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傷寒,太熱煩渴,恐傷胎氣:用嫩卷荷葉焙半兩,蚌粉二錢半為末,每服三錢。
又方:新汲水入蜜調服,并涂腹上。名罩胎散。 【鄭氏方】
傷寒遺毒,手足腫痛欲斷:黃蘗五斤,水三斤,煮漬之。 【《肘后方》,下同】
傷寒六七日,熱極狂言,見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劈斷,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滓頓服。當吐下青黃汁數升,即瘥。
傷寒初得,不問陰陽:以皂角一梃,肥者燒赤為末,以水五合和,頓服之,陰病極效。【《千金方》】
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閉,但出氣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此太師陳北山方也。【《直指方》】
傷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紙捻卷內入鼻中,舌即收上。 【《普濟方》】
傷寒后卒胸膈閉痛: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二錢,日二。 【《濟生方》】
傷寒呃噫:枳殼半兩,木香一錢為末,每白湯服一錢,未知再服。 【《本事方》】
陰毒腹痛:雞糞、烏豆、地膚子各一把,亂發一團,同炒煙起,傾入好酒一碗浸之,去滓,熱服,即止。【《生生編》】
傷寒發狂,煩躁熱極:吞生雞子一枚,效。 【《食鑒》】
傷寒煩渴,心神躁熱:用秦艽一兩,牛乳一大盞,煎六分,分作二服。 【《圣惠》】
傷寒之后,余熱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氣伏暑,倉卒并治,不論長幼: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用三錢,水一琖,煎服。【《本事方》】
熱毒攻手足,赤腫焮熱,疼痛欲脫:煮馬屎與羊屎汁漬之,日三度。 【《千金》,下同】
又方: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稻穰灰汁漬之。
又方:取好酒煮苦參以漬之。
又方:豬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取常思草 【一名蒼耳】 絞取汁以漬之。
傷寒后汗不止: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白朮葉作飲飲之。
又方:白朮方寸匕以飲服之。
傷寒卒得汗不止:以溫酒服牛羊脂愈;或服牛羊屎亦止。
傷寒盜汗及汗無時: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以止為度。
又方: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
又方:死人席緣燒灰煮汁洗身,瘥。
大病后不足虛勞:取七歲已下五歲已上黃牛新生子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不絕為佳。
病后或因洗手足,或梳頭,或食勞等復:取洗手足汁飲一合,取頭中垢如棗核大,吞一枚。
病新瘥,遇美飲食,食過多食復者:取所食余燒灰為末,飲調服二錢匕,日三服。
重病新瘥,早起勞復,及飲食多,致發欲死:燒鱉甲末,飲服方寸匕。
傷寒后食勞復: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欲令病人不復:燒頭垢如梧桐子大,吞服之。
交接勞復,陰卵腫縮,腹中絞痛欲死:取所交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人不復: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之。
百合病變,腹中滿痛: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黃色,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
傷寒咳逆急救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銼,用酒半盞,先將藥在石銀器內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末,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細旋呷服。【《活人》,下同】
又方:單用香附子末。
又方:大蒜頭二個煨動爆,研入白姜末,得丸為度,研和如梧桐子大,搗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丸,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男女陰毒傷寒外接法:名回生神膏。牡蠣煅粉、干姜炮各一錢為細末,男病用女唾調,手內擦熱,緊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調,手內擦熱,緊掩二乳上,得汗出愈。卵與乳男女之根蒂,坎離之分也。陰證大小便不便,及諸雜證陰候大小便不通者,并宜此外治法。數日不通為急,非急者勿用。
水漬法:治陽毒大熱發狂,不能制伏。用青布五六尺,迭折,新水浸之,搭病人胸上,須臾蒸熱,又浸水中,又搭,日數十易為佳。【《得效》】
又法:菉豆煮湯一鍋,稍溫,用青布數重,蘸湯搭于胸膈,冷則再蘸湯搭之,日數十易,被蓋覆得汗而愈。蓋菉豆青布性涼,能退熱故也。【丹溪】
傷寒發汗吐下后,體虛,元臟積冷,氣刺腰痛,轉動艱難:原蠶蛾半斤,糯米半升,同炒令米色焦,然后擂羅為末,每用半兩,以米酢調如稀糊,入銚子內煎,攪令稠,乘熱攤于蠟紙上,貼痛處,以帛纏縛,冷即易之。【《良方》】
熨臍法:陰毒危急,體冷無脈,氣息欲絕,或不省人事。大蔥白一把,切去葉,搗餅二三寸許,連作四五餅,先將麝香、硫黃各一字,填臍內,放蔥餅于臍上,以熨斗火熨之;如餅爛,再換新餅又熨之,以蔥氣入腹為效。手足溫有汗即瘥。便服四逆湯以溫其內。如熨后手足指尚冷,甲下肉黑者死。【《活人》】
傷寒陽證結胸,死無可藥者:蚯蚓十五條,活者擂爛,蜜半盞、冷水半碗灌服。若無蜜,砂糖亦妙。【《良方》】
又法:釅酢拌麩皮炒熨,納布袋中,蒸熱熨之,尤速效。 【海藏】
中寒身冷,脈微面青黑:蔥白連根切、小麥麩各三升,鹽二升,以水和勻,分二包,炮令極熱,絹包之,互熨臍上。冷則用水拌濕,更炒熨之。【《醫鑒》】
陰陽易:以人手足指爪甲二十片,燒灰為末,米飲調下效。 【《入門》,下同】
赤衣散:治陰陽易最效。取室女月經布近陰處,燒存性為末,米飲調下。
火刧法:治發狂。炭火一盆,置病人之前,將酢一碗,急沃火內,使煙氣沖入鼻內,須臾自定;又將涼水噀面亦可。
大病差后,多虛汗:龍骨、牡蠣、麻黃根等分為末以粉身。 【《良方》】
麻黃療傷寒,解肌發汗為第一。去節取五錢水煎服之。 【《本草》,下同】
傷寒熱病,汗后脈洪大,頭痛口燥大渴:取石膏碎一兩,水煎服之。
傷寒陰毒:煮百合濃汁服一升良。
柴胡療傷寒第一,解肌除煩熱。銼作一兩,水煎服之。
