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飲食(1)

  • 通俗編
  • 翟灝
  • 4943字
  • 2015-12-27 01:11:12

一生吃著不盡

(東軒筆録)或戲王沂公曰、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沂公答曰、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吃飯

(明道雜志)載錢文穆公云云。(老學庵筆記)載諺云云。(按)魏武令曰、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實此語所由來。

吃飯處

(五代史晉家人傳)耶律徳光謂李太后曰、可無憂。管取一吃飯處。(又安叔千傳)魏武令曰、三千曰、汝通誠欸。吾當與汝一吃飯處。

家常飯

(獨醉雜志)范文正云、家常飯好吃。(五燈會元)道楷云、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齊己詩)應笑晨持一杯苦。腥膻市里叫家常。(陸游詩)茅檐喚客家常飯。竹院隨僧自在茶。

粗茶淡飯

(楊萬里詩)粗茶淡飯終殘年。

長囗冷飯

(五燈會元)僧問和尚家風。奉[王+(磷-火)]曰、長囗冷飯。

飯來開口

(元[禾+眞]方言)酒熟餔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白居易有感)食來即開口。睡來即合眼。二事最關身。安寢加餐飯。(按)管子揆度篇、百乘耕田萬頃。為戸萬戸。開口十萬人。千乘耕田十萬頃。為戸十萬。開口百萬人。乃開口二字所出。

把飯叫饑

(東坡集答程彝仲尺牘)所示自是高文。大似把飯叫饑。聊發千里一笑。又(五燈會元)通慧珪。有棒飯稱。臨河叫渇語。

一飯未嘗留俗客

(杜甫詩)。(按)俚俗句、淡飯須留有意人、本于此。

吃鳥飯。[尸<阿]黑屎

見(元曲選)東坡夢劇。

老米飯捏殺不成圓

(又)神奴兒劇。

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

(五燈會元)泗州用元舉此語。(蘇軾詩)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劉因詩)此去要知燈是火。向來空指雁為羹。皆用之。

逢茶即茶。逢飯即飯

(又)道匡答僧問、具大慚愧人云。

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傳燈録)或問慧海如何用功。海云云。或曰、一切人總如是。曰、不同也。他吃飯時不肯吃。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設計較。所以不同。(黃山谷集)贈劉靜翁頌、困便橫眠饑吃飯。十方無壁又無門。

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漢書景帝紀)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東坡集)喜雨亭記用此。

自飽不知人饑

(晏子春秋)景公時、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見晏子曰、怪哉。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公何不然也。(按)元人凍蘇秦、玉壺春等曲。倶有坐兒不覺立兒饑語。同此意。

美食不中飽人吃

(五燈會元)義靑、善孜皆舉此語。

不知饑飽

(論衡率性篇)有癡狂之疾者。歌啼于路。不暁東西。不睹燥濕。不知饑飽。(朱子語録)王荊公吃物不知饑飽。

饑不擇食

即(孟子)饑者易為食義。(傳燈録)[廣<龍]居士對丹霞然、有饑不擇食語。

因噎廢食

(淮南子說林訓)有以噎死者、而禁天下之食、則悖矣。

不吃煙火食

(王直方詩話)張文潛來飲予家。作長句。后東坡來。讀之曰、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吃食諱食

見(元曲選)鴛鴦被劇。

坐吃山空

(又)秦簡夫東堂老有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語。

多吃壞肚皮

(元典章)如今但是勾當里行的官人多吃。祗應教百姓生受。要肚皮壞了。(按)當時所云肚皮。乃取受錢物之辭。今諺則實謂腹。

火食

(禮王制)夷蠻之俗。有不火食者矣。(莊子讓王篇)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北史張簒傳)見士卒饑凍者。開門納之。分寄人家。給其火食。

舉火

(晏子雜上篇)國之閑士。待臣而舉火者數百家。(北史楊[(情-青)+音]傳)親族羣從。并待而舉火。

柴米油鹽醤醋茶

(夢梁録)人家毎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酒醤醋茶。(按)今去酒一事。謂之開門七件。元人玉壺春、度柳翠、百花亭等劇。倶有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醤酢茶句。周徳淸以七件皆無。作折桂令紀之。見葉兒樂府。

