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傷寒論注
  • 柯琴
  • 4952字
  • 2015-12-27 00:58:47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狂發,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初欲食,則胃不虛冷。小便不利,是水氣不宣矣。大便反調,胃不實可知。骨節疼者,濕流關節也。翕翕如有熱而不甚熱者,燥化不行,而濕在皮膚也。其人胃本不虛,因水氣怫郁,郁極而發,故忽狂。汗生于谷,然汗出者,水氣與谷氣并出而為汗也。脈緊者,對遲而言,非緊則為寒之謂。

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初能食,至六七日陽氣來復之時,反不欲食,是胃中寒冷,因水停而然,名曰晚發,因痼瘕、谷疸等為未除也。食自可,則胃陽已復,故欲解。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居中,或亡其津而為實,或亡其津而為虛,皆得轉為陽明。其傳為實者可下,其傳為虛者當溫矣。

上論陽明中寒癥。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申酉為陽明主時,即日晡也。凡稱欲解者,俱指表而言,如太陽頭痛自止,惡寒自罷,陽明則身不熱不惡熱也。

上論陽明病解時。

梔子豉湯證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脈證與陽明中風同。彼以惡寒,故名中風;此反惡熱,故名陽明病。陽明主肌肉,熱甚無津液以和之,則肉不和,故身重,此陽明半表里證也。邪已入腹,不在營衛之間,脈雖浮。不可為在表而發汗;脈雖緊,不可以身重而加溫針;胃家初實,尚未燥硬,不可以喘滿惡熱而攻下。若妄汗之,則腎液虛,故躁;心液亡,故昏昧而憒憒;胃無津液,故大便燥硬而譫語也。若謬加溫針,是以火濟火,故心恐懼而怵惕;土水皆因火侮,故煩躁而不得眠也。陽明中風,病在氣分,不可妄下。此既見胃實之證,下之亦不為過。但胃中以下而空虛,喘滿、汗出、惡熱、身重等證或罷,而邪之客上焦者,必不因下除,故動于膈而心中懊 不安也。病在陽明,以妄汗為重、妄下為輕。舌上苔句,頂上四段來。不惡、反惡,皆由心主,憒憒、怵惕、懊 之象,皆心病所致,故當以舌驗之。舌為心之外候,心熱之微甚,與苔之濃薄、色之淺深,為可征也。梔子豉湯主之,是總結上四段癥。要知本湯是胃家初受雙解表里之方,不只為誤下后立法。蓋陽明初病,不全在表,不全在里,諸證皆在里之半表間,汗下溫針,皆在所禁。將何以治之,惟有吐之一法,為陽明表邪之出路耳。然病在胸中,宜瓜蒂散。此已在腹中,則瓜蒂散不中與也,梔子豉湯主之。外而自汗惡熱身重可除,內而喘滿咽干口苦自解矣。

陽明之有梔豉湯,猶太陽之有桂枝湯,既可以驅邪,亦可以救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耳。

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文是陽邪自表入里,此條則自淺入深之證也。咽燥、口苦、惡熱,熱雖在里,尚未犯心;憒憒、怵惕、懊,雖入心尚不及胃;燥渴欲飲,是熱已入胃。尚未燥硬。用白虎加人參湯,瀉胃火而扶元氣,全不涉汗吐下三法矣。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上條根首條諸證,此條又根上文飲水來。連用五若字,見仲景說法御病之詳。梔豉湯所不及者,白虎湯繼之,白虎湯不及者,豬苓湯繼之,此陽明起手之三法。所以然者,總為胃家惜津液,既不肯令胃燥,亦不肯令水漬入胃耳。余義見豬苓湯證。

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虛煩是陽明之壞病,便從梔子湯隨證治之,猶太陽壞病,多用桂枝湯加減也。以吐易溫針,以懊 概憒憒、怵惕,可互文見意。梔豉湯本為治煩躁設,又可以治虛煩,以此知陽明之虛與太陽之虛不同,陽明之煩與太陽之煩有別矣。首句雖兼汗吐下,而大意單指下后言,以陽明病多誤在早下故也。反復顛倒四字,切肖不得眠之狀,為虛煩二字傳神。此火性搖動,心無依著故也。心居胃上,即陽明之表。凡心病皆陽明表邪,故制梔豉湯因而越之。蓋太陽之表,當汗而不當吐;陽明之表,當吐而不當汗;太陽之里,當利小便而不當下;陽明之里,當下而不當利小便。今人但知汗為解表,不知吐亦為解表,故于仲景大法中,但知汗下而遺其吐法耳。若少氣若嘔,又從虛煩中分出。煩必傷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摶,必欲嘔,加生姜以散邪。

