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春,上歸國,自出師凡七年。
〔案:此《錄》自庚辰至甲申征西域事,皆后于事實一年。拉施特書及《元史 太祖紀》并與此同。知此《錄》原本已如是矣。近柯氏《新元史》、屠氏《蒙兀兒史記》始行改正,然未備舉改定之理由,今略舉之。《元史 太祖紀》:十四年己卯,取訛答剌城;十五年庚辰春三月,帝克蒲華城;五月,克尋思于城。此于《親征錄》外別采他書,而據《親征錄》所書之取斡脫羅、卜哈兒、薛迷思干三事則各后一年,一也。《耶律楚材傳》:“己卯夏六月,帝親征回回國,駐蹕也兒的石河。”而此《錄》系于庚辰,二也。《湛然居士文集 上西征庚牛元歷表》云:“庚辰,圣駕駐蹕尋思千城。又,再過西域山城。”《驛詩序》云:“庚辰之冬,馳驛西域,過山城驛。”考山城驛在尋思干、蒲華之間,而此《錄》二城之克乃在辛巳,三也。《雪樓先生文集 河東郡公伯德那神道碑》云:“公諱伯德那,西域班勒紇人。國初歲在庚辰,大兵西征,班勒紇平。”《元史 察罕傳》亦云:“察罕,西域板勒紇人。父伯德那。庚辰歲,國兵下西域,舉族來歸。”而此《錄》破班勒紇城亦在辛巳,四也。《西游記》記:“辛巳七月,帝將追算端汗,至印度。”而此《錄》破札闌丁于辛目連河乃在乇辰,五也。又《西游記》太祖班師在壬午之秋,而此《錄》乃在癸未,六也。據此六證,知自庚辰至甲中五年事,當各移上—年。〕
是夏,避暑。秋,復總兵征西夏。
〔《秘史》在狗兒年秋。〕
丙戌春,至西夏。一歲間盡克其城,時上年六十五。
〔諸本“五”作“矣”,從何校改。〕
丁亥,滅其國以還。
〔何氏曰:“此下有脫文,”〕
太祖圣武皇帝升遐之后,太宗皇帝即大位以前,太亡皇帝時為太子。
〔《元史 太祖紀》:“戊子,皂子拖雷監國。”〕
戊子,避暑于輪思罕,
〔《說郛》本“輪”作“輸”,今姑從汪、何二本。〕
金主遣使宋朝。太宗皇帝與太上皇共議,遣搠力蠻復征西域。
〔汪、何二本無“遣”字,今從《說郛》本增。搠力蠻,《秘史》作“綽兒馬罕”。〕
秋,太宗皇帝自虎八會于先太祖皇帝之大宮。
〔虎八,《元史 太宗紀》作“霍博”。大宮,謂太祖之大斡耳朵也。〕
己丑八月二十四日,諸王、駙馬、百官大會怯綠連河曲雕阿蘭,
〔《說郛》本無“怯綠連河”四字,今從汪、何二本增。曲雕阿蘭,即《秘史》闊朵額阿拉,詳前阿不札闕忒哥兒注。自沈子敦讀“曲”字上屬“怯綠連河”,張石洲諸君皆從之。實則當讀“曲雕阿蘭”,乃與《秘史》、《元史》及此《錄》前后諸異譯合也。〕
共冊太宗皇帝登極。太宗遂議征收金國,
〔何本“收”作“牧”,今從《說郛》本、汪本。〕
助貧乏,置倉戊,創驛站。命河北先附漢民賦調,命兀都撒罕主之,
〔何本無“賦”字,今從《說郛》本、汪本增。又諸本“都”作“相”,從何校改。《元史 耶律楚材傳》:“上雅重其言,置之左右,呼曰吾圖撒合里而不名。吾圖撒合里,蓋國語長髯人也。”〕
西域賦調命牙魯瓦赤主之。
〔《秘史》有姓忽魯木石名牙剌洼赤的回回,自兀籠杰赤來見太祖。〕
是年,西域亦思八剌納城城主遣使來降,
〔何本“亦”作“伊”,不重“城”字,今從《說郛》本、汪本改正。亦思八剌納,即《秘史》之亦薛不兒,前作泥沙兀兒、匿察兀兒。〕