米鹽

(黑子非命篇)吾嘗米鹽數天下書。(韓非子說難篇)米鹽博辨。則以為多而交之。(史記天官書)其所占驗。凌雜米鹽。(又減宣傳)其治米鹽事。大小皆關其手。(漢書黃覇傳)米鹽靡密。初若煩碎。顏注曰、言雜而且細。(王僧孺與何炯書)委曲同之針縷。煩碎譬之米鹽。(按)今人恒語、猶曰米鹽瑣屑。

數米而炊

(莊子庚桑楚)簡髪而櫛。數米而炊。(淮南子泰族訓)秤薪而[(爨-火)/衣]。數米而炊。(詮言訓)量粟而舂。數米而炊。可以治家。不可以治國。

膏梁子弟

(天香樓偶得)今人謂富貴家曰膏梁子弟。言但知飽食。不譜他務也。后魏孝文帝遷洛。差第士人閥閱姓氏。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梁。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據此。則膏梁之稱。乃極尊貴。未可以是為相詆也。

館谷

(左傳成十六年)晉入楚軍三日谷。音義曰、本或作三日館谷。謂食楚粟三日也。(南史宋高帝紀)帝討慕容超克廣固城。館谷于靑土。(唐書馬燧傳)討田悅。斬首百萬。俘千余。館谷三十萬斛。(按)流俗解此義。如詩之適館授粲。誤矣。

飲啄有定分

(玉堂閑話)引諺云、一飲一啄。繋之于分。此言雖小。亦不徒然。(北夢瑣言)夏侯生示人行止。事無不驗。葢飲啄之有分也。(傳燈録)普岸偈云、隨縁飲啄。更復可為。

君子略嘗滋味

見(元曲選)舉案齋眉劇。

未有不散之筵

(倪思[金+且]經堂雜志)凡筵三杯亦散。五杯亦散。極于百杯亦散。諺云、未有不散之筵。余于是有深感。

肉山酒海

(帝王世紀)夏桀為肉山脯林。殷紂為酒池肉林。(文選曹植與呉質書)愿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

有酒有肉

(淮南子說林訓)視書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

酒嚢飯袋

(論衡別通篇)飽食快飲。慮深求臥。腹為飯坑。腸為酒嚢。(金樓子)禰衡云、荀彧可與強言。余皆酒甕飯嚢。(顏氏家訓誡兵篇)今世士夫。但不讀書。即稱武夫。兒乃飯嚢酒甕也。(荊湘近事)馬氏僭奢。諸院王子。仆從[火+亙]赫。文武之道。未嘗留意。時謂之酒嚢飯袋。

酒徒

(漢書[麗+(都-者)]食其傳)初見沛公。稱高陽酒徒。(魏志常林傳注)蔣濟素嗜酒。會醉。不時見苗。苗恚恨。還刻木為人。署曰酒徒蔣濟。置之墻下射之。(按)今云酒徒者。皆屬詆辭。葢獨本于魏志。

酒客

(北史李元忠傳)齊神武東出。元忠載素箏濁酒本奉迎。神武聞其酒客。未即見之。(又郭衍傳)晉王有奪宗之謀。托衍心腹。衍曰、副君酒客。其如我何。

湯酒

(山海經)華山首說祠祀禮云、湯其酒百壺。郭注、湯或作溫。(按)湯、讀去聲。與禮月令如以熱湯之湯同音。即溫酒也。宋人加皿。擬老餐賦、有蕩三杯之卯酒句。其實為贅。

整酒

(儀禮士冠禮)再[酉+焦]攝酒。注、攝猶整也。整酒謂撓之。疏云、案有司徹司攝酒。注云、更洗益整頓之。不可云洗。亦當為撓。謂更撓攪添益整頓。示新也。

洪量

(南史)梁元帝妃徐氏。性嗜酒。多洪醉。(燕在閣知新録)今因謂酒量大曰洪量。

雅量

(小爾雅)[疋/皿]、音雅。杯也。通作雅。(典論)劉表制酒器三。大曰伯雅。容七升。次曰仲雅。容六升。小曰季雅。容五升。(按)世稱雅量。謂能飲此器中酒。不及醉也。

醉漢

(開天遺事)張曲江曰、李林甫議事如醉漢腦語。(劉克莊詩)乍可生前稱醉漢。也勝死后謚愚公。

醉如泥

(異物志)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獨醉雜志)漢時人譏周澤。一日不齋醉如泥。謂此。

