臺灣縣,招解審擬定案。其余鼠竊狗偷,以及輕生、短見命案,一詳立案完結者,則系本廳辦理。

一、錢榖。澎湖錢糧止有六百九兩零;今則裁免雜稅,為數更少。前者每歲自二月開征起,令民自封投柜。一錢以下零星小戶,照部例每銀一錢收制錢一百文,運耗在內;至九月內,即可掃數全完。并不用挨村滾單等法;亦無庸差役下鄉催擾。按「續編」云:現在一正一耗,俱照銀價時值征收,必須澳差督同澳甲催納。其田房前無稅契,現今業戶亦須投稅粘連司單蓋印。所有每年稅契銀兩,于請領兵餉時造冊,由司庫劃收。其始于何時,無案可稽。

一、自理詞訟。即戶婚、田土、錢債、斗毆等類是也。前者澎湖并無唆訟、訟師等輩,以故詞訟尚少。部限二十日審結。澎地可以隨到隨審,無須二十日之限也。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內奉文,通飭地方官:按月將準理過詞訟已結、未結各案,開列管、收、除、在,造冊送本道、本府查考。至于奉有上憲批審事件,自當遵限一月內詳審完結;不惟上憲省案牘之催,而百姓亦免拖累之苦矣。按「續編」云:現有詞訟漸繁,設有代書保戳,亦不知始自何年,無案可稽。

一、宣講上諭。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元年,欽定「圣諭廣訓」十六章,頒發直省,恪奉遵行。澎湖每月朔望會同協營各官,在媽祖宮公所恭設香案,請上諭牌位,行三跪九叩禮畢,分班東西階坐,講生登講席宣講二章。先用官音宣講一遍,次為土音細為詳講,俾環聽民人,咸盡通曉。又平時令各澳社師,將「廣訓」十六章,教令蒙童自幼熟讀,俾家喻戶曉焉。

一、課農勸學。蓋衣食足,禮義興,乃化民善俗之第一件要政也。民以食為天,農者食之所從出,重農正所以足食也。每歲于春二、三月之時,一遇雨澤沾濡,即肩輿減從,親往四郊勸耕。如有勤者,賞以錢文,以為酒食之資;惰者則申飭之。間有老農,則更加優恤,并詢其風土人情;則官民之氣,上下可以相通;閭閻之利病,亦可因而并悉也。至收耘時,亦照此巡行辦理,無少怠惰,則農見我勤而農自勤矣。況澎湖以海為田,力農者少,更不可不再三董勸,以作其勤也。若徒奉行故事,而無真實之意貫注其間,則農已窺我之后矣,勸于何有?若夫讀書一事,更不可不作之矜式也。海外之人,必使之明理義,然后可以為良民。故每到各澳,必赴社學,親為指點。即蒙童小館,亦必親到。如童子能背誦經書、能講解字義者,即獎賞之,給以紙筆錢文,以示鼓勵。其生監俊秀,授以程氏課程,必令讀「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性理綱目」諸書,以端其心術、正其識見,為國家有用之材。澎湖向來讀書人少,行之兩載,漸見鼓舞,各澳皆有書聲。蓋長上之教比父兄之教,事半而功倍也。

一、緝捕逃犯。此種乃鄰省及本省兔脫之重犯也。緝捕不力,自有處分;況果能留心捕獲盜首兇犯以及新疆人犯等類,現奉例行保題,引見升用。賞罰如此嚴明,何可任其漏網?澎湖雖無高山陵麓、密林深箐可以藏奸聚慝,一有面生可疑之人到境,立即捕獲無遺。惟是逃犯搭附臺、廈船只,船戶利其貨賄,或冒充水手、或假作行商者有之。但臺、廈往來船只,透洋直過者居多,此種藏奸匪船,非十分風信不順,不肯灣泊;偶一寄椗者,百無一、二。故一有暫停,非十分細心查驗,聽其聲音、察其年貌,與該船牌照對勘,鮮有不疏漏者。若人照不符,即當查訊。是緝捕乃澎海第一緊要事件,所當留心者也,豈可以一票了事乎。

一、編查保甲。前撫憲鐘奏準,臺屬各廳、縣編查保甲,每逢歲底造報民數之期,將臺地戶口開明四柱,與內地另立一條,匯摺奏報,以昭慎重。

一、查點門牌。此件與編查保甲相為表里,實海疆之要政也。其法先諭各澳甲,將澳內居民業儒、業農、業漁、為吏、為差、為商、為販,并男女各口,查開送核;然后將門牌填明,分給懸掛,每十家為一甲。其中有增減遷移,隨時登記。每歲春間于風靜時候,查點一次,約五、六日可以竣事。凡甲內一家有犯不舉報,十家連坐。至甲內有曾為盜竊犯有案者,著令取保管束,官仍設簿記名。果能改過自新,官則將簿開除惡名,不咎其既往。十家之人,尤要敦睦:患難相恤、有無相通;教訓子弟,毋作非為,各安生業,毋好閑游手。如此,則不特奸宄潛蹤,而風俗亦厚矣。其查點時,飯食、紙張之費,雖經邵武縣條稟「查練保門牌」案內詳準通飭詳支閑款銀兩在案;查澎湖并無閑款可以詳支,俱系官為捐給,并不許藉派澳甲,致滋累擾。

