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傷寒論注
  • 柯琴
  • 3661字
  • 2015-12-27 00:58:47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此皆論灸之而生變也。腰以下重而痹者,因腰以下不得汗也。咽燥吐血者,亦陽盛而然也,比衄加甚矣。

當知灸法為虛癥設,不為風寒設,故叮嚀如此。

上論火灸癥。

痙濕暑證

太陽病痙濕暑三癥,宜應別論。以傷寒所致,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主表,六氣皆得而傷之,三種故與傷寒不同。然亦有因于傷寒而見,癥與傷寒相似,故論及之耳。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太多,則無液養筋,筋傷則攣急而反張矣。太陽主筋,所生病矣。要知痙之一癥,非無因而至,因于傷寒發汗不如法所致耳。太陽脈本浮,今反沉者,營氣微也。細者,陽氣少也。

身熱而足寒者,下焦虛也。頭痛雖止,而頸項強急惡寒之癥未罷,更時見面赤目赤,是將轉屬于陽明。然諸癥皆與傷寒相似而非痙。獨有頭面動搖,卒然口噤,背反如張弓者,與傷寒不相似,故名之曰痙耳。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痙者。以發汗太驟,形身之津液暴脫,而胃家津液未干,故變見者仍是太陽表癥,而治法當滋陰以急和其里,勿得以沉細為可溫也。炙甘草湯主之。《金匱》用桂枝湯加栝蔞根,恐不勝其任。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此以表氣虛實分剛柔,原其本而名之也。亦可以知其人初病之輕重,稟氣之強弱而施治矣。《金匱》用葛根湯則謬。

上論痙癥。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寒冷所致也。

汗出當風,寒則汗不越。久留骨節,故一身盡疼。玄府反閉,故發熱。日晡為陽明主時,太陰濕土郁而不伸,故劇。此雖傷于濕,而實因于風寒也。《金匱》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 。

脈浮為風,陰陽俱浮,自汗出者,風濕相搏于內也。濕流骨節,故身重。濕勝則衛氣行陰,不得行陽,故好眠也。睡則氣從鼻出,風出而濕留之,呼吸不利,故鼻息必鼾。濕留會厭,則重而難發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矣。法當汗解而反下之,大便利則小便必不利。心肺之氣化不宣,胃家之關門不利,脾土之承制不行,故直視失溲也。若以火劫之,受火氣之輕者,濕不得越,因熱而發黃;受火氣之重者,必亡陽而如驚癇狀,液脫而時見螈 之形矣。

問曰:“值天陰雨不止,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上條備言風濕諸癥,未及身疼。要知風濕與傷寒之身疼不同,傷寒身疼無止時,風濕相搏而痛,多在日晡時發。若更值陰雨,是風濕與天氣合,故疼痛更甚,不必在日晡時也。陰雨不止,疼痛亦不止,法當汗解。汗大出,濕反不去者,風為陽邪,其入淺,濕為陰邪,其入深。又風傷于上,濕傷于下,淺者上者易去,而深者下者難出。

故微汗之,令遍身 乃佳耳。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脈浮為在表,虛為風,澀為濕,身體煩疼,表癥表脈也。不嘔不渴,是里無熱,故于桂枝湯加桂以治風寒,去芍藥之酸寒,易附子之辛熱以除寒濕。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癥未除,病仍在表,不是因于胃家實,而因于脾氣虛矣。蓋脾家實,腐穢當自去,脾家虛,濕土失職不能制水,濕氣留于皮膚,故大便反見燥化。不嘔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濕之地,風氣常在,故風濕相搏不解也。病本在脾,法當君以白術,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勝濕,土旺則風自平矣。前條風勝濕輕,故脈陰陽俱浮,有內熱,故汗自出,宜桂枝湯。此濕勝風微,故脈浮虛而澀,內無熱而不嘔不渴,故可加附子、桂枝理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下焦不治,故仍須桂枝。

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前方去桂枝,加白術(四兩)。余同前法。

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以術、附并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然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之。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身腫痛劇,不得屈伸,濕盛于外也。惡風不欲去衣,風淫于外也。汗出短氣,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風邪,佐術、附、甘草以除濕而調氣。