酩酊

(集韻)酩酊、醉甚。(按)凡事物至極流俗。輒曰酩酊。假借言耳。

逃席

(醉郷日月)酒徒有逃席之病。棄之如脫[尸<徙]。(李廓詩)不樂還逃席。多狂慣[(衫-彡)+叉]衣。(唐彥謙詩)眾飲不歡逃酒席。獨行無味放游[革+(強-弓)]。

撞席

見(王子一[(悅-兌)+呉]入桃源曲)。

酒令

(后漢書賈逵傳)逵作酒令。學者宗之。(梁書王規傳)湘東王為京兆尹。與朝士宴集。屬規為酒令。(皇甫松醉郷日月)載有骰子、旗旙、閃囗、拋打等令。(五代史史弘肇傳)會飲王章第。酒酣為手勢令。(按)韓詩外傳。齊侯置酒令曰、后者罰飲一經程。此酒令字見載籍之始。其在詩曰、既立之監。或佐之史。監史猶今所謂令官。葢早開其風矣。

文字不鮮明

酒令嚴如軍令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高后令劉章為酒吏。請以軍法行酒。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仗劍斬之。(按)流俗此諺及謂難與之席曰、呂太后筵席、皆本此。

飲酒不談公事

(南史徐勉傳)勉與門人夜宴。客有虞暠者。因求詹事五品官。勉正色云、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冝及公事。

使酒罵坐

(史記灌夫傳)為人剛直使酒。武安侯劾其罵坐不敬。繋居室。(南唐書)徐知訓因使罵座。(山谷題跋)兪淸老資性卞急。少不當意。使酒呵罵。

[酉+兇]酒

(書泰誓注)[酉+兇]、醉怒也。(史記呉王[シ+鼻]傳)下[(胚-月)+(都-者)]周邱。無行[酉+兇]酒。(北史梁彥光傳)有[シ+釜]陽人焦通。性[酉+兇]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

茶當酒

(三國呉韋曜傳)曜素飲酒。時復裁減。或蜜賜茶[(花-化)/舛]以當酒。(白居易詩)淸景不宜昏。聊將茶當酒。(柳宗元詩)勸策扶危杖。聊持當酒茶。

酒有別腸

(五代史)[門<蟲]主曦謂周維岳曰、岳身甚小。何能飲之多。左右曰、酒有別腸。不必長大。曦命[(払-ム)+卒]維岳下殿。欲剖視其酒腸。(王鞏聞見近録)眞宗飲酒至三斗。復進巨[角+光]。[角+光]退而酒出。詔貯之瓶。雜未飲酒。不能辨也。笑曰、故人云、酒有別腸。兄虛言哉。

酒逢知己飲

(五燈會元)文準有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語。

酒醉酒解

(后漢書第五倫傳)以貴戚廢錮。復以貴戚浣濯之。猶解酲當以酒也。

天子避酒客

(畫[土+曼]録)煕寧以前郊祀。大駕還內。至朱雀門。忽有綠衣人出道。[足+番]跚潦倒。如醉狀。乘輿為之少[(払-ム)+尼]。時謂天子避酒客。

酒食地獄

(可談)東坡倅杭。不勝杯酌。部使者知公頗有才望。朝夕燕會。疲于應接。乃號杭倅為酒食地獄。其后袁谷倅杭。適郡將不協。諸司此亦相疎。袁語所親曰、酒食地獄。正値獄空。傳以為笑。

