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解]極是頂點、極限。加一“太”字,猶如我們習慣說的原始。我國古代所謂“太極”,含有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開始之意。無極是無的終點。說太極是由無極發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發展的規律。

俗語常說:“無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從“無”中發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過人的知識受到生理和環境等等條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預先看出來。必須從不知之“無”而有所發現然后才能有所發明,進一步而有所創造,達到有所前進。發現、發明、創造、前進,又都是依 科學知識而獲得的。但這是外因,它的內因離不開陰陽二氣。陰陽之氣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動,而又互相制約的,能推動變化,所以說為“動靜之機”、“陰陽之母”。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解]這幾句是說明動靜的方向為開、合。開、合的限度要適當而無過、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動靜的基本規律為“隨曲就伸”,正是表達出螺旋形的運動形式。

按說動靜的分合,只是自然現象,“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則是科學方法。我們聯系陳式太極拳的順逆纏絲,可以體會“隨曲就伸”中必然包括著自轉與公轉。人的動靜開合,連初生的娃娃都會,同時也自然會自轉和公轉。這是人類的本能,也就是內因。至于開合、屈伸的無過、不及,卻必須通過學與練,才能做得十分恰當。

但是,本文只講出“無過不及”,卻沒有說明以何處作為標準,未免使人迷惑。陳式十六代后裔陳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提出:“兩手各管保護半個身體,以鼻為界。”這就比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講得清楚些。不過手部運動線路,并不經過鼻前,因此我教學生是以手心斜對心口為界。陳鑫先生又提出運動中自轉的纏法有順、逆之分。我根據陳發科師示范動作的變化,在自轉的順、逆變化之中,同時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轉,而找出公轉正旋、反旋的規律,并從實踐中體會出“過則勁丟,不及則勁頂”的規律。

按照以上情況來看,又可以體會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處處都要嚴格掌握無過不及的規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謬以千里。

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

[解]這兩句話是說推手、散手的規律。對方用剛勁來進攻,我方必須以柔來走化。乍看起來,似乎不難理解,但在初學者以柔應剛,雖然不頂了,但又易出丟勁。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如何用剛和用柔,怎樣是柔,怎樣是剛,以及剛柔如何配合變化。沒學過陳式拳法,或學陳式拳不懂纏法,他所用的剛和柔都不免直線進退。或者懂得走公轉的弧線,而不會用自轉配合公轉。所以在本身的感覺用剛則頂,用柔則丟。陳式的動作不論大小都在旋轉,轉半個圈便是度的弧線和點組成的(實則應是由點成線)。與對方接觸之處,遇線則感到是柔的,遇點則感到是剛的。但我方的點碰到對方的線則必然滑過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點對點,才能顯示出剛來。如果雙方都是正面的點,又會形成頂勁。誰的勁大,誰的動作快則勝;而勁小的,動作慢的就被頂出去。陳式拳雖然需要用自己的點碰對方的點,卻用的是旋轉中輻射的點,所以勁發而不覺頂。

但又怎樣使人背我順呢我認為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轉配合有關的。概括地講,便是自轉要因敵變順逆,公轉要因敵變三角形。不論是手與手、步與步,或手與步的配合,都應當是三角形的。

動急則急應,運緩則緩隨。

[解]這兩句講到時間也因敵而變,當然同樣要求“無過不及”。太極拳交手的規律是“彼不動,己不動”。這個方法是有理有利的,無過不及則是有節的。因為太極拳雖然也可以說是比較高深的一種武術,它的戰略卻以自衛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這就是有理的。不先動手,對方無法看出我方的動向,豈不是有利無過不及,不發著則已,發著則所攻的目標必然準確。同時又可保證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較安全。

由于動作的時間因敵應快則快、當慢則慢,所以練拳也應快慢相間地運動。但陳式要求快慢相間的練法,是指的全套慢全慢、快則全快,并非一勢的動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講的“轉彎宜慢”,更不可誤認為太極拳是能夠以慢勝快的。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

