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 傷寒論注
  • 柯琴
  • 4943字
  • 2015-12-27 00:58:47

此吐利非清谷,汗出不大,而脈不微弱,賴此發熱之表陽,助以四逆而溫里,尚有可生之望。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若膈上有寒飲者,當溫之,宜四逆湯。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利雖止而惡寒未罷,仍宜四逆;以其脈微為無血,當仍加人參以通之也。

上論四逆脈證。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寒熱相半證。下利清谷,陰盛于里也;手足厥逆,寒盛于外也。身不惡寒面赤,陽郁在表也;咽痛利止,陽回于內也。腹痛干嘔,寒熱交爭也。溫里通脈,乃扶陽之法。脈為司命,脈出則從陽而生,厥逆則從陰而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此比上條脈證皆輕,故能自作郁冒汗出而解。面赤為戴陽,陽在上也。因其戴陽,故郁冒而汗出;因其下虛,故下利清谷而厥逆。熱微厥亦微,故面亦少赤。此陰陽相等,寒熱自和,故易愈。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此必有陰盛格陽之證,故加膽汁為反佐,閱白通證可知。

吐利止而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四逆湯: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通脈四逆湯: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前方加豬膽汁一合。余同前法。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冷,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

寸脈沉遲,氣口脈平矣。下部脈不至,根本已絕矣。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者,利下不禁。

咽喉不利,水谷之道絕矣。

汁液不化而成膿血,下濡而上逆。此為下厥上竭,陰陽離決之候,生氣將絕于內也。舊本有麻黃升麻湯,其方味數多而分兩輕,重汗散而畏溫補,乃后世粗工之伎,必非仲景方也。此證此脈,急用參、附以回陽,尚恐不救,以治陽實之品,治亡陽之證,是操戈下石矣,敢望其汗出而愈哉?絕汗出而死,是為可必,仍附其方,以俟識者。

麻黃升麻湯: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錢) 當歸(一兩一錢) 黃芩 葳蕤(各六銖) 芍藥 知母(十八銖) 天冬(去心) 桂枝(去皮) 干姜 甘草(炙) 石膏(碎綿裹) 白術 茯苓(各六錢)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四逆湯證下

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上編論外熱內寒,兼吐利嘔逆煩躁等證。此篇但論厥陰脈證,雖無外衛之微陽,亦未見內寒諸險證也。

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三兩)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證為在里,當是四逆本方加當歸,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湯攻表,誤矣。既名四逆湯,豈得無姜、附?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即前方加吳茱萸(一兩),生姜(半斤,切片)。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此本是四逆與吳茱萸相合而為偶方也。吳萸配附子,生姜佐干姜,久寒始去。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足六經之脈,皆自陰傳陽,自陽傳陰。陰氣勝,則陽不達于四肢,故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熱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為虛,則宜溫補。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其脈空虛,此無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關元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三陰任脈之會,宜灸之。按此二條,當知結胸證有熱厥者。

傷寒脈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為陽脈,亦有陽虛而促者,亦有陰盛而促者。要知促與結皆代之互文,皆是虛脈?;饸怆m微,內攻有力,故灸之。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厥陰肝脈也,應春生之氣,故灸其五俞而陽可回也。

上論厥陰脈證。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未經汗下而煩躁,為陽盛;汗下后而煩躁,是陽虛。汗多既亡陽,下多又亡陰,故熱仍不解。姜、附以回陽,參、苓以滋陰,則煩躁止而外熱自除,此又陰陽雙補法。

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五錢)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當發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復發其汗,汗出而里陽將脫,故煩躁也。晝日不得眠,虛邪獨據于陽分也。夜而安靜,知陰不虛也。不嘔渴,是無里熱;不惡寒頭痛,是無表證。脈沉微,是純陰無陽矣;身無大熱,表陽將去矣。幸此微熱未除,煩躁不寧之際,獨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陽,此四逆之變劑也。

干姜附子湯: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內陽虛,故脈微細,外陽虛,故振栗惡寒,即干姜附子證。

上論四逆加減證。

吳茱萸湯證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脛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陽猶在。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氣之大路也。四街者,氣之經絡也。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故用吳茱萸湯以溫之,吐利止而煩躁除。陰邪入于合者,更得從陽而出乎井矣。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不頭痛者,半夏干姜湯主之。

嘔而無物,胃虛可知矣;吐惟涎沫,胃寒可知矣,頭痛者,陽氣不足,陰寒得以乘之也。吳茱萸湯溫中益氣,升陽散寒,嘔、痛盡除矣。干嘔、吐涎是二證,不是并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胃熱則消谷善饑,胃寒則水谷不納。食谷欲嘔,固是胃寒;服湯反劇者,以痰飲在上焦為患,嘔盡自愈,非謂不宜服也。此與陽明不大便,服柴胡湯胃氣因和者不同。

吳茱萸湯:吳茱萸(一升,湯洗七次)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吳萸溫中散寒,則吐利可除;人參安神定志,則煩躁可止;姜、棗調和營衛,則手足自溫、頭痛自瘳矣。

白通湯證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后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下利脈微,是下焦虛寒不能制水故也。與白通湯以通其陽,補虛卻寒而制水。服之利仍不止,更厥逆,反無脈,是陰盛格陽也。如干嘔而煩,是陽欲通而不得通也。豬者水畜,屬少陰也;膽者甲木,從少陽也。法當取豬膽汁之苦寒為反佐,加入白通湯中,從陰引陽,則陰盛格陽者,當成水火既濟矣。脈暴出者,孤陽獨行也,故死:微續者,少陽初生也,故生。

