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5章

  • 傷寒門
  • (清)陳夢雷
  • 4826字
  • 2015-12-27 00:59:34

頭痛身熱,引兩頷急,腦空主之。

熱病汗不出,天柱及風池、商陽、關沖、掖門主之。

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

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

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瘈瘲寒熱,汗不出,惡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

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瘈瘲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并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凄凄振寒,數欠伸,膈腧主之。

熱病汗不出,上膠及孔最主之。

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膈腧主之。

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

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厘主之。

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厘主之。

熱病胸中淡淡,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滿,瘈瘲,心痛,氣滿不得息,巨闕主之。

身寒熱,陰都主之。

熱病像瘧,振栗鼓頷,腹脹睥睨,喉中鳴,少商主之。

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腹痛,不可以食飲,肘攣肢滿,喉中焦干渴,魚際主之。

熱病振栗,鼓頷腹滿,陰痿,咳引尻溺出,虛也。膈中虛,食飲嘔,身熱汗不出,數唾血下,肩背寒熱,脫色,目泣出,皆虛也。刺魚際補之。

溫病身熱五日已上,汗不出,刺太淵,留針一時取之。若未滿五日,禁不可刺也。

熱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

兩脅下痛,嘔泄上下出,胸滿短氣,不得汗,補手太陰以出之。

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中沖主之。

熱病發熱,煩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爛,掌中熱,飲嘔,勞宮主之。

熱病煩心而汗不止,肘攣腋腫,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黃,小便如血欲嘔,胸中熱,苦不樂,太息,喉痹嗌干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太陵主之。

熱病煩心善嘔,胸中淡淡善動而熱,間使主之。

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實則心暴痛,虛則煩心,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內關主之。

心淡淡然,善驚,身熱煩心,口干手清,逆氣嘔血,時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傷寒溫病,曲澤主之。

鼻鼽衄,熱病汗不出,(月遺)目,目痛瞑,頭痛,齲齒痛,泣出,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陽溪主之。

熱病腸澼,臑肘臂痛,虛則氣鬲滿,肩不舉,溫留主之。

傷寒余熱不盡,曲池主之。

頭痛振寒,清冷淵主之。

頭痛項背急,消濼主之。

熱病汗不出,胸痛不可息,頷腫,寒熱,耳鳴聾無所聞,陽谷主之。

泄風汗出,腰項急,不可以左右顧及俯仰,肩弛時廢,目痛,痂疥生疣,瘈瘲,頭眩目痛,陽谷主之。

氣喘熱病,衄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中悶,嘔吐不欲食飲,隱白主之。

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脹,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

熱病先頭重額痛,煩悶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俯仰,胸滿兩頷痛甚,善泄,饑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善嘔,泄有膿血,若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門主之。

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

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復取太溪、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

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氵羨),心痛如錐針,刺太溪主之。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

熱病刺然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

善嚙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沖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

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讝語,解溪主之。

厥頭痛,面浮煩心,狂見鬼,善笑不休,發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豐隆主之。

陽厥凄凄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嘔,三里主之。

脅痛咳逆,不得息,竅陰主之。及爪甲與肉交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復取。

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狀,熱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痹舌卷干,臂內廉痛,不可及頭,耳聾鳴,竅陰皆主之。

膝外廉痛,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痛,頭眩兩頷痛,寒逆泣出,耳鳴聾,多汗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俠溪主之。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心惕惕然,取飛揚及絕骨跗下臨泣,立已。淫濼脛酸,熱病汗不出,皆主之。

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飛揚主之。

熱病俠脊痛,委中主之。

身熱狂走,讝語見鬼,瘈瘲,身柱主之。

妄言怒,惡火善罵詈,巨闕主之。

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仆,面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多善驚,厲兌主之。

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栗,龂口噤僻,不嗜食,內庭主之。

狂歌妄言,怒惡人與火,罵詈,三里主之。

《千金方》曰:灸傷寒法,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濇濇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發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發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窗。又灸兩顳颥,又灸兩風池,又灸肝腧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沖三十壯,神驗。

魚際、陽谷,主熱病,振栗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

經渠、陽池、合谷、支溝、前谷、內庭、后溪、腕骨、陽谷、厲兌、沖陽、解溪,主熱病汗不出。

孔最,主臂厥熱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列缺、曲池,主熱病煩心,心悶,先手臂身熱,瘈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珠。

中沖、勞宮、大陵、間使、關沖、少沖、陽溪、天髎,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

勞宮,主熱病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

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干。

曲池,主傷寒余熱不盡。

掖門、中渚、通里,主熱病先不樂,頭痛面熱無汗。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

上脘、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髎、懸厘、風池、命門、膀胱俞,主煩滿汗不出。

飛揚,主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

懸顱,主熱病頭痛身熱。

少澤,主振寒小指不用,頭痛。

玉枕、大杼、肝俞、心俞、膈俞、陶道,主汗不出,凄厥,惡寒。

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

懸厘、鳩尾,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

膈俞、中府,主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支滿。

神道、關元,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

曲泉,主身熱頭痛,汗不出。

魚際,主頭痛,不甚汗出。

腎俞,主頭身熱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濼,欲嘔。

尺澤,主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

委中,主熱病俠脊痛。

大都,主熱病汗出,且厥足清。

大白,主熱病先頭重顏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熱病滿悶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