[解]太極拳的理只有一個。按舊的說法是陰陽對立學說,按新的說法就是矛盾對立統一法則。實際說來,有理必有合理的說法。它的基本規律,只是螺旋運動的順、逆自轉和正、反公轉。由于交手時需要因敵變化,除了眼法必須注視對方,不許隨著身、手亂轉而外,身的左右旋轉、步的進退、手的自轉與公轉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對方的變化而適當地加的加、減的減。而且加減的尺寸與時間,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爭。真是千變萬化,卻還是一貫用纏法進行。所以我認為,明了拳理固然必要,而掌握運用拳法尤為重要。講理而不懂法,等于善談兵的趙括徒具虛名。

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解]這一段話說明從學拳到交手的前進方法和提高的層次。

我們首先應當認清什么是“著”。太極拳的著,概括地講就是太極十三勢的掤、捋、擠、按、采、挒、肘、 八個手法,前進、后退的步法,左顧、右盼的眼法和中定的身法。它雖然分屬于手、步、眼、身,又是互相關聯的。除了眼法在左顧右盼之中只是中定地前進,而無后退,身法也有中定的左右旋轉和進退(左轉則左退而右進,右轉則右退而左進,更有隨著步法進退的位移)。手、步的進退,同樣有左右的變化,并且仍以中定為主。

沒有中定,則進退失據。

“掤”字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內勁,即陳式的纏絲勁。它是貫串于周身,運用各種著法的勁。任何著法如果沒有掤勁,即使形式做對了,也是有形無質,不起作用的;一是指著法。它是與對方交手時的引化作用。所以掤著在陳式拳式中,每勢的每一動作,或轉折之處,都是掤著。它有正掤、側掤、上掤、平掤、下掤、左右掤和連掤、退掤等多種形式。陳式一、二路套路中約有數十種掤著。

我認為掤在太極拳中好比書法的點。字畫有點、橫、豎、撇、捺、折、鉤,但都從下筆的點而改變方向才形成的。即以點論,從一個點到幾個點,從在上的點(如主字),到在旁的點(如玉字),在下的點(如太字)來看,它的配合方向各有不同。主字的點必在正中,和王字的橫畫距離也需適當。玉字的點須在王字中間橫畫的右下側(犬字則在橫畫的右上方),太字則必須偏于大字撇的下側。而且下筆的時間也各有先后。兩個點在上的如羊字,在中間的如火字、曾字,在下的如只字,還有在左旁的如冷、冰二字。三點在旁的如江海。四點在下的如點、魚。不但配合變化各有不同,用筆的方向也如纏法的順逆而適當運用。三點水的筆法第一、二點用順纏法,第三點則用逆纏法。下面四點的第一點用逆纏,末一點則用順纏。書法尚是如此,掤法當然應當隨著來力的方向,而變化順逆。沈家楨著《陳式太極拳》說,順纏為掤,只講對一半,豈不知逆纏也可以掤。但說逆纏為捋,不但不符合現實,而且完全違反陳式規律。陳鑫說:“守規矩而不泥于規矩。”這是指的順逆纏法必須遵守,卻可以適當加減轉換角度。我教學生常說:學拳要學得死,即一絲不茍,毫厘不差;用要用得活,即加減適度。

采、捋、挒都是順著來力的方向,引進落空的著法。但圈有大小、力有分合。采走的圈子高而大,合力多于分力;挒則圈小而分力多;捋走中圈,力則先合后分,分合各半。擠、肘、 是以肩、肘、手三節互換化勁攻人的著法。按是解決擠肘 的著法。拳式中每個動作都有這些著法。此文提出“著熟”二字,我認為學拳之初,便須先了解某式某動作是什么著,為什么這樣動作,全身這樣配合有什么用處,然后加工練熟,才不枉費力氣。

著熟之后,為什么又說“漸悟懂勁”呢我認為如想弄懂所謂的“勁”,首先要認識勁是什么,怎么運用。著是有形的,勁是內在的。它是從形的正確模仿,細致的鍛煉而漸漸產生的。這里說的“懂”應當是指勁的運用,而懂的方法是在練架子和推手的科學試驗中漸漸悟出來的,也就是懂得時間和方向的結合與變化。