發汗,若下之,而發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窒者,痞塞之謂。煩為虛煩,則熱亦虛熱,窒亦虛窒矣。此熱傷君主,心氣不足而然。梔豉治之,是“益心之陽,寒亦通行”之謂歟?誤下后,痞不在心下而在胸中,故仍用梔豉,與太陽下后外不解者仍用桂枝同法。蓋病不變,則方不可易耳。

下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更煩是既解而復煩也。心下軟,對胸中窒而言,與心下反硬者懸殊矣。要知陽明虛煩,對胃家實熱而言,是空虛之虛。不是虛弱之虛。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外有熱,是身熱未除。手足溫,尚未 然汗出,此猶未下前證,見不當早下也。不結胸,是心下無水氣,知是陽明之燥化。心中懊 ,是上焦之熱不除。饑不能食,是邪熱不殺谷。但頭汗出而不發黃者,心火上炎,而皮膚無水氣也。此指下后變證。夫病屬陽明,本有可下之理。然外證未除,下之太早,胃雖不傷,而上焦火郁不達,仍與梔子豉湯吐之,心清而內外自和矣。

傷寒五六日,大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外熱未除,心中結痛,雖輕于結胸,而甚于懊 矣。結胸是水結胸脅,用陷胸湯,水郁則折之也。此乃熱結心中,用梔豉湯,火郁則發之也。

梔子豉湯: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本方加甘草(二兩)。余同前法。

梔子生姜豉湯:本方加生姜(五兩)。余同前法。

此陽明半表半里涌泄之劑也。少陽之半表是寒,半里是熱。而陽明之熱,自內達外,有熱無寒。其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或目疼鼻干不得臥。其內證咽燥口苦,舌苔、煩躁,渴欲飲水,心中懊 ,腹滿而喘。此熱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浮緊,不得為太陽病,非汗劑所宜。又病在胸腹,而未入胃府,則不當下。法當涌吐以發散其邪。梔子苦能泄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煩、憒憒、懊 、結痛等癥。豆形象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煩熱悉除矣。所以然者,二陽之病發心脾,以上諸證,是心脾熱,而不是胃家熱,即本論所云“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之謂也。若夫熱傷氣者,少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搏者多嘔,加生姜以散邪。梔豉湯以梔配豉,瓜蒂散以赤豆配豉,皆心腎交合之義。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攻里不遠寒,用丸藥大下之,寒氣留中可知。心微煩而不懊 ,則非吐劑所宜也。用梔子以解煩,倍干姜以逐內寒而散表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備矣。

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

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于胃,與反復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以治煩,枳、樸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熱已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梔子干姜湯:梔子(十四枚) 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梔子濃樸湯:梔子(十四枚),濃樸(四兩),枳實。余同前法。

夫梔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劑。惟豉之腐氣,上熏心肺,能令人吐耳。觀瓜蒂散必用豉汁和劑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梔也。此梔子干姜湯去豉用姜,是取其橫散;梔子濃樸湯以枳、樸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舊本兩方后概云得吐止后服,豈不謬哉?觀梔子柏皮湯與茵陳湯中俱有梔子,俱不言吐,又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則梔子之性自明。

傷寒身熱發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身熱汗出為陽明病。若寒邪太重,陽氣怫郁在表,亦有汗不得出、熱不得越而發黃者矣。黃為土色,胃火內熾,津液枯涸,故黃見于肌肉之間。與太陽誤下、寒水留在皮膚者迥別,非汗吐下三法所宜也,必須苦甘之劑以調之。梔、柏、甘草,皆色黃而質潤。梔子以治內煩,柏皮以治外熱,甘草以和中氣。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也。

梔子柏皮湯:梔子(十五枚) 甘草(二兩) 黃柏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則熱不得越;小便不利,則熱不得降;心液不支,故雖未經汗下,而心中懊也。無汗、小便不利,是發黃之原,心中懊 ,是發黃之兆。然口不渴,腹不滿,非茵陳湯所宜,與梔子柏皮湯,黃自解矣。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無表證,不當發汗,況以火劫乎?額為心部,額上微汗,心液竭矣。心虛腎亦虛,故小便不利而發黃。