甘草附子湯:甘草(炙) 白術(各二兩) 桂枝(四兩) 附子(二枚)上四味,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復煩者,服三合。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痛者,寒氣多也;煩者,陽遭陰也。夫脈浮為風,細為濕。太陽脈本浮,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或浮虛而澀。今關節煩疼,脈反沉細者,是發汗不如法,但風氣去,濕流骨節為著痹也。濕氣留著于身形,脾氣不能上輸,肺氣不能下達。膀胱之液不藏,胃家之關不啟,故小便不利。脾土上應濕化不能制水,故大便反快。但利其小便,安能聚水而為患哉?風濕相搏者當發汗,風去濕在者當利小便,此兩大法。吐下火攻,非其治矣。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

凡濕不得泄,熱不得越,則身黃。若傷寒發黃時,身疼已解。此濕流關節,故不解也,須五苓以除其濕。

濕家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煩也。

但頭汗,若小便利,則不發黃。背強惡寒,尚是太陽寒濕,法當汗解。若下之,陽氣擾于胸中故滿,中傷胃氣故噦,下焦虛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也。如舌上有苔,不是心家熱,以上焦之濕不除,胸中之寒不解,惟丹田之有熱不安于下焦,而上走空竅,故口燥煩而舌上苔耳。不能飲水,可見濕猶在中,又當從五苓去桂枝易肉桂之法矣。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痹本無死癥,皆因妄治而死。火逆則驚癇螈 ,下之則直視失溲舌苔而噦,皆死兆也。夫額上汗出而小便不利,是痹不得泄,故發黃。此更微喘,是水氣入肺。當不能通調水道,而小便反利者,是膀胱不藏,水泉不止也。若下利不止,是倉廩不藏,門戶不要也,失守者死矣。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種種皆是表癥。鼻塞而不鳴,脈大而不浮,不關風矣,脈不沉細,非濕痹矣。腹初不滿,則非瘀熱在里。重干頭痛,是頭中寒濕可知。寒濕從鼻而入,故鼻塞,亦當從鼻而出。內藥鼻中,塞因塞用法也。

上論濕癥。

太陽中暑者,身熱疼重而惡寒,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中暑與傷寒迥殊,而亦有因于傷寒者。太陽之氣,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冬月之傷寒,傷于天之寒風;夏月之傷寒,傷于地之寒水也。脈微亡陽,脈弱發熱。此身熱脈微,本是暑傷于氣。而疼重惡寒,實由于寒水沐浴,留在皮膚而然,亦是傷寒所致耳。《金匱》用瓜蒂湯非是,宜五苓散、藿香飲之類。

太陽中暑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下之則淋。

弦細芤遲,不得連講。言中暑夾寒之脈,或微弱,或弦細,或芤遲,皆是虛脈。如脈浮而緊者,名曰弦,弦而細則為虛矣。脈弦而大則為芤,芤固為虛,芤而遲,更為寒矣。以此脈而見發熱惡寒身重疼痛等癥,雖當炎夏而虛寒可知。更當審其小便,小便者,寒水之氣化也。寒水留在皮膚,不得下行,故小便已而灑然毛聳,其短澀可知。手足為諸陽之本,小便已而逆冷,其寒水留于四肢可知。夏行冬令,不可謂非傷寒所致耳。仍以中暑名之者,以其人陰氣素虛,因小有勞,身即發熱,內熱更熾,見其開口以出之板齒枯燥,故知其本乎中暑耳。若汗之表陽愈虛,惡寒反甚。火攻則陰津愈虛,發熱反甚。下之,水行谷道,小便更短澀而成淋矣。此東垣補中益氣,深合仲景心也。

太陽中暑,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中暑夾寒,有不因乎浴水,而因乎乘涼者。或因露風,或因曠宇,或因夜氣陰寒,先著于肌膚,而暑氣內傷于心脈,故惡寒身熱汗出而渴也。清暑益氣湯,東垣得之矣。

上論暑癥。

三癥皆本于傷寒,故惡寒發熱身疼,皆與傷寒相似。痙者脈同濕家,中暑則大同小異,三脈迥殊于傷寒。

治之者當以脈別癥,更當從脈施治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肥市| 通化市| 宜阳县| 高雄县| 贵阳市| 东阿县| 扶风县| 叙永县| 资源县| 温州市| 墨脱县| 滨海县| 汉阴县| 闸北区| 雅安市| 平顺县| 嫩江县| 两当县| 东乌珠穆沁旗| 察雅县| 彰武县| 霍山县| 嘉荫县| 锡林浩特市| 会宁县| 运城市| 五原县| 简阳市| 四川省| 宣恩县| 徐闻县| 宜宾县| 册亨县| 郴州市| 抚州市| 肇源县| 伊通| 旅游| 温泉县| 萨迦县| 山西省|