什么是“神明”呢這個詞不是指唯心的神,而是變化莫測、出奇制勝。關鍵首在“明”字,而且和上句的“著熟”是分不開的。著由明而熟,則勁又可由明而神。功夫提高是一層一層地前進的,所以文中說“漸悟”、“階及”。陳鑫先生曾有“出奇在轉關”的詩句。他說的奇、正與這里的神是相同的。不過他說的“轉關”二字卻把陳式太極之所以神奇指明了。為什么“轉關”卻可以說明出奇出奇處在于雙方爭勝的關鍵時刻,動作變化角度與時間的毫厘、分秒不差,使對方與旁觀者認為必敗時,卻由于這一“轉”而勝,連他本人也有“我亦不知玄又玄”的感覺,豈不令人拍手稱奇。這種成效是怎么得來的呢下面接著說。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解]這里說的用力的“力”不是指的用拙力,而是用心學習并持之以恒的鍛煉,也正是陳發科師所教導的“按照規矩練對、練熟、講明、加細、一一試驗”的結果。“豁然”二字是“明”的擴大。初學開始的明,只是一著一勢的認識,貫通則是全面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認識。

“懂勁”一詞首先由王論提出。研究太極者亦莫不講求懂勁。許多書刊講到懂勁,總不免囫圇吞棗地說,為求懂勁,先要聽勁,為了聽勁,先要問勁。但用什么方法去聽去問,聽出問出之后怎樣應付,卻說不明白。也有人主張學太極拳必須兼學推手,這是合理的。因為拳中的每一動作等于書法一個字上的每一個點畫,每個式子等于文中的句子,一套拳路等于一篇文章。學文字,首先要認清字形、字音、字義,然后通過造句,才能漸會作文。學推手猶如學造句子,練散手又好似學寫文章。如果字義不明,豈能寫出通順的文章。杜甫曾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但所說的“破”,并非真的把書弄破,正是此文“豁然貫通”的意思。所以我認為,推手是練架子后檢驗所學動作是否正確的一層功夫。至于太極拳的奧妙則應當在學明著法時,由教師講解、試驗便可粗略地領會。有人說,不學推手得不到太極奧妙,這話我不理解。至于說推手須練鐵棍,以增力氣;又須學摔跤、拳擊,以求技術云云,我是莫測高深的。是否太極拳在技擊方面一無所有,必待外援,方能有成呢這個問題需要經過有識之士來探討。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解]這四句講軀干上下中三盤的規律。

頂勁為上盤的主要部分。按說從項到頂都屬上盤。頂勁是以頭頂百會穴為主的。由于是上盤,所以勁須向上領起。陳鑫先生說:如同用繩子從百會穴將人向上懸起似的。這句話解決了我對《十三勢行動總歌》“滿身輕利頂頭懸”的“懸”字的疑問。又從而體會出頂勁上領,身部才能輕利。說為虛領,因并非真有繩子懸起,只是想象而已。

《太極十要》第一條為“虛靈頂勁”,可能是誤領為靈。因為從百會穴到尾閭長強穴上下成一條線。在杠桿原理方面,它是支點。支點必須中正,不許搖擺。所以拳論又有“立如平錐”、“腰如車軸”的說法。

氣沉丹田是講下盤規律。丹田原為道家術語,在經絡學方面即是氣海,也可以說是人體的重心所在。按力學原理來講,重心降低則加強穩度。

但氣沉丹田的方法,并非憋著氣鼓小腹。陳式拳的氣沉丹田與尾骨的動作有密切關系。陳式主張尾骨下端的長強穴要微向后翻,這與社會上習慣的尾骨內收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由于長強穴微向后翻的姿勢,可使小腹的下部微向內斜,則胸腹間的氣自然沉到小腹;而且同時可使大腿根里側的大筋放松,襠部開圓,則身體左右旋轉的角度也自然放大,不但加強重心的穩度,又能增強步法的靈敏。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這兩句是講中盤腰部規律的。上句要求立身中正,下句說明腰部是左右旋轉的。腰向右轉則右隱而左現,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