一、查點漁船。康熙五十三年覆準:各省海洋商漁船只,分別書寫字樣;柁工、水手各給腰牌,刊明姓名、年貌、籍貫。如船無字號、人有可疑,即行嚴拿究治。澎湖本地小漁船四百七十二只,俱編澎字號,船戶、柁水人等姓名、年貌,俱注明船照之內,每年屆期一換。查此項俱系小漁船,內梁頭四、五、六尺不等,系在于本垵海邊探捕,朝出暮歸,不能出洋及往鄰省、鄰郡采捕之事。至于修補所用釘油等料,俱系本衙門自道廠領回給賣。每年修補若干、用料若干,亦按季循環造報督憲、藩憲衙門查考。又于乾隆二十六年奉憲通飭:閩省各澳船只,俱要油飾書刊字號、籍貫、姓名于囗〈舟皮〉邊;如有剝落,隨時油補,務令四時常新,并大書篷上。如有汛口拿獲未書、未刊者,即將該管參處,并分別商、漁,不許冒混。如有改易,即詳明辦理。又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奉文再申稽查船只嚴令,以靖海疆,不許裝載禁物、石塊,牌照不得逾限不換。再查澎湖小船向系臺灣縣發給腰牌,自乾隆元年改歸廳辦,就近稽查取結驗烙,則更為周密也(按「續編」云:現在本衙門并未赴道廠領回油釘等料給賣,亦無按季造報。各小船赴廳請領料、照,自行造補)。

一、稽查汛口。康熙四十二年覆準:各處商船經由汛口掛號。澎湖汛口,南風時自四、五、六、七、八等五個月內,飭令書役往八罩汛協同武汛查辦;北風時,自九、十、十一、十二、正、二、三等七個月內,飭令書役往西嶼、內外塹汛協同武汛查辦。媽宮澳汛,則無論南北風,周年俱可停泊,亦協同武汛查驗。按月將查驗過船只,造冊報督憲、藩憲衙門查考。臬憲衙門用循環簿填報。凡查驗臺、廈各處商船,務要人照相符并無禁物,始準放行。一有偷渡違犯并形跡可疑,即行拘訊,詳報治罪。但此項商船,亦無一定赴澎掛號之例,透洋直過者居多。偶一風信不順,始到汛暫停,是到澎者不過百中之一、二耳。至于粘連印花一件,于乾隆三十二年四月,奉督憲蘇通飭:沿海營縣,嗣后所轄汛口,概用印花,編號給發該汛口兵役收領備用。如遇船只赴口掛驗,即將印花填明,實貼該船照內,騎縫仍蓋用汛口戳記;另立印簿發該汛口,將貼過印花號數、月日及船戶姓名、字號,填簿申繳該管上司。如汛口與該管衙門相近,則專用印信,汛口只令驗明掛號,毋庸蓋用木戳;總以印信為憑。澎湖則于八罩、西嶼二汛,遵用印花;媽宮澳汛距廳治甚近,則仍用本衙關防,只令書役查驗掛號,毋庸粘貼印花(按「續編」云:現在八罩、西嶼、嵵里、北山四汛,并無給用印花,不知裁于何年?臬憲衙門亦無循環簿根。惟媽宮正口出入船只,蓋用驗戳,每年十月內造冊申賫臬、道憲,并牒府查核)。

一、民壯演習鳥槍。查澎湖原設民壯二十名,向系學習刀槍、弓箭、鳥槍、藤牌各器械,并有差遣勾攝事件。自雍正十年,奉文飭閩省各衙門民壯,凡系催征勾捕一應事務,概不準差遣。雍正十一年,前督憲郝以臺屬地方孤懸海外,此項人役俱系無賴流寓應充,每多滋事:奏準改撥營兵給道、府、廳、縣衙門,聽候護衛。各衙門民壯,悉行裁汰。澎湖額設民壯二十名,不在奏汰之內,是以仍舊存留。乾隆三十一年,督憲蘇奏稱:民壯一役,原為緝拿盜匪、防護城池、倉庫而設,與兵丁相為表里。查鳥槍一項,為軍械中最迅利之器,高下既可兼施,遠近皆堪制勝;仍照東省之例,將各項器械,一體教習鳥槍。令制備鳥槍火藥,選年力精壯之人充補,會同防城營員,如法教以步武及連還聲勢,按季會營操演。責成道府隨時考驗,分別勤惰,飭令嚴加約束。稍有滋事,立即責革。乾隆三十二年,藩憲錢詳準,各屬民壯鳥槍,歸局制造。每桿槍重六筋八兩,準銷銀一兩一錢八分六厘,照營式制造,編鑿字號,每月隨營演放一次。其火藥在附近營分風雨停操項下開銷,總以三十二年為始。尚有未經入奏衙門:興、泉道民壯三十名,澎湖民壯二十名,諸羅縣丞民壯八名、典史民壯四名,仍聽各衙門自行齎價赴局制造。三十二年二月,澎湖廳胡捐俸銀二十四兩,差齎省局,遵照制辦鳥槍二十桿,遵照隨同附近之澎協兩營,按月演習。其火藥遵照在澎營風雨停操項下開銷。

一、稽查鹽務(詳「賦役書」卷末)。

一、支放糧餉(見「武備略」)。

一、查點班兵(見「武備略」)。

一、墩臺營房(見「武備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冈县| 洛宁县| 衡山县| 龙里县| 芦山县| 海晏县| 临夏市| 景洪市| 叙永县| 永胜县| 道真| 托克逊县| 大宁县| 农安县| 彩票| 景谷| 呼伦贝尔市| 芜湖县| 迁安市| 新建县| 肃南| 灵山县| 南丹县| 香港 | 莱阳市| 图片| 吕梁市| 黔西| 遵义市| 田阳县| 富顺县| 曲松县| 阳春市| 英山县| 长沙县| 陆河县| 沿河| 庐江县| 靖江市| 二连浩特市|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