非梔子柏皮湯,何以挽津液于涸竭之余耶?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下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面色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以汗解。而反下之,熱不得越,故復發熱,而赤轉為黃也。上條因于火逆,此條因于妄下。前以小便不利而發黃,此條先黃而小便不利。總因津液枯涸,不能通調水道而然。須梔子、柏皮,滋化源而致津液,非滲泄之劑所宜矣。黃未發宜梔子豉湯,已黃宜梔子柏皮湯。

仲景治太陽發黃有二法: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者。麻黃連翹湯汗之;少腹硬,小便自利者,抵當湯下之。治陽明發黃二法:但頭汗、小便不利、腹滿者,茵陳、大黃以下之;身熱、發黃與誤治而致者,梔子、柏皮以清之。總不用滲泄之劑。要知仲景治陽明,重在存津液,不欲利小便,惟恐胃中燥耳,所謂治病必求其本。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向來胃氣不實,即梔子亦禁用。用承氣者,可不慎之歟?

瓜蒂散證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是見發熱、汗出、惡風、鼻鳴、干嘔等證。頭不痛,項不強,則非太陽中風。未經汗下而胸中痞硬,其氣上沖,便非桂枝證矣。病機在胸中痞硬,盒飯究痞硬之病,因思胸中痞硬之治法矣。胸中者,陽明之表也。

邪中于面,則入陽明,中于膺,亦入陽明。則鼻鳴、發熱、汗出、惡風者,是邪中于面,在表之表也。胸中痞硬,氣上沖不得息者,邪中膺,在里之表也。寒邪結而不散,胃陽抑而不升,故成此痞象耳。胃者土也,土生萬物,不吐者死,必用酸苦涌泄之味,因而越之,胃陽得升,胸寒自散。里之表和,表之表亦解矣。此瓜蒂散為陽明之表劑。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為諸陽之本,厥冷則胃陽不達于四肢。緊則為寒,乍緊者,不厥時不緊,言緊與厥相應也。此寒結胸中之脈證。心下者,胃口也。滿者胃氣逆,煩者胃火盛。火能消物,故饑;寒結胸中,故不能食。此陰并于上,陽并于下,故寒傷形,熱傷氣也。非汗下溫補之法所能治,必瓜蒂散吐之。此塞因通用法,又寒因寒用法。

上條是陽明中風脈證,此條是陽明傷寒脈證。上條是陽明小結胸,此條是陽明大結胸。太陽結胸因熱入,硬滿而痛為有形,故制大陷胸下之。陽明結胸因寒塞,硬滿不痛為無形,故制瓜蒂散吐之。

少陰證,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欲吐而不吐者,少陰虛證。此飲食入口即吐,非胃寒矣。心下溫即欲吐,溫止則不欲吐矣。復不能吐者,寒氣在胸中,似有形而實無形,非若飲食有形而可直拒之也。此病升而不降,宜從“高者抑之”之法,下之則愈矣。而不敢者,以始得病時手足寒,脈弦遲,疑其為寒。今以心下溫證之,此為熱實,然實不在胃而在胸中,則不可下也。當因其勢而利導之,不出“高者越之”之法。然病在少陰,嘔吐多屬于虛寒,最宜細究。若膈上有寒飲,與心下溫者不同;而反干嘔者,與飲食即吐者不同矣。瓜蒂散不中與也。氣上沖、滿而煩、心下溫,皆是瓜蒂散著眼處。

手足寒,脈弦遲,有心溫、膈寒二證,須著眼。

瓜蒂散:赤小豆 瓜蒂(熬黃,各一分)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

不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象州县| 小金县| 自贡市| 额敏县| 乌鲁木齐县| 鲁山县| 兴国县| 宜丰县| 肇庆市| 方城县| 福州市| 柳江县| 邯郸市| 红河县| 阳原县| 明溪县| 广东省| 共和县| 尖扎县| 莲花县| 富平县| 平乡县| 米易县| 榆树市| 榕江县| 永兴县| 民乐县| 龙井市| 衡山县| 太仓市| 常山县| 夏邑县| 留坝县| 海城市| 黎平县| 南岸区| 永德县| 上蔡县| 绥滨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