以上四句話講明人體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從文法的次序來看,為什么先講頂勁,次講丹田,最后才講到腰呢我認為,正是教人學拳掌握規律的次序。因為上下先成為一條線的形狀,腰部自然可以中正而不偏不倚。

有人怕學者不能了解頂勁的如何虛領,說為頭上輕輕頂起一物。其實頂和領字的勁及動作絕對不同,領是從上帶下,頂則以下抗上。還是用“懸”字解釋“領”字為好。

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

[解]這兩句講左右手足的上下配合。乍從字面上看,似乎使人難以理解。當初我見到一個手抄本為:“左重則右虛,右重則左杳”,我還以為這樣寫才是對的。后來又想到,這樣太平凡了,為什么提到拳論上經過學練陳式推手,才認識到這是講的手足上下配合,正是避免“雙重”之病的要訣。如果寫作“左手重,左步虛;右手沉,則右步虛”,就使人易懂了。

對于上兩句話,也有人解作推手規律,即應當“人剛我柔”,似也有理。但對方是否以左手攻我左方,右手攻我右方,都是不一定的。

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解]這四句與上面兩句都是指方向變化,前兩句講的是左右配合,這四句中的仰、俯講的是高低,進退講的是前后方向的應付規律。

我們可以體會出句中的“之”是可以代表敵我雙方的。先就敵方動作來講:敵方向高處采我,使我失中,我隨即比他更高;如向下按我,我隨即比他更低。這個更高、更低不是直線而隨,必須采用陳式的螺旋自轉與公轉,配合身法的旋轉,步法的進退,才能達到所需要的要求。對方采我右手,我以右手順纏上隨,隨即肘尖向內收轉,手指仍高不過眼,沖向他的中心,同時進右步于其襠內,塌下襠勁。從外表看來,手并不高,由于臂部向內彎曲,加上進步、塌勁,使對方自然感到他無論如何想把我引出去,我的手勁卻比他更高。這些動作可以參用野馬分鬃進右步的身、步、手法。

如果對方進步向下接我右手,我用二路窩底炮的動作,先退左步,繼退右步到一尺余寬處,下塌襠勁,同時右臂走逆纏,肘貼右肋,手合在襠中,加大逆纏,使對方感到越往下按其力下陷得更深。

進之是對方捋我的手法。我身向左或右轉(捋右手則左轉,捋左手則右轉)。進右或左步,松肩沉肘,先進手擠,擠時手走逆纏,肘部以上則走順纏,而手腕轉向他的右或左肋,使之感到我的手臂越引越長。

如果對方按我右臂肘關節,則視來勁的方向,偏上則走順纏反旋收轉肘尖,偏下亦走順纏正旋沉肘貼肋,手部指向對方,步法或退或進,如十字手、攔擦衣的身步手法,便可使他感到勁難以前進。

但,如我采對方,他以前法上隨,我即用第一套金剛搗碓第二動作,勁在左手下塌外碾,或用白鶴亮翅第二動作右手上采,而左手按其小腹右側。前者是進左步雙采法,后者是退右步的右采左按法,都可使他有高不可攀,自行后退之感。

如我向下按人,遇著對方以窩底炮的右手加大逆纏引我前傾時,我只要加大左旋塌勁,以右手順纏向其襠內轉進,即可破解。

捋挒引進,我身手雖形向后退,只要前手做好下塌外碾,則可感到他的長度趕不上我。

采擠的前手隨其身的旋轉和手的撥按,而沉肘以變手的順逆纏法和方向的提落前進,亦可使之退不出去。

總之,都要身法、步法、手法的加減適當,而眼法不變,自能收效。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運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沉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和政县| 宜兰县| 阳原县| 库车县| 潮州市| 乌兰县| 汪清县| 祁阳县| 西城区| 海丰县| 大同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汕头市| 航空| 确山县| 岳阳市| 腾冲县| 井冈山市| 江陵县| 东兰县| 湛江市| 开远市| 永靖县| 江孜县| 墨玉县| 洛隆县| 砚山县| 夏河县| 黔南| 惠水县| 武穴市| 句容市| 中卫市| 霍城县| 金平| 长沙县| 古田县| 南陵县| 星座|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