薄薄酒。勝茶湯

(東坡集)有薄薄酒詩云、薄薄酒。勝茶湯。[鹿/(鹿+鹿)][鹿/(鹿+鹿)]布。勝無裳。丑妻惡妾勝空房。

醉翁之意不在酒

見(歐陽文忠集)。(按)梁昭明曰、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歐公文乃用此。

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旅/鳥]耳目記)則天時、謠言云云。張公者易之兄弟。李公言王室也。(北里志)載張住住事。策李公顛。(墨客揮犀)泉州郭朏夜出。為醉人所誣。太守詰之。笑曰、此諺所謂張公吃酒李公醉也。太守怪其不服。命取紙筆。使作張公吃酒李公醉賦。

斷送一生惟有酒

(韓退之詩)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黃庭堅詞)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按)破除萬事無過酒。亦韓句也。山谷各去一酒字。集為偶語。說者謂眞天造地設。

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唐人權審絶句)囗又入羅隱集。

飲酒不醉。甚于活埋

(晉書劉伶傳)嘗攜一壺酒。使人荷插隨之。曰、死便埋我。(按)鄙諺云云。乃借其言而反之。

將酒勸人。終無惡意

(李昌齡樂善録)勸人以酒。固無惡意。然當隨人之量以勸之。

沒酒沒漿。不成道場

見(元曲選)桃花女劇。

醉后添杯不如無

(五燈會元)雪峯悅舉揚此語。

來遲飲三杯

(石林燕語)酒律、謂酒巡一匝。末座者連飲三杯為藍尾。葢末座遠。酒行常到遲。故連飲以慰之。(按)此是酒來遲。非謂人之來遲也。古凡罰飲之數。多限以三。韓安國作幾賦不成。罰三升。蘭亭之會。王子敬詩不成。罰三[角+光]。景龍文館記序。人題四韻。后者罰三杯。李白宴桃李園序。罰依金谷酒數。又是三斗。

勸雙杯

(北史楊[(忖-寸)+音]傳)長廣王伏家僮數十于后室。仍與席上諸勛冑約。行酒至[(忖-寸)+音]等。我各勸雙杯。彼必致辭。我一曰捉酒。二曰捉酒。三曰何不捉。爾輩即捉。及宴如之。(按)此又諺所謂席上擒人也。

慶賀杯

(禮記投壺)慶禮曰、三馬既備。請慶多馬。注疏言、飲不勝者。既畢。立馬算之。三馬備具。酌酒慶賀。

上馬杯

(名臣言行録)眞宗次[シ+亶]淵。寇準薦王欽若守。遽酌大白飲之。命曰上馬杯。又[(払-ム)+闌]門鍾。見(元人舉案齊眉劇)。

杯中物

(事類合璧)呉衍戒飲。阮修以拳駆其背曰、看看老逼癡漢、忍斷杯中物耶。(陶潛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盡杯中物。(孟浩然詩)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杜甫詩)頼有杯中物。還同海上鴎。(高適詩)長歌達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三友

(何[炎+リ]酒爾雅)樂天以詩酒琴為三とも。今人指三友為酒。音同之訛。(留靑日札)今稱酒曰三酉。皆言三點水加酉也。然當作三友。(按)酒雖三友之一。未可以一該三。俗情自拆酒字為辭。未必本樂天事。

福水

(留青日札)酒曰福水。而陶翰林名曰禍泉。(按)晉書地理志。有福祿縣、屬酒泉郡。水經注所謂福祿水。由是縣出也。俗呼酒為福水。當因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邢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娱乐| 徐汇区| 昌邑市| 尚志市| 南华县| 剑川县| 清远市| 普洱| 西青区| 河曲县| 故城县| 加查县| 宜黄县| 东兰县| 昌吉市| 沭阳县| 临夏县| 江源县| 石门县| 玛曲县| 阿克| 葫芦岛市| 绥阳县| 镇巴县| 巴南区| 广宗县| 峨山| 陆良县| 高平市| 文昌市| 卢湾区| 遂平县| 儋州市| 三河市| 昌平区| 龙南县| 晴隆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