又西域之西忻都及木剌夷國主躬來朝會。
〔諸本“忻都”作“折相”,“木剌夷”作“不剌夷”,今從何校改。《元史 太宗紀》:“元年,印度國主、木羅夷國主來朝。”〕
庚寅春,遣軍將攻守京兆。
〔何本無“軍”、“守”二字,今從《說郛》本、汪本增。〕
金主以步騎五萬來援,敗還,其城尋拔。秋七月,上與太上皇親征金國,發自闕郡隘過川,
〔何本“隘”作“隰”,今從《說郛》本、汪本。前太祖責汪罕書中有“闕群隘”。〕
由官山
〔汪、何二本“官”作“宮”,今從《說郛》本。〕
鐵門關、平陽南下,渡河攻鳳翔。
〔此鐵門關,與西域之鐵門關,同名異地。《元史 札八兒火者傳》:“授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
辛卯春,遂克鳳翔,又克洛陽、河中數處城邑而還,避暑于官山,會諸王百官,分三道征收金國,期于來年正月畢集南京。是年秋八月二十四日,
〔何本無“二”字,今從《說郛》本、汪本增。〕
上至西京,
〔汪、何二本無“上”字,今從《說郛》本增。〕
執事之人各執名位,兀都撒罕中書令,黏合重山右丞相,鎮海左丞相。
〔張石洲曰:“《元史 太宗紀》:‘粘合重山為左丞相,鎮海為右丞相。’何氏曰:‘《鎮海傳》亦作右丞相。’《中州名賢文表》(二十二)許有壬《丞相怯烈公神道碑》:‘始立中書省尚左,公為左丞相。繼尚右,改右相。’又云:‘國史曰《脫必赤顏》,至秘也,非有功不紀,公名在焉。’今《秘史》無鎮海名,而此《錄》有之,知許所云《脫必赤顏》謂是《錄》也。”〕
自此始遣撒里塔、火兒赤
〔汪、何二本“始”作“使”,“里”作“哈”,今從《說郛》本。撒里塔,《秘史》作“札剌亦兒歹”,《元史 太宗紀》作“撒禮塔”。〕
征收高麗,克四十余城還。冬十月初三日,
〔何本“十”作“中”,今從《說郛》本、汪本。〕
上攻河中府。十二月初八日,克之。時有西夏人速哥者來告,黃河有白坡可渡,從其言。
壬辰春正月初六日,大兵畢渡及獲漢船七百余艘。太上皇遣將貴由乃來報集等軍兵已渡漢江,
〔何本無“乃來”、“等”三字,今從《說郛》本、汪本增。貴由乃,人名,亦作“夔曲涅”,《元史 睿宗傳》:“乘騎浮渡漢水,遣夔曲涅率千騎馳白太宗。”亦作“魁欲那”,《郭德海傳》:“德海導大將魁欲那拔都,假道漢中,歷荊、襄而東。”《秘史 續集》(一)作“古亦古捏克把阿禿兒”,貴由乃、魁欲那、夔曲涅皆其略也。《金史 白撒傳》有大元將回古乃,亦即此人。〕
上亦遣使于太上皇,諭曰:“汝等與敵連戰日久,
〔‘何本無“諭”、“連”二字,今從《說郛》本、汪本增。〕
可來合戰。”上于正月十三日至鄭州,守城馬提控者以城降。
〔何氏曰:“《本紀》作馬伯堅。”〕
太上皇既渡漢水,有金大將哈答麾下欽察者逃來,告哈答伏兵于鄧西隘截等候。太上皇是夜會兵,明燭而進。哈答、移剌聞知,
〔哈答、移剌,即完顏合達、移剌蒲阿二人,《金史》俱有傳,此一舉名,一舉姓,蓋當時蒙古人稱之如此。〕
入鄧以避其鋒。太上皇正月十五日至鈞州,雪作。上遣大王口溫不花、
〔《元史 宗室世系表》:“別里古臺大王子口溫不花大王。”〕
國王答思、
〔《木華黎傳》作“塔思”。〕
將兵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