白通湯: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本方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和合相得,分溫再服。無豬膽汁亦可服。

蔥辛溫而莖白,通肺以行營衛陰陽,故能散邪而通陽氣。率領姜、附,入陽明而止利,入少陰而生脈也。

附子生用,亦取其勇氣耳。論中不及人尿,而方后反云無豬膽汁亦可服者,以人尿咸寒,直達下焦,亦能止煩除嘔矣。

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此不嘔不煩,不須反佐而服白通,外灸少陰及丹田、氣海,或可救于萬一。

黃連阿膠湯證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此病發于陰,熱為在里,與二三日無里證,而熱在表者不同。按少陰受病,當五六日發,然發于二三日居多。

二三日背惡寒者,腎火衰敗也,必溫補以益陽;反發熱者,腎水不藏也,宜微汗以固陽??谠镅矢烧?,腎火上走空竅,急下之以存津液。此心中煩不得臥者,腎火上攻于心也,當滋陰以涼心腎。

黃連阿膠湯:黃連(四兩) 阿膠(三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雞子黃(三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盡少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雞感巽化,得心之母氣者也。黃稟南方火色,率芍藥之酸,入心而斂神明,引芩、連之苦,入心而清壯火。

驢皮被北方水色,入通于腎,濟水性急趨下,內合于心,與之相溶而成膠,是火位之下,陰精承之。凡位以內為陰,外為陽,色以黑為陰,赤為陽。雞黃赤而居內,驢皮黑而居外,法坎宮陽內陰外之象,因以制壯火之食氣耳。

豬苓湯證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病,但欲寐,心煩而反不得臥,是黃連阿膠證也。然二三日心煩是實熱,六七日心煩是虛煩矣。且下利而熱渴,是下焦虛,不能制水之故,非芩、連、芍藥所宜。咳嘔煩渴者,是腎水不升;下利不眠者,是心火不降耳。凡利水之劑,必先上升而后下降,故用豬苓湯主之,以滋陰利水而升津液。斯上焦如霧而咳渴除,中焦如漚而煩嘔靜,下焦如瀆而利自止矣。

豬苓湯:豬苓 澤瀉 茯苓 滑石 阿膠(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內阿膠烊盡,溫服七合,日─服。

五味皆潤下之品,為少陰樞機之劑。豬苓、阿膠,黑色通腎,理少陰之本也;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陰之源也。澤瀉、阿膠,咸先入腎,壯少陰之體;二苓、滑石,淡滲膀胱,利少陰之用。故能升水降火,有治陰和陽,通理三焦之妙。

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脈證全同五苓。彼以太陽寒水利于發汗,汗出則膀胱氣化而小便行,故利水之中,仍兼發汗之味。此陽明燥土最忌發汗,汗之則胃亡津液,而小便更不利,所以利水之中,仍用滋陰之品。二方同為利水,太陽用五苓者,因寒水在心下,故有水逆之證,桂枝以散寒、白術以培土也。陽明用豬苓者,因熱邪在胃中,故有自汗證,滑石以滋土、阿膠以生津也。散以散寒,湯以潤燥,用意微矣。

二方皆是散飲之劑。太陽轉屬陽明者,其渴尚在上焦,故仍用五苓入心而生津;陽明自病而渴者,本于中焦,故又藉豬苓入胃而通津液。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陽明病,重在亡津液。飲水多而汗不多、小便不利者,可與豬苓湯利之。若汗出多,以大便燥,飲水多,即無小便,不可利之。不知豬苓湯本為陽明飲多而用,不為陽明利水而用也。不可與豬苓湯,即屬腑者不令溲數之意。以此見陽明之用豬苓,亦仲景不得已之意矣。汗多而渴,當白虎湯,胃中燥,當承氣湯,俱在言外。

豬膚湯證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下利,下焦虛矣。少陰脈循喉嚨,其支者,出絡心注胸中。咽痛、胸滿、心煩者,腎火不藏,循經而上走于陽分也。陽并于上,陰并于下,火不下交于腎,水不上承于心,此未濟之象。豬為水畜,而津液在膚。

君其膚以除上浮之虛火,佐白蜜白粉之甘,瀉心潤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氣,水升火降,上熱自除而下利止矣。

豬膚湯:豬膚(一兩)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合相得,溫分六服。

附咽痛諸方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但咽痛,而無下利胸滿心煩等癥,但甘以緩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熱微,故用此輕劑耳。

甘草湯: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桔梗湯:甘草、桔梗(各二兩)。余同前法。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半夏 桂枝 甘草上三味,各等分,各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二服。若不能散服,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此必有惡寒欲嘔證,故加桂枝以散寒,半夏以除嘔。若夾相火,則辛溫非所宜矣。

少陰病,嘔而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敖汉旗| 长顺县| 正镶白旗| 荔波县| 西乡县| 炎陵县| 双鸭山市| 通州区| 永清县| 思茅市| 衡东县| 张家口市| 桃园市| 松阳县| 宝兴县| 门头沟区| 汉源县| 庆元县| 安福县| 天祝| 余江县| 水城县| 洪洞县| 轮台县| 崇义县| 安庆市| 开远市| 略阳县| 徐汇区| 石首市| 娄底市| 晋宁县| 柞水县| 沧州市| 闵行区| 庆城县| 宽甸| 新绛县| 商都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