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痛而強,振寒寒熱。

后溪,主身熱惡寒。

光明,主腹足清,寒熱汗不出。

復留,主寒熱無所安,汗出不止,風逆,四肢腫。

凡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

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身清,清則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顛顛然,先取涌泉及太陽井榮;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涌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涌泉。熱去,四逆,喘氣,偏風,身汗,面清,皆取俠溪。

凡熱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身痹灑淅振寒,季脅支滿痛。

《活人書》曰:仲景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謂服桂枝湯后,其證尚自汗發熱惡寒,脈尚寸浮尺弱而反煩,為邪痹在陽維經,故可先針風池、風府。此二穴陽維之為,非太陽經也。太陽經穴在俠項后發際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針此者,桂枝已主太陽病故也。

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是也。凡婦人病,法當針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出針,此是平瀉法也。凡針期門,必瀉勿補。肥人可二寸,瘦人寸半深。

臍下一寸五分名氣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關元。關元穴是小腸募,足少陰任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針。氣海穴,或作臍下一寸。

《本事方》曰:傷寒陰毒危極,藥餌無功,速灸臍中三百壯,又灸氣海、關元各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

《活法機要》曰: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關大刺血指間出。

云岐子曰:傷寒頭痛,太陽證,刺完骨、京骨;陽明證,刺合谷、沖陽;少陽證,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

傷寒熱退后再發熱,取風門、合谷、行間、絕骨。

《得效方》曰: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

《醫學綱目》曰: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

傷寒汗不出,刺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復溜瀉,又商丘、腕骨、陽谷、俠溪、厲兌、勞宮、風池、魚際、經渠、內庭,又十二經榮穴皆可刺。

傷寒汗多不止,取內庭、合谷、復溜俱瀉。

傷寒結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處,左畔揉之,以毫針刺左畔支溝穴,次刺左間使穴,名曰雙關;次刺左行間穴,左邊結胸立效。右亦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針,立愈。

傷寒胸痛,取期門、大陵。

傷寒脅痛,取支溝、陽陵泉。

傷寒手足厥冷,取大都針一分。

遍身發熱如火,狂言妄語,氣虛者補手三里,氣實者瀉足三里。

傷寒胸熱不已,大杼五分瀉之。又風門五分,留七呼;中府,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刺入三分;缺盆三分。

傷寒胃熱不已,中脘瀉之;又上廉三分,下廉八分,三里、氣沖。

傷寒四肢熱不已,云門三分,灸五壯;肩颙、委中,腰俞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后取其穴,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壯。

傷寒大熱不退,曲池瀉,絕骨補。

傷寒熱退后再發熱,風門、合谷、行間、絕骨。

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完骨、京骨。如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合谷、沖陽。如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此刺頭痛之法也。

傷寒發熱,不識尊卑,曲池、絕骨、百勞、涌泉。

傷寒邪在三陰內不得交通,故為腹痛。手足之經皆會于腹,如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手太陰肺,刺太沖、太淵、太陵;如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少陰腎、手厥陰心包,刺太溪、太陵;如脈沉細而痛,過在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刺太白、神門、三陰交。此刺腹痛之法也。

傷寒六脈俱無,復溜補之,大回六脈。合谷、中極、支溝一寸半,此穴和脈絕。復溜,順骨而下。巨闕,三寸三分。氣沖,灸七壯。

傷寒在表,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無汗,尺寸脈俱浮,合谷五分,候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復溜瀉大煩熱不止,晝夜無度,用八關大刺。熱無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萬病回春》曰:傷寒陰證已極,玉莖縮入,速令人捉定,急將艾丸菉豆大,放在陰莖口上,灸三壯,其莖即出。陰證腹痛,灸足小指外側上紋尖,灸三壯。男左女右。

導引

《保生秘要》曰:傷風導引法,平身坐定,雙手擦掌,撫腎囊,兩肘靠膝,以身勢向前,先躬而后仰,如此用力,起五九之數,約汗透身輕爽而自愈。慎風邪。

運功:定艮背起念,運上風門穴,多著工夫,蓋風由此入也。漸運入內,又散出外,上泥丸,降心頭推開,或吐而愈,不吐亦愈。

傷風發汗導引法:心頭推開至臍,大效。

運功:握固兩手指如拳,腳指亦要拳握固,閉目調息而臥,自然汗出周身,風邪從汗散矣。

冒風鼻塞導引法:先清肺經,以兩手指擦鼻兩旁,令其內外俱熱,如虛火升兩眼,看兩腳底,驗。

傷寒傷風,先飲熱茶或熱湯,項要直,舌卷托之上腭,兩手作拳狀,兩足指亦縮緊,自然汗發而愈。

附艮背法:初學之士,靜坐片時,將萬念掃除,凝神定志于水火之中,背之腔子里,平心元虛處,初從口念太乙救苦,而漸歸于心,歸于背,存無守有,念茲在茲,有復冥于無,神自虛而靈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汉源县| 常熟市| 承德市| 罗平县| 耒阳市| 穆棱市| 德格县| 秭归县| 盐边县| 芷江| 崇义县| 佳木斯市| 临泽县| 银川市| 宁都县| 西峡县| 佛坪县| 正镶白旗| 平舆县| 龙陵县| 大厂| 霍州市| 北海市| 寿宁县| 上杭县| 闸北区| 兴隆县| 北京市| 冀州市| 囊谦县| 潼南县| 化隆| 甘德县| 泰州市| 金坛市| 海淀区| 镇平县| 乌兰察布市| 江永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