傷寒勞復:竹瀝水煎,數數飲之,取汗。
傷寒熱病勞復:梔子十枚碎,水煎服,微汗。
傷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莢末以紙捻燒煙,入鼻有嚏可治,無則不治,肺氣上絕也。可治者,隨用皂莢、半夏、生白礬共一錢半為末,姜汁調服,探吐痰去即蘇。【《回春》】
傷寒熱盛:取生梨食之。
傷寒熱病煩渴:菉豆煮作粥,常服之。
傷寒頭痛:取荊芥穗一兩,濃煎服之。 【《本草》,下同】
風寒:用忍冬藤濃煎湯,溫服取汗。
傷寒陰陽毒:取薄荷葉煮汁溫服取汗,良。
傷寒發熱發狂:溫水漬干人屎,取汁飲之。
針灸
《素問》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
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腎熱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骨行)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病員員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諸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出也。
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熱病從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則死。諸當汗者,至其所勝日汗大出也。
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
熱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于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始于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
熱病身先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內連腎,少陽之脈色也。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氣穴:三椎下間主胸中熱,四椎下問主膈中熱,五椎下間主肝熱,六椎下間主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榮在骶也。項上三椎陷者中也。頰下逆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后為脅痛。頰上者,膈上也。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愿聞其處,因聞其意。岐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鷹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云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靈樞經》曰: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刺寒厥者,二陰一陽。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肺氣盛有余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振寒灑灑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饑則煩,飽則善變,取手太陰表里、足少陰陽明之經,肉清取榮,骨清取井、經也。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熱病七日八月,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軫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熱病先身濇倚而熱,煩悗,干唇口嗌,取之皮 【皮:原作「脈」,據《靈樞》熱病改。】,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嗌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熱病數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余者。癲疾毛發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嚙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腧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絡,得氣也。
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里。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瘈瘲齒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風痙身反折,先取足太陽及腘中及血絡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邪氣之中人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氣,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游不歸乃無病。為開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除,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閑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甲乙經》曰: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
頭痛目眩,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之。
熱病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風池。
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承光主之。
頭項惡風,汗不出,凄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頞,頭重項